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濤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英國議會下院上周否決了此前英國政府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一些媒體評論稱,回顧英國脫歐史,脫歐難點在於英國與愛爾蘭邊界問題。縱觀歷史,兩國間的問題絕不只是邊界問題。1845年-1849年期間愛爾蘭大饑荒(又稱馬鈴薯大饑荒)就是英愛兩國之間難以彌合的歷史創傷。
自從中世紀以來,英國不斷蠶食愛爾蘭,1601年,英國在徵服愛爾蘭的最後一戰金塞爾之圍中獲勝,自此愛爾蘭成為英國的一部分。鮮為人知的是,在英國徹底徵服愛爾蘭之際,馬鈴薯作為上層階級花園作物被引入愛爾蘭,一開始,馬鈴薯在愛爾蘭民眾中不受歡迎,但在一場不尋常的推廣活動後,公眾逐漸接受了馬鈴薯。原來,英國王室成員和地主希望他們的佃戶種植和食用馬鈴薯,於是利用社會資源宣傳推廣馬鈴薯。拿破崙戰爭(指1803年-1815年英國等歐洲列強同法國及其盟友的一系列戰爭)期間,為了給英國軍隊提供補給,愛爾蘭農業耕作大規模增加,大量食品成為軍需物資,愛爾蘭窮人一日三餐的主食開始依賴馬鈴薯。戰爭結束後,大量耕地又變成牧場,導致大批農民失業,另一方面,牧場出產的牛肉提供給了英國,大部分愛爾蘭人只能依靠馬鈴薯生存。
1845年起,一場空前的馬鈴薯枯萎病席捲愛爾蘭,引起嚴重經濟和社會災難,造成愛爾蘭人口損失達20%-25%左右。馬鈴薯枯萎病由馬鈴薯晚疫病的真菌引發,這種真菌特別喜歡溫暖潮溼的環境,愛爾蘭的氣候尤其適合它滋生。令愛爾蘭人意想不到的是,地窖裡儲存的馬鈴薯看上去沒什麼問題,但它們內部都已腐爛,窮苦人家眼睜睜看著他們一年儲備的食物被毀。9月11日,愛爾蘭《自由人報》報導稱,馬鈴薯「霍亂」在愛爾蘭出現,特別是在北部。兩天後,英國《園丁紀事》也證實愛爾蘭出現馬鈴薯「瘟疫」。然而,英國政府卻極力粉飾太平。
在英國政府救災不力的情況下,最嚴重的饑荒在1846年秋季爆發,當時,全愛爾蘭大約3/4馬鈴薯收成受馬鈴薯枯萎病侵襲,300萬-400萬愛爾蘭人處於食不果腹的境地,其中最底層的人更是到了死亡邊緣。漸漸地,饑荒從愛爾蘭東部向西部蔓延開來,在很多地區,人們嗷嗷待哺,各種疾病又趁機蔓延,如斑疹傷寒等,僅1847年就有40萬愛爾蘭人死於飢餓和相關疾病。一些走投無路的人闖進麵包店搶劫,他們往往會遭到英國當局殘酷鎮壓。偏偏就在這一時期,大約4000艘船隻運送愛爾蘭食物到英國布裡斯託、格拉斯哥、利物浦和倫敦。據悉,這些食物都是從愛爾蘭饑荒最嚴重的地區運出的。
1846年嚴重饑荒期間,愛爾蘭民族主義活動家約翰·米切爾在《英國統治》一文中控訴道,愛爾蘭人集體把饑荒歸咎於英國貪婪和殘酷的政策,孩子們都不能坐下來吃他們少得可憐的食物,他們在盤子裡看到了英國人的爪子。繼1846年馬鈴薯收成減少3/4之後,1847年和1848年馬鈴薯又接連兩年歉收。在大災之年,英國地主開始大規模驅逐愛爾蘭佃農,英國人的方法很簡單,直接破壞佃農的房屋使他們沒有容身之地。很多愛爾蘭人實在活不下去了,於是冒險去新大陸尋找生機,大饑荒和逃難導致愛爾蘭人口銳減。這場馬鈴薯饑荒導致至少110萬愛爾蘭人死亡。
英國歷史學家塞西爾·伍德姆-史密斯在《大饑荒:愛爾蘭1845年-1849年》一書中寫道,在愛爾蘭人連馬鈴薯也吃不到的時期,大量食物從愛爾蘭運到英國,這是不爭的事實,沒有什麼問題能激起愛爾蘭人如此憤怒了!擁有愛爾蘭和英國雙重國籍的歷史學家克裡斯蒂娜·基尼利認為,這場馬鈴薯大饑荒是愛爾蘭近代史上的分水嶺。英國統治者在愛爾蘭失盡民心,從19世紀50年代起,愛爾蘭農民不斷掀起鬥爭,後來經過獨立戰爭,愛爾蘭終於擺脫英國統治迎來獨立。正所謂「成也馬鈴薯敗也馬鈴薯」,英國用馬鈴薯來控制愛爾蘭,最終還是敗於馬鈴薯大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