北極海冰減少,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2020-09-09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近期,有關北極海冰減少的壞消息接二連三:加拿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米爾恩冰架坍塌,格陵蘭島冰蓋加速融化且將不復存在,甚至有科學家預測15年內北極海冰將消失。

圖為站在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融化海冰上的北極熊視覺中國供圖

北極海冰真的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嗎?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

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事實上,其他月份北極海冰覆蓋範圍也都呈現減少趨勢。

「對未來北極海冰的預測,國際上主流觀點認為本世紀中葉前,北極可能會出現無冰狀態,即海冰覆蓋範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但是如果不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北極無冰狀態出現的時間將會提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宋米榮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北極的變暖速度是全球變暖速度的2—3倍,北極的海冰正在不斷減少。冰齡超過4年的海冰被科學家稱為「多年冰」,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北極地區約有三分之一的海冰為多年冰,如今北冰洋的多年冰已經近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每年會形成並完全融化的一年冰,它們將更容易在夏天融化,加劇海平面上升與溫室效應。

與此同時,北極海冰的厚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往北極夏天的平均冰層厚度為4.88米,到20世紀末只有2.75米左右,減少了43%。進入21世紀以來,北極海冰的退縮速度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

「照此下去,北極海冰在未來幾十年內將完全消失。」宋米榮強調。

不久前,全球33家主要研究機構提交了對今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展望。其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提交的數值顯示,今年9月海冰面積將減少到380萬平方公裡,這將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第二小值,僅大於2012年創紀錄的357萬平方公裡。

精準預測還有很高難度

海冰面積是對海洋上海冰覆蓋區域的一種度量,海冰存在較高的反射率,能夠將大部分的太陽輻射反射出去,使極地維持一個冷源的狀態,而海冰面積的大小則能反映出進入地球系統的太陽輻射的多少。

科學家之所以高度關注北極海冰,是因為它的變化不僅對局地氣候有顯著影響,而且對全球的大氣、海洋系統都有持續影響。更重要的是,極地海冰和氣候變化對中高緯度地區的氣候,特別是我國氣候產生的影響十分顯著。

為了精準預測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科學家操碎了心。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驥平表示,目前北極海冰預測變得越來越重要,基於現有的預測手段和技術來看,準確預測海冰的難度非常高。

劉驥平說,一個重要的手段是通過建立數值模式來進行預測,這需要利用歷史海冰、大氣和海洋數據建立統計模型,用來預測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等的空間分布。劉驥平課題組就研發了一個北極海冰數值預測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利用大氣—海冰—海洋的全耦合的北極區域數值預報模型進行海冰預測,最新預測的結果是今年9月北極海冰範圍最小值是436萬平方公裡。

另外,衛星觀測目前是北極海冰監測的最重要的手段。「在衛星每天幾次越過極地地區的時候,衛星上的高級微波掃描輻射計、特殊傳感器微波成像儀收集數據,通過對數據形成的圖像進行分析反演,可以得到極地海冰密集度的分布,進而計算得到海冰面積。」宋米榮說。

劉驥平介紹說,衛星遙感具有大尺度、實時與連續觀測的特點,高解析度的衛星,其解析度能夠達到幾百米,這樣能夠幫助研究人員看到海冰的形態演變狀況,可以為數值模型提供更準確、更合理的海冰初始條件,進而減小數值模型的模擬偏差,提高北極海冰的預測能力。

但同時,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在極地只能比較好地觀測到海冰覆蓋情況,雲層覆蓋使得高解析度可見光和近紅外衛星遙感大打折扣,對海冰厚度和其他狀態的估算有比較大的誤差。

海冰減少將引發一系列變化

全球變暖無疑在北極海冰的減少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據研究,引起北極海冰變化的原因除了全球變暖以外,還有以下因素:北極陸地冰川融化導致徑流加大,使北極結冰量受到顯著影響;來自大西洋的暖水溫度和流量變化對北極海冰影響很大;來自太平洋的海水溫度較高,影響北極夏季海冰融化;北極某些區域的風力趨於減弱,顯著影響海冰輸出,對北冰洋總體冰量產生影響。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導火索,能引發海洋和大氣的一系列變化,進而會深遠地影響高寒地區的生態系統、海岸線穩定與人居環境,與此同時,也將進一步作用於全球氣候系統,影響極端事件的強度和頻次。

在宋米榮看來,北極海冰的減少,將直接影響極地的生態環境。在海冰的底部有特定的藻類和細菌生長,為浮遊生物提供食物,浮遊生物又餵養了較大的動物。海冰的減少特別是夏季出現更多的開闊水域,將造成浮遊生物大幅減少,進而影響以浮遊生物為食的動物。此外,北極熊、海豹、海象等正在喪失棲息地,被迫向北移動,而一些新的物種如北大西洋鱈魚和頂級捕食者鯨魚等則因為沒有海冰覆蓋而遷入,使極地的生態環境發生變化。

如果北極海冰完全消失,除了極地的生態環境被改變外,也會破壞全球海洋環流,對極地和全球天氣氣候系統產生影響,北極永久凍土裡凍結的溫室氣體可能被釋放,加劇北極的變暖。研究表明,北極變化與中國極端高溫、極端低溫、強降水、暴雪、霾日數,以及歐洲的高溫熱浪,歐亞大陸北部冬季變冷趨勢,美國東北部暴風雪等密切相關。比如,在北極加速變暖的階段,美國東北部發生強暴風雪的城市數量明顯增加。

此外,北極加速變暖還會導致格陵蘭冰蓋進一步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會向內陸倒灌使得鹽土向內陸擴展,從而導致土地鹽漬化和沼澤化,靠近沿海地區的種植面積會因此急劇減少,造成糧食產量下降。

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將對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直接挑戰。

可能的利好是,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通過北冰洋的航線將變得頻繁。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不斷融化,讓北極航道逐漸具備通航可能性。北極航道主要包括俄羅斯沿岸的東北航道、穿越北冰洋中央公海海域的中央航道和途經加拿大北部北極群島的西北航道。東北航道是目前主要通航的路線,近年來,我國已試航成功的貨櫃船走的就是東北航道。

編輯:劉義陽

相關焦點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原標題: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事實上,其他月份北極海冰覆蓋範圍也都呈現減少趨勢。
  • 海冰減少將導致北極熊處境更危險
    近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等機構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稱,北極熊的新陳代謝速度比以往更快,這意味著北極熊需要更多的食物才能存活。在全球變暖導致海冰日益減少的情況下,北極熊覓食更加困難,處境將變得更加糟糕。春季北極海冰情況較為理想,是北極熊狩獵的最佳季節。
  • 北極海冰減少後果很嚴重 對全球氣候演變影響大
    而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驥平等人與美國科學家合作完成的研究發現,近幾十年北極海冰減少對冬季降雪有重要影響。對於近年來冬季的異常降雪和寒冷天氣,一些學者認為是由北極濤動或厄爾尼諾造成。但劉驥平等人研究稱,北極濤動和厄爾尼諾不能解釋過去4年出現的持續異常降雪和低溫天氣,北極海冰快速減少是導致近年來冬季極端降雪和嚴寒頻發的重要因素。
  • 北極熊「無路可走」!全球變暖致北極海冰驟減,氣候變化敲響警鐘
    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對野生北極熊的數量構成了不可逆轉的威脅,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影響使北極海冰降至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水平,冰的急劇減少減少了極地野生動物的自然棲息地,並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北極的衛星掃描顯示,北極的最低氣溫在9月18日跌至最低點,海冰將在秋冬季節回歸,春夏季節融化,但從現在到10月之間的風可能會進一步影響該地區。我們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無所作為,到本世紀中葉,北極熊的數量將會下降。
  • 沒有海冰的北極,離我們還有多遠
    全球多家機構的氣候模型計算,未來一段時間,北極的海冰將呈現繼續減少的趨勢北極熊,到底對地球的其它方面有什麼影響呢?北極的冰越少,除了冰面上的北極熊沒有生存空間之外,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會有致命的影響。在海冰底部有藻類和細菌,給浮遊生物提供食物,浮遊生物又供養了下一層食物鏈較大的動物。當浮遊生物因為海冰減少而減少時,一環環的生物鏈就此中斷。其次,海冰變化將使全球熱度攀升得更快。
  • 北極海冰加快融化,空氣汙染將飛向我國
    北極海冰的減少直接影響到北極熊等動物的生存,但影響絕不僅於此,有最新研究指出,北極海冰的融化還可能導致青藏高原受到汙染。該研究證明了北極海冰對其它地區的影響,即使相隔幾千公裡,我國青藏高原依然會受到影響。
  • 15年內北極海冰或將消失,北極熊面臨滅絕,其它生物不會好過
    在人類進入到工業革命之前,從來都不曾有人擔心過北極海冰會融化,當然,人類發現北極的時間也不過幾百年的事情。不過,伴隨著人類轟轟烈烈開展工業革命,特別是進入到20世紀之後,當人類發射的衛星在太空中拍下了北極海冰的照片,科學家們才發現,北極海冰正在不斷減少。
  • 北極海冰縮減 影響幾何?
    張若楠製圖北極海冰還對東亞地區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一旦北極海冰大量偏少,通過影響烏拉爾山阻塞高壓和西伯利亞高壓這一引導冷空氣南下的重要天氣系統,可致使東亞冬季風偏強,從而導致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低、強寒潮天氣頻發。
  • 北極升溫顯著誘發北半球寒潮?——北極海冰融化及其影響的幾個未解...
    除了北極熊,如今普通公眾對北極的冰蓋也有了更多了解和關注,特別是2012年的一則北極海冰面積再創新低的新聞:8月27日,美國科學家宣布,北冰洋海冰面積已下降至410萬平方公裡,創下歷史最低值。美國《紐約時報》預測,北冰洋夏季海冰將在2020年前徹底消失,成為一片"無冰洋";也有人預測,到2100年,厚度為2~3米的多年生北極海冰將會消失。北極海冰減少,最初似乎只是增加了氣候變暖的例證,或者讓一些盼望通航條件更便利、以便開發北極資源人高興。
  • 北極熊可以在遠離陸地的北極遠洋海冰上生存嗎?
    我們大家都知道,北極熊通常生活在北冰洋近海的海冰上。那麼,在遠離陸地的北冰洋遠洋地區,只有海冰而沒有陸地,北極熊可以在這裡生存嗎?海冰對北極熊生活意味著什麼?海冰對北極熊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首先,北極熊的主食是海豹,包括環斑海豹和髯海豹,其次是白鯨、獨角鯨和海象等,這些動物都是海洋動物。
  • 海冰融化對北極熊的生存有什麼影響?
    北極熊是當之無愧的北極象徵,看似貧瘠的北極生態系統,養活了世界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成年雄性北極熊可重達680千克,雌性的體型大約是雄性的一半。
  • 2050年北極海冰可能完全消失,將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近日,NASA用動畫展示了35年來北極海冰的消融情況,其中多年海冰相比1984年已經消融了95%以上。更有專家預測,到2050年,北極海冰將完全消失,這將給地球氣候帶來巨大影響。在北極的熱量交換、氣候、生態環境中海冰尤其是多年冰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根據動畫顯示,35年以來多年冰消融95%以上,所以專家預測到2050年北極海冰可能將完全消失。北極冰的消失會給地球帶來極端化的氣候,而對於哪些對海冰賴以生存的北極熊更是毀滅性的打擊。
  • 北極冰蓋面積減少95%,北極熊或將滅絕,人類還幸災樂禍?
    全球變暖好像距離我們非常遙遠,但是北極已經告訴我們,如果不加以控制,全球變暖將會迅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 近日,據美國NASA發布的一段資料顯示,北極常年冰在過去的35年時間減少了95%,如果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或許幾十年後,北冰洋就會出現完全無冰的季節。
  • 北極海冰面積再現低值丨北極何時無冰?尚難準確測定
    圖片來源:All Canada Photos/Alamy不久前,全球33家主要研究機構提交了對今年9月海冰覆蓋面積的展望。其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提交的數值顯示,9月海冰面積將減少到380萬平方公裡,這將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第二小值,僅大於2012年創紀錄的357萬平方公裡。
  • 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對此,雷瑞波表示,科學界普遍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導致近年來北極海域海冰覆蓋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今年局部地區的極端高溫天氣是否直接導致海冰減少,還有待觀測和研究。  「從目前的海冰狀況來看,位於大西洋扇區的海冰向北退縮明顯。例如,中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所在的斯瓦爾巴群島還有格陵蘭島北部等地區的海冰退縮明顯。」雷瑞波說。
  • 就在「地球之肺」被吞噬之時 北極海冰也在加速融化…
    動畫顯示,北極海冰中多年冰(終年不化的海冰)的面積在僅僅35年內便急劇減少了95%。這對氣候造成的影響將無法逆轉,全球環境將受到劇烈影響。 視頻中,白色代表冰齡超過4年的多年冰,厚度達到4米,但35年來已消失95%以上。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稱,2050年,北極的海冰可能完全消失!
  • 海冰覆蓋率年年下滑 北極熊面臨更長的禁食期
    但現實是,北極海冰覆蓋率年年下滑,北極熊已經要面臨更長的禁食期。《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發現,禁食期一旦超過一定天數,北極熊的生存率將不斷下跌,而到2100年,許多地區的北極熊難逃滅絕。 北極熊的土地 在20年前,任何一名在北極科考的生物學家都不會用瘦骨嶙峋、羸弱無力這種詞語來描述北極熊。
  • 北冰洋最古老、最厚海冰35年減95%,北極熊或開始死亡!
    南北兩極的融冰情況相比,北極的融冰速度令科學家們憂心不已。據《每日星報》11月14日報導,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日前發表一段動畫視頻,展示了北極在過去35年裡,最古老、最厚的海冰損失了其質量的95%,科學家稱這是氣候轉變的「標誌性指標」。過去35年來,北極升溫令北冰洋「多年冰」減少了的95%!
  • 北極海冰精準預測,不僅僅關係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最近發布了今年北極海冰最小覆蓋範圍預測結果,根據該所海冰研究團隊研發的北極海冰集合同化數值預測系統,2019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小值約為420萬平方公裡,接近歷史第二低值。  北極海冰覆蓋面積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北極海冰面積與人類生活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