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們有著富足的生活,不用擔心吃不飽的問題,但從歷史角度來看,人類在大多數時間都在為吃飯問題而發愁。發生在19世紀中期的愛爾蘭大饑荒,則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也影響到了上百萬人的生活。
造成此次大饑荒的原因是一種病菌感染了土豆,造成了土豆收成的下降。當時的愛爾蘭人主要以土豆作為糧食來源,使得很多人因缺乏食物而死亡。
這只是表面原因,我們更要關注的是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的英國與愛爾蘭由於地理位置比較近,首當其衝的愛爾蘭成為了大英帝國向海外擴張的目標。英國成功地控制了愛爾蘭的土地,很多愛爾蘭人失去了土地之後,只能淪為英國人的打工仔,他們只能靠種植土豆來養活自己。
愛爾蘭的工商業也被英國人壟斷,他們只能靠土地為生,殘酷的剝削讓他們的生活非常困苦,土豆這種方便而又能填飽肚子的作物,受到了他們的歡迎。愛爾蘭人大量種植土豆,這種單一的種植作物很容易因為病菌的產生而絕收,這也導致了大饑荒的發生。
英國政府救助不力。英國人對愛爾蘭大饑荒表現得很冷漠,一開始並沒有採取有效的措施,後來饑荒越來越嚴重,才向愛爾蘭運送一些食物,不過中間的程序十分複雜,這樣的救助顯然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大饑荒的爆發深刻地影響了愛爾蘭社會,很多人紛紛逃離愛爾蘭,散居於世界各地。饑荒也帶來了社會的變革,它給人們以力量,讓愛爾蘭人的精神更加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