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還在鄉下過暑假的小朋友視頻聊天,她無比欣喜地告訴我:
「媽媽,我今天看到大雁啦!它們排成隊在天上飛!」「是嗎?它們可能是要飛到南方過冬去了。」「對呀,還有燕子也飛走了!不過明年還會回來的!」
不愧是《動物世界》的小粉絲,說起動物的話題頭頭是道。最近剛好讀完一本關於動物遷徙的精美繪本——《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以下簡稱《遷徙》),等小朋友回來了再給她看,想必一定會愛不釋手。
《遷徙》的作者麥克·昂溫是一名自由作家、編輯和插圖畫家。他經常在世界各地奔走,尋找野生動物。2000年,麥克·昂溫被BBC評為「年度自然旅行作家」,2013年,他又被英國旅行作家協會評選為「英國年度旅行作家」。在書中,麥克·昂溫用詩意優美的文字為讀者再現了20種動物驚心動魄的遷徙旅程。
01.大氣生動的畫面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
為《遷徙》繪製插畫的珍妮·德斯蒙德是一名藝術家、插畫家、新銳兒童圖畫書創作者,曾獲得《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插圖童書獎。
可以說,如果僅有麥克·昂溫的文字,《遷徙》是單薄的,平面的,缺乏生氣的。有了珍妮·德斯蒙德的插畫,《遷徙》才變得厚重、立體起來,充滿生機與活力。珍妮·德斯蒙德擅於用顏料、墨水、蠟筆和拼貼手法進行創作,再用電腦掃描和編輯,這樣的繪畫手法讓畫面生動形象,大氣磅礴,富於變化,帶給人身臨其境的體驗。
比如,在《冰上行進》一文中,珍妮·德斯蒙德用大片大片的淡綠色打底,以寥寥數筆勾勒起伏的冰山輪廓,再以細膩的筆觸真實描摹出一列蜿蜒蛇形的帝企鵝隊伍在冰天雪地裡朝著一個方向前行,它們有的蹣跚邁步,有的趴地滑行,有的似乎精氣十足,有的則已疲憊不堪。結合麥克·昂溫的文字,我們可以得知,冬天將至,帝企鵝們已經離開大海,開始向繁殖地遷徙。這是一段將近100公裡的旅程,為了休息一下疲憊的雙腳,有的企鵝會趴在冰面上,靠肚子滑行。
文字與畫面相得益彰,讓人仿佛置身其間,能真切感受到動物遷徙旅程的艱辛與不易。
02.不可思議的動物遷徙之旅讓人大開眼界
在《遷徙》中,麥克·昂溫介紹了座頭鯨、帝王蝶、大白鯊、北極燕鷗、美洲鶴、非洲象等20種動物的遷徙之旅,每一種動物的遷徙都是一部史詩級的精彩故事。
先說幾個「世界之最」的例子吧。座頭鯨每年從太平洋遊到南極尋找食物,遷徙的行程可能超過25000公裡,這是地球上所有動物中遊得最遠(注意:是「遊」)的距離。而北極燕鷗為了溫暖和食物,每年要從北極飛到南極,行程長達77000公裡,是所有動物遷徙中距離最長的。在昆蟲中,遷徙距離最長的則是黃蜻,從印度一路飛到非洲東部,再到春天飛回印度,黃蜻必須歷經四代,才能完成這趟往返超過10000公裡的旅程。
還有一些讓科學家至今不解的動物遷徙之謎。南非著名的「沙丁魚大遷移」,每年都會組成巨大的魚群從南非開普角向莫三比克溫暖的印度洋海域移動,途中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捕食者進攻,科學家們不知道有多少沙丁魚完成了它們的遷徙之旅,也不知道它們在哪裡結束這段旅程,更沒有人看到過它們返回。但是,來年的五月,神奇的沙丁魚大遷移會再次發生。
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動物遷徙故事當屬漂泊信天翁。鳥如其名,漂泊信天翁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漂泊。自從離開它出生的巖石小島,漂泊信天翁就開始了長達10年的飛行之旅。與其他鳥類不同,它不是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而是不停地在大海上繞圈飛行,尋找食物,一年中要飛行超過100000公裡,在這期間,它一次都不曾落地!直到十多年後準備繁殖後代,漂泊信天翁才會回到出生的小島築巢育雛。真是一種驚人的飛鳥!
03.年復一年的執著精神感人至深
雖說動物的遷徙行為可以說是出於一種本能,但是在這種本能背後,我們可以看到大自然中每一種生命為了生存繁衍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它們這種年復一年的執著、不惜一切代價的付出、決不放棄的信念,不得不讓我們靈長類高級動物——人類感到由衷欽佩。
遷徙的旅程絕不是一帆風順的。除了要跨越高山、穿越沙漠、克服嚴寒和饑渴,還要隨時提防捕食者的出現。必要的時候,還要帶著鐵定喪命的勇氣出發。比如從大海中逆流而上,溯回至河流上遊的太平洋鮭魚,即便幸運地躲過了棕熊、禿鷲的獵食,也要註定在產卵後死去。為了子孫後代生命的延續,它們選擇義無反顧奔赴死亡。
其實人生的旅程何嘗不是如此。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一往無前。打怪升級的路上,難免磕磕絆絆,只要抱定了「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的信念,人生也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在《遷徙》的最後,作者告訴我們,如今遷徙中的動物面臨的最大危險不是來自大自然,而是來自我們人類。牧場的圍擋、漁網的圍困、獵人的圍捕,以及被砍伐的森林、被汙染的海洋、被抽乾的溼地,都對動物的遷徙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真希望更多的人能讀到《遷徙》,在《遷徙》的文字和畫面中感受到眾生皆可敬的震撼。尼採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為了讓所有的生命都能盡情舞蹈,請珍愛生命,敬畏自然,呵護我們共同生存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