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糧食危機掀起國內馬鈴薯商業熱潮

2020-11-23 搜狐網

  潘基文:土豆代替糧食將是全球趨勢

  眼下,全球經濟被兩樣東西攪亂了神經,一個是石油,一個就是糧食,石油上周終於突破了每桶140美元大關,糧食漲價的速度也不落後,僅2007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聯合國預計,到今年年末,世界穀物庫存將下降到25年來的最低水平,難怪聯合國把這場糧荒比作一場無聲的海嘯,如何面對這次全球性糧食危機,全世界的人都在尋找答案。

  全球性糧食危機掀起國內馬鈴薯商業熱潮

  聯合國不惜大動幹戈在羅馬召開世界糧食高級別會議,而且一開就是三天。

  記者:「與會代表在經過了艱難的磋商和爭論之後,最終通過了世界糧食安全宣言。」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會議上表示,面對目前的高糧價,全球每年需要再投入150億到200億美元,以擴大糧食生產,這筆資金的來源以缺糧國家自身出資為主,同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將提供相應支持。

  拿錢出來到國際市場上去買糧食是一個辦法,但缺糧國家大多是貧窮國,拿出這筆錢來並不容易,所以更多地要依靠這些國家在自己國內想辦法,比如能否健全糧食市場,能否增加糧食投資,能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通過這些辦法來提高自己的糧食產量。

  有預測說此輪糧食危機將持續到2010年,一場「無聲的饑荒」正在全球蔓延,怎麼辦?各個國家都在想不同的辦法。孟加拉也深受高糧價的困擾,米價一年上漲一倍,政府目前開始倡導民眾要多吃馬鈴薯,用馬鈴薯來代替主食,這一倡議引起世界上不少國家的興趣,似乎解決糧食問題多了一條道路,在本次世界糧食峰會上,記者也採訪到了孟加拉國農業與水利部顧問Karim,是他在國內首先提出用馬鈴薯代替主食的倡議的。

  孟加拉國農業與水利部顧問Karim:「我們現在鼓勵全民食用馬鈴薯,我們計劃在未來60天內到全國不同的地區去做宣傳推廣工作,告訴人們食用馬鈴薯的益處,也讓人們更多的了解馬鈴薯可以成為大米的替代食品,在那個過程中,我們也會把發展中的信息告訴不同地方的人們。」

  記者:「孟加拉政府是如何想到用馬鈴薯代替稻米?」

  Karim:「因為人們的飲食習慣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改變,因為它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購買力,和人民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希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隨著經濟狀況的好轉,人民收入的增加,馬鈴薯能夠慢慢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重要的食物。」

  石油漲價了,替代能源成了熱點,糧食漲價了,替代食品也炙手可熱,馬鈴薯位居小麥和水稻之後,是世界第三大重要農作物,過去它一直其貌不揚,身價很低,可是,在糧食短缺的時候,馬鈴薯廉價、高產的優點就顯現出來了,聯合國把今年定為國際馬鈴薯年,許多國家也在倡導用馬鈴薯替代糧食,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國際糧食市場的這種變化,卻在深處內陸的甘肅定西,掀起了一場商業熱潮。

  在定西市安定區的內官營鎮,記者見到了從事馬鈴薯出口貿易的定西石羊倍裡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靈,她告訴記者,隨著國際糧價的不斷走高,國際上對馬鈴薯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現在她已經把馬鈴薯出口的生意做到了阿聯的杜拜。

  張?靈告訴記者,她原本是做地毯出口生意,由於糧價從2006年開始大幅上漲,於是公司在2006年3月啟動了馬鈴薯出口銷售的業務,當年出口了馬鈴薯860噸,出口額度達到了21.7萬美元,而在 2007年9月中國馬鈴薯大會期間,他們杜拜的客戶還專程過來參加了大會,並帶來了杜拜市場最大的銷售合作夥伴薩達特先生一同考察,以及當場籤定出口銷售合同16000噸,2007年完成26000噸。

  在張?靈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他們在安定區培植的三千多畝的鮮薯種植基地,張?靈告訴記者,在國際糧價持續走高的時候,他們意識到擴大種植面積並開發優質品種是當務之急,目前他們公司的新大坪、夏波蒂這兩個品種頗受外商歡迎。

  定西石羊倍裡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靈:「今年還是把杜拜的市場繼續做好,做成熟,因為客戶想把周邊的比如阿曼、蘇丹、埃及這幾個市場開拓一下。」

  隨後記者又來到了另外一家出口馬鈴薯的公司,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糧食短缺導致國際上對馬鈴薯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他們的出口業務也在快速發展。

  定西市新絲路農產品進出口有限公司徐志專:「當時出口的是馬來西亞和科威特,後來還有俄羅斯和阿聯。」

  徐志專告訴記者,食品短缺和糧價上漲等食品危機問題,正困擾著中東一些國家,這些國家的糧食代理商通過客戶之間的相互介紹,找到了他們,除了出口鮮薯以外,記者在甘肅超興澱粉製品有限公司,還看到了馬鈴薯全粉、精澱粉生產線正在開足馬力生產,庫房裡整整齊齊堆放著一排排新產品。

  甘肅超興澱粉製品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長韓洲澤:「我們是從2007年4月取得出口權的,從4月份到去年年底,總共出口2300噸澱粉,其中馬鈴薯精澱粉是800噸,全粉是1500噸,出口的國家主要有亞洲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非洲孟加拉國,歐洲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

  韓洲澤還告訴記者,從去年春季過後,當意識到國際糧價的持續走高,可能會給公司帶來更大的出口定單時,他們就加大了各類馬鈴薯產品的產量,收購窖藏鮮薯2萬噸,生產精澱粉2500噸、全粉2100噸,產值3140萬元,今年公司又在石泉、香泉、青嵐建立良種擴繁基地1800畝,加工薯基地13000畝,以滿足這些糧食緊缺國家的出口需要,而令記者疑惑的是對於地處甘肅這樣一個偏遠的山區,他們又是如何和這些境外國家取得商貿聯繫的?

  韓洲澤:「我們有一個網站,他們通過看到我們的網站,就自己就找上門來。」

  韓洲澤告訴記者,馬鈴薯精澱粉加工能力由原來的不足2萬噸增加到12萬噸,消化鮮薯35萬噸;安定區馬鈴薯加工企業總產值達到3.5億元,佔馬鈴薯產業總產值的32%,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從加工環節來看,超興澱粉製品有限公司已經形成了精澱粉、全粉、變性澱粉和馬鈴薯休閒食品為主的馬鈴薯精深加工體系,而出口的這些國家,對於超興澱粉的用途也範圍廣泛。

  韓洲澤:「他們大部分都用在食品方面,包括精澱粉和全粉都用在蓬化食品和冷凍食品。」

  韓洲澤還詳細地幫記者算了一筆帳:安定區現有的馬鈴薯加工企業加工能力15.3萬噸,這些項目建成後,加工能力將達到30萬噸,產值超過20億元,供應這些因缺少糧食,而大量依賴他們公司澱粉產品的國家,是不成問題的。

  韓洲澤:「最近我們的幾位老總都出去專門考察市場,通過考察我們準備把產品的加工各方面,包括衛生質量方面將提高,合乎外商標準。」

  馬鈴薯結束多年「薯賤傷農」的歷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馬鈴薯暢銷,給定西打開了通向國際市場的大門。雖然定西地處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經濟落後,但海拔高、氣溫低、溫差大,雨季降水相對充足,正好適合種植高質量的馬鈴薯。過去,定西人靠馬鈴薯填肚子,現在他們又從馬鈴薯身上,找到了什麼新價值呢?

  在安定區高峰鄉,記者見到了村民陳月蘭,她是定西市有名的馬鈴薯種植專業戶,她告訴記者,隨著定西的土豆出口量越來越大,她也變成了新的出口型農戶,她家去年種植30畝隴薯6號馬鈴薯新品種,平均畝產4000公斤,總產量120噸,這些馬鈴薯大部分都通過市裡的出口公司帶到了嚴重缺糧的中東地區國家,而通過銷售馬鈴薯,她家今年收入達到8萬多元,靠種馬鈴薯致富,蓋起了新瓦房,這位樸實的農村婦女沒有多少文化,但是對科學種薯,她卻有一套理論。

  安定區高峰鄉貢馬村農民陳月蘭:「這是用芽栽培育種植,原來大面積種馬鈴薯很容易爛,用這樣芽栽技術不容易爛。」

  陳月蘭告訴記者,她對種馬鈴薯有著特殊的感情,她家祖祖輩輩都是種馬鈴薯的,但是,每一個時代,馬鈴薯對她們的意義卻各有不同。

  陳月蘭:「原來就是救命薯,到了80年代就是溫飽薯,現在就是致富薯。」

  隨著國際糧食缺口不斷擴大,陳月蘭還告訴記者,為了種植更多更好符合出口標準的馬鈴薯,她家今年又租了7畝地,花4500多元買了60多袋化肥,還購置了微型耕作機械,從而可以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這樣算下來今年的收成比去年還好,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在安定區,從水川區到山旱區,由西南部向東北部,家家推廣普及微型耕作機械,全面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掀起了一場「以機代牛」的革命。

  安定區石峽灣鄉清水村劉家渠社農民顧海彥:「養芋一年最少也有600元/人均,一般收入有1000元/人均。」

  安定區石峽灣鄉清水村農民杜守剛:「加上養芋今年計劃人均達到3000元,3000斤糧3000元收入。」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這樣一組數據,2006年,定西農民人均純收入1762元,而來自馬鈴薯的收入就達1304元。2007年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將獲得1500元收入。不起眼的馬鈴薯,已經成了定西廣大農民增收的「黃金產業」。

  對紅紅火火的馬鈴薯產業,當地農民編了句順口溜,馬鈴薯開花賽牡丹,土豆變成了金蛋蛋。經過10年發展,年產500萬噸馬鈴薯的定西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馬鈴薯之鄉」,可這個過程並不順利,就在五六年前,定西的不少農民還曾經因為種馬鈴薯,而傷透了腦筋。

  在安定區的魯家溝鎮,記者遇到了運輸大戶張維漢,他告訴記者在2003年以前雖然全區馬鈴薯價格長期低迷,農民增產不增收,「薯賤傷農」現象時有發生,挫傷了廣大種植戶的積極性,當時政府提出來養芋工程,但老百姓種銷不出去,銷出去了價格也非常低。

  張維漢告訴記者,在馬鈴薯剛剛走向市場的初級階段,本地販子甚至為了爭奪幾分錢的代辦費相互激烈競爭,導致他們也難掙到錢,產業鏈條最低端的農民更難獲利。

  張維漢:「當時我們的土豆主要靠南方發貨的從我們這邊收購、採購,價格由他們說的算,剛開始九幾年,這麼大的小馬鈴薯才4分錢到6分錢,大的8分錢到1毛2。」

  記者了解到,為了避免惡意競爭薯賤傷農的現象,在2003年7月,由安定區政府牽頭成立了馬鈴薯經銷協會,選舉理事14名,當年發展會員89名,現已發展到468人,下設23個分會,覆蓋農戶46000多戶,安定區馬鈴薯經銷協會會長、全國人大代表劉大江告訴記者,協會的這支營銷隊伍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

  安定區馬鈴薯經銷協會會長劉大江:「協會成立以後,從農民種植、收購、儲藏、銷售整體的一體化的服務。」

  劉大江也告訴記者,協會是定西馬鈴薯產業發展,實現市場化的橋梁和紐帶,它的作用是改善了農戶在市場競爭中的弱勢地位,為農民搭建了通向市場的平臺,而當他們意識到,在全球糧價持續走高,導致非洲和亞洲等2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短缺現象進一步嚴重時,協會也在把目光投向國際市場。

  劉大江:「出口這塊,有一個很好的對比就是我們國內和國際的銷售,他們的利潤空間差了三至五百元。」

  三十年前後,馬鈴薯由救命薯成為致富薯

  三十多年前,曾經有份調研報告,講得就是定西人吃不飽飯,一年有大半年靠馬鈴薯度日,三十多年後,同樣是馬鈴薯,反倒成了定西的一個品牌,形成了一條貫穿市場、企業、農戶的完整產業鏈,尤其在國際糧食市場上,馬鈴薯開始唱主角的時候,定西馬鈴薯經濟又找到了新的空間。

  被安定區老百姓親切地稱為「洋芋書記」的安定區委書記李旺澤告訴記者,2004年是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發展當中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年份。

  定西市安定區區委書記李旺澤:「進入2004年的時候,我們上上下下反覆統一思想,我們要倒過來抓,我們的各級黨委政府要和市場主體老百姓首先要分析市場,要研究市場。」

  李旺澤告訴記者,也是從這一年開始,馬鈴薯產業結束了多年來薯賤傷農的歷史。

  李旺澤:「我們給這些收購大戶貸款,給他優惠政策進行扶持,給他優惠的車皮,鼓勵他們直接進入終端市場,同時我們用倒推成本的辦法協定給老百姓指導價。」

  所謂倒推成本,李旺澤這樣告訴記者,比如從定西上站到鄭州下站,裝卸及運輸費用為0.09元/斤?0.10元/斤,如果指導價定為0.21元/斤,則到河南終端市場的成本價為0.30元/斤?0.31元/斤,中間商利潤為0.04元/斤?0.05元/斤,這個利潤仍是非常可觀的,與2004年之前相比,價格上漲了70%。

  李旺澤:「這樣的話解決了老百姓他在邊遠山區,他不知道賣個什麼價錢到終端市場。」

  剛剛結束的世界糧食峰會顯示糧食危機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有專家預測在未來十年內,全球糧價都會持續在較高水平,聯合國已經把2008年定為國際馬鈴薯年,當記者問起,對於中國的馬鈴薯之鄉,這是否意味著新的商機和挑戰時,李旺澤這樣告訴記者。

  李旺澤:「再繼續依靠科技提高我們的產量,提升我們品質打出品牌的同時,我們把我們鮮薯的銷售和精深加工,這兩駕馬車能夠達到並駕齊驅。」

  同時李旺澤認為,國際糧食危機正在日益發生,並呈現出蔓延趨勢,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消費國,確保自身糧食安全,是避免受制於人的唯一途徑,在談到全球的糧價持續走高時,李旺澤還滿懷憧憬地告訴記者,廉價、高產的馬鈴薯又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聯合國相關部門將馬鈴薯稱為「隱藏的珍寶」,對於安定區而言,馬鈴薯早已不僅是「隱藏的珍寶」,而是農民的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李旺澤:「我們感覺現在的機遇是非常好的,為了使我們的產品和國際市場接軌,要依靠科技,要把良種的問題,要把標準化種植的問題,把我們環境的問題,必須 保證綠色無汙染。」

  半小時觀察:危機也能帶來機遇

  任何一場危機的到來都會有機遇相伴,關鍵是我們能否抓住這個機遇。定西人牢牢地把機遇抓在手中。為了不使機遇從指縫兒裡溜走,他們現在不僅努力提高土豆產量,而且還努力提升品質、打造品牌,鮮薯加工和精深加工雙管齊下,使「定西土豆」真正地變成了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和品牌。

  定西的故事讓我們感慨:我們的很多地方在糧食危機的困境中也曾出現過轉瞬即逝的機會,但是他們卻錯過了這個調整農業結構、迎接新商機和新挑戰的機遇。這一方面是因為大部分農民獲得前瞻性信息的渠道有限,無法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另一方面是當地相關部門沒有作好規劃和服務。

  在全球糧食危機和日益嚴峻的通貨膨脹背景下,農村要發展,農業要穩定、農民要增收,僅靠農民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國家政策的幫助和扶持,更需要各級政府部門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搭建與市場對接的橋梁,把危機中的機遇轉化成實在的效益,讓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

  

(責任編輯:銘心)

相關焦點

  • 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對國內影響深度剖析
    這段時間全國各地突然掀起節約糧食的熱潮,武漢率先提出N-1倡議,遼寧接著跟進N-2倡議。大胃王直播也被媒體批評了一番。不過我估計最慘的還是小學生,一大波赫板報、手抄報和小作文正在向他們招手。前人宣傳並不奇怪,作為一個農耕文明,中國的傳統文化本來就是提倡勤儉節約。
  • 全球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如何避免大饑荒?
    2020年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中指出,2019年全球飢餓人口約為6.9億,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2020年飢餓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甚至可能新增1.32億。未來10年內全球飢餓人口還會增加,到2030年這個數字可能達到8.4億。也就是說,到2030年,全球可能會有超過10%的人口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
  • 科學網—化解馬鈴薯加工企業汙染危機
    1月28日,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帶隊來到甘肅靜寧和寧夏固原督辦馬鈴薯澱粉企業治汙問題。 實際上,目前國內馬鈴薯澱粉企業要按國家標準要求排放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在技術和政策上有新的突破」,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所研究員劉剛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他們已經採用一些技術手段解決了馬鈴薯加工廢水排放的問題。
  • 新冠繼續,疫情蝴蝶效應或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iWeekly據多家外媒報導,受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影響,多國食品供應鏈出現問題,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面對疫情帶來的糧食危機,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在艱難時期,「吃」的意義似乎變得尤為複雜。
  • 全球糧食危機要來了麼?
    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近期聯合國頻頻發出警告。這並不是空穴來風。新冠肺炎疫情、國際關係、自然災害等不穩定因素疊加,世界糧食供應變數叢生。近期,我國各地針對「餐飲浪費」行為的治理引發高度關注。實際上,糧食損失和浪費已成為當下全球面臨的重要問題。9月29日,聯合國將舉辦首個「國際糧食損失和浪費問題宣傳日」,正是為國際社會敲響警鐘。
  • 【解讀】中國新主糧為何是馬鈴薯?
    在中國糧食產量近年來屢創新高的情況下,中國這一糧食戰略頗受全球關注。一些外媒評價,中國將便宜的馬鈴薯視為解決21世紀糧食安全問題的方案。中國為何要尋找新主糧?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農業經濟專家、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徐振宇分析,此時恰逢國際糧價大幅上揚,國內居民有可能面臨「買不起糧食」的難題,馬鈴薯主糧化有現實意義。但糧食市場逆轉來得也很快,目前情況是國際糧食庫存積壓巨大,價格暴跌不斷,國內國際糧食價格嚴重倒掛。
  • 中國經濟2021第四章糧食危機:解決糧食危機的根本之道
    糧食糧食關乎國家根本,其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為了擺脫糧食危機,人類在改進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上做了不懈努力。一方面,通過興修水利和人工育種,提高農業種植技術。科技發展極大地解決了糧食生產的極限問題。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科技從理論突破,到小範圍內的試驗,再到大規模的鋪開應用,並非一蹴而就。更何況,通過科技創新來化解糧食危機的邊際效益依然呈現遞減趨勢。如雜交水稻、複合肥料等的投入,確實使得中國糧食出現過增產高峰,但瓶頸也出現了,中國糧食產量在1萬億斤~1.3萬億斤徘徊的時間長達23年。
  • 掀起光碟行動熱潮 節約糧食蔚然成風
    隨著光碟行動的推廣踐行,厲行節約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郭家沱街道「光碟一族」群體不斷壯大,機關食堂更是爭做先鋒,積極開展「光碟行動」,倡導全體就餐人員文明用餐,以實際行動珍惜糧食郭家沱街道向全體機關幹部職工發出勤儉節約倡議書,號召就餐職工珍惜糧食、反對浪費,弘揚勤儉節約新風尚。
  • 人民日報:馬鈴薯做主食非口糧危機 營養很高
    不少人心存疑惑,為啥要提倡馬鈴薯主食開發,是糧食不夠吃了嗎?馬鈴薯作主食,怎麼個吃法?馬鈴薯產業開發,又該怎麼推進? 從「副食」到「主食」,馬鈴薯憑什麼「逆襲」? 「馬鈴薯主食開發,並不是讓大家直接把馬鈴薯當成主食吃。」
  • 全球迎來糧食危機,越南等13糧產國暫停出口,幸好中國有3大應策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不管一個國家發展到了什麼階段,糧食都是不可或缺的!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才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如果連糧食的供應都無法維持住的話,那麼無論這個國家的實力有多強大,最終都會走向覆滅,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 疫情期間,洽洽憑什麼掀起全球搶購熱潮
    來源標題:疫情期間,洽洽憑什麼掀起全球搶購熱潮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世界人民都乖乖宅在家,如何排解居家無聊的情緒?各國人民花樣百出,其中一批不甘寂寞的國外網友們更是一馬當先。
  • 這裡的猴子隨處可見,當地掀起抓猴子熱潮,抓到後五花大綁
    這裡的猴子隨處可見,當地掀起抓猴子熱潮,抓到後五花大綁印度一直是個神奇的國家,那裡的人們相信神明,也造就了人們非常將動物當作神明的化身,經常將它們信奉或者好生伺候,這三伺候兩伺候就把動物養的泛濫成災了,猴子就是其中之一。
  • 地球暖化影響全球農業失收 糧食危機降臨
    氣候變化對當前糧食危機的影響可能更值得關注,而且情況更為嚴重。他舉例,旱災、水災等極端天氣除了有機會令全年作物失收。另一個問題是害蟲,害蟲害怕冬天,難以捱過低溫,不少蟲卵在寒冬凍死,但近年全球氣候升溫,害蟲可捱過冬天,繼續繁殖。今年起蝗災不斷,東非肯亞也是重災區之一。
  • 土豆將成主糧 專家:只有馬鈴薯可以拯救人類
    中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  據農業部消息,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
  • 當今世界面臨的主要全球性問題
    要有的放矢有效應對全球性問題的挑戰,首先需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所面臨的主要全球性問題及其發展趨勢  文/陳須隆  當前,世界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不僅種類繁多而且變化多端。全球人口的高速增長,導致了全球性的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和資源短缺等嚴重問題。發展中國家問題尤其嚴重,可能會引起空前的危機。  其次是人口老齡化。聯合國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人口中有5億多人年齡在60歲或以上(佔全球總人口近8%)。發展中國家以歐洲和中亞地區的老年人口比例最高,佔總人口的11.4%。
  • 日本在海外屯田備戰糧食危機
    《世界新聞報》特約記者/嚴雄當前,全球糧價居高不下,不少國家都發生了糧食危機。在此背景下,一向對糧食問題非常敏感的日本也不落人後,開始了海外屯田。其實,日本的海外屯田歷史很長,其背後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值得中國借鑑。
  • 述評|應對全球糧食危機,轉基因技術大有可為
    聯合國《2020年糧食和農業狀況》報告則指出,由於水資源匱乏,使全球許多地區的農業日益困難,數十億人將面臨長期糧食短缺問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原副總幹事何昌垂認為,當前世界糧食安全現狀不容樂觀,如果管控失當,將會引發重大危機。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糧食安全風險急劇增加。疫情使全球糧食體系的脆弱性凸顯,糧食危機或有可能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危機,需要各方共同應對。 如何應對糧食危機?如何確保糧食安全?
  • 騰衝市氣象局掀起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熱潮
    原標題:騰衝市氣象局掀起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熱潮近日,騰衝市氣象局多種方式掀起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熱潮。一是班子成員帶頭開展自學。
  • 馬鈴薯主糧化,將怎樣改變你的餐桌?|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
    綠會代表應邀參加2019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主糧化,就是讓馬鈴薯像米飯、麵條、饅頭等一樣,成為你的一日三餐,這個可行嗎?這對於國內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習俗的人來講,可能接受程度也不太一樣。事實上,聯合國比較早注意到馬鈴薯的重要糧食價值,曾將其定為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並且將2008年命名為「國際馬鈴薯年」。2015年起,我國也正式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