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的故事丨遷徙

2020-11-23 農視網

小農之前跟大家聊過一些馬鈴薯的故事:

馬鈴薯能夠成為今天重要的糧食作物,要歸功於古印第安人,是他們最先使用並馴化栽培馬鈴薯,馬鈴薯到了歐洲一度被稱為「暗黑之物」,最早接受並大面積種植馬鈴薯的歐洲國家是愛爾蘭

據統計,直到19世紀40年代,愛爾蘭靠著好吃、耐飽、有營養的馬鈴薯,讓人口增長了17倍之多,達到了空前的830萬人。

天有不測風雲,一場天災誘發了饑荒,高產的馬鈴薯連年欠收,底層的愛爾蘭民眾徹底失去了唯一的口糧。部分人為了買糧食甚至不惜賣掉自己的孩子……

連續7年的災難使當地人口銳減,上百萬人為了生存遷徙到世界各地。有的人在旅途中無助地死去,有的人在異國生根,意外成為了今日名門的祖先。

這場災禍還要從愛爾蘭人對土豆的喜愛說起。越冬小麥在春夏之交灌漿結束後,剛好是馬鈴薯的種植期,高產的馬鈴薯可以完美的解決愛爾蘭人秋冬季糧食供應問題

馬鈴薯的種植給愛爾蘭人民的糧食安全提供了許多強有力的保障,並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同時愛爾蘭人對馬鈴薯的依賴也越來越強。食物過於單一,對一個民族的食品安全具有非常大的潛在威脅。在歐洲以及愛爾蘭人鋪天蓋地的擴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的時候,一種可怕的烈性病毒--馬鈴薯晚疫病在產區流行起來,馬鈴薯產區遭到了毀滅性的減產甚至絕產

馬鈴薯晚疫病:

◆ ◆ ◆ ◆ ◆

馬鈴薯晚疫病對於馬鈴薯來說是非常致命的,馬鈴薯主要是由自花授粉,通過無性繁殖的方式來繁衍後代,它不斷的無性繁殖導致它容易積累疾病。假如有一株植株感染了病毒,用這個植株來做無性繁殖,再栽培很多新的植株,病毒會通過這種母嬰關係傳染到新的植株上,不斷傳播的話所有這個地區的馬鈴薯品種都有可能感染上這種病毒。當這種病毒在一種特定的環境變化中爆發了之後,會導致整個地區的馬鈴薯都沒有收成。

在1845年秋,愛爾蘭陽光明媚伴有微風,偶有細雨,日暖夜涼,氣溫清爽宜人。這也是黴菌最愛的天氣,馬鈴薯晚疫病就在這期盼豐收的季節裡爆發了。

當時的愛爾蘭人,將近半年的糧食都要依賴馬鈴薯來維持,如果馬鈴薯減產了,他們至少有半年的時間沒有糧食來源,這是非常長的一段災荒。

不幸的是,晚疫病傳播的非常迅速,能躲過一劫的馬鈴薯少之又少,1845年愛爾蘭馬鈴薯減產了約1/3,第二年減產了2/3。不服輸的愛爾蘭人將染病的馬鈴薯掩埋或是焚燒,重新種植新的馬鈴薯,但依舊未能消除晚疫病。農民們對此無所適從,他們並沒有過多種植其他作物的經驗,也不知道除了馬鈴薯還能種什麼。

晚疫病造成了愛爾蘭空前大饑荒,走投無路的愛爾蘭土著居民不得不選擇離開家鄉,遷徙到歐洲其他國家,還有一部分人漂洋過海,遷徙到了美洲新大陸。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名叫帕特尼克的年輕人,也隨著這群流亡的農民來到了美國,很多年後,他的曾孫約翰·甘迺迪成為了美國第35任總統。

單一栽培:

馬鈴薯上小小的黴菌竟然造成了歷史上空前的大饑荒,其實跟愛爾蘭特殊的種植情況有關。當時,有其他國家的馬鈴薯也爆發了晚疫病,但只有愛爾蘭出現了大饑荒。這是因為愛爾蘭的農民太過依賴土豆這種收益豐厚的農作物,幾乎全國就只依靠這麼一種農作物、一個品種。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的專家王迎春告訴小農,「這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嘗試過的最大規模的單一栽培,其災難性的後果也證明了單一栽培的可怕之處。同時,這也是對全世界農業生產部門的一個警示,一個地區過分的依賴單一農作物品種,一旦出現災害,必然帶來一個不可收拾的災害,所以,必須得依靠多品種農作物種植才能夠使得當地的農業正常健康的發展。」

隨著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經濟效益的驅動,也有區域單一化的種植,連作面積不斷擴大的情況出現。例如近年來東北地區連年大面積種植玉米,原來的優勢作物大豆種植面積不斷縮減,打破了原有的玉米-大豆輪作的平衡。2013年,東北3省玉米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6億畝,是大豆的3.6倍,玉米產量達到7500萬噸,是大豆的15倍之多。從而忽視了大豆固氮對土壤培肥和耕地保護,造成土壤有機質下降等黑土退化問題,由此付出了巨大的恢復成本和生態代價。與此同時,在現代社會中,單一種植會導致(產出的)產品單一,增加單一品種的庫存壓力,也增加了市場風險。

對於我國來說,輪作換茬是維持地力常新的基本手段,也是我國幾千年傳統農業種植方式的精華,合理的輪作制度、休耕以及間、混、套作多熟種植制度(多熟制),既可以實現用地養地相結合、保障耕地資源的持續利用,既保障生態環境的協調穩定,也可有效降低同一種作物出現災害時的影響力。

相關焦點

  • 土豆「拯救」人類的故事
    原標題:土豆「拯救」人類的故事 秘魯高寒山區農民以土豆為食秘魯高寒山區農民以土豆為食   土豆是個挺不容易的作物,它長相奇醜,但卻在全世界生根發芽,甚至連最貧瘠的土地也能生長。土豆曾被稱為「窮人的麵包」,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人類,將人類從饑荒中解救出來。   土豆在中國幾乎是是擁有名稱最多的食物:土豆、洋芋、山藥蛋、地蛋、薯仔等,各地叫法不一。然而它的起源卻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土豆的人工栽培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數千年的秘魯。秘魯今天大約有300多種不同的土豆品種。
  • 番茄土豆燉牛腩,掌握這4個竅門,燉出來的牛腩又軟又爛!
    【主材】:牛腩500g、番茄3個、土豆2個【輔材】:生薑、香蔥、洋蔥、紅酒(或白醋)、料酒、冰糖、生抽、食鹽、油【做法】:1丨牛腩洗淨均勻切成2x3釐米大小的塊狀,放入清水盆中浸泡半小時;2丨生薑切片、洋蔥切塊、香蔥取少許切末(其餘打結)待用;3丨番茄去皮2個切塊,1個用榨汁機打成番茄汁,土豆削皮,切塊放入清水中待用;4丨起鍋燒水,牛腩冷水下鍋,放入少許薑片,少許料酒大火燒開煮出血水,撇去浮沫,撈出用流水洗淨並瀝乾水分待用;5丨起鍋燒油
  • 18世紀時的歐洲人從不吃土豆,他們是怎樣愛上土豆的?
    德國視覺大師克里斯多福.尼曼的繪本《土豆國王》,用鮮明的紅、黃、藍三原色塑造了造型誇張,卻不失生動的人物形象,輔以詼諧幽默的故事,講述了關於土豆如何成為人們餐桌上珍饈佳餚的神奇故事。比起故事,更讓人驚豔的是,這本書的所有圖案都是這位視覺大師用土豆印章完成的。
  • 向南飛:鳥類遷徙的故事
    鳥類知道根據白天的時數和降溫來遷徙。秋季遷徙的開始取決於哪只鳥在飛翔。北極的鳥類開始遷徙的時間要早得多,因為它們還有更遠的路要走。日期取決於秋天開始的時間,這是基於地理、海拔和氣候的。在南半球,秋天是3月中下旬到5月下旬到6月初。
  • 名稱故事丨海拉細胞
    名稱故事丨海拉細胞 2020-09-04 11: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SCP-2635燙手土豆,當你拿起這個土豆,特勤隊都離你遠遠的
    (反正沒人會吃這個)SCP-2635燙手土豆(項目等級:Euclid - Yellow)SCP-2635燙手土豆目前被基金會收容,由基金會和當地安全部門一起保管,SCP-2635燙手土豆的特殊收容措施是任何人不得私自持有SCP-2635燙手土豆。目前SCP-2635燙手土豆被鎖定在專門的收容措施內。
  • 名稱故事丨成人斯蒂爾病
    名稱故事丨成人斯蒂爾病 2020-10-29 0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睡前故事丨彩虹魚
    睡前故事丨彩虹魚  2020-04-06 20:00
  • 睡前故事丨小白兔與大灰狼
    睡前故事丨小白兔與大灰狼  2020-06-03 20:00
  • 這是一首關於鳥類遷徙的詩,這是一個關於杭州灣新區的故事
    循著遙遠蒼穹迴響海之隅的粼粼金河,從億萬斯年走來凝一朵時光之雲,在混沌中生成一片秘境生命、生機、孕育、希冀,孵化成充滿光芒的生靈貝加爾湖的風雪羅巴克灣的海風也留不住,一個承諾的故事一種,鳥類對於回歸的承諾
  • 沒有一顆土豆可以逃離愛爾蘭!今天我們來講講愛爾蘭與土豆的關係
    但在分享愛爾蘭飲食文化之前,先講一下愛爾蘭和土豆的故事,可以說土豆是愛爾蘭飲食文化的根源。愛爾蘭和土豆土豆是在16世紀後期引入愛爾蘭的。這份來自異國的食物,很快就適應了愛爾蘭的氣候環境和基本國情,因為在當時愛爾蘭個人的土地不足1英畝,而土豆在如此稀少的土地依舊能養活一家人。
  • 《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有一種跨越千山萬水的執著叫遷徙
    最近剛好讀完一本關於動物遷徙的精美繪本——《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以下簡稱《遷徙》),等小朋友回來了再給她看,想必一定會愛不釋手。大氣生動的畫面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為《遷徙》繪製插畫的珍妮·德斯蒙德是一名藝術家、插畫家、新銳兒童圖畫書創作者,曾獲得《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插圖童書獎。可以說,如果僅有麥克·昂溫的文字,《遷徙》是單薄的,平面的,缺乏生氣的。有了珍妮·德斯蒙德的插畫,《遷徙》才變得厚重、立體起來,充滿生機與活力。
  • 《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有一種跨越千山萬水的執著叫遷徙
    最近剛好讀完一本關於動物遷徙的精美繪本——《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以下簡稱《遷徙》),等小朋友回來了再給她看,想必一定會愛不釋手。《遷徙》的作者麥克·昂溫是一名自由作家、編輯和插圖畫家。他經常在世界各地奔走,尋找野生動物。2000年,麥克·昂溫被BBC評為「年度自然旅行作家」,2013年,他又被英國旅行作家協會評選為「英國年度旅行作家」。
  • 《愛因斯坦削土豆●土豆悖論》
    愛因斯坦很喜歡平行地球1的生活,就在上面種了土豆。只好在平行地球2上種土豆。「頓牛」觀測到,會比他們看到得都變大△m,為了安慰他們倆就按分量削去土豆增大量,讓牛頓和頓牛看愛因斯坦種出土豆和他們一樣。頓牛也發現愛因斯坦種的土豆和他的質量一樣,頓牛感到自己很成功複製了地球平行1號,平行2號也算他的成果。有一天「頓牛」用望遠鏡發現了地球,看見地球上牛頓土豆相對於地球平行2都質量大得多,而且給牛頓通電話,得知牛頓發現了愛因斯坦種的土豆,也和地球上一樣大;而頓牛觀測愛因斯坦土豆卻和自己一樣大。
  • 我們都是土豆,但土豆和土豆還是有區別的,不會了,一起炒~
    --我們都是土豆,但土豆和土豆還是有區別的!不會了,一起炒~--說到土豆絲,沒有人奇怪嗎?如果你想吃快餐,如果你想在餐館點菜,如果你有酸辣土豆絲,那麼就沒有這樣的菜了,如果,我點這道菜一定會。吃完從老家帶回來的剁椒後,我偶爾用這種剁椒炒一盤土豆絲解饞,最後,這是一個是否勝利的聊天。正如胡蘿蔔不僅僅是紅色,捲心菜也不全是綠色的,土豆也不全是黃色的。近年來,很多人從基因的角度來討論「基」色變,對於一些顏色如黑色玉米、黑土豆等,他是轉基因食品。
  • 馬鈴薯的故事(上)從安第斯山到歐洲
    這馬鈴薯是現今人類社會的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僅次於水稻、玉米和小麥,它可是咱們餐桌上的常客,但要說起這馬鈴薯的身世,還有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呢。在咱們中國,大多數老百姓都管馬鈴薯叫土豆,但實際上,它可是地地道道的洋貨,是從國外傳來的。那麼,馬鈴薯最早起源於哪裡?是什麼人最先吃到了它?它又是怎麼被種出來的呢?
  • 睡前故事丨地球爺爺生病了
    睡前故事丨地球爺爺生病了  2020-03-09 20:00
  • 紀錄片《雪地求生》上線 講述北極熊遷徙故事
    「熊孩子」領跑合家歡 優酷開拓紀錄片新圈層《雪地求生:熊孩子的奇幻之旅》講述了兩隻北極熊幼崽首次離開巢穴,和媽媽一起開啟一段遷徙旅程的故事,在海冰消融前,努力抵達冰面。為了能夠在最艱苦的環境下保護自己的幼崽,母熊嘗試了各種辦法,甚至甘願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這樣一個扣人心弦又感人肺腑的故事,不僅可以鼓勵孩子們樹立起面對困難也要勇敢克服的信心和膽氣,也讓觀眾在欣賞影片的過程中感受到愛的強大力量。
  • 吃土豆的禁忌 土豆這樣了還能吃嗎
    土豆是我們大家常見的一種蔬菜,一般在菜市場或者超市都是有的賣的。土豆家常菜的做法有:土豆燒雞、酸辣土豆絲等。那麼大家知道吃土豆有哪些禁忌嗎?土豆的營養價值有哪些呢?土豆的功效與作用有什麼呢?接下來請大家看以下內容。
  • 【科普】土豆是怎麼來到德國的?
    在公元16世紀,西班牙人把土豆帶到了歐洲,但是,歐洲人起初並沒有把它當作一種食物,而是把它當作一種珍品栽種在植物學家和侯爵的花園裡,至於原因嘛,就是土豆植株能開出一種白紫相間的美麗花花。(埋在地下的土豆果實表示很憋屈,可能因為它長得比較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