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海冰減少後果很嚴重 對全球氣候演變影響大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新聞背景

  剛剛過去的冷冬讓「北極海冰」這個詞被頻頻提起。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北極海冰的氣候效應一直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近些年,有關國家競相開展北極海冰研究,以預測北極生態系統的變化、評估變化趨勢並制定相關對策。而我國研究人員近期也對此做出了獨創性的研究。

  北極海冰範圍持續減小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近百年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0.74℃,陸地的增暖通常高於海洋,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尤為明顯;中高緯度地區明顯高於熱帶地區,北極地區的增溫更是全球平均的2倍,這與北極海冰減少對氣溫增幅的放大作用有密切的關係。

  今年2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氣象研究所和德國氣候計算中心推出的最新氣候模型顯示,北極海冰融化速度與二氧化碳排放緊密相關,北極海冰融化速度超出先前預期,如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到本世紀中後期人們在夏季將不見海冰蹤影,如果情況繼續惡化,即使在冬季北極海冰也會最終消失。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專家基於現有衛星觀測資料分析表明,自1979年以來,北極海冰的範圍呈現出持續減小的趨勢。1979年至2011年,北極海冰9月份(北極海冰範圍在一年中最小的月份)的範圍正以每10年12%的速率消融。1997年以來,北極海冰年平均消融速率達到每10年減少60萬平方公裡。其中,9月份的消融速率更是達到了每10年減少130萬平方公裡,是年均消融速率的2倍多。

  北極海冰的範圍頻繁出現創紀錄的低值,2007年9月北極海冰範圍為403萬平方公裡,是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低值,相當於1979年-2010年31年平均值的66%。2011年9月,北極海冰範圍為461萬平方公裡,是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低值,造成了當年北極西北和東北兩條航道全線開通。

  誘發冬季極端降雪和嚴寒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武炳義最新研究結果表明,近20年來歐亞大陸北部冬季表面氣溫呈現持續降溫的趨勢,秋季北極海冰的減少以及北冰洋和北大西洋海溫的升高是造成這些地區降溫的主要原因之一。

  武炳義研究員指出,「秋季北極海冰異常偏少導致了近年來歐亞大陸冬季冷冬頻繁出現,加劇了東亞地區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的發生,是導致近年來我國冬春季節天氣氣候災害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2005年、2007年、2010年和2011年9月北極海冰範圍極端偏低,後期2005年12月日本發生了極端降雪事件,2008年初我國南方出現歷史上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2010年秋冬季我國華北大部、黃淮及江淮北部出現的大範圍乾旱,2012年1-2月我國北方經歷了嚴寒。

  而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驥平等人與美國科學家合作完成的研究發現,近幾十年北極海冰減少對冬季降雪有重要影響。對於近年來冬季的異常降雪和寒冷天氣,一些學者認為是由北極濤動或厄爾尼諾造成。但劉驥平等人研究稱,北極濤動和厄爾尼諾不能解釋過去4年出現的持續異常降雪和低溫天氣,北極海冰快速減少是導致近年來冬季極端降雪和嚴寒頻發的重要因素。

  此項研究表明,1979年以來,北極秋季海冰減少了29.4%,特別是過去4年是自有衛星觀測以來的4個最小值。同時,過去的4個冬季,東亞、歐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異常降雪和嚴寒天氣。

  結合觀測資料分析和數值模式模擬,劉驥平等人發現:

  一方面,夏季北極海冰的大範圍減少以及秋冬季北極海冰的延遲恢復可以引起冬季大氣環流的變化(這種環流變化不同於北極濤動),從而減弱了北半球中高緯的西風急流,使其振幅增強,即變得更具波浪狀。這種環流變化使得北半球中高緯阻塞形勢出現的頻率增加,進而增加了冷空氣從北極向北半球大陸地區入侵的頻率,造成北半球大陸地區出現低溫異常天氣。

  另一方面,夏季北極海冰的大範圍減少以及秋冬季北極海冰的延遲恢復使得北極存在更多的開闊水,從而將大量的局地水汽從海洋傳輸給大氣。同時,北極的變暖也使得大氣可以容納更多的水汽。

  上述兩方面結合在一起,導致近年來東亞、歐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區冬季的異常降雪和低溫天氣。該研究還指出,如果北極海冰繼續減少,我們很可能會在冬季經歷更多的降雪特別是強降雪和嚴寒天氣。

  對全球氣候演變影響至關重要

  當前,國際社會對於北極海冰未來演變趨勢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北極海冰減少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未來夏季將出現無冰的北冰洋。另一種觀點認為北極海冰消融是階段性的,是可以恢復的,短期的海冰減少趨勢是氣候系統自身年代際(或多年代際)的變化造成的。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趙進平稱,北極海冰覆蓋在海洋表面,猶如隔熱毯鋪墊在大氣與海水之間,阻隔了大氣與大洋之間的能量交換。海冰的反照率高達55%-85%,即使在太陽輻射強烈,極晝時期的夏季,熱能還是被海冰反射回去。所以,盛夏季節的北冰洋,依然保持著涼爽。冬季極夜來臨的時候,海冰又阻斷了熱能由海洋向大氣的傳輸,減弱了海水熱量的釋放,使得北冰洋在寒冷的冬季,仍能保持相對溫暖。北冰洋大部分海域被平均約3米厚的冰層所覆蓋。根據洋底沉積物年測定表明,這裡的海冰已經持續了300萬年。

  北極海冰通過對太陽輻射的反射和吸收來影響全球氣候。海冰像鏡子一樣,能將大部分的太陽輻射反回太空,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只有3至4瓦每平方米,而海水由於其熱容量大,能吸收大量的太陽輻射,之後又將熱量傳輸到大氣,可以達到300瓦每平方米,相當於海冰的100倍。

  大氣變暖以後氣壓會降低在北極形成一個強大的低壓系統,通過低壓系統的作用能將能量傳遞到全球,這樣對全球氣溫上升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而全球氣溫上升又加劇了北極海冰的融化,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除此之外,北大西洋地區是驅動全球大洋環流的關鍵地區,北極特別是北大西洋地區海冰融化將導致該地區淡水補給增加;該地區海水溫度的上升和海水鹽度的減少,也將對全球海洋環流的運行帶來重大影響。一旦全球海洋環流被破壞,就有可能導致像美國電影《後天》中描繪的全球性氣候災害的發生。

  延伸閱讀

  挑戰北極自然環境

  北極海冰的變化不但影響全球氣候,也直接影響北極的自然環境。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長餘興光此前接受採訪時稱,北極海冰面積持續顯著縮小,使北極自然環境保護面臨嚴峻挑戰。

  餘興光舉例說,冰藻是許多北極海洋魚類和浮遊生物的主要食物來源,而快速融冰已導致冰藻數量急劇減少。海洋食物網的結構變化,使得北極鱈魚中的一些種群開始萎縮,對北冰洋沿岸一些國家的漁業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影響。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國際科學家小組報告稱,北極海冰面積迅速縮小,使得海象和北極熊的生存空間萎縮,而冰層解凍卻使得進入北極變得較容易,也更易開發,科學家擔心這可能導致北極資源爭奪戰白熱化。

相關焦點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真的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嗎?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   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事實上,其他月份北極海冰覆蓋範圍也都呈現減少趨勢。
  • 北極海冰減少,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事實上,其他月份北極海冰覆蓋範圍也都呈現減少趨勢。
  • NASA:北極冰川面積35年間減少了95% 北極冰川融化的後果有什麼?
    9月11日消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格陵蘭冰川融化已經不是新聞了,而NASA指出,北極冰川面積35年間減少了95%。NASA近日發布的一段動畫顯示,北極海冰在過去35年間顯著減少。若這一趨勢持續下去,對氣候造成的影響將無法逆轉,全球環境將受到劇烈影響。北極冰川融化的後果有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 氣溫飆升海冰不斷減少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如今,全球變暖正在對斯瓦爾巴群島產生巨大的影響。根據挪威的氣象數據,過去30年來,該島冬季平均氣溫上升了10攝氏度,這對當地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氣溫正在飆升,海冰正在減少。許多專家認為,北極正在變得「面目全非」。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
  • 北極海冰的巨大變化及對全球影響,重視起來!
    2019年9月中旬,北極海冰範圍達到年內最小值,約為415萬平方公裡,比1980-2010年期間的氣候平均值(628萬平方公裡)小約34%,偏離氣候態的幅度超過90%的百分位,這一數值僅比2012年數值大,是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海冰範圍第二小的年份。
  • 北極海冰縮減 影響幾何?
    問題二北極海冰縮減可能帶來的影響在全球變暖過程中北極地區的增暖幅度可達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被稱作「北極放大」現象這會加劇全球變暖和北極海冰的消融張若楠製圖北極海冰還對東亞地區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一旦北極海冰大量偏少,通過影響烏拉爾山阻塞高壓和西伯利亞高壓這一引導冷空氣南下的重要天氣系統,可致使東亞冬季風偏強,從而導致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低、強寒潮天氣頻發。
  • 北極海冰減少與東亞極冷事件的幕後「黑手」丨大氣悟理
    不斷進步的觀測技術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數據,也讓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的事實清晰無比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北極的變暖速度約為全球變暖速度的兩倍。北極海冰急劇下降,成為了氣候變化的關鍵指標和「放大器」,氣候變暖加速了海冰融化,同時總體冰減少造成反射的太陽光減少,進一步導致氣候變暖。
  • 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對此,雷瑞波表示,科學界普遍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導致近年來北極海域海冰覆蓋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今年局部地區的極端高溫天氣是否直接導致海冰減少,還有待觀測和研究。  「從目前的海冰狀況來看,位於大西洋扇區的海冰向北退縮明顯。例如,中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所在的斯瓦爾巴群島還有格陵蘭島北部等地區的海冰退縮明顯。」雷瑞波說。
  • 全球海冰日益減少:北極消融遠超南極增加
    平方公裡的速度減少,換句話說,每年減少的海冰面積比美國馬裡蘭州還大。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過去數十年來南極海冰的增加並不足以抵消加速減少的北極海冰。整合兩極的數據可以看到,全球海冰面積正以平均每年約35000平方公裡的速度減少,換句話說,每年減少的海冰面積比美國馬裡蘭州還大。
  • 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中國新聞網】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  有「地球第三極」和「世界屋脊」之譽的青藏高原,與相距遙遠的北極之間有何關聯?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北極海冰日漸衰減,科學家在行動
    當氣候變化導致溫度升高時,海冰消融加劇,極晝裡的入射太陽光可以更多地進入海洋,海水吸收更多的熱量,溫度升高更快,進而導致更大規模的海冰消融,這是一個正反饋過程,彼此加強,從而對全球氣候變化起到「放大器」的作用。 在全球變暖的過程中,北極地區的增暖幅度可達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被稱作「北極放大」現象,這會加劇全球變暖和北極海冰的消融。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它的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那麼,北極在全球氣候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北極持續「高燒」將帶來哪些影響?……本期科普看臺一一解答。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北極多地今夏出現破紀錄高溫,對冰凍圈造成重大影響。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它的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那麼,北極在全球氣候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北極持續「高燒」將帶來哪些影響?……本期科普看臺一一解答。
  • 北極冰川正快速融化,2030年可能化完,專家指出後果很嚴重
    在2019年初,位於北半球的多個國家氣候可能都比較異常,特別是我國和美國,這一點大家應該深刻有體會。我國氣候專家也對此做過總結:厄爾尼諾現象。說到底這跟北極變暖有關,北極變暖造成北極極地渦旋的束縛力減弱,導致極地渦旋冷氣流擴散到我國,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家。為了應對全球變暖,早在2015年世界多個國家籤署了一份關於控制全球氣候暖溫的《巴黎協定》。
  • 北極海冰精準預測,不僅僅關係氣候變化
    劉驥平同時表示,與其他觀測手段相比,衛星遙感具有大尺度、實時與連續觀測的特點,可以為模式提供更準確、更合理的海冰初始條件,進而減小模式的模擬偏差,提高北極海冰的預測能力。但衛星遙感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其只能比較好地觀測到海冰覆蓋情況,對海冰厚度和其他狀態的估算有比較大的誤差,這樣會給海冰預測帶來不確定性。但衛星遙感海冰監測和信息提取技術為發展業務化海冰數值預報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 北極海冰面積再現低值丨北極何時無冰?尚難準確測定
    「北極海冰面積比上世紀70年代已經減小了40%,而總冰量則大幅度減少70%。」魏科說。2019年9月25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了《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評估了最新的關於海洋和冰凍圈的變化、影響和適應對策,體現了目前科學界對於海洋和冰凍圈的最新認識。
  • 北極海冰再度融化,打破記錄創下新低,北極危機如何解決?
    而現在,北極又開始打破紀錄,創下新低,這樣的數據多麼令人恐懼,堪稱歷史以來最低的數據。正因為北極的海冰不斷消失,影響到北極的氣候,變得愈發不尋常。很有可能,我們會看到北極著火,或者溫度到達人類生活的溫度。只因北極已經變得不正常,不可思議的事情也將會發生。
  • 融化北極海冰的遠不只是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引發的災難性後果本應引起各國重視並攜手應對。然而,現任美國政府不但不承認氣候變化的存在,近期還在北極頻頻製造政治及安全緊張局勢,使相關國家的關注點不得不離開氣候變化這一重要而急迫的問題。科普蘭德還指出,由於氣候變化的「北極放大」現象,過去30年中北極變暖速度為全球的兩倍。加拿大北極區域今夏平均氣溫比近30年平均值高5攝氏度,面積小一些的冰帽迅速融化,更多冰架底部裸露而加速融化。8月10日,《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發表的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的研究論文預測,若不採取措施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北極海冰可能在2035年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