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饑荒給英愛留下創傷

2020-11-23 環球網

候濤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英國議會下院上周否決了此前英國政府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一些媒體評論稱,回顧英國脫歐史,脫歐難點在於英國與愛爾蘭邊界問題。縱觀歷史,兩國間的問題絕不只是邊界問題。1845年-1849年期間愛爾蘭大饑荒(又稱馬鈴薯大饑荒)就是英愛兩國之間難以彌合的歷史創傷。

自從中世紀以來,英國不斷蠶食愛爾蘭,1601年,英國在徵服愛爾蘭的最後一戰金塞爾之圍中獲勝,自此愛爾蘭成為英國的一部分。鮮為人知的是,在英國徹底徵服愛爾蘭之際,馬鈴薯作為上層階級花園作物被引入愛爾蘭,一開始,馬鈴薯在愛爾蘭民眾中不受歡迎,但在一場不尋常的推廣活動後,公眾逐漸接受了馬鈴薯。原來,英國王室成員和地主希望他們的佃戶種植和食用馬鈴薯,於是利用社會資源宣傳推廣馬鈴薯。拿破崙戰爭(指1803年-1815年英國等歐洲列強同法國及其盟友的一系列戰爭)期間,為了給英國軍隊提供補給,愛爾蘭農業耕作大規模增加,大量食品成為軍需物資,愛爾蘭窮人一日三餐的主食開始依賴馬鈴薯。戰爭結束後,大量耕地又變成牧場,導致大批農民失業,另一方面,牧場出產的牛肉提供給了英國,大部分愛爾蘭人只能依靠馬鈴薯生存。

1845年起,一場空前的馬鈴薯枯萎病席捲愛爾蘭,引起嚴重經濟和社會災難,造成愛爾蘭人口損失達20%-25%左右。馬鈴薯枯萎病由馬鈴薯晚疫病的真菌引發,這種真菌特別喜歡溫暖潮溼的環境,愛爾蘭的氣候尤其適合它滋生。令愛爾蘭人意想不到的是,地窖裡儲存的馬鈴薯看上去沒什麼問題,但它們內部都已腐爛,窮苦人家眼睜睜看著他們一年儲備的食物被毀。9月11日,愛爾蘭《自由人報》報導稱,馬鈴薯「霍亂」在愛爾蘭出現,特別是在北部。兩天後,英國《園丁紀事》也證實愛爾蘭出現馬鈴薯「瘟疫」。然而,英國政府卻極力粉飾太平。

在英國政府救災不力的情況下,最嚴重的饑荒在1846年秋季爆發,當時,全愛爾蘭大約3/4馬鈴薯收成受馬鈴薯枯萎病侵襲,300萬-400萬愛爾蘭人處於食不果腹的境地,其中最底層的人更是到了死亡邊緣。漸漸地,饑荒從愛爾蘭東部向西部蔓延開來,在很多地區,人們嗷嗷待哺,各種疾病又趁機蔓延,如斑疹傷寒等,僅1847年就有40萬愛爾蘭人死於飢餓和相關疾病。一些走投無路的人闖進麵包店搶劫,他們往往會遭到英國當局殘酷鎮壓。偏偏就在這一時期,大約4000艘船隻運送愛爾蘭食物到英國布裡斯託、格拉斯哥、利物浦和倫敦。據悉,這些食物都是從愛爾蘭饑荒最嚴重的地區運出的。

1846年嚴重饑荒期間,愛爾蘭民族主義活動家約翰·米切爾在《英國統治》一文中控訴道,愛爾蘭人集體把饑荒歸咎於英國貪婪和殘酷的政策,孩子們都不能坐下來吃他們少得可憐的食物,他們在盤子裡看到了英國人的爪子。繼1846年馬鈴薯收成減少3/4之後,1847年和1848年馬鈴薯又接連兩年歉收。在大災之年,英國地主開始大規模驅逐愛爾蘭佃農,英國人的方法很簡單,直接破壞佃農的房屋使他們沒有容身之地。很多愛爾蘭人實在活不下去了,於是冒險去新大陸尋找生機,大饑荒和逃難導致愛爾蘭人口銳減。這場馬鈴薯饑荒導致至少110萬愛爾蘭人死亡。

英國歷史學家塞西爾·伍德姆-史密斯在《大饑荒:愛爾蘭1845年-1849年》一書中寫道,在愛爾蘭人連馬鈴薯也吃不到的時期,大量食物從愛爾蘭運到英國,這是不爭的事實,沒有什麼問題能激起愛爾蘭人如此憤怒了!擁有愛爾蘭和英國雙重國籍的歷史學家克裡斯蒂娜·基尼利認為,這場馬鈴薯大饑荒是愛爾蘭近代史上的分水嶺。英國統治者在愛爾蘭失盡民心,從19世紀50年代起,愛爾蘭農民不斷掀起鬥爭,後來經過獨立戰爭,愛爾蘭終於擺脫英國統治迎來獨立。正所謂「成也馬鈴薯敗也馬鈴薯」,英國用馬鈴薯來控制愛爾蘭,最終還是敗於馬鈴薯大饑荒。

相關焦點

  • 壓垮愛爾蘭的最後一顆馬鈴薯:真菌引發的大饑荒,最終重塑了國家
    在1641到1642年,愛爾蘭爆發的反英起義,英國對於他們試圖脫離自己統治的行為勃然大怒,派去鎮壓的英軍不僅殺害愛爾蘭人、焚燒他們的房子,還為了摧毀愛爾蘭的本地力量踐踏搗毀了他們的農田。脆弱的溫飽和極端的窮苦,在馬鈴薯地基上搖搖欲墜的愛爾蘭在大饑荒發生前的十九世紀初,愛爾蘭的經濟處於十分奇特的狀態。
  • 愛爾蘭馬鈴薯饑荒——還會再次發生嗎?
    在單一種植的馬鈴薯地裡,馬鈴薯晚疫病菌曾在愛爾蘭的土地上如閃電般傳播!一棵感染的馬鈴薯植株在短短幾天內可感染數千株,導致了歷史上的愛爾蘭馬鈴薯饑荒!      如今,通過間種、輪作、增加作物多樣性等做法,這類饑荒應該不會重演。
  • 愛爾蘭大饑荒:政治暴力和冷漠致百萬人喪命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引發大饑荒的原因是當時愛爾蘭人的主要糧食作物馬鈴薯受到病菌影響而大幅減產。最近,學術界對此提出了新觀點,認為來自政治領域的暴力和非人道的冷漠才是大饑荒得以蔓延、肆虐並最終導致100多萬人喪命的根本原因。
  • 死亡超過100萬,逃亡超過200萬,愛爾蘭大饑荒究竟有恐怖?
    其實,並非英國「兔子不吃窩邊草」,英王早在16世紀就將愛爾蘭納入了統治範圍,愛爾蘭也長期屬於英國的一部分。 但是,就在英國最鼎盛時期的19世紀,因為愛爾蘭島的一場饑荒,導致愛爾蘭人民開始對英國離心離德,愛爾蘭的獨立運動也從此風起雲湧,最終,在第1次世界大戰和第2次世界大戰之間,在英國仍是日不落帝國時,愛爾蘭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 旱災與饑荒之1845—1852年愛爾蘭大饑荒
    一種被稱為馬鈴薯晚疫病菌的真菌在愛爾蘭島蔓延,這種真菌適應溫暖潮溼的環境,並通過風、水等媒介攜帶自己的孢子進行繁殖。愛爾蘭多雨陰霾的氣候為這種真菌的發育提供了最佳的繁育環境。1845年夏天,在短短幾周內,這種兇猛的真菌就席捲了愛爾蘭島,導致大量馬鈴薯腐爛。仿佛在一夜之間,原本生機勃勃的愛爾蘭田野變得「草木皆爛,荒蕪一片」。
  • 【解讀】中國新主糧為何是馬鈴薯?
    這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為擴種馬鈴薯提供了土地可能。晚疫病風險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糧食自給自足的比例為89%,低於95%的紅色安全線。中國高層曾警告說,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解決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要堅持立足國內。但大範圍種植馬鈴薯是否也存在著風險呢?
  • 愛爾蘭大饑荒的元兇
    通過對染色體進行排序,研究人員終於確定了在愛爾蘭大饑荒中導致馬鈴薯枯萎的關鍵病原體,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對古代植物染色體成功排序,這一突破性進展將有助於現代農業對抗疾病。在1845年至1852年間,愛爾蘭的馬鈴薯患上一種疾病,並且嚴重歉收。
  • 愛爾蘭大饑荒-紀念地
    巴特利公園城(Battery Park City)當局選出了一個由1100 Architect,景觀建築師 Gail Wittwer-Laird 以及藝術家 Brian Tolle 組成的團隊,來為1845年至1852年的愛爾蘭大饑荒事件(Great Irish Hunger)設計一處紀念地
  • 土豆上的小小黴菌,引發了百萬人死亡、百萬人逃難的大饑荒
    愛爾蘭人愛極了土豆,幾乎只要有土豆就能度過一生。   果不其然,一場馬鈴薯晚疫病讓愛爾蘭的農業徹底崩盤。   他們正處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愛爾蘭顯官達貴都會在大英國協謀得一職。   無論是顯官達貴還是萬人之上的神職人員,都無法理解農民的疾苦。
  • 用微笑致敬撫平世紀創傷 英女王歷史性訪愛爾蘭
    1801年,兩國籤訂《英愛同盟條約》,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這意味著愛爾蘭被英國完全吞併。英政府隨即向愛爾蘭大量移民,並屠殺當地居民,迫使不少愛爾蘭人流亡北美。  愛爾蘭反抗英國統治的鬥爭也一直沒有停息。1916年都柏林爆發抗英起義,1921年愛爾蘭南部26個郡成為「自由邦」,脫離英國統治,1937年成立共和國,11年後又義無反顧宣布脫離大英國協。
  • 土豆為什麼又叫馬鈴薯?看完後保證你再也不想吃它了!
    土豆有許多的別稱,諸如馬鈴薯、地蛋等。接下來就讓小編為您介紹一下土豆為什麼又被成為馬鈴薯吧! 對於馬鈴薯這一土豆的別稱相信大多數人都十分的熟悉(不會有人不知道馬鈴薯就是土豆吧?
  • 產前饑荒會在後代基因留下印記
    新的研究表明產前遭遇饑荒會把饑荒的痕跡留在後代的基因上,而且可能導致一些遺傳變化,這些遺傳變化會影響一個人進入中年後的健康。
  • 馬鈴薯主糧化,將怎樣改變你的餐桌?|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
    事實上,聯合國比較早注意到馬鈴薯的重要糧食價值,曾將其定為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並且將2008年命名為「國際馬鈴薯年」。2015年起,我國也正式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而馬鈴薯作為一種一年生茄科植物,其生物特性,就表現為耐寒耐旱、耐貧瘠,適應種植範圍廣,產量高等,且集糧菜藥於一身,這使其成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的一大利器,世界上不少國家也早以馬鈴薯為主食。
  • 用愛撫慰創傷的心靈
    災害無情,人間有愛,無數事實證明,災害過去了,在重建支離破碎的家園中,心靈的重建更為緊迫。    近期來,繼四川茂縣山體垮塌災害之後,南方多地暴雨洪災接踵而至。大批的村莊毀於一旦,許多受災群眾流離失所,飽受著生與死的考驗。
  • 給大家介紹馬鈴薯 馬鈴薯的特徵和特性以及馬鈴薯的栽培方式
    給大家介紹馬鈴薯,馬鈴薯的特徵和特性以及馬鈴薯的栽培方式。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馬鈴薯。馬鈴薯別名土豆、洋芋、山藥蛋,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塊莖富含澱粉和蛋白質,耐貯運,作糧用,在我國主要作為蔬菜栽培。馬鈴薯根系包括初生根和匍匐根,初生根為主要吸收根系,隨著芽的伸長,在芽的葉節上,還可產生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長,莖分為主莖、匍匐莖和塊莖。
  • 童年創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下)
    貧瘠的愛是一種虐待,過度的愛同樣是一種傷害,因此如何解讀「創傷」事件,對於成年後的修復至關重要。那麼,如何定義「創傷」,又該如何解讀、對待它,才能減小創傷對於我們的影響呢?這樣的問題,好像固定了一個觀點:童年有愛,長大就有愛;童年受創傷,長大就會去傷害別人。這種思想是錯誤的。
  • 愛爾蘭大饑荒卻給美國帶來了萬聖節,你了解這個節日的起源嗎?
    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愛爾蘭的馬鈴薯大饑荒,萬聖節可能根本不會成為美國一年一度的服裝和糖果節日。 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愛爾蘭各地的人們慶祝薩溫節。 薩溫節是蓋爾人的傳統節日,象徵著豐收季節的結束和伴隨冬天而來的更冷、更黑暗的夜晚的開始。
  • 全球性糧食危機掀起國內馬鈴薯商業熱潮
    有預測說此輪糧食危機將持續到2010年,一場「無聲的饑荒」正在全球蔓延,怎麼辦?各個國家都在想不同的辦法。  馬鈴薯結束多年「薯賤傷農」的歷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馬鈴薯暢銷,給定西打開了通向國際市場的大門。雖然定西地處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經濟落後,但海拔高、氣溫低、溫差大,雨季降水相對充足,正好適合種植高質量的馬鈴薯。過去,定西人靠馬鈴薯填肚子,現在他們又從馬鈴薯身上,找到了什麼新價值呢?
  • Nature Plants | 塞恩斯伯裡實驗室Jonathan Jones團隊揭示賦予馬鈴薯持久抗晚疫病的最佳基因!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與臭名昭著的馬鈴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持續進化軍備競賽中遭受了重要打擊。這種病害在19世紀40年代造成了愛爾蘭的馬鈴薯饑荒,如今仍在繼續降低馬鈴薯的產量,並可能導致毀滅性的損失。
  • 二戰後的烏克蘭,明明是歐洲糧倉,為什麼會發生饑荒
    不過,在二戰後,作為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卻發生了大饑荒。 1946年,烏克蘭發生饑荒,這時候的烏克蘭基本上全民處於飢餓狀態。國家不得不在饑荒嚴重的地方設立粥棚來解決饑荒問題。當然,這個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一直持續了兩年的時間。那麼,為什麼會在戰爭時期,烏克蘭會出現大面積饑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