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馬鈴薯饑荒——還會再次發生嗎?

2021-01-15 土壤家

導  讀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目前確診4萬多人,疑似2萬多人。在單一種植的馬鈴薯地裡,馬鈴薯晚疫病菌曾在愛爾蘭的土地上如閃電般傳播!一棵感染的馬鈴薯植株在短短幾天內可感染數千株,導致了歷史上的愛爾蘭馬鈴薯饑荒!


      如今,通過間種、輪作、增加作物多樣性等做法,這類饑荒應該不會重演。


       但願經過SARS和這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人類吃一塹,長一智,再也不會重演!

編譯/陳能場(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協環境生態領域首席傳播專家), 林大松( 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博士,副研究員)

原題:The Irish Potato Famine –could it happen again?

出處:https://soilsmatter.wordpress.com/2018/03/01/the-irish-potato-famine-could-it-happen-again/

時間:2018年3月1日

作者:Jean E. McLain, University of Arizona

愛爾蘭並不總是依靠馬鈴薯,但在饑荒爆發前的幾十年裡,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種植馬鈴薯。作為一種農作物,土豆價格便宜且高產。作為食物,它們富含卡路裡和營養。愛爾蘭馬鈴薯饑荒發生於19世紀中葉,是一種真菌病的結果。讓我們來看看導致真菌病傳播的科學因素,以及將來如何預防此類悲劇。

19世紀中葉的愛爾蘭是一個農業大國。它大約有800萬人是西方世界中最貧窮的人。自從17世紀引入馬鈴薯以來,馬鈴薯在愛爾蘭涼爽潮溼的土壤中茁壯成長。馬鈴薯旨在補充其他作物、乳製品和肉類產品的全面飲食。



無論你如何切片、切塊來準備餐食,馬鈴薯都富有營養。在19世紀,愛爾蘭農民完全依賴一種馬鈴薯——愛爾蘭朗珀馬鈴薯(Irish Lumper)。正是單種這一馬鈴薯品種導致了愛爾蘭馬鈴薯饑荒。圖片來源:Morguefile。

由於歷史和經濟因素,農民開始完全依賴馬鈴薯生存。一畝地每年可生產12噸馬鈴薯。雖然一個勞作的農民每天可以吃14磅土豆,但一畝土豆足以養活一個六口之家一年。馬鈴薯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維生素。這意味著愛爾蘭的農場家庭僅靠馬鈴薯飲食就能保持健康。到1845年,愛爾蘭種植了大量馬鈴薯,幾乎沒有嘗試過種植任何其他作物。更不幸的是,農民在自己的田地上種植馬鈴薯單一栽培種,這意味著他們只種植一種作物。

馬鈴薯饑荒始於1845年9月,當時馬鈴薯植株上的葉子突然變黑並捲曲。枯萎病如閃電般傳播。單個受感染的馬鈴薯植物可能在短短幾天內感染數千種馬鈴薯。起初從地下挖出的土豆看上去可食用,但幾天後幹起皺萎縮並腐爛。結果是災難性的,因為全國飢餓的租戶家庭被逐出了他們的土地。到1851年,估計有150萬愛爾蘭人死於饑荒,其中在五歲以下兒童和老年人中死亡率最高。

此後,科學家將馬鈴薯疫病歸因於馬鈴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這種真菌通過葉子感染該植株。它導致塊莖萎縮且不可食用。直到2013年,才正確地將致病疫黴菌鑑定為HERB-1。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農作物育種的改進已經產生了抗性馬鈴薯品種,從而阻止了致命的感染。科學家認為HERB-1菌株現已滅絕了。

就像腦膜炎可以在大學宿舍中快速傳播一樣,HERB-1在馬鈴薯田間迅速傳播。田裡每株植物都一樣,沒有不同的植物可以中斷HERB-1感染鄰近植株。此外,由於所有田地都種植了相同的作物,愛爾蘭農民依賴於他們唯一的作物的收入和生計。當莊稼歉收時,農民們失敗了。

土壤中的真菌並不罕見。事實上,細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通常生活在健康的土壤中。當土壤中生長著多種植物生命時,這種微生物群落通常具有自然平衡。然而,連續種植同樣的作物——在這種情況下,愛爾蘭Lumper馬鈴薯——會導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不平衡。由於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很小,因此抵抗這種疾病的抵抗力很小。在人類的情況中,你可能熟悉這一點,有些醫生建議我們服用益生菌來維持腸道微生物的平衡。

為什麼種植者只使用一種作物——單一種植系統?從理論上講,大面積種植少量作物可以提高效率。農民只需要購買一種種子,並儲存一種作物。作物管理可能都是一樣的。隨著農場效率的提高,企業盈利能力也提高了,這涉及無數小時的艱苦體力勞動。

雖然它提高了效率,幫助農民變得有利可圖,但單一種植系統有巨大的缺陷,如愛爾蘭馬鈴薯饑荒。大型、同質作物使細菌、病毒、真菌和昆蟲能夠專注於一個特定的宿主。這殺死了整片作物,並增加了這些微生物變異成更具危害性的品種的可能性。

高粱和花生間作




西非薩赫勒地區高梁和花生的間作。在這裡,與生產單一作物相比,同時種植兩種作物可提高生產率,而完全作物歉收的可能性較小。攝影師:查爾斯·沃特曼(Charles Wortmann)

自愛爾蘭馬鈴薯饑荒發生以來的150年裡,飢餓繼續對世界造成嚴重破壞。估計有2億五歲以下兒童患有慢性營養不良。據報告,每年有1000萬人死於與飢餓有關的原因。科學在全球範圍內帶來了遺傳改良和農學進步,但飢餓和饑荒仍然存在。那些生活在非洲和亞洲容易發生飢餓的地區的人仍然生活在歉收的陰影下。威脅來自多種原因,包括氣候變化和種子儲備不足,但單一種植加劇了威脅。

在如何消除單一種植的負面影響的同時,如何獲得單一種植的經濟利益,尚無直接解決方案。但是,全世界的農民越來越多地轉向輪作。農民一年在一個地區種植一種作物,然後在下一個生長季節改種。這有助於減少可能出現的作物病害。它可以幫助土壤質量。迄今為止,輪作對那些依靠單一種植的農民來說使事情變得更加複雜,但成功、可持續和富有成效的作物輪作做法已經在世界各地存在。

間作是另一種可以幫助植物抵抗疾病的耕作技術。在這種類型的系統中,在另一種作物的行之間添加第二種作物。間作有很多好處,但其中之一是,農作物往往像疾病傳播的屏障一樣起作用,就像創可貼一樣,可以阻止皮膚上的傳播感染。

長期的單作栽培,特別是Lumper馬鈴薯,使愛爾蘭田間的植物更易患病。當HERB-1真菌到達愛爾蘭土壤時,這種真菌蓬勃發展的條件已經成熟,但以農民及其家庭為代價。有了這些知識,研究人員和農民都在改善和採用諸如輪作,間作和增加作物多樣性等做法。這證明了世界作物的多樣性可以減少飢餓,即使這會降低產量。

推薦閱讀


                                土壤觀察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印發《2020年種植業工作要點》的通知|政策



                              環境與健康觀察


1.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

2. 科學家們在我國青藏高原冰川中發現了以前從未見過的古老病毒

3. 全球變暖,古老病毒和細菌會復活嗎|觀察



「土壤家」是「土壤觀察」、「環境與健康觀察」兄弟號。

聯繫我們請加13926117407微信號(或發郵件至149996384@qq.com)





相關焦點

  • 壓垮愛爾蘭的最後一顆馬鈴薯:真菌引發的大饑荒,最終重塑了國家
    兩者在馬鈴薯被人類種植的最初幾千年時間裡,都未曾發生什麼交集,直至西班牙人開闢了前往美洲的新航路之後,馬鈴薯才得以抵達愛爾蘭人的餐桌之上,並最終成為了他們不可或缺的主食。關於馬鈴薯最初傳入愛爾蘭的途徑,有個十分具有神奇色彩的說法,1588英國與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戰時,西班牙一艘儲存有馬鈴薯作為食物的戰船被擊沉,裝著馬鈴薯的箱子順著水流飄到了海岸邊。
  • 馬鈴薯饑荒給英愛留下創傷
    候濤【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英國議會下院上周否決了此前英國政府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一些媒體評論稱,回顧英國脫歐史,脫歐難點在於英國與愛爾蘭邊界問題。縱觀歷史,兩國間的問題絕不只是邊界問題。1845年-1849年期間愛爾蘭大饑荒(又稱馬鈴薯大饑荒)就是英愛兩國之間難以彌合的歷史創傷。
  • 旱災與饑荒之1845—1852年愛爾蘭大饑荒
    1845年至1852年愛爾蘭大地上發生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饑荒,7年間,愛爾蘭喪失了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這個數目中除餓死、病死者外,還包括近兩百萬因災荒遷徒海外的愛爾蘭人。 1845年災荒的開始,源於一種當時不為人知的農業病害。
  • 愛爾蘭大饑荒的元兇
    通過對染色體進行排序,研究人員終於確定了在愛爾蘭大饑荒中導致馬鈴薯枯萎的關鍵病原體,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對古代植物染色體成功排序,這一突破性進展將有助於現代農業對抗疾病。在1845年至1852年間,愛爾蘭的馬鈴薯患上一種疾病,並且嚴重歉收。
  • 死亡超過100萬,逃亡超過200萬,愛爾蘭大饑荒究竟有恐怖?
    ,無疑是極為震撼的,愛爾蘭人也必然是忍無可忍之下才會做出近乎自殺的舉動,而促使愛爾蘭人獨立的這場災難,就是大名鼎鼎的愛爾蘭大饑荒。 然而,正是愛爾蘭人對於馬鈴薯的極端依賴,也釀最終釀成了愛爾蘭大饑荒的慘烈結局。公元1845年,如同之前的數百年一樣,愛爾蘭島上到處種植著馬鈴薯,不過,就在這一年的8月份,愛爾蘭島上的氣候突然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盛夏之時溫度卻開始迅速降低:這一年愛爾蘭島夏天的溫度,比同時期的平均溫度低了七度之多。
  • 愛爾蘭大饑荒:政治暴力和冷漠致百萬人喪命
    回顧愛爾蘭大饑荒歷史在大饑荒160周年之際,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邀請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史和文化政策學者艾米麗·馬克-菲茨傑拉德(Emily Mark-Fitzgerald)於日前舉辦了一場關於大饑荒公共記憶及相關藝術作品的講座,希望通過圖片、雕塑等視覺化藝術作品再次喚起人們對那段歷史的思考。
  • 愛爾蘭大饑荒-紀念地
    巴特利公園城(Battery Park City)當局選出了一個由1100 Architect,景觀建築師 Gail Wittwer-Laird 以及藝術家 Brian Tolle 組成的團隊,來為1845年至1852年的愛爾蘭大饑荒事件(Great Irish Hunger)設計一處紀念地
  • 愛爾蘭大饑荒發生的深層原因
    發生在19世紀中期的愛爾蘭大饑荒,則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也影響到了上百萬人的生活。造成此次大饑荒的原因是一種病菌感染了土豆,造成了土豆收成的下降。當時的愛爾蘭人主要以土豆作為糧食來源,使得很多人因缺乏食物而死亡。這只是表面原因,我們更要關注的是當時的社會背景。
  • 愛爾蘭大饑荒卻給美國帶來了萬聖節,你了解這個節日的起源嗎?
    萬聖節被視為美國的傳統文化輸出,受到全世界的歡迎,但這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慶祝活動實際上起源於愛爾蘭 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愛爾蘭的馬鈴薯大饑荒,萬聖節可能根本不會成為美國一年一度的服裝和糖果節日。 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愛爾蘭各地的人們慶祝薩溫節。 薩溫節是蓋爾人的傳統節日,象徵著豐收季節的結束和伴隨冬天而來的更冷、更黑暗的夜晚的開始。
  • 【解讀】中國新主糧為何是馬鈴薯?
    這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為擴種馬鈴薯提供了土地可能。晚疫病風險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糧食自給自足的比例為89%,低於95%的紅色安全線。中國高層曾警告說,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解決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要堅持立足國內。但大範圍種植馬鈴薯是否也存在著風險呢?
  • 愛爾蘭土豆饑荒——歷史上真實的「滅霸」事件
    這個事件就是「愛爾蘭土豆饑荒」事件,為什麼是土豆饑荒恩?那個時候歐洲小麥產量較低,在哥倫布吧土豆帶到了歐洲,土豆的產量相比小麥高出好幾倍。在1800年愛爾蘭人口數量為500萬,因為土豆的產量上來了,老百姓也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人口數量出現了爆炸式提升,四十年的時間裡,人口數量暴漲到了800萬,按照小馬哥的看點來說,這就是出現了人口數量和食物資源失去平衡,就會導致人口大規模死亡事件的發生,不巧的是,愛爾蘭土豆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問題。愛爾蘭土豆感染疾病導致絕收,愛爾蘭出現了大規模的饑荒。
  • 沒有一顆土豆可以逃離愛爾蘭!今天我們來講講愛爾蘭與土豆的關係
    這份來自異國的食物,很快就適應了愛爾蘭的氣候環境和基本國情,因為在當時愛爾蘭個人的土地不足1英畝,而土豆在如此稀少的土地依舊能養活一家人。在不夠200年的時間裡,土豆就取代了舊的主食,包括燕麥和乳製品,成為愛爾蘭飲食的中流砥柱。在19世紀40年代,該國對土豆的嚴重依賴導致了被稱為愛爾蘭土豆饑荒的災難。
  • 土豆上的小小黴菌,引發了百萬人死亡、百萬人逃難的大饑荒
    果不其然,一場馬鈴薯晚疫病讓愛爾蘭的農業徹底崩盤。   愛爾蘭好久沒有這麼好的天氣,只是誰也沒想到,晚疫病的病原馬鈴薯晚疫菌最喜歡的恰恰也是這種天氣。   病原菌們感受到天氣的召喚,孢子囊散發出大量孢子借著風、雨傳向遠方。
  • 植物那些事兒(7)——愛爾蘭曾因這種植物直接銳減¼人口
    花期的菸草是不是還挺漂亮的近年來隨著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 加上菸草價格的不斷提價 菸民的數量也日益減少但願某一天真的實現無煙馬鈴薯在我國的甘肅、寧夏、內蒙等地的很多地方,馬鈴薯也就是土豆是作為主要糧食作物的特別是歐洲,馬鈴薯更是因其高含量的澱粉而作為主食 是歐洲很多國家的主糧但是這種茄科類作物天生就易患一種土傳病害——晚疫病,一旦爆發將帶來欠收甚至是絕產那些作為主糧的國家或地區當然會陷入饑荒
  • 人口銳減四分之一,1845的愛爾蘭到底發生了什麼
    僅僅只用了七年的時間,愛爾蘭的人口就銳減到了四分之一,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麼多人死亡,天災還是人禍?很多人說這是由於土豆的欠收造成了大饑荒。事實真的如此嗎?土豆可是個好寶貝,不僅中國人愛吃,歐美很多國家都愛吃,特別是1845年的愛爾蘭,土豆毫無疑問成為了他們的主食,按理說欠收對於農民來說應該是常事,怎麼會造成如此大的人口銳減呢。愛爾蘭1728年到1851年間記錄發生了24次欠收。
  • 不僅要警惕動物病毒,植物病毒會帶來更大災難,愛爾蘭土豆大饑荒
    這次的疫情讓人們對病毒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但是,我們不僅要警惕動物病毒,更要重視植物病毒,因為植物病毒引起的農業危機會給人類帶來更大災難,這在歷史上是已經多次發生過了的,本文以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去重新理解我們和自然的關係,以愛爾蘭土豆大饑荒為例子,談談單一培育的農作物帶來的繁榮是多麼脆弱,希望能夠喚起人們對生態多樣性的重視,呼籲大家重視對自然的保護。
  • 歐洲第一吃土豆的國家:愛爾蘭,在此之前土豆一直被視為觀賞植物
    馬鈴薯又名土豆、洋芋或山藥蛋,是非常重要的糧食、蔬菜、飼料多用途型作物。在美洲已有幾千年的栽培食用史。哥倫布首航美洲時,他手下的一名製圖員在一個印第安小村落發現了一種奇怪的「塊菌」。這種塊菌便是土豆。大量食用馬鈴薯的較早記錄是在1576年,這年塞維亞的醫院定期購買馬鈴薯給病人吃。16世紀下半葉馬鈴薯傳入英國,德雷克、豪金斯、雷利等著名海盜是最早把馬鈴薯引入不列顛的人。1586年雷利(Walter Raleigh)把馬鈴薯帶回他在愛爾蘭的莊園栽培。1641年英國入侵者在愛爾蘭殺人放火搗毀莊稼,大多數農作物顆粒無收,惟有土豆在地下安然渡過了戰火和嚴冬,使愛爾蘭人得以渡荒抗災。
  • 世界歷史:愛爾蘭有多少名勝古蹟?它們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公元1568年,在愛爾蘭爆發了一場起義。直到公元1573年,英格蘭才將這次起義鎮壓下去。公元1579年,愛爾蘭再次起義。公元1583年,英格蘭將這次起義也殘暴地鎮壓了。公元1598年8月14日,英軍再次被重創。公元1600年,伊莉莎白一世派了一個新的總督,這位新總督下令在愛爾蘭北部消滅所有的糧食,沒收所有的牲畜,他的目的是將造反者餓死。10月2日,英軍向奧斯特的進發被起義者阻擋。
  • 在美國,憑啥義大利人就不如愛爾蘭人吃香
    正是這場真菌感染的馬鈴薯(土豆)黴腐病,將愛爾蘭人推到了美國人的視野當中。馬鈴薯原產南美,由西葡殖民者帶回歐洲,起初只是觀賞植物,後被英國人發掘了食用價值。憑藉其耐寒抗旱、易植高產的優點,馬鈴薯成為高緯寒冷地帶國家的重要主食。將馬鈴薯作為主食的國家也包括愛爾蘭,但此時早就「國已不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