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土豆「拯救」人類的故事
秘魯高寒山區農民以土豆為食秘魯高寒山區農民以土豆為食
土豆是個挺不容易的作物,它長相奇醜,但卻在全世界生根發芽,甚至連最貧瘠的土地也能生長。土豆曾被稱為「窮人的麵包」,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人類,將人類從饑荒中解救出來。
土豆在中國幾乎是是擁有名稱最多的食物:土豆、洋芋、山藥蛋、地蛋、薯仔等,各地叫法不一。然而它的起源卻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土豆的人工栽培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數千年的秘魯。秘魯今天大約有300多種不同的土豆品種。成立於1971年的國際土豆研究中心位於秘魯首都利馬,專門收集、研究土豆種子和基因資源。
土豆從南美洲走向世界,得益於西班牙人,他們首先將土豆作為「戰利品」帶回歐洲。一開始這個外來的物種並不受待見:被當做奇花異草種在花園裡;因長相醜陋,加上食用方法不正確等原因,它還被人們誤認為有毒、致病。法國人帕蒙蒂埃發現了土豆的美味及各種長處,並加以推廣,可以說是土豆在歐洲的「伯樂」。
土豆作為食物的巨大潛力被慢慢挖掘出來。1574年,西班牙侵略軍包圍荷蘭海濱城市萊頓,被圍困城中的人們飢腸轆轆。戰爭勝利之後,他們找到了西班牙艦隊留下的食物:土豆,胡蘿蔔和洋蔥,只好把這三種食物一起煮熟充飢,結果發現美味無比。獨立之後,這道菜便成為了荷蘭「國菜」Hutspot,如今仍是荷蘭人餐桌上的常見菜品。
愛爾蘭是最早廣泛接受土豆的,連年的戰爭、貧窮、人口過多及土地的貧瘠,使得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擁抱了這種植物。但成也土豆,敗也土豆。由於物種單一化,1845年,「土豆晚疫病」爆發,引發愛爾蘭大饑荒,近百萬人餓死,150萬人逃亡美洲。至今,愛爾蘭裔美國人仍佔到美國總人口的10%以上。
如今,土豆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同時也是人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俄羅斯是土豆消費大國,幾乎每頓飯都離不開土豆。2011年數據顯示,俄羅斯每年人均土豆消費量達到125公斤,比穀物、麵包和通心粉加起來還多。
視線轉向中國,在長期以大米和小麥作為主食的中國內地,土豆一直以來作為配菜出現在餐桌上。只有在戰爭年代和偏遠山區,土豆才體現出它的優勢。因此,儘管土豆在中國有著400多年的種植史,主產區卻只在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隨著土豆主糧化,土豆在我國生產潛力巨大,民眾將更多地得益於土豆。宗荷
土豆「拯救」人類的故事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