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如何避免大饑荒?

2021-01-17 網易

  

  

  「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的手中,要裝著自己的糧食。」

  ——袁隆平

  

  也許很多人會憑直覺地認為,今天科技水平如此發達,糧食還會不夠吃嗎?

  2020年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中指出,2019年全球飢餓人口約為6.9億,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2020年飢餓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甚至可能新增1.32億。未來10年內全球飢餓人口還會增加,到2030年這個數字可能達到8.4億。也就是說,到2030年,全球可能會有超過10%的人口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

  去年全世界的糧食危機,是50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受到疫情衝擊,全球糧食生產與需求都遭受到重大波及,東非的蝗災先後席捲中東、東南亞地區,導致各國爭先搶購、限賣,國際糧價直線飆升。

  全球數個產糧大國紛紛禁止糧食出口,包括越南,印度、泰國、菲律賓、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13國叫停糧食出口。

  2020年糧食價格上漲凌厲,多家投行預測,2021年糧價還將上漲。高盛發布研究報告認為2021年農產品市場將迎來持續多年的結構性再定價牛市行情。今年1月8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宣布去年十二月全球糧價指數連續第七個月上漲,刷新2014年11月以來的新高。

  

  ▲世界糧食產量與總人口變化(1961—2018年)(來源:王宏廣等,《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

  1、中國是如何儲備糧食的

  1949年,4.5億人口的中國面臨嚴重的飢餓威脅。直到1998年,當中國人口達到12.5億時,中國政府宣布農業進入新階段,困擾中國人數千年的飢餓問題基本解決。2019年,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了470千克,超越人均400千克的糧食安全線。中國毫無疑問是世界上解決吃飽問題最成功的國家,不是之一,而是第一。

  在中國的歷史上,立國之初,對「深挖洞,廣積糧」這樣的戰略奉行不已。元末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初步站穩腳跟,手下謀士建議他「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

  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跟蘇聯交惡,為了防止蘇聯人的核打擊,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廣積糧」的戰略口號。

  由此可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儲備糧食」的傳統習慣。

  中國有著全世界最完備的糧食儲備體系,主要分為兩級: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

  2000年,國家成立了對儲備糧實行垂直管理的中國儲備糧食管理總公司,後更名為現在的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儲糧)。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儲糧直屬企業倉(罐)容總量達到1800億斤,直屬庫分布於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在重要糧食生產區、物流節點、重點銷區布局。中儲糧的主要倉型包括高大平方倉、淺圓倉和立筒倉三種。

  中央儲備糧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整個國家在遇到重大自然災害或其他突發事件等情況下從全局性、戰略性解決我們的糧食供給。

  在三種情況下會動用中央儲備糧:第一,全國或者部分地區糧食明顯供不應求或者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第二,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或者其他突發事件需要動用中央儲備糧;第三,國務院認為需要動用中央儲備糧。

  除了中央的大型儲備糧,中國各個地方還有地方儲備糧,地方儲備糧主要是指省、市及以下政府儲備的糧食。地方儲備糧主要是用於調節本地區的糧食供應,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者其他突發事件的糧食危機。

  雖然中國儲備糧的具體數量並未公開,不過根據國新辦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中國的糧倉總容量在2018年已經達到了9.1億噸,即便只裝滿1/3,也足夠14億人每人領回家400多斤。

  目前中國的儲備糧中大約7成屬於稻穀、小麥等原糧,此外還有大米、麵粉等成品糧。

  那麼,這些糧食究竟能在倉庫裡囤放多久呢?

  根據《中央儲備糧油輪換管理辦法》,稻穀和豆類的最長存放年限分別是3年和2年,而小麥和玉米在北方最長存放5年和3年,在南方則要少一年。

  這些糧食並不會被囤到過期然後白白扔掉。實際上,這幾億噸儲糧每年都會有 30%左右的輪換更替,也就是說,把一部分即將到期的糧食投放市場,然後再採購儲備新糧。通過這種常年購銷輪換,保證糧食常儲常新。

  至於存放時間實在太久,已經達不到食用標準的儲備糧,則更多地用作動物飼料或工業原料,不太可能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除了糧食外,食用油、食鹽、糖、牛肉、羊肉、豬肉、甚至是活豬,都有相應的國家儲備。但由於儲備成本和生長周期等原因,儲備肉還遠沒有達到儲備糧的規模,但足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市場肉類短缺。

  2、中國面臨的糧食問題

  據海關總署的數據,去年一到九月份,中國累計進口達到10206萬噸,同比大增25%。前三季度,肉類、糧食分別進口1626.5億元和253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7.3%和20.7%。其中對外依賴性比較大的油脂油料如大豆、豆粕、菜粕、豆油、棕櫚油等等波動巨大。

  2020年1到9月中國大豆進口量為7452.9萬噸,比2019年同期增加15.5%。2020年全年的大豆進口接近1億噸水平,創下中國大豆進口數量歷史新高。

  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一直被稱為「全球第一大糧食進口國」。雖然中國的口糧自給率達98%以上,但需要進口的糧食相當於近9億畝耕地的生產出來的作物。

  中國糧食主產的品種是大米和小麥,而玉米和大豆需要大量依靠進口,尤其是大豆中的油料自給率僅為30%。

  在2019年,中國大豆產量只為進口量的五分之一,中國從美國、巴西進口大豆佔大豆進口總量的84%。主要是因為大豆對於種植土壤要求較高,中國適合種植大豆的耕地面積較少。對中國來說,自己種大豆的成本要高於進口。

  根據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宏廣的判斷,近年來,「中國糧食隱性自給率只有70%」,也就說,大概有30%的糧食(包括畜牧業以及其他領域對糧食需求)需要依靠進口。

  

  ▲中國糧食自給率變化情況(來源:王宏廣等,《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

  除了部分農產品需要大量依靠進口之外,耕地面積不足也是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問題。

  一直以來,中國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養活將近世界20%的人口。在去年12月16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邁上6.6億噸臺階,連續5年保持6.6億噸的水平,但是糧食播種面積由2015年的11896.3萬公頃下降到2019年的11606.7萬公頃,下降了2.5%。

  另外,中國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還比較落後,小農戶佔農業經營主體的98%以上。小農戶經營的耕地面積佔70%。由於缺少大規模的集約化農業生產,制約了農業種植過程中的高科技應用和技術突破。

  3、糧食增產的各國實力以及關鍵要素

  人口專家預測全球人口在本世紀就有可達到100億,目前全球人口已經達到75億。有科學家測算,如果全球人口像美國人一樣消費,那麼需要7個地球來承載。

  綜合考慮人口增長、農業資源變化以及生物能源等因素,到2040年,全世界糧食總產潛力可能達到41億噸。每一畝耕地的單產量雖然階段性波動,但總體呈現增加的趨勢,有望增長1.66%;由於生產支持政策力度的加大,糧食種植面積增長潛力可能達10.29億公頃。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近60年來,推動世界糧食增長的國家是人口大國、農業技術強國。糧食單產對糧食總量增長的貢獻率達73%,土地面積的貢獻率為27%。隨著糧食播種面積增長速度放緩,糧食單產基本決定著未來糧食產量的增長空間。

  從糧食增產排名前10位國家來看,主要包括中國、美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烏克蘭、加拿大、孟加拉國,糧食合計增產達184651萬噸,佔全球糧食總增產的76.7%。以10年為一階段,長期穩定在糧食增產貢獻前10位的國家主要包括中國、美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等。

  中國、美國及印度是前三位對世界糧食增產貢獻最大的國家。從1961到2018年,中國對世界糧食增產貢獻達21.2%,是對世界糧食增產貢獻最大的國家。

  

  ▲世界主要國家糧食增產變化情況(來源:王宏廣等,《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

  糧食產量的多寡,取決於三個因素:耕地面積、技術水平、氣候條件。耕地總面積最終是有限的,人口在增加,對未來的全人類來說,糧食危機是巨大的。

  全球的耕地面積雖然在增加,但是增長緩慢。從長期來看,耕地面積的總量是有限的,在世界上絕大部分地方並不是適合農業種植。美國耕地面積世界第一,佔到了土地總面積的18%。所以美國也是世界糧食第一出口大國。

  印度耕地面積世界第二,佔領土面積的51.6%。中國的耕地面積世界第三,150萬平方公裡,佔到了領土總面積的16.1%。中國的農業耕地主要集中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與成都盆地。

  全球氣候變暖,也會影響糧食的產量。據研究,溫度每升高1℃,全球小麥產量平均降低5.7%,目前,全球小麥年產量超過7億噸,產量下降5.7%即意味著全球每年損失近4000萬噸小麥。

  氣候變暖還會導致水平面上升,海水向內陸倒灌,鹽鹼地也向內陸擴展,沿海地區的農作物生長也會隨之受影響。所以說全球如果真的變暖,長期看來可能是個麻煩事。

  排除耕地面積和氣候原因,技術突破成為糧食增產的最有利武器。

  關鍵技術包括,優良種子的培育,水利建設完備,機械化耕種。良種化、水利化、機械化是近60年來糧食增產的核心技術。近年來,農藥、地膜覆蓋、生長調節劑、滴灌、無人機等技術也得到廣泛使用,對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4、馬鈴薯會成為拯救人類的希望嗎

  為了世界穩定,人類必須去思考如何降低飢餓人口數量,解決全球性糧食危機問題。「誰」堪擔此重任?不是小麥,不是水稻,也不是玉米,而有可能是馬鈴薯

  

  對於中國人來說,馬鈴薯只是副食,頂多吃個薯條、土豆餅或者搞個紅燒肉燉土豆什麼的。把馬鈴薯當主食,好像難以接受。

  但是,馬鈴薯主糧化已經在悄悄行動,把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麵包、饅頭、麵條、等主食產品。馬鈴薯會作為我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之外的補充,逐漸成為第四大主糧作物。

  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種植起來更為容易,屬於「省水、省肥、省藥、省勁兒」的「四省」作物,開發利用南方的冬閒田擴種馬鈴薯的潛力很大。馬鈴薯的理論畝產可達8噸,而目前我國平均只有1噸多。

  從節水角度來看,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利於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馬鈴薯生長需水較少,其最低蒸騰係數(需水量)只有350,而小麥、水稻分別是450和500。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馬鈴薯不僅能正常生長,還能減少水土流失。

  除了在種植上的優勢之外,馬鈴薯的澱粉含量非常高,人吃了之後很容有飽腹感,十分耐餓。

  而且馬鈴薯營養成分也不錯,蛋白質含量高,擁有人體所必需的全部胺基酸。馬鈴薯是所有糧食作物中維生素含量最全的,含量相當於胡蘿蔔的2倍;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好處是:馬鈴薯耐儲存,比小麥、玉米、水稻都更耐貯存,馬鈴薯全粉可以貯存15到20年不變質。

  在未來,如果人類真因為重大的自然災害,或者全球範圍內的戰爭等因素,導致全人類吃不上飯,那時候,多儲存一些馬鈴薯,是不錯的選擇。

  5、結束語:智慧農業的未來想像

  在未來,5G 、AI、大數據、雲計算、IoT等數位技術可以讓農業作物監測、精細化育種和環境資源按需分配成為現實,農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再「靠天」吃飯,人類也許正在進入智慧農業時代。

  比如說,在種植地,智能傳感器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給附近的植物澆水或添加肥料的時間和用量,必要時再與主要的雲平臺同步。再比如說,雲計算平臺針對農作物生長過程,智能化設備可以完成實時監測預警、水肥一體自動灌溉、病蟲害防治和災情評估等,從而大幅度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極大地降本增效。

  總而言之,未來的智慧農業可以幫助各類農業生產場景朝著集約化、智慧化的方向發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收益,推動整個農業生產流程以數據感知、智能管理和全產業鏈智能決策,實現農業全場景的聯接互通。

  雖然智慧農業前景無限,但並不意味著人類可以徹底解決吃飯問題。

  去年八月份,總書記指出,珍惜盤中餐,狠剎浪費風,全國各地要積極行動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要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糧食永遠都是全人類的必備資源,而且從世界範圍內來看,這個必備資源並不富裕。當你吃不下飯的時候,在這個地球上的另一個角落,還有無數的人在忍飢挨餓。

  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週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參考資料:

  1、中信出版社,王宏廣等,《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2020年11月出版

  2、中華糧網,《如何為14億人儲備糧食?中國的儲備糧夠吃多久?》,2020年11月19日

  3、央視新聞,《關注 | "土豆君"翻身將成主糧 專家:只有它能拯救人類》,2015年1月7日

  - END -

  

  

相關焦點

  • 世界糧食計劃署:2021年全球或出現大規模饑荒
    世界糧食計劃署署長警告,如果欠缺資金支持,2021年或出現大規模饑荒。(美聯社圖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署長比斯利(David Beasley)早前接受美聯社訪問時指出,多國受新冠疫情及相關的經濟衰退打擊,如欠缺資金支持,明年恐將爆發大規模饑荒。比斯利稱,4月曾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警告,指世界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際,亦正處於饑荒大爆發的邊緣。
  • 世界爆發50年最嚴重糧食危機!中國也遭殃?央視點名批評吃播現象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至今,全球累計感染病例已突破2130萬,且單日新增病例仍屢創新高。與此同時,聯合國就受疫情影響的糧食問題發出警告稱,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的飢餓風險,預計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 世界爆發50年最嚴重糧食危機!中國也要遭殃?央視點名批評吃播現象
    正文共3837字,預計閱讀時間 10 分鐘新冠病毒疫情爆發至今,全球累計感染病例已突破2130萬,且單日新增病例仍屢創新高。與此同時,聯合國就受疫情影響的糧食問題發出警告稱,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的飢餓風險,預計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 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發布
    2020年4月21日,在COVID-19大流行對糧食安全影響的框架下,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0 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es)被發布。該報告每年由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網絡(Global Network Against Food Crises)負責編寫,該網絡由國際人道主義和發展夥伴組成,創始成員包括歐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在該報告中提出的數據和分析早於大流行,但揭示了全球嚴重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可怕圖景——甚至在疾病蔓延開始影響糧食系統之前。
  • 50年前的大饑荒
    2009年似乎是一個與紀念有關的年份,我們紀念建國60周年、五·四90周年、洋務運動140周年等等,不過,我們似乎忘了「紀念」50年前的那場大饑荒。從1959年到1961年,後世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民經濟跌入空前的蕭條低迷。全國工廠關停近半,2000多萬新招職工被驅回農村。
  • 全球糧食危機:越南等13個產糧國叫停出口!中國3大「糧策」應對
    然而,在魔幻的2020年裡,疫情暴發、蝗災肆虐、冰川融化、野火不絕、洪水泛濫,受突發事件和極端天氣的影響,糧食短缺問題愈發嚴峻,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多次拉響警報,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在大災大疫面前,生存利益大於天。那麼在這不尋常的年份裡各國採取了何種應對措施以降低糧食短缺風險?中國的「米袋子」會受到影響嗎?未來全球糧食供應前景樂觀嗎?
  • 美媒預測2021世界走向:風險與機遇並存,50年最嚴重糧食危機將來襲
    伴隨著新年鐘聲敲響,美媒指出,2021年風險與機遇並存,除了新冠疫情外,還有一個重大危機將席捲全球。 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1月5日報導,2020年被稱為 "地獄之年 "不是空穴來風,政治分裂和國際衝突的加深更加劇了這種情況。
  • 聯合國發出預警:世界面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據相關數據顯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超百億,但可耕地空間卻在減少,糧食危機將成為一大生存考驗。用有限的土地空間出產更多糧食,關乎著每一個人類的命運。毫無疑問,現代化科技提升農作物產量是解決糧食問題的核心關鍵,黑科技農業必然是未來趨勢。
  • 全球糧食危機要來了麼?
    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近期聯合國頻頻發出警告。這並不是空穴來風。新冠肺炎疫情、國際關係、自然災害等不穩定因素疊加,世界糧食供應變數叢生。近期,我國各地針對「餐飲浪費」行為的治理引發高度關注。實際上,糧食損失和浪費已成為當下全球面臨的重要問題。9月29日,聯合國將舉辦首個「國際糧食損失和浪費問題宣傳日」,正是為國際社會敲響警鐘。
  • 述評|應對全球糧食危機,轉基因技術大有可為
    日前,聯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洛科克表示,2021年全球將創紀錄的有2.35億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和保護,與今年相比增加近40%。多個國家發生饑荒的風險正在加大。
  • 全球變暖使次生災害頻發,世界糧食危機凸顯,誰是下一個受害者?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多家國際組織共同發表報告稱,世界將新增1.3億飢餓人口,大約8.2億人將持續處於飢餓狀態。此次糧食危機將至少影響27個國家,這或許是50年來世界面臨的最嚴重糧食危機。農業自古都是「靠天吃飯「,即使是現代農業也氣候、降水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不過人類活動不僅加速了全球變暖,更讓全球變暖帶來的高溫、乾旱、暴雨等極端天氣層出不窮。
  • 全球每年糧食損失浪費13.8%,來談談吃的節儉與浪費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當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糧食安全與節約糧食正成為世界性話題。據統計,每年全世界損失和浪費的糧食佔糧食總產量的13.8%,價值4000億美元。
  • 全球2.7億人在餓肚子,2021年危機加劇?權威機構:需要150億美元
    11月15日,據《美聯社》報導,近日,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負責人向世界領導人發出了警告。預計2021年比2020年的情況還要糟糕,許多國家將陷入饑荒,和感染新冠病毒比起來,他們更有可能被餓死。
  • 聯合國發出嚴重警告:2021年即將迎來兩大全球性災難,事關每個人
    01.2020年是最糟糕的一年?2021年將面臨兩大超級災難 按照聯合國所說,等到了2021年,我們依舊需要面臨疫情問題,專家指出,2020年我們迎來了第一波疫情危機,第二波疫情則會在2021年再度席捲全球,像美國這類疫情「重災區」,或許還會面臨第三波疫情的衝擊。
  • 供養全世界的男人:避免世界性饑荒,拯救近10億人的生命
    與飢餓威脅做鬥爭的不光是在當下,50年前也有一個人憑藉對避免世界性饑荒的貢獻,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獎委員會在頒獎致辭中說,他是世界上拯救過最多性命的人。 1932年8月,布勞格高中畢業時,美國正值經濟大危機的時候。大蕭條時期的美國,絕望是不需要訴說的,走在街上就能看到苦難蔓延。布勞格親眼看到各種在死亡邊緣掙扎的饑民,這使得他放棄了原本想投身教育行業的想法。 「我見識到食物是如何改變著他們,那裡的一切都讓我心如刀割。」「大蕭條的黑色土壤讓我投身農業。」
  • 專家:2020年全球面臨嚴重糧食危機人口或增至2.65億
    會上,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光碟行動」課題組負責人潘傑公布了一組數據:食物浪費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統計,全球供人類消費的糧食中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約13億噸)被損耗或浪費,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面臨嚴重糧食危機的人口可能增至2.65億。  推進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光碟行動發起人徐志軍先生認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 聯合國:繼新冠疫情和糧食危機後,下一世界性危機已來臨
    據英國媒體報導,聯合國 (United Nations)表示,水資源匱乏正影響著全世界30多億人,人均可獲得的淡水數量在過去20年裡減少了五分之一。據報導,由於錯誤的灌溉方法,導致水資源嚴重匱乏,全世界60%以上的灌溉農田都處於高度缺水狀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有5000萬人生活在嚴重乾旱每三年就會對農田和牧場造成災難性影響的地區,世界上超過十分之一的旱地經常遭受乾旱。11月26日,聯合國《2020年糧食和農業狀況》報告指出,由於水資源匱乏,使全球許多地區的農業日益困難,數十億人將面臨長期糧食短缺問題。
  • 世界糧食計劃署獲諾貝爾和平獎,疫情下全球3億人等待糧食援助
    2019年糧食計劃署為來自88個國家的近1億受糧食不安全和饑荒所苦的人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表示,飢餓和暴力衝突之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一方面衝突將帶來糧食不安全,另一方面飢餓也會引發暴力衝突。糧食計劃署就是將人道主義工作與維護和平的努力相結合的先鋒,在推動國際合作,將糧食安全納入維護和平的手段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地球暖化影響全球農業失收 糧食危機降臨
    聯合國4月警告,大流行之下,全球農業從人手、物流、生產成本以至顧客訂單飽受影響,加上今年蝗災、極端天氣等多重威脅,糧食供應不穩定。加上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對肉類及營養食物的需求有增無減,未來我們如何餵飽全人類?也許是時候來一場農業大辯論。原本每年需要聘請多達80名工人的一個四川農場,因疫情請不到人,只好動員全家十多人到農地幫忙,並且工作至深夜。
  • 全球性糧食危機掀起國內馬鈴薯商業熱潮
    潘基文:土豆代替糧食將是全球趨勢  眼下,全球經濟被兩樣東西攪亂了神經,一個是石油,一個就是糧食,石油上周終於突破了每桶140美元大關,糧食漲價的速度也不落後,僅2007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聯合國預計,到今年年末,世界穀物庫存將下降到25年來的最低水平,難怪聯合國把這場糧荒比作一場無聲的海嘯,如何面對這次全球性糧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