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海冰面積再現低值丨北極何時無冰?尚難準確測定

2020-08-27 中國科學報

作者:崔雪芹

氣候變化可能意味著許多北極熊的滅絕。 圖片來源:All Canada Photos/Alamy


不久前,全球33家主要研究機構提交了對今年9月海冰覆蓋面積的展望。其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提交的數值顯示,9月海冰面積將減少到380萬平方公裡,這將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第二小值,僅大於2012年創紀錄的357萬平方公裡。

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何時會出現北極夏季無冰狀態,即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任宏利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個時間節點可能在未來20~30年出現。不過,科學家對北極何時出現夏季無冰狀態還有爭議。

最新海冰覆蓋面積預測

根據衛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每年3月份最大,9月份最小。不久前全球33家主要研究機構提交了9月北極海冰面積展望,包括16個數值模式預測結果和14個統計預測結果以及3個定性分析結果,但各機構提交的結果有較大差別。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魏科介紹,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提交的預測數值最小,僅為320萬平方公裡;其次為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提交的預測數值,為350萬平方公裡;LASG提交的預測數值是380萬平方公裡,這三組數據都低於400萬平方公裡,遠低於所有模式的中值範圍。

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ESPC系統、挪威METNO SPARSE、法國APPLICATE CNRM等的預測,均大幅度高於所有模式的中值範圍,例如,ESPC系統的預測數值為620萬平方公裡。

對此,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劉驥平指出,今年春季的西伯利亞熱浪引發了俄羅斯沿岸的海冰較早退縮,導致拉普捷夫海和巴倫支海的海冰範圍非常小。同時,今年入夏,北極出現了異常高溫,比如6月20日,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維爾霍揚斯克市白天最高氣溫達到了38℃。這是一個罕見的數值,因為歷史同期此地的最高溫度僅為22℃。不排除今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傾向「低於400萬平方公裡」。

全球氣候變化的「放大器」

北極海冰面積在地球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海冰反射了高達80%的入射陽光,起著降溫作用,海冰面積大小調製了進入地球系統入射太陽光的多少。

當氣候變化導致溫度升高時,海冰消融加劇,極晝入射的太陽光可以更多地進入海洋,海水吸收更多熱量,溫度升高更快,進而導致更大規模的海冰消融。這是一個正反饋過程,彼此加強,對全球氣候變化起到「放大器」的作用。

在全球變暖過程中,北極地區的增暖幅度可達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這被稱作「北極放大」現象,會加劇全球變暖和北極海冰的消融。「北極海冰面積比上世紀70年代已經減小了40%,而總冰量則大幅度減少70%。」魏科說。

2019年9月25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了《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評估了最新的關於海洋和冰凍圈的變化、影響和適應對策,體現了目前科學界對於海洋和冰凍圈的最新認識。

報告指出,全球海洋和冰凍圈變化加速,在有衛星觀測的1979年至2018年期間,北極9月份海冰範圍以每10年約12.8%的速度快速減少,目前階段的海冰範圍是至少1000年裡的最小數值。北極海冰也在持續變薄,1979至2018年期間,5年以上厚冰的面積減少了約90%。

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指標和放大器」,全球冰凍圈的健康和穩定是氣候系統穩定的基石,其快速消融必然會深遠影響高寒地區的生態系統、海岸線穩定與人居環境,同時也將進一步調製全球氣候系統,影響極端事件的強度和頻次。例如,北極熊、海象和鯨魚依靠海冰的存在維持它們的狩獵、繁殖和遷徙習慣,大幅度的海冰減少,將對北極地區的生態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

「北極海冰範圍和面積異常變化,將深刻影響航海安全和北極周邊生態系統,對中低緯大氣環流演變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都有重要影響。」任宏利指出。

北極海冰預測非易事

北極海冰預測可以為全球氣候變化監測、北極航道利用、北極資源開發、北極地區環境評估等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

「現在北極海冰的預測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需要能準確預測北極海冰的手段與技術。然而,海冰的預測還是非常難的。」劉驥平強調說。

他表示,要想做好預測,需要建立一個非常複雜的數值模式,這個模式包括大氣、海冰與海洋等,要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求解一系列非常複雜的數學物理方程,再進行預測。

「我們主要通過模式對北極海冰進行預測,中國氣象局的中國多模式集合預測系統(CMME),可每月發布南北極海冰預測業務產品。」任宏利介紹說。

還有一個手段是衛星遙感。劉驥平指出,只有高解析度的衛星,才能夠看到海冰的形態演變狀況,提供短時海冰的監測。但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在極地面臨很大的挑戰。被雲覆蓋的海冰監測,使得高解析度可見光和近紅外衛星遙感效果大打折扣;微波衛星遙感可以穿透雲,但解析度較低。

魏科表示,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進行長期的減排和短期的氣候變化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的應有之義。

《中國科學報》 (2020-08-21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北極海冰何時會消失?科學家預測,北極或15年內夏季無冰!
    而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預測,由於海冰消失速度太快,北極地區可能最快從2035年開始出現「夏季無冰」。探險隊負責人馬庫斯·雷克斯(Markus Rex)表示:「如果北極地區的變暖趨勢持續下去,在幾十年內,我們將在夏季擁有無冰的北極。」 而科考隊的科考結果得到了位於科羅拉多博爾德大學的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衛星數據的支撐,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20年北極海冰面積已達到有記錄以來的夏季第二低。
  • 北極冬季海冰面積達歷史第七低值
    北極冬季海冰面積達歷史第七低值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9年04月11日15:10
  • 為何北極海冰融化南極海冰增多?
    「『雪龍號』受困主要是受到今年惡劣天氣影響,尤其是持續的東北風使得海冰不斷堆積,難以突破。」卞林根直言,「但是這並不能作為南極海冰增多的重要依據。」判斷海冰是否增加,不能單看一年的結果,還要看一個長期的變化過程。從目前來看,只有2012年和2013年兩年的海冰面積數值在多年平均值之上,尚不具備科學客觀的論據條件。
  • 北極海冰日漸衰減,科學家在行動
    北極海冰覆蓋面積預估的記錄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中期。根據衛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每年3月份最大,9月份最小。 根據衛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逐年持續減少,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何時會出現北極夏季無冰狀態,即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
  • 研究:本世紀末「新北極」氣候將誕生「無冰北極」
    導讀該研究預測,在當前排放模式下,北極氣候將發生轉變。本世紀中期極地氣溫將顯著升高,最終的「無冰北極」將在2023年—2079年間出現。本世紀中期極地氣溫將顯著升高,最終的「無冰北極」將在2023年—2079年間出現若任其發展,本世紀末北極可能變成無冰的北極。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9月14日在《自然-氣候變化》發表題為《新北極:極端情況正變得尋常》(Extremes becomeroutine in an emerging new Arctic)的研究。該研究預測,在當前排放模式下,北極氣候將發生轉變。
  • 北極何時無冰?專家:可能20年後
    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何時會出現北極夏季無冰狀態,即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任宏利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個時間節點可能在未來20~30年出現。不過,科學家對北極何時出現夏季無冰狀態還有爭議。
  • 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新華社「雪龍」號8月7日電 題: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新華社記者申鋮  在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中,海冰觀測是考察的重點內容之一。今年全球多地的高溫天氣會導致海冰加速消融嗎?北極還有多少海冰?
  • 北極什麼時候出現第一個無冰的夏天?科學家作出了最悲觀的預測
    北極的冰蓋如同冰箱一樣,對於調節地球的氣候至關重要。它不僅影響區域氣候,而且影響全球的天氣模式和海洋環流。隨著更多海冰融化,變暖的步伐加快,氣候系統的平衡也隨之而來。目前科學家們的一個共識是,北極夏季在本世紀的某個時候肯定會出現無冰狀態。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事實上,不管今年9月的北極海冰面積能否創造新紀錄,海冰面積偏少已無爭議。眾所周知,9月是每年北極海冰面積最小的月份。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每年6月到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7、8三個月的月初提交三次關於當年9月的預測情況。在業內,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代表了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來源NASA  海冰面積能否再破紀錄?  事實上,不管今年9月的北極海冰面積能否創造新紀錄,海冰面積偏少已無爭議。  眾所周知,9月是每年北極海冰面積最小的月份。在厚度方面,北極海冰冰齡超過5年的多年冰減少了約90%,這表示北極海冰在變薄。以往北極夏天的平均冰層厚度為4.88米,到20世紀末只有2.75米左右,減少了43%。進入21世紀以來,北極海冰的退縮速度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這些跡象也表明北極海冰的面積和厚度都呈現出快速的減少趨勢,或者也可以說海冰正在退縮。」
  • 北極海冰減少後果很嚴重 對全球氣候演變影響大
    北極海冰的範圍頻繁出現創紀錄的低值,2007年9月北極海冰範圍為403萬平方公裡,是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低值,相當於1979年-2010年31年平均值的66%。2011年9月,北極海冰範圍為461萬平方公裡,是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低值,造成了當年北極西北和東北兩條航道全線開通。
  • 北極恐面臨夏季無冰,海冰融化會加速病原菌傳播?
    這次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直接給出了我們一個氣候變化的答案,那就是「全球變暖,北極恐面臨「夏季無冰」」,它們帶回來了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氣候的影響表現得越來越強,並且這次的北極活動包含了近20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是大家統一給出的結果。
  • 2020年北極海冰面積大幅降低
    今年的北極海冰覆蓋面積降至自上世紀70年代末現代記錄開始以來的第二低水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對衛星數據的分析顯示,2020年可能在9月15日達到的最小範圍(374萬平方公裡)。冬季,凍結的海水幾乎覆蓋了整個北冰洋和鄰近海域。海冰經歷了季節性的變化——在春末和夏季變薄和收縮,在秋季和冬季變厚和擴張。
  •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 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 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 氣候變化,北極垂危!德國電視一臺12日報導,德國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周一返回不萊梅港。
  •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科學家:北冰洋海冰正加速消失
    眾所周知,地球有兩級,南極和北極。南極有南極洲,而北極有北冰洋。他們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2012年;北極冰層面積縮至40年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小。美國國家雪冰數據中心專家塞雷澤表示,「我們正朝著季節性無冰的北冰洋的時代靠近,今年是棺材上的又一枚釘子。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專家認為,這是氣候變化的標誌。北極冰層從1984年有超310萬平方公裡的面積被4年以上冰覆蓋,如今僅有11.6萬平方公裡,意味著35年裡減少了95%。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真的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嗎?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   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事實上,其他月份北極海冰覆蓋範圍也都呈現減少趨勢。
  • 北極海冰減少,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為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本世紀中葉北極或將無冰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海冰密集度超過15%的區域正在急劇縮小。9月是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少的月份,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北極9月份海冰在以每10年12.9%的速度減少。事實上,其他月份北極海冰覆蓋範圍也都呈現減少趨勢。
  • 北極變暖,未來或現「無冰之夏」?
    在北極地區,氣候變暖的表現形式除了更加極端的高溫,還有逐漸減少的海冰。在過去幾十年中,北極地區的海冰面積明顯縮減。以1981-2010這30年平均海冰面積作為氣候平均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北極海冰面積都一直處於偏少狀態,且有不斷減少的趨勢。
  • 北極海冰面積創新低 多國巨頭備戰北極能源開採
    27日,據新華社報導,北極海冰的總量已下降至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這證實了該地區的急劇變暖,而且可能是更劇烈的變化即將到來的前兆。  科學家稱,追蹤海冰範圍的衛星在周末發現,海冰的覆蓋面積為大約158萬平方英裡,不到北冰洋表面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