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海外屯田備戰糧食危機

2020-11-23 手機鳳凰網

《世界新聞報》特約記者/嚴雄

當前,全球糧價居高不下,不少國家都發生了糧食危機。在此背景下,一向對糧食問題非常敏感的日本也不落人後,開始了海外屯田。其實,日本的海外屯田歷史很長,其背後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值得中國借鑑。

日本在海外種糧食

日本在美洲的土地開發很早就為人所關注,日本移民最早的目的地就是拉丁美洲,至今在巴西、秘魯等地還有許多日本移民後代。19世紀末,為了解決日本農業貧民的出路問題,日本當局與墨西哥政府籤訂協議,讓日本老百姓移民墨西哥從事農業生產,這是早期的日本「農業殖民」。1899年,一家日本公司向秘魯派出了農場工人。1908年,日本人在巴西展開了類似活動。之後,日本東棉株式會社和巴西殖民合作組織合作,在亞馬遜河谷和聖保羅建起了農業聚居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又將目光投向了哥倫比亞和巴拉圭。

20世紀30年代,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後,又大規模向東北移民,佔據中國人的土地。他們在這裡生產糧食,既為侵華日軍提供軍糧,又向日本本土提供糧食這一重要戰略物資。此後,日本又在東南亞建了農場。日本在世界各地擁有1200萬公頃農田,相當於日本國內農田面積的3倍左右。

據《日本農業新聞》最近報導,三井物產日前在巴西投資了100億日元,種植玉米和棉花,以滿足日本市場的旺盛需求。除了巴西外,日本現在與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中國、印尼、紐西蘭、美國等地的農場都籤訂了玉米等飼料作物種植協議。之所以大張旗鼓地搞「農業殖民」,就是為了向日本市場穩定提供農產品。

與當地農戶籤約種糧

日本的「海外屯田」有兩大特點:一是與當地人聯營。日本幾乎沒有完全獨資的農場,大部分以共同出資的方式與當地人聯合經營。外國提供土地,日本農民或者企業提供資本和技術。在投資比例上,外國政府以提供土地等方式出資51%,日本以提供農業機械、基礎設施的方式出資49%。

二是日本不直接在海外農場種植玉米、大豆等需求量大的作物,而是通過與當地農戶籤訂購買合同的方式來確保供應。由於直接經營農場收益低,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以日本全國農協聯合會和綜合商社為中心,在當地購買穀物然後直接出口到日本。這種方式其實與日本確保海外石油供應的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日本大石油公司就是與中東產油大國籤訂共同開發協議,獲得油田的部分股權,掌握上流油源,保障日本國內的能源供應。可以說,無論是在石油、金屬還是在糧食這些重要戰略物資上,日本採取的手法都是相似的。

日本糧食自給率低

近期,日本媒體上經常出現的一個數字是39%,這是現在日本的糧食自給率。按照日本官方的統計,日本60%多的糧食依靠海外市場供應,18.3%來自中國,22.2%依靠美國。日本一些人還危言聳聽地宣稱,如果中國停止向日本出口農產品,會讓日本人的飯桌來個天翻地覆。

如果光從糧食自給率著眼,似乎日本真有陷入糧荒的可能。但是糧食的種類有很多種,對日本來說,這個39%的自給率低水平,更多的是日本自己的政策失誤所致。日本人對本國生產的大米有一種近乎偏執的喜愛,日本農民也主要種植大米。戰後日本自民黨政府為了博取農民的選票,對日本的大米生產採取了「溺愛」的政策,高價收購,用財政進行補貼,然後再賣出。這樣的話,農民只要生產出售大米就可以獲得不少收入,當然他們也會用選票來報答自民黨政府。

因此,長期以來,日本的大米生產供過於求,而其他農產品的生產則長期處於萎靡不振的狀況。日本的小麥、大豆和家畜飼料的進口依存度一直很高。據日本媒體透露,包括民間庫存在內,日本的穀物儲備只能滿足全國1到2個月的需求。目前,日本自給率最多只有13%的小麥儲備量,約相當於2到3個月的需求。自給率為25%的大豆儲備約為1個月,其中政府儲備僅佔半個月。全部依靠進口的飼料用穀物儲備為2個月,政府儲備佔1個月。

日本糧食自給率偏低,主要是上述這三類農產品的自給率偏低。而當前的糧食危機主要體現在大米上,對於日本而言,這種衝擊其實是很有限的,還達不到讓日本人挨餓的地步。

相關焦點

  • 全球掀海外屯田潮 日本海外農田面積三倍於國內
    在此姑且不討論糧食危機背後的複雜成因,不討論世界糧食短缺到底是相對的還是絕對的。對於一國而言,確保本國糧食安全已日益成為維護國家穩定及長遠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全球糧食危機的大背景下,不少國內耕地少,糧食嚴重依賴進口的國家開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在政府的支持下,「海外屯田」已經成為這些國家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
  • 日本又在海外屯田了,一百多年屯了萬頃耕地,給世界一個警示
    但如果人不吃飯,就沒有力氣去實現任何理想,所以糧食對人類非常重要。可隨著城鎮化的速度,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不種地了,而那些荒地則被用來種樹,種棉花,種藥材等經濟作物,就是不種糧食,這引發了人們對於糧食危機的思考。對於人多地少,老齡化嚴重,地震颱風頻發的日本來說,糧食安全更為重要。從近代開始,日本就有了海外屯田的意識。
  • 曹東勃: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再議海外屯田
    作者:曹東勃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13日否認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綱要》中提到的農業「走出去」戰略是海外屯田計劃。實際上,在今年的6月份,農業部就做出了同樣的澄清。這種澄清是否出於穩定國際糧食市場價格的考慮,以免發生過去中國「賣啥啥便宜,買啥啥貴」的怪現狀,我們不得而知,但筆者以為,海外屯田也不失為一項重要的備選戰略。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數量的增長,我國的糧食需求也必將水漲船高,相應地,對承載這些糧食供應的基本生產要素——土地的需求壓力,也必將逐年加大。
  • 日韓海外屯田不遺餘力的啟示
    在全球化時代,國際糧價的波動往往對國內糧食生產具有重要影響。要保證糧食供給、爭取國際糧價話語權,必須使農業「走出去」。在這些方面,其他國家積累了一些經驗,值得借鑑。韓國、日本等國土地資源嚴重不足,同時面臨城市化導致的勞動力不足以及糧食結構改變等不利因素。為保障農產品供給,韓日等缺糧國家早已開始推動「海外屯田」戰略。
  • 海外擴展農場話題趨熱 中國海外屯田比不上日韓
    最近在一些西方媒體的報導中,有關中國、印度消費增長加劇全球糧食危機的說法逐漸多了起來。糧食、土地、農業等問題,因為扯上中國正變得越來越敏感。「中國考慮在海外『屯田』」的消息,經過英國媒體的炒作也成了個熱門話題。目前,韓日和中東一些產油國都已加入到海外擴展農場的爭奪戰中。而據記者了解,說中國農業「走出去」要成為國家政策的說法並不準確,它只是一種嘗試。很多中國企業和農民早在十幾年前就自發地到海外「置地」種糧種菜,從沒有對世界的糧食生產和供應構成威脅。
  • 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日韓海外屯田的啟示
    在全球化時代,國際糧價的波動往往對國內糧食生產具有重要影響。要保證糧食供給、爭取國際糧價話語權,必須使農業「走出去」。在這些方面,其他國家積累了一些經驗,值得借鑑。   韓國、日本等國土地資源嚴重不足,同時面臨城市化導致的勞動力不足以及糧食結構改變等不利因素。為保障農產品供給,韓日等缺糧國家早已開始推動「海外屯田」戰略。
  • 面對「搶糧潮」日本憑何鎮定自若?瘋狂屯田意在上位第5大糧商?
    面對此前出現的「搶糧潮」,日本這個國家卻表現的極其淡定。日本人不僅沒有參與到「搶糧大戰」當中,而且就連日本內部國民也沒有出現囤積糧食的行為。很多人不禁疑問,日本憑何如此鎮定自若?他們是後知後覺,還是早有準備?實際上,答案就是事先早已成局的「海外屯田」計劃,讓日本保留了底氣。
  • 日本海外狂屯農田 面積是其國內三倍(圖)
    ;因而日本掀起了一股海外屯田的浪潮,日本的食品企業在巴西、非洲等地租用和購買大量農田,目前日本擁有超過國內農田3倍的海外農田。[中國是否該海外屯田?]  從全球範圍來看,農田正在以令人吃驚的速度消失。據估計,由於城市化進程、人口增長、經濟和工業發展,全球每年有大約2000萬公頃農田消失。看到了農田資源的稀缺性,一些金融企業也使用來自各國政府的金融危機救援資金加入到海外屯田的行列。而在海外屯田行動中,日本最為瘋狂。
  • 60%靠進口,日本糧食憑什麼比中國安全?
    提高糧食自給率,並不容易。就拿日本來說,人多地少,糧食自給率低於50%,面臨巨大的缺口。但在2018年《全球糧食安全指數報告》中,日本的糧食安全排名卻遠高於中國。日本的秘訣,是海外囤地。1. 布局海外,日本屯地1200萬公頃對不差錢的發達國家來說,海外屯田是基本操作。
  • 日本或將面臨糧食危機!糧食自給率創歷史最低 竟是因為這個原因...
    2018年日本糧食自給率為37%,較上一年度下降了一個百分點,低於歷史最低值的1993年,刷新了歷史最低數據。1993年,受夏季反常低溫天氣的影響,日本大米收成欠佳,最後不得不從泰國等國家緊急進口大米。2018年受天氣影響,日本小麥、大豆的產量明顯下降。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在35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排名第30位,對於人口超一億的國家來說,這樣的糧食自給率屬於低水平。
  • 中國經濟2021第四章糧食危機:解決糧食危機的根本之道
    糧食糧食關乎國家根本,其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為了擺脫糧食危機,人類在改進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上做了不懈努力。一方面,通過興修水利和人工育種,提高農業種植技術。優良品種糧食危機化解之道從一味依賴自然稟賦,過渡到人造優勢、科技創新。
  • 警惕,糧食危機中四大糧商的黑手
    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由於蝗災、新冠疫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或將進一步加劇,全球或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今年全球飢餓人口預計將增加1.3億。
  • 中國女曲飛赴南非開普敦 開始展開海外奧運備戰
    南非當地時間2月24日晚,中國女子曲棍球隊飛抵開普敦,開始展開海外奧運備戰。28日,國家體育總局手曲棒壘中心主任王濤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專訪。  因疫情的緣故,中國隊必須就地展開為期14天的隔離。
  • 中國糧食自給自足 我國還要進口海外的糧食?
    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開放農產品市場,俄羅斯、印度、越南、巴西、阿根廷等重要糧食生產國都爭相對我國增加供應。然而,近日一項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糧食產量已經突破13000億斤,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外界就不禁納悶了,為何在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我國還要進口海外的糧食呢?
  • 述評|應對全球糧食危機,轉基因技術大有可為
    聯合國《2020年糧食和農業狀況》報告則指出,由於水資源匱乏,使全球許多地區的農業日益困難,數十億人將面臨長期糧食短缺問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原副總幹事何昌垂認為,當前世界糧食安全現狀不容樂觀,如果管控失當,將會引發重大危機。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糧食安全風險急劇增加。疫情使全球糧食體系的脆弱性凸顯,糧食危機或有可能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危機,需要各方共同應對。 如何應對糧食危機?如何確保糧食安全?
  • 全球衛生危機是否會演變全球糧食危機?糧農組織:農業韌性高
    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發布的最新《糧食展望》報告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糧食市場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仍將面臨不確定性,但農業食品產業面對疫情危機的韌性可能要高於其他產業。相比較2007-2008年糧食價格危機,報告認為,政策制定者現在有了應對全球危機的更多經驗。
  • 聯合國:繼新冠疫情和糧食危機後,下一世界性危機已來臨
    11月26日,聯合國《2020年糧食和農業狀況》報告指出,由於水資源匱乏,使全球許多地區的農業日益困難,數十億人將面臨長期糧食短缺問題。除了水資源危機外,目前人類還面臨著糧食危機。據報導,由於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多國農業生產活動受阻,交通運輸不便,歐洲出現農業勞工荒。同時多國對農產品實施出口限制,糧食價格被推高。
  • 聯合國報告:因戰爭衝突和氣候變化 全世界1.2億人深陷糧食危機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楊子晴】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當地時間3月22日發布《全球糧食危機報告》稱,在2017年,非洲、亞洲等51個國家和地區共有1.24億人因戰爭或乾旱處於飢餓狀態。據日本《每日新聞》3月23日報導,在過去一年中,全球新增1600萬陷入飢餓的人。世界糧食計劃署強調,中東等地的內戰及衝突日益激烈,加之地球變暖所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糧食產量銳減。且該狀況愈髮膠著,一時難以改善。因而陷入飢餓的民眾日益增多。報告書還提到,全球18個國家及地區的7400萬人的糧食危機是由戰爭造成的。
  • 不是開玩笑,日本政府已提交「危機報告書」
    今年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下行,各行業受損嚴重,表現最為直觀的就是旅遊業,日本旅遊業自然也不例外,此前,日本政府積極推進全國復工,試圖挽回旅遊損失,但是收效頗微,日本旅遊勝地富士山遊客大為減少。
  • 全球性糧食危機掀起國內馬鈴薯商業熱潮
    潘基文:土豆代替糧食將是全球趨勢  眼下,全球經濟被兩樣東西攪亂了神經,一個是石油,一個就是糧食,石油上周終於突破了每桶140美元大關,糧食漲價的速度也不落後,僅2007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聯合國預計,到今年年末,世界穀物庫存將下降到25年來的最低水平,難怪聯合國把這場糧荒比作一場無聲的海嘯,如何面對這次全球性糧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