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出路在科技—新聞—科學網

2020-12-02 科學網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這些關鍵點要一個一個抓落實、抓到位,努力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產新突破。

——在河南考察時的講話(2014年5月9日~10日),《人民日報》2014年5月11日

學習札記

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2020年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達到5400億公斤以上。要實現這個目標,從一個科技工作者角度考慮,我想結合近十年提出與實施的「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談幾點體會。

我國耕地資源有限,且一半以上為中低產田,是糧食增產的新空間。繼中國科學院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治理之後,我們瞄準了環渤海低平原區5000萬畝的新空間(包括4000萬畝的中低產田和1000萬畝可開墾的鹽鹼荒地),預計經過改造有50億公斤糧食的增產潛力。

針對環渤海區淡水資源匱乏和土壤瘠薄鹽鹼兩大制約因素,我們開發了耐鹽小麥玉米品種、微鹹水灌溉和使用微生物有機肥改良鹽鹼土等技術措施,受到當地農民和政府的歡迎。據此,2013年國家啟動實施了「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2016年工程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全面推進。

工程分兩期實施,第一期到2017年增產糧食30億公斤,2016年已增產25億多公斤,增效30多億元,將按期完成任務。通過項目實施,培育帶動了種業、畜牧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服務業等發展,變糧食生產為糧食產業,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

通過渤海糧倉的實踐,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談「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和「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開闢新途徑、挖掘新空間、培育新優勢」的深刻含義,進一步增強了我們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的信心、主動性和使命感。——李振聲

李振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

融會貫通

中國以不到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全球近21%的人口。「十二五」期間,我國糧食實現了「十二連增」,但是這樣的發展主要靠的是資源的大量消耗和農藥化肥的高強度使用,農產品科技含量普遍偏低。要改變中國糧食產業的這個現狀,必須依靠「科技興糧」。只有依靠「科技興糧」,才能突破農業資源約束,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只有依靠「科技興糧」,才能充分利用糧食資源,進一步提高糧食儲存、物流和加工的現代化水平;也只有依靠「科技興糧」,才能健全現代糧食市場以及物流、儲備體系,進一步提高糧食質量安全水平。

要實現「科技興糧」,就得把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為糧食科技工作的核心。首先,要加強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在關鍵技術問題上能取得突破,在成果轉化應用中能獲得實效。其次,重視體制和機制創新,加強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將科技研發、成果轉化與科技服務結合起來。同樣不能忽視的是,探索「科技興糧」的發展之路,離不開高水平的農業科技隊伍。因此,還需要努力構建良好的糧食科技人才工作環境,建設和完善有利於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的管理制度。

(本報記者胡珉琦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8-05-17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新聞—科學網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
  • 科學家揭示我國糧食生產碳足跡
    中國農業大學張衛峰及同事的一項新研究估算了中國糧食生產的碳足跡。相關成果6月29日發表於《科學報告》(論文連結)。
  • 袁隆平:以科技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新聞—科學網
    「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
  • 競技智慧機器人 感受科技魅力—新聞—科學網
    12月20日,山東科技大學機電學院舉辦了「海信杯」大學生智慧機器人競賽,數百名學習機電、自動化、交通等專業的大學生同臺競技機器人挑戰賽、機器人循跡、機器人爬坡避障、機器人定向取物等項目的比賽,感受智慧機器人的魅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國際工作組成立—新聞—科學網
    高玉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該工作組旨在通過國際學術交流和多邊科技合作,服務於馬鈴薯等其他茄科作物害蟲綠色防控事業。工作組將通過面向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保護、綠色發展、食品安全等重大問題,聯合開展害蟲生物防治研究,促進馬鈴薯和其他茄科作物生物防治及害蟲綜合治理的新理論、新方法與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
  • 百名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專題-科學網
    徐匡迪 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是創新 李振聲 糧食生產出路在科技
  • 糧食生產面臨的問題及建議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黨中央、國務院把糧食生產提到更高的政治高度,從地力補貼、休耕輪作到糧食擴面等,多措並舉,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但與「舌尖上的浪費」相比,我國糧食從生產到加工鏈條上的損失卻鮮為人知,同樣觸目驚心。為此,簡要對保障糧食安全、避免糧食生產過程中的浪費情況及面臨困難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建議。
  • 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生物固氮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潛力巨大      生物技術所供圖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產和使用國,化肥過度使用已成為我國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大障礙。 一個世界性農業科技難題 生物固氮能夠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氮素。依靠固氮菌,氮利用率可達到100%,全球生物固氮量可達每年2億噸,超過工業氮肥生產總量,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潛力巨大。 然而,「利用生物固氮替代化學氮肥是一個世界性的農業科技難題。」該任務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敏說。
  • 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新聞—科學網
    為了更快、更便宜、更安全地研究和生產出針對這些病毒的特效藥和疫苗,迫切需要了解抑制這些病毒傳播和危害的機理。 3. 未來新技術有效保障人類衛生和健康的範式是什麼? 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能很好地服務於人類的衛生健康。
  • 澳麥育種轉向量質並重—新聞—科學網
    以消費者需求為育種導向 澳大利亞是全球優質小麥生產的領軍者。澳麥飽滿擁有白色麩皮,水分低,生產環境汙染低,品質優良,這些特質使澳麥享譽國際,是製作麵條及面點理想的原料。 近年來,澳麥產量的提高推動了種植者選用產量和品質俱佳的烏龍麵條麥。 「根據消費者需求進行育種。」
  • 在遼寧大連建設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聞—科學網
  • 發達國家或最浪費食物—新聞—科學網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近日發布的一份評估數據,上述這些以及其他原因導致的損失和浪費佔世界糧食供應的1/3。   荷蘭瓦格寧根大學的Monika van den Bos Verma和同事希望了解消費者的富裕程度如何影響食物浪費。研究人員採用世界衛生組織、FAO和其他機構於2003年收集的數據,評估了全球消費者購買的食物、消耗的食物和浪費的食物。
  • 我國建成全球最大滌綸短纖維生產基地—新聞—科學網
    8月31日,《中國科學報》獲悉,隨著20萬噸熔體直紡環保型短纖項目的全面建成,中國石化儀徵化纖滌綸短纖維年產能突破100萬噸,成為產銷量全球第一的生產基地
  • 南工大新技術讓N95口罩生產提質增效—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前期致力於新型紡絲技術和無紡布材料的開發,研究出了微流體氣噴紡絲技術,可以實現超細纖維的製備,平均直徑65納米,是目前紡絲技術中生產纖維最細的,從而使得過濾隔離病毒的效果更好。 據陳蘇介紹,傳統的紡絲技術生產出的纖維,一般直徑在幾百納米,而氣噴紡絲技術所製備的纖維直徑僅幾十納米,可以更好地隔離病毒,將氣噴紡絲的纖維膜負載在傳統的無紡布上,從而實現了更優效果的N95口罩濾芯層的製備。 目前,該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已經投入量產,一天可以生產8噸,這將緩解如今市場上口罩特別是N95口罩嚴重緊缺的局面。
  • 煤制乙醇「轉」出一個未來—新聞—科學網
    乙醇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工業上常通過糧食發酵或石油裂解來製取。然而這兩種方法都不完美:糧食發酵面臨「與人爭糧」的尷尬,石油裂解成本較高且會加劇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因此,「煤制乙醇」對我國具有重要意義。
  • 山東舉行加強糧食質量監管保障糧食安全情況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12月1日山東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加強糧食質量監管保障糧食安全情況  12月1日,山東舉行介紹加強糧食質量監管保障糧食安全情況新聞發布會,請省糧食和儲備局副局長孟軍、監督檢查處處長楊士新,省糧油檢測中心主任田憲璽出席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日本在海外屯田備戰糧食危機
    《世界新聞報》特約記者/嚴雄當前,全球糧價居高不下,不少國家都發生了糧食危機。在此背景下,一向對糧食問題非常敏感的日本也不落人後,開始了海外屯田。其實,日本的海外屯田歷史很長,其背後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值得中國借鑑。
  • 阿里發布十大前沿技術打造「最科技雙11」—新聞—科學網
    在一系列前沿技術的支撐下,2020雙11將成為「史上最具科技含量的一屆雙11」。 記者注意到,在阿里發布的十大前沿技術中,人工智慧技術已深入到生產製造、購物消費、物流配送等各個環節,讓今年雙11更加智能化。 比如,在生產製造環節,「工業視覺AI」已經在多家紡織服裝工廠上線,可自動完成原料、坯布、成品布、成衣全生產環節的質檢工作。
  • 高糖信號給C4作物光合作用放行—新聞—科學網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糖分,形成葉子並生長,然後生產穀物和水果,但糖分積累也會減緩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