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的故事(上)從安第斯山到歐洲

2021-01-09 央視網經濟頻道

    (主持人)歡迎收看科技苑。從今天開始的這一周,我們要跟大夥聊一個話題,什麼呢?馬鈴薯!這馬鈴薯是現今人類社會的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僅次於水稻、玉米和小麥,它可是咱們餐桌上的常客,但要說起這馬鈴薯的身世,還有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呢。在咱們中國,大多數老百姓都管馬鈴薯叫土豆,但實際上,它可是地地道道的洋貨,是從國外傳來的。那麼,馬鈴薯最早起源於哪裡?是什麼人最先吃到了它?它又是怎麼被種出來的呢?

    這裡是靜臥在安第斯山脈3800米之上的 的的喀喀湖——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之一。它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的交界處。慕名而來的遊客驚嘆著高原湖的美景,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看點,這裡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馬鈴薯的故鄉。

    (採訪)趙志軍: 這個的的喀喀湖,湖區可能是最早馬鈴薯被栽培出來的地方。是古印第安人為我們世界,最早栽培出來的。

    在的的喀喀湖的周邊地區,種植馬鈴薯在今天依然是最為重要的農耕活動,在當地土著民的祭祀和慶祝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節日就是馬鈴薯節。正是這些載歌載舞的人們的祖先——古印第安人,拉開了人類食用馬鈴薯的序幕。

    在距今大約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東部遷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脈,

    在的的喀喀湖區附近安營紮寨,以狩獵和採集為生,是他們最早發現並食用了野生的馬鈴薯。

    然而,這些印第安人原本來自東部,也就是亞馬遜河流沿岸的原始森林。那裡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可食的物品。為何他們要遷徙到高海拔的山區,又是如何與馬鈴薯結緣的呢?

    (採訪)曹幸穗: 我們從採集、從狩獵來說,森林應該是最好的居住場所。但是那裡面充滿著很多風險,比如說森林裡面有很多大的野獸,還有毒蛇,還有各種有毒的昆蟲。所以印第安人他們就沒辦法長期生活在森林的邊緣或者在森林裡面。那麼他們需要離開森林,到一個比較開闊的草原平臺上面去生活。

相關焦點

  • 壓垮愛爾蘭的最後一顆馬鈴薯:真菌引發的大饑荒,最終重塑了國家
    一場最終重塑了整個愛爾蘭的大饑荒,正在他們故鄉無情的收割生命從美洲的安第斯山到歐洲的愛爾蘭島,新航路帶來了愛爾蘭人的新主糧馬鈴薯原本生長於美洲的高原和山區,是印第安人的傳統食物,和位於歐洲最西邊的小島愛爾蘭在相隔著茫茫大西洋。
  • 【解讀】中國新主糧為何是馬鈴薯?
    爭地之嫌上述《意見》明確,中國力爭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這一目標令外界擔心馬鈴薯是否會與其他傳統主糧爭奪耕地。對此,《意見》也明確,馬鈴薯產業開發的基本原則包含「不與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搶水爭地」。外界也注意到,2015年,農業部多次提出馬鈴薯種植面積在未來10年由目前的8000多萬畝擴至1.5億畝。
  • 馬鈴薯饑荒給英愛留下創傷
    原來,英國王室成員和地主希望他們的佃戶種植和食用馬鈴薯,於是利用社會資源宣傳推廣馬鈴薯。拿破崙戰爭(指1803年-1815年英國等歐洲列強同法國及其盟友的一系列戰爭)期間,為了給英國軍隊提供補給,愛爾蘭農業耕作大規模增加,大量食品成為軍需物資,愛爾蘭窮人一日三餐的主食開始依賴馬鈴薯。
  • 給大家介紹馬鈴薯 馬鈴薯的特徵和特性以及馬鈴薯的栽培方式
    給大家介紹馬鈴薯,馬鈴薯的特徵和特性以及馬鈴薯的栽培方式。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馬鈴薯。馬鈴薯別名土豆、洋芋、山藥蛋,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塊莖富含澱粉和蛋白質,耐貯運,作糧用,在我國主要作為蔬菜栽培。馬鈴薯根系包括初生根和匍匐根,初生根為主要吸收根系,隨著芽的伸長,在芽的葉節上,還可產生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長,莖分為主莖、匍匐莖和塊莖。
  • 甘薯和馬鈴薯為什麼有那麼多名字
    [摘要]雖然兩種作物分別有名義上的通名「甘薯」和「馬鈴薯」,但其實這兩個名字都沒有那麼通用。相反,中國各地對這兩種作物命名上的想像力可謂異彩紛呈。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對同一種東西往往有不同稱呼。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熱衷於記錄這些不同的叫法。
  • 凌志馬鈴薯|讓赤峰的小土豆,帶給你舌尖上的回味無窮!
    是一家集馬鈴薯脫毒種薯研發繁育、現代化農場規模化種植、馬鈴薯食品深加工於一體的馬鈴薯全產業鏈集團和馬鈴薯食品專業供應商,也是目前國內馬鈴薯全產業鏈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2015年1月在新三板掛牌,被稱為"中國薯業第一股"。十幾年前的白音他拉農場,是名副其實的沙漠,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凌志馬鈴薯利用沙漠沙地治理及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將沙地改造成現代化馬鈴薯生產基地。
  • 土豆的故事丨遷徙
    小農之前跟大家聊過一些馬鈴薯的故事:馬鈴薯能夠成為今天重要的糧食作物,要歸功於古印第安人,是他們最先使用並馴化栽培馬鈴薯,馬鈴薯到了歐洲一度被稱為「暗黑之物」,最早接受並大面積種植馬鈴薯的歐洲國家是愛爾蘭。
  • 在希望的田野上,博白亞山千畝馬鈴薯種植熱火朝天
    ▌在希望的田野上,博白亞山千畝馬鈴薯種植熱火朝天「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11月16日,當記者來到博白縣亞山鎮民新村,見到廣闊的田野上,農戶正在開展冬種馬鈴薯的熱火朝天的景象,心中不禁想起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 馬鈴薯就是土豆嗎?它究竟叫什麼呢?
    馬鈴薯是學名,這種食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義大利人叫地豆,法國人叫地萍果,德國人叫地梨,美國人叫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荷蘭薯;我國雲南、貴州一帶稱芋或洋山芋,廣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藥蛋,東北各省多稱土豆。
  • 全球性糧食危機掀起國內馬鈴薯商業熱潮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會議上表示,面對目前的高糧價,全球每年需要再投入150億到200億美元,以擴大糧食生產,這筆資金的來源以缺糧國家自身出資為主,同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將提供相應支持。孟加拉也深受高糧價的困擾,米價一年上漲一倍,政府目前開始倡導民眾要多吃馬鈴薯,用馬鈴薯來代替主食,這一倡議引起世界上不少國家的興趣,似乎解決糧食問題多了一條道路,在本次世界糧食峰會上,記者也採訪到了孟加拉國農業與水利部顧問Karim,是他在國內首先提出用馬鈴薯代替主食的倡議的。
  • ...真正把科研成果寫在大地上|省農科院生物技術(馬鈴薯)研究所...
    談起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很多人都很詫異,專業與工作嚴重不符啊,這裡面故事太多。2012年至今,根據工作需要,我調至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從事紅薯和馬鈴薯的育種、栽培、示範推廣及技術服務等工作。2015年博士畢業後,我迫不及待的加入省科特派的大家庭,開啟了我女漢子的精彩人生,幹著與自己瘦小身板不符的活。
  • 中國馬鈴薯大會下月啟幕 雲南成全國冬作馬鈴薯最大產區
    6月21日,在2018年中國馬鈴薯大會新聞發布會上,省委農辦副主任、省農業廳副廳長王平華介紹,雲南冬作馬鈴薯面積大幅上升,達到300多萬畝,雲南成為全國冬作馬鈴薯最大產區。王平華說,雲南是馬鈴薯的最適宜種植區域之一,具有與馬鈴薯原產地相似的氣候優勢條件。全省16個州市均有馬鈴薯分布,一年四季均可種植馬鈴薯。
  • 土豆將成主糧 專家:只有馬鈴薯可以拯救人類
    中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  據農業部消息,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
  • 西吉:一顆馬鈴薯的成長之旅
    2020年,西吉縣種植馬鈴薯80萬畝,總產量160萬噸,總產值17億元。馬鈴薯從昔日的「救命蛋」,發展成研發、種植、加工、營銷、文化、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託起當地群眾的小康夢想,科學化、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延伸到千家萬戶,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
  • 馬鈴薯白線蟲病
    受害植株生長不良 , 葉片上生斑點或黃化 , 葉叢萎蔫或死亡。扒開病根 , 可見金黃色的馬鈴薯胞囊線蟲雌線蟲死後形成的胞囊。  發病規律: 以胞囊在病薯塊、病根及病土中越冬。翌春在寄主分泌物的刺激 下 , 從土壤中休眠胞囊裡的卵孵化出 2 齡幼蟲侵入馬鈴薯根內 , 在根的組織裡發育成 3~4 齡幼蟲。
  • 馬鈴薯皮中水溶性多糖的結構、功能和抗氧化性質
    properties of 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s from potatoes peelsFood Chemistry成果介紹:研究背景:馬鈴薯是世界上主要的非糧食食品
  • 土豆為什麼又叫馬鈴薯?看完後保證你再也不想吃它了!
    土豆有許多的別稱,諸如馬鈴薯、地蛋等。接下來就讓小編為您介紹一下土豆為什麼又被成為馬鈴薯吧! 對於馬鈴薯這一土豆的別稱相信大多數人都十分的熟悉(不會有人不知道馬鈴薯就是土豆吧?
  • 馬鈴薯西紅柿之戀
    在20世紀60年代,一些科學家嘗試將番茄和馬鈴薯雜交,試圖培育出一種地上長番茄、地下結馬鈴薯的「超級作物」,經過長期的實驗,科學家採用植物體細胞雜交的方法,終於得到了「番茄——馬鈴薯」雜種植株。      遺憾的是,雖然科學家歷盡艱辛,終於實現了兩個物種的雜交,可惜這株同時具有兩個物種遺傳物質的超級植物,並沒有如科學家所想像的那樣,地上長番茄、地下結馬鈴薯。(但是我想說馬鈴薯和西紅柿的愛戀是成功的,他們已經結合在了一起,憑什麼要為人類而活  O(∩_∩)O哈哈~)儘管如此,這項研究還是在克服不同生物遠緣雜交的障礙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 巴東縣馬鈴薯綠色產業化項目簡介
    因此開展馬鈴薯深加工,建立馬鈴薯薯條、薯片、粉、產業化綠色生產基地,對充分利用馬鈴薯主產區的資源優勢,增加農民收入,振興庫區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二)、項目建設地點及年限 :1、項目建設地點:野三關鎮、沿渡河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