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是學名,這種食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義大利人叫地豆,法國人叫地萍果,德國人叫地梨,美國人叫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荷蘭薯;我國雲南、貴州一帶稱芋或洋山芋,廣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藥蛋,東北各省多稱土豆。
鑑於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才給它取了個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馬鈴薯也是現今人類社會的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僅次於水稻、玉米和小麥。
人類栽培馬鈴薯的時間已很久遠,但它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僅僅有400年歷史。 據稱馬鈴薯最早發現於安第斯山脈3800米之上的 的的喀喀湖,在距今大約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東部遷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脈,在的的喀喀湖區附近安營紮寨,以狩獵和採集為生,是他們最早發現並食用了野生的馬鈴薯。
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它既是糧食,又是蔬菜,也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在世界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最初,馬鈴薯受到人們的青睞不是因為它的營養豐富,而是它那妖嬈的枝葉和它豔麗的花朵。
馬鈴薯是塊莖類作物,埋在地下的莖部彭大,含有大量的澱粉,可以為食用者提供豐富的營養能源。毫無疑問,這個新發現挽救了身處飢餓窘境的印第安人,為他們的生存出路點亮了一線生機。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由於馬鈴薯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只能生長莜麥(裸燕麥)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馬鈴薯和玉米、番薯等從美洲傳入的高產作物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