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全世界的男人:避免世界性饑荒,拯救近10億人的生命

2020-11-22 騰訊網

前不久受全世界關注的諾貝爾獎公布了2020年各個獎項獲獎的情況。與其它獎項不同,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了一個長久以來與飢餓威脅作鬥爭,以和平和零飢餓為奮鬥目標的組織: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

諾獎的公布,也將世界的目光轉向正在遭受或面臨飢餓威脅的數百萬人。今年的疫情,也使得世界上遭受飢餓威脅的人數激增。這個組織也堅信,在還沒有新冠病毒疫苗的時候,食物是防止混亂的最佳疫苗。

與飢餓威脅做鬥爭的不光是在當下,50年前也有一個人憑藉對避免世界性饑荒的貢獻,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獎委員會在頒獎致辭中說,他是世界上拯救過最多性命的人。

諾曼·布勞格(Norman Ernest Borlaug,1914-2009),1970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他具有開創性的農業研究幫助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農業變革,把許多人從飢餓中解救出來。

他的發明使20世紀中後期避免了世界性饑荒,拯救了近10億人的生命。在那個馬爾薩斯悲觀主義盛行的二戰後,諾曼·布勞格帶領的「綠色革命」更是首次打破了這種類似於末日恐慌的馬爾薩斯曲線。

圖:馬爾薩斯曲線馬爾薩斯主義:認為生活資料按算術級數(1,2,3,4,5...)增加,而人口是按幾何級數(1,2,4,8,16...)增長的,因此生活資料的增加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是自然的、永恆的規律,只有通過飢餓、繁重的勞動、限制結婚以及戰爭等手段來消滅社會『下層』,才能削弱這個規律的作用

見證過黑暗,才會更加渴望光明。

1932年8月,布勞格高中畢業時,美國正值經濟大危機的時候。大蕭條時期的美國,絕望是不需要訴說的,走在街上就能看到苦難蔓延。布勞格親眼看到各種在死亡邊緣掙扎的饑民,這使得他放棄了原本想投身教育行業的想法。

「我見識到食物是如何改變著他們,那裡的一切都讓我心如刀割。」「大蕭條的黑色土壤讓我投身農業。」

其實布勞格的家境也並不富裕,高中畢業時候同學大都選擇輟學,他的家庭也沒法負擔他的大學學費。原本那份靠在農場打工賺來的教育學院的學費,卻支撐他選擇了明尼蘇達大學的林學系。

圖:諾曼·布勞格

在明尼蘇達大學的最後一年裡,布勞格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人。一次偶然機會,布勞格去聽了植物病理學科學家斯塔克曼的講座。斯塔克曼談到了植物的銹病,說這種病是人類食物的大敵,如果能把它消滅掉,人類才有機會擺脫飢餓和貧窮。此外斯塔克曼還介紹了他最近發現的幾種能使植物抗鏽的育種方法。

整場講座,斯塔克曼的每一句話都引起了布勞格的強烈共鳴。布勞格放棄了就業的打算,並決定拜斯塔克曼為導師,開始攻讀植物病理學。1942年,布勞格在斯塔克曼教授的指導下,獲得了明尼達蘇大學植物病理學和遺傳學的博士學位,那年他28歲。

圖:植物的銹病

在畢業後的兩年,布勞格在杜邦公司從事農業殺蟲劑、殺真菌劑的研究。在導師斯塔克曼的推薦下,他參與到一個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扶持的墨西哥農業項目,主要任務是提高墨西哥小麥產量以實現糧食自給,並建立當地的農業科研小組。

一個美國人幫助墨西哥人們對抗饑荒的故事就此拉開帷幕。那時世界正處於戰爭時期,在美國他有優越的工作條件,妻子又剛懷身孕,隻身來到一個貧窮的陌生國度意味著什麼他自己很清楚。他工作的實驗室為了挽留他,甚至還表示願意將他工資提高一倍,但是他完全不為所動,毅然選擇拋棄安逸,勇敢地挑起與飢餓鬥爭的重擔。

圖:諾曼·布勞格和他的妻子(在獲得諾獎後)

在墨西哥,布勞格一待就是十六年。銹病是當時墨西哥小麥的最主要病害,1939年到1942年間銹病就使小麥總產量減少了一半,再加上缺少技術和必要的農業設施,很多農民連自身溫飽都很難維持。

本來布勞格農業小組的到來應該是值得墨西哥人們高興的事,但當地人卻對他們抱著懷疑,甚至敵視的情緒。據布勞格的回憶:「仿佛我在墨西哥接手的這份工作是一種嚴重的犯罪一樣。」

為了加快小麥新品種的育種進程,縮短新品種的研發周期。布勞格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穿梭育種」,即夏季在中部高原查平戈進行育種,收穫種子後馬上送到雅基山谷研究基地進行繁育。他打算利用墨西哥當地的氣候差異,實現一年之內培育兩季小麥(小麥為一年一季的農作物)。但是這種做法在當時卻遭到了極力反對,很多人認為這樣不僅會增加化肥和人力的投入量,還違背了農業的基本理論,因為種子是需要有一段休眠時間來儲蓄萌芽力量的。遭到大家的阻撓,布勞格仍然堅持己見,甚至還為此向洛克菲勒基金會提交了辭呈,後來經布勞格的導師斯塔克曼出面調解,布勞格才得以實行這種「穿梭育種」的新嘗試。

圖:布勞格與受訓者們一起在墨西哥學習,1972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這種試驗不但可以縮短育種周期,更快得到新品種。還培養出了沒有光周期性的作物,即對光照時間不敏感,使其可以在多種不同氣候條件下生長。這就意味著這種新品種小麥能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茁壯成長。

藉助於「穿梭育種」的新辦法,布勞格與同事研究了近6000種小麥雜交品種,終於在1950培養出了抗稈銹病的小麥品種Yaqui50。這種小麥的產量雖然很大,但是也因其麥穗太重的原因容易出現倒伏,糧食產出並不高。於是他們又引進日本的矮化小麥品種Norin10,培養出了既抗銹病又抗倒伏的高產小麥。

圖:布勞格與受訓者們一起在墨西哥學習,1972

每開發出一種更優良的小麥品種,他的試驗地點就擴增一次,足跡幾乎踏遍了整個墨西哥。與此同時,他還一直積極培養當地的農業人才,教他們專業的農業知識。很多時候,他都是跟著農民一起到地裡播種、施肥、灌溉,面朝黃土背朝天。

布勞格剛到墨西哥時,小麥的總產量約為33萬噸,只是全國需求量的一半,人們還在溫飽線上掙扎。

1956年,墨西哥實現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糧食自給自足,共生產了125萬噸糧食。1960年,布勞格的農業研究小組解散,因為墨西哥已經可以成立自己的農業科研機構了那一年,墨西哥全國小麥的總產量為200萬噸,是布勞恩剛來時小麥產量的四倍。

慢慢地,這場「綠色革命」向全球各個發展中國家襲來。1962年,布勞格想在正在交戰中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推廣新的農業技術,但當地政府卻認為這會使「西方植物取代本地之父」予以拒絕。直到1965年,受戰爭影響,印巴地區饑荒加劇,這種新的品種和農業才得以開展。

從此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小麥產量以每年70%的速度開始增長。當時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就在年終報告中寫道:新的農業技術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取得了重大進步,「這看上去就像一場綠色的革命」,這就是「綠色革命」這個名字的由來。

在「綠色革命」得名那一年,一本名為《人口炸彈》的書在國際爆紅,作者埃裡希也成為了知名人士。這本書繼承了馬爾薩斯主義的悲觀,預言全球數以億計人口將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死於饑荒。他還堅信「印度在1980年以前不可能養活2億以上人口」,並在書中對布勞格的「綠色革命」表示不屑。

圖:1950-2004年發展中國家的小麥產量

然而事實證明埃裡希的預言並沒有實現。印度在1971年就已經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幾十年來印度的糧食產量就翻了4倍。在那裡饑荒不但得到了控制,原本飢餓的印度還成為了世界糧食的出口大國。在《人口炸彈》這本書的再版中,埃裡希也刪除了預言印度糧食和全球饑荒的內容。

除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布勞格的小麥增產技術還陸續被引進更多第三方世界國家,如埃及、突尼西亞、敘利亞、伊朗、利比亞、約旦、黎巴嫩、土耳其、伊拉克和阿富汗等,有效地解決著各種的糧食安全問題。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綠色革命」的風還吹到了中國的大地上,受到影響的袁隆平先生研發出了超級水稻。

圖:布勞格為袁隆平頒獎,2004

後面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1970年,布勞格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據估計,布勞格的農業技術在世界上至少先後拯救了10億人的生命。

他還在1986年的時候創辦了「世界糧食獎」,表彰與糧食供給任何方面有關的卓越貢獻。2004年袁隆平先生獲獎時,正是由布勞格親自為他頒獎。在中國,除了袁隆平,何康、崔振嶺都曾先後獲得過這個獎項。

榮獲諾獎的布勞格也並沒有停止他消除飢餓的腳步,70多歲的時候還在深入非洲,在貝寧、埃塞爾比亞、加納、奈及利亞、坦尚尼亞等14個非洲國家試驗種植高產農作物,甚至在90歲的時候,仍在消除非洲飢餓事業的第一線。

圖:布勞格在訪問非洲社區和玉米地,1990

然而,這場「綠色革命」在很多「時尚環保主義」眼中卻不那麼綠色。耄耋之年的布勞格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批評。

有人說,這種農業技術帶來的問題超過了解決的問題。例如農業技術過多依賴化肥和殺蟲劑,人工灌溉手段等會給農田帶來鹽化、浸蝕和地下水位下降等問題,而培養的農作物也太單一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當他想深入非洲這塊世界最貧瘠的土地時,反對的聲音更是接連不斷。在非洲為適應農業需要建設的設施,甚至連公路都會被認為是危及當地傳統和破壞自然生態的行為。

布勞格對此都一一作了回應。如果摒棄「綠色革命」,繼續用傳統的農耕方式,人口不斷的增長只能增加農田來維持足夠的糧食,到時候人們需要砍伐的是更多的樹木,毀滅的是更多的森林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布勞格也一直說,「綠色革命」所發揮的作用,只是「朝著正確的方向繼續慢慢調整,沒有東西能把世界變成一個理想的烏託邦」。但是無論布勞格給出多少可以有理據的回應,他仍然越來越受冷落,只要一談到環保問題,他總會成為第一個反面的「靶子」。

2009年,在麥可·傑克遜去世的三個月後,布勞格也與世長辭,享年95歲。他離世的消息仿佛也沒有獲得太多關注,至少與他的功績不太相符,不過他老人家應該也不在意。

這場綠色革命給人類帶來的可能遠不止暫時的溫飽和和平,還有著另一面的啟示作用人口、糧食、環境、科技等對全人類來說,還是個任重道遠的課題。就像布勞格曾說過的,摘星攬月,即使永遠也夠不著它們,但如果你真的努力了,你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會摸到一些星塵。2020年,疫情先是給大家上了一課,現在糧食危機也正懸在了頭頂。雖然為消除飢餓做不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勤儉節約我們還是做得到的。

相關焦點

  • 全世界每天有8.21億人在挨餓,2020年了為何饑荒人口還能破紀錄?
    今年4月份,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了一篇《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報告數據顯示,因為疫情衝擊,今年全世界每天有8.21億人在挨餓,將有2.5億人遭受嚴重飢餓,比去年多出1億3千萬人,世界饑荒人口數額巨大。
  • 傳說中的1985年「拯救生命」全球巨星慈善演唱會(4小時超長版上)
    1985年7月13日,名為「拯救生命」的大型搖滾樂演唱會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同時舉行,這是一場橫跨多地區的搖滾音樂演唱會的偉大的演唱會。該活動是由Bob Geldof和Midge Ure發起,旨在為發生在衣索比亞的饑荒籌集資金。13日中午,演唱會先在倫敦溫布利體育場開幕(72000人出席了開幕式)。兩小時後,美國費城約翰·甘迺迪體育場的音樂會也宣布開始,共有9萬人觀看了演出。
  • 近20年全球有1.4億女嬰消失:沒有人是現代社會的「多餘人口」
    上個月,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發布了名為「非我所願」(Against My Will)的2020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報告稱近20年以來,全球已累計有約1.4億名女孩在出生前後「消失」。在這1.4億條生命背後,生育中的男孩偏好是最主要的原因,有1/4的家庭在擁有2個女兒之後,對下一個孩子進行性別選擇,以避免生出第3個女兒。
  • 土豆「拯救」人類的故事
    原標題:土豆「拯救」人類的故事 秘魯高寒山區農民以土豆為食秘魯高寒山區農民以土豆為食   土豆是個挺不容易的作物,它長相奇醜,但卻在全世界生根發芽,甚至連最貧瘠的土地也能生長。土豆曾被稱為「窮人的麵包」,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人類,將人類從饑荒中解救出來。   土豆在中國幾乎是是擁有名稱最多的食物:土豆、洋芋、山藥蛋、地蛋、薯仔等,各地叫法不一。然而它的起源卻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土豆的人工栽培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數千年的秘魯。秘魯今天大約有300多種不同的土豆品種。
  • 專家:若印巴爆發核戰將引起核冬天10億人挨餓
    資料圖:印度1998年核試驗的試驗場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6日報導,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說,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生核戰,全球將有10億人會因此挨餓;該組織指出,即使是「有限度」的核戰,也會對環球氣候造成重大影響。
  • 全球2.7億人在餓肚子,2021年危機加劇?權威機構:需要150億美元
    還剩一個多月,魔幻主義色彩濃重的2020年就將結束,過去一年,新冠疫情讓全世界人民都陷入了掙扎,很多人因此死去,至今仍看不到被控制住的希望。大家都希望,到了2021年,這個世界能好起來,但事實卻往往不如人所願。
  • 世界上最接近神的男人,一個點亮了全世界的男人,尼古拉·特斯拉
    如果把全世界的科學家排個梯隊,那麼,無疑,愛因斯坦和牛頓是第一梯隊, 天花板的存在,不過,卻還有另一個人不在這個排行之中,他就是特斯拉。其實民間一直有個說法,特斯拉是僅次於牛頓和愛因斷坦的存在,甚至有網友說,特斯拉是歷史上最接近神的人,那麼今天來看看他到底有多神吧。
  • 《南風窗》:當今中國財政供養人員比例的真相
    儘管統計資料的來源各不相同,但財政供養人員比例的數字大致差不多,如從縱向看,我國財政供養人員比例在漢代是1∶7948人,唐代是1∶3927人,明代是1∶2299人,清代是1∶911人,1949年是1∶294人(一說是1∶600人),而今天是1∶30人(一說是1∶28人),有個別地方甚至達到了空前的1∶9人(如陝西省黃龍縣是9個農民供養1個幹部);從橫向上看,1999年在中國這個比例是1∶30人,印度尼西亞是
  • 放眼全世界 中國的地理條件真不錯!-全世界,中國,地理, ——快科技...
    龐大的國土,豐富的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這都是中國在全世界範圍內都讓人羨慕的,也是中華文明延續5000年不斷的基礎保證。那麼,中國地理到底有多大的優勢呢?又有什麼劣勢呢?這個話題在知乎上引發了熱烈討論,這裡看其中一個受到大家一致點讚的回答。
  • 《全球風暴》,拯救世界,男人再強也需要女人幫忙
    說起氣候異象,就想起電影《全球風暴》,一部全程沒有尿點的科幻災難電影 ,2017年10月21日上映。文/非正常打開方式《全球風暴》時間定位在不久的未來,發生了全球性的氣象災難。人類為控制氣象災難開發了全球氣象衛星網絡。當然是以美國為首的,但為了照顧中國,電影中有說受到了中國的大力協助。人類攜手建立的這個精密的人造衛星網絡,可以控制地球氣候,確保人類安全。
  • 漫畫《全球高武》:別看他是小人物,卻可以拯救(忽悠)全世界
    且看小人物方平,一步步崛起,拯救(忽悠)全世界的故【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生存的辦法】方平一個普通的小人物在班級中不怎麼起眼的小人物和普通的學生一樣準備迎接人生的轉折點「高考」但是有一點不同的是可當真正有人想要危及生命被他人所救方平這才醒悟自己現在充其量不過是個孩子王想要在武者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只有變強因為在強者的世界中
  • 拯救珊瑚:珊瑚的日子近20年來異常痛苦
    是的,珊瑚礁可以供養包括珊瑚魚和軟體動物在內的大批不同種類的海洋生物。然而,珊瑚的日子近20年來異常痛苦——海水酸化、水溫上升、過度捕撈、汙染嚴重,珊瑚已經陷入生存條件逐年惡化的悲慘處境。  科學家們認為,如果情況不見好轉,半個世紀之後,珊瑚難逃毀滅之厄運。不管這類斷言是否算是危言聳聽,但珊瑚礁在減少卻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險情。人類在珊瑚毀滅的過程中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
  • 運動是良醫,每年至少拯救390萬生命!
    運動是良醫,每年至少拯救390萬生命!以下文章來源於MedSci梅斯 ,作者MILLY導語:生命在於運動。近日,發表在著名期刊《柳葉刀·全球健康》(Lancet Global Health)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或者75分鐘高強度運動,或者是同等強度的運動組合,每年全球至少有390萬成年人避免過早死亡。
  • 中國女科學家,高三被保送北大,35歲當博士生導師,研究成果拯救數億人
    她是中國美女科學家,從小就是學霸,18歲被保送北大,35歲成為博士生導師,帶領團隊攻克世界級難題,研究成果拯救數億人,有著「亞洲第一人」的美譽,她就是浙江大學教授胡海嵐,一位低調而不張揚、溫文爾雅且博識多識的女科學家。今天花小妹就給大家分享下這位學霸的故事。
  • 全球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如何避免大饑荒?
    2020年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中指出,2019年全球飢餓人口約為6.9億,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2020年飢餓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甚至可能新增1.32億。未來10年內全球飢餓人口還會增加,到2030年這個數字可能達到8.4億。也就是說,到2030年,全球可能會有超過10%的人口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
  •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副秘書長:2021年將有創紀錄的2.35億人需人道...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副秘書長兼緊急救災協調員馬克·洛科克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婧昊):當地時間12月1日,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發布的《2021年全球人道主義狀況概覽》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將有創紀錄的2.35億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和保護,這種大幅增長几乎完全由新冠肺炎疫情導致
  • 蝗蟲虐遍全世界,人蝗大戰人類大敗,為何在美國卻被幹絕種?
    蝗蟲是直翅目蝗科昆蟲,分布於全世界熱帶、溫帶草地和沙漠地區,只有南極洲完全沒有蝗蟲,北美洲只有不多的高原蝗物種。蝗蟲口大下巴發達,以多種植物葉片為食,吃起來摧枯拉朽,沒有任何壓力,一些蝗蟲還是雜食性,喜吃其它昆蟲屍體,甚至同類的也不放過。
  • 旱災與饑荒之1845—1852年愛爾蘭大饑荒
    1845年至1852年愛爾蘭大地上發生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饑荒,7年間,愛爾蘭喪失了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這個數目中除餓死、病死者外,還包括近兩百萬因災荒遷徒海外的愛爾蘭人。 1845年災荒的開始,源於一種當時不為人知的農業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