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30 2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主糧化,就是讓馬鈴薯像米飯、麵條、饅頭等一樣,成為你的一日三餐,這個可行嗎?
這對於國內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習俗的人來講,可能接受程度也不太一樣。6月27-28日,綠會代表受邀參加在京召開的2019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得知我國正在從種子研發、到種植加工等領域,加大馬鈴薯主糧化進程,讓馬鈴薯作為一種主要的糧食作物,更多進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來。
為何在我國的三大主糧水稻、小麥、玉米之後,要將馬鈴薯列入第四大主糧作物呢?事實上,聯合國比較早注意到馬鈴薯的重要糧食價值,曾將其定為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並且將2008年命名為「國際馬鈴薯年」。2015年起,我國也正式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
在世界糧食作物中,馬鈴薯地位快速晉級其中的一個大背景,即是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長與糧食安全。眼下全球人口已經超過70億,不少人依然處於貧困和吃不飽飯的狀態。而馬鈴薯作為一種一年生茄科植物,其生物特性,就表現為耐寒耐旱、耐貧瘠,適應種植範圍廣,產量高等,且集糧菜藥於一身,這使其成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的一大利器,世界上不少國家也早以馬鈴薯為主食。
據考證,馬鈴薯是在16-17世紀末自國外引入中國的。此後歷經400餘年,其種植也早已遍布全國。如果加上更寬泛的紅薯、木薯等類作物,全國各地幾乎都有栽培種植,且長期作為一種雜糧供人食用,在饑荒年代也曾發揮過救人性命的作用。
2015年,我國農業部在正式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後,隨即召開推進會議,將河北、內蒙古、江西、湖北、四川、貴州、甘肅、寧夏等省(區)納入主糧化試點,同時還將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資金從此前的6億元,增加到當年的10億元,主要用於馬鈴薯和果蔬儲藏保險,其中1億元專門用於支持馬鈴薯主食產品的開發。當時預計,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將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佔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2018年,經統計,全國主要薯類作物年種植面積超過1.5億畝,佔全國可用耕地8%左右,其中馬鈴薯和甘薯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位列全球第一,但單產水平在全世界排名並不高,人均食用馬鈴薯的數量只有西方國家的五分之一」,2019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期間,相關專家認為,經過兩年主糧化的努力,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產品種類、種子研發等都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也還面臨著種子質量不高、推廣應用較弱、各類產品種類不夠豐富,無法迅速與普通人生活建立聯繫等不足,未來要從種子資源開發利用、倉儲加工、新產品創新等各個維度進行努力,以進一步推進馬鈴薯主糧化戰略。
(圖片均來源綠會)
作為長期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的基金會,中國綠髮會對馬鈴薯並不陌生,其主要的關注點在於世界及中國的糧食安全。今年3月,中國綠髮會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共同成功舉辦了「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惠益分享,聚焦2020年後農業生物多樣性」討論會,聯合國糧農組織相關官員參與。在全球6000多種種植植物中,只有不到200種種植植物對養活著全球人口起著重要作用,而200種種植植物中,甘蔗、玉米、大米、小麥、馬鈴薯、大豆等9種,其產量又佔到了總作物產量的66%。也就是說,全球糧食產量在快速增長,但所依賴的作物品種卻相當之少,相當單一。中國綠髮會希望在解決國內乃至世界貧困與飢餓的情況下,儘可能保護野生物種的生物多樣性,包括糧食作物的多樣性。畢竟更豐富的動植物遺傳資源,對地球生態和人類健康自身,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文/橡樹 審/linda 編/Angel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