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如果留在原地,我們將無法生存

2020-09-24 大橙小橘子

紀錄片《遷徙的鳥》中,有一個動人的片段:一隻灰雁被困在了漁網中,飛不起來。一個小男孩兒幫它打開纏繞的網後,它急急忙忙張開翅膀、跌跌撞撞地飛向了天空,追趕著自己的夥伴。接下來,它們將展開不知疲倦、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開展著九死一生的遷徙之旅。


鳥的遷徙是最為壯觀的自然現象之一,雅克·貝漢在紀錄片《遷徙的鳥》中說到:「鳥的遷徙是一個關於承諾的故事,一種對於回歸的承諾。」

其實,大自然中,不僅有鳥類,還有其他很多動物都存在遷徙行為。在遷徙中,它們面臨著許多來自大自然的危險,有惡劣的天氣,有飢餓的捕食者,還有人類貪慾的窺視。

《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一書中,通過精美的畫作、簡單的名字、震撼的遷徙路線,向我們展開了20種動物的遷徙畫卷,在每一種動物身上,你都可以找到面對艱難的勇氣、抵禦風險的團結和至親至誠的溫情。


動物不懂言語、不會矯飾,但他們卻用刻在基因裡的行為告訴我們:活著,才是一切的開始。所以即使前途漫漫,我們也要勇敢前行。

讓我們來看看《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書裡不可思議的動物們把。

01.旅行中的舞者——美洲鶴

美洲鶴是一種高大並極為珍稀的鳥類,平均高1.5米,是北美洲最高的飛行鳥類。它還很稀有,因為在1942年,僅存23隻,其中還有兩隻在動物園裡。由於老鳥的缺乏,小鳥們的遷徙變得異常困難。

為了帶從未遷徙過的小美洲鶴遷徙,美國尼西達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工作人員特殊就冒充過老鳥,獲取小鳥的信任,用一架超輕型飛機帶著它們前往目的地,讓小鳥獲得遷徙路線,因為它們每年都會美國北部和加拿大的繁殖地與南部的越冬地之間遷徙。

經過環保人士的努力保護,如今,大約有400隻野生美洲鶴了。



02.科學未解之謎——帝王蝶大遷徙

入秋,帝王蝶們從美國和加拿大開始了一段宏偉的遷徙,它們要到墨西哥的一個溫暖的森林裡,以避免被即將到來的寒冬凍死,最長的飛行將超過5000公裡。

它們在遷徙的過程中,始終緊緊擠在一起,相互取暖、節省能量。在路途中,沒有哪只蝴蝶能夠單獨完成如此漫長的往返遷徙,這需要四代帝王蝶,它們生命的開始和結束都將在這場遷徙中度過。

神奇的是,科學家們至今都還沒有明白,它們是如何找到那個隱秘森林的路的。


03.為了你我什麼都願意——家燕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家燕,它們以昆蟲為食,在農田周圍生活,用泥土在老房子中築巢。

到了秋天,家燕會開始它的遷徙,它們需要飛越大海、高山和廣袤的沙漠,等待它們的將會是猛烈的風暴和兇猛的捕食者,不是每一隻燕子都能安全到達遷徙地。

可是它們要什麼要踏上如此兇險的旅程?為了他們的雛燕,因為溫暖的南方才有昆蟲,才有雛燕的食物。為了後代生命的延續,不管多麼困難,它們都義無反顧。

04.九死一生仍不悔——皮爾徹德魚

南非著名的「沙丁魚大遷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遷徙之一,魚群可以綿延數十公裡長。儘管被稱為「沙丁魚大遷徙」,實際上是皮爾徹德魚。它們無法忍受20攝氏度以上的水溫,所以它們會隨著寒冷洋流遷徙。

因為魚群巨大,它們也常常遭受鰹鳥,海豚,海豹,鯊魚,布氏鯨等等的攻擊,大魚群被大散稱為小魚群,小魚群又越來越小。沒有人知道它們到底有沒有成功到達過目的地,也沒有知道它們是否返回。

九死一生的不悔,悲壯動容。

《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中,給出了一幅遷徙地圖,你可以看到有些動物的遷徙路線橫跨大洋,有的則是從南極到北極。我在翻閱的時候,驚詫於一隻小小的雨燕在遷徙的過程中,竟然能一直在天上飛10個月,從不睡覺;感動於那頭第一次遷徙的小象,它緊跟著媽媽,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在一頭年老的大象帶領下找到新的水源,衝進水裡打滾撒歡;佩服那隻出生就開始遊歷四方,但是會不遠萬裡回到字出身地產卵的綠海龜

誠如書裡所講,今天,動物遷徙中最大的危險已經不是惡劣的天氣和飢餓的捕食者了,而是人類。非洲牧場的圍欄擋住了羚羊的遷徙,鯨魚和其他海洋生物被漁網困住,獵人捕捉數百萬隻遷徙的燕雀。

作為人類,我們應該要保護動物們。了解他們遷徙的不易,才能體會他們生存的不易。推薦這本書給每個有愛的人。


相關焦點

  • 如果失去地球磁場,地球人類將根本無法生存下去
    如果失去地球磁場,地球人類將根本無法生存下去這段時間裡,太陽風直吹地球,它會摧毀電網,毀壞人造衛星,擴大大氣臭氧層空洞,極光反射擴大,有些鳥類、魚類和其它遷徙動物將會失去生存的方向。實際上我們現在對地球磁場形成機制根本就不了解,如果太陽風直吹地球,沒有幾個月就會把地球上的水全部吹乾!
  • 如果失去地球磁場,地球人類將根本無法生存下去
    如果失去地球磁場,地球人類將根本無法生存下去 這段時間裡,太陽風直吹地球,它會摧毀電網,毀壞人造衛星,擴大大氣臭氧層空洞,極光反射擴大,有些鳥類、魚類和其它遷徙動物將會失去生存的方向。 實際上我們現在對地球磁場形成機制根本就不了解,如果太陽風直吹地球,沒有幾個月就會把地球上的水全部吹乾!如果地球失去地球磁場,地球的晝夜溫差將達到 60℃以上(月球的現狀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地球根本就完全不適合人類居住。
  • 如果沒有摩擦力,我們的世界會怎樣?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和摩擦打交道。提到摩擦,使人常常聯想到磨損、發熱等,其實對摩擦的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兩物體相互接觸,發生在接觸面上的阻止物體相對運動的力被稱為摩擦力。實際上摩擦力並不總是和人作對,它也常常默默地助人。沒有摩擦力的幫助,走路對人來說就變成了很困難的事,汽車也無法行駛。想想在冰面上活動或行走的情景,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摩擦。
  • stay put留在原地,一個不講武德的搭配,put究竟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將學習的是由兩個最常見的詞彙放在一起的這樣的一個短語:stay put它的意思是「呆/留在原地」:He wanted simply to stay put.他只想呆在原地,不想跑來跑去。But since it was extremely dark, we stayed put.
  • 你以為候鳥遷徙只是怕冷?其實我們至今都沒搞清楚原因
    然而,我們人類卻對它們為什麼要遷徙知之甚少。很多人只是簡單地認為它們往南方遷徙是為了禦寒。但事實上,這種觀點早就過時了。伴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會發現鳥類的遷徙充滿著無窮的奧秘,一次次地顛覆人類的認知。而在探索成因之前,讓我們先從一種奇特的鳥開始破除誤解。
  • 候鳥為什麼要遷徙?只是因為怕冷?
    根據鳥類遷徙的行為,可以將鳥類分成不同的居留類型。候鳥:候鳥是那些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它們每年春秋兩季沿著固定的路線往返於繁殖地和避寒地之間。在不同的地域,根據候鳥出現的時間,可以將候鳥分為夏候鳥、冬候鳥、旅鳥、漂鳥,如果鳥類,在它避寒地則視為冬候鳥,在它的繁殖地(或避暑地)則為夏候鳥,在它往返於避寒地和繁殖地途中所經過的區域則為旅鳥。
  • 人工原地分蜂的基本原理,做好以下方法,你也可以原地分蜂不回蜂
    人工分蜂是每個養蜂人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以下是本人多次原地分蜂的經驗總結 原地分蜂法(左右均勻分蜂法 ) 首先在老箱子的左邊或者右邊50cm處放一個新的蜂箱,把老蜂箱往左邊或者右邊移動50cm
  • 自然探秘所 | 一場遷徙冒險,打開了動物世界的生存法則【內附福利】
    在它身上有一個歷盡艱險飛往巴拿馬的動人故事向我們演繹著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接下來就請跟著小編一起遵循「杉米」飛過的痕跡我要向南遷徙到巴拿馬去。」「我也要向南走,不過我從沒聽說過巴拿馬,我要去我的冬天森林。」馴鹿用鼻子大聲哼哼著說——馴鹿總是喜歡用鼻子大聲哼哼。「你為什麼不留在這裡呢?」「這裡太空曠了,風太大了,雪地容易變硬,而森林裡的雪就柔軟多了,我用蹄子可以很輕鬆地挖出我喜歡吃的地衣。」
  • 候鳥為什麼會遷徙?
    每年,幾十億隻候鳥組成了地球上最大規模的生物遷徙隊伍。  候鳥遷徙的距離遠近不一,近的幾公裡,或者只是從山的南坡飛到北坡。遠的則可飛翔上萬公裡。例如,北極的燕鷗在北極繁殖,飛往南極過冬,遷徙的路途達2.2萬公裡,生命的大半時間都在飛行中度過。金鷗每年秋季從北冰洋遷往南半球的阿根廷越冬,第二年春天飛回原地繁殖,往返兩萬公裡。
  • 空間比較狹窄無法原地分蜂,可以利用蜜蜂的生物特性進行回蜂分蜂
    人工分蜂是每個養蜂人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對於一些新手朋友,環境和空間比較狹窄無法進行原地分蜂的,我們可以利用蜜蜂的生物特性進行回蜂分蜂法 大家都知道工蜂每天下午都會出巢進行認巢飛行(新蜂試飛),這是內勤蜂轉變成外勤的一個特徵,進行認巢的工蜂已經對位置進行了定位,當工蜂外出採集回來就會回到蜂箱的位置
  • 野生大熊貓可能自己遷徙到國外,成為其他國家的動物嗎?為什麼?
    眾所周知,動物與植物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動物可以自由的行動,而植物只能待在原地。那麼,大熊貓有沒有可能自己遷徙到鄰國去,打破「我國獨有」的分布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曾經的大熊貓並非是我國獨有的物種從大熊貓如今的分布看,它不僅是我國獨有的動物,而且野生種群僅在四川、陝西、甘肅等地的山林中有分布。
  • 地理老師雷亞鳴:非洲野生動物為什麼要遷徙?
    5月中後期,隨著旱季來臨,動物向塞倫蓋蒂大草原的西北面遷徙,追趕青草和水源;6月是動物哺乳期,大量草食性動物的後代在遷徙路上降生。7、8月,持續的乾旱令動物們紛紛越境,穿越馬拉河,來到肯亞的馬賽馬拉,一直待到9月。
  • 地理老師雷亞鳴:非洲野生動物為什麼要遷徙?
    上課講非洲的時候,很多同學對非洲的風光無限嚮往,也有很多同學提出一個問題:非洲的野生動物為什麼要遷徙5月中後期,隨著旱季來臨,動物向塞倫蓋蒂大草原的西北面遷徙,追趕青草和水源;6月是動物哺乳期,大量草食性動物的後代在遷徙路上降生
  • 浙江漩門灣溼地雁鴨類首獲「全球身份證」 監測種群遷徙
    圖為:專家為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雁鴨類候鳥環志 張鶯鶯 攝中新網台州12月11日電(記者 範宇斌)11日記者獲悉,浙江省玉環市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內,一批雁鴨類候鳥擁有了「全球身份證」——鳥類環志,以監測它們的種群遷徙變化、生活習性等,這是該溼地雁鴨類候鳥首次被環志
  • 如果不減少排放量,到2050年紅樹林樹木將無法在海平面上升中生存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如果不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到2050年,紅樹林樹木(在佛羅裡達和其他溫暖氣候中發現的寶貴沿海生態系統)將無法倖免於海平面上升。一個國際小組利用過去10,000年的沉積物數據,根據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估算了紅樹林的生存機會。
  • 氣候變暖,蝙蝠提前遷徙?
    不過,一項新研究顯示,與20年前相比,蝙蝠遷徙的時間提早了很多,而這有可能是氣候變暖造成的。這些提前到達的蝙蝠,可能會遭遇困境,因為到達時,它們賴以生存的昆蟲可能還沒有孵化出來,蝙蝠無法為自己和幼崽找到足夠的食物。科學家認為,如果蝙蝠的數量因此減少,那在農作物的生長季,害蟲就會泛濫,這將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
  • 野生大熊貓有沒可能會自行遷徙到鄰國去?專家:絕無可能!
    就比如說種群數量突然變大,當前生存的環境已經無法再提供足夠的食物還有生存空間。也可能是外部原因,就比如一些外來的生物入侵打破了原本的生態平衡或人類的一些活動,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正常生存狀態,為了更好的生存才會遷徙。一直以來,我國為了保護野生動物落實了很多地政策,比如劃定了大量地純生態的自然保護區給它們居住。
  • 它為了生存四處漂泊,一不小心竟跨越了大西洋
    圖片:Azurfrog / wikimedia儘管有如此高超的飛行技巧,但白鵜鶘的遷徙依舊面臨巨大的風險——它們的遷徙距離也著實太遠,從尼羅河口的傳統越冬地出發,部分繁殖群需要前往中亞和古羅布泊,而這種偉岸的鳥又太重了,成年雄性甚至有超過15公斤的記錄,在所有能飛的鳥類中,它是最為龐碩的代表,風助力了它們遷徙,卻也讓它們對風極度依賴。
  • 方舟:體型超大的恐鱷,如果被它咬一口,我們將血流不止
    大家好,歡迎來到方舟生存進化的世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ARK Additions: Deinosuchus這款模組的生物,它是體型超大的恐鱷,如果被它咬一口,我們將血流不止。不過恐鱷畢竟是已滅絕的生物,專家們說的是否正確,小編也無法判斷。
  • 《遷徙:不可思議的動物之旅》:有一種跨越千山萬水的執著叫遷徙
    大氣生動的畫面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為《遷徙》繪製插畫的珍妮·德斯蒙德是一名藝術家、插畫家、新銳兒童圖畫書創作者,曾獲得《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插圖童書獎。可以說,如果僅有麥克·昂溫的文字,《遷徙》是單薄的,平面的,缺乏生氣的。有了珍妮·德斯蒙德的插畫,《遷徙》才變得厚重、立體起來,充滿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