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持續推行 初加工設備助力生產

2020-12-05 食品機械設備網

自從15年我國農業部提出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後,我國各地馬鈴薯種植熱情高漲:重慶通過推廣脫毒種薯等試圖實現脫貧攻堅;溫州成功在高山旱糧基地裡種植馬鈴薯;旋耕機、播種機、撒肥機、無人機等耕種機械讓蘭州永登的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而馬鈴薯各類創新深加工產品也層出不窮,饅頭、餅乾、麵包、麵條、糕點等百餘種馬鈴薯食品被研發出來。

在推動馬鈴薯主食化後,一個個分析馬鈴薯主食所使用的機械設備顯然不夠現實。但各類馬鈴薯深加工企業前期對馬鈴薯的處理有共通之處,下面筆者就將從清洗、削皮兩個部分入手,看看馬鈴薯主食化的背後,有哪些被大量應用的初加工機械設備。

馬鈴薯售賣淤泥多 清洗設備要給力

馬鈴薯屬於莖類食品,埋在土裡生長,在售賣給食品企業的時候通常帶有許多淤泥、灰塵等各類異物,需要使用清洗設備進行清洗才能進行下一步生產。我國清洗設備按照不同清洗方式有超聲波清洗機、臭氧清洗機、高壓噴淋清洗機、毛刷清洗等多種分類。

其中超聲波清洗機與臭氧清洗機都是通過翻騰的水泡遇到馬鈴薯破裂後的衝擊力對馬鈴薯進行清洗;高壓噴淋清洗機利用噴淋產生的強大衝擊力並配合毛刷對馬鈴薯進行清洗;毛刷清洗設備主要依賴毛刷對馬鈴薯附著的汙物進行清掃。

但單一設備的清潔力度總讓人不夠放心,對於一些大型食品企業來說,他們的清洗生產線會配備三四套設備對食品進行清洗。相關清洗設備生產企業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通過對清洗設備添加更多工序提高清洗潔淨率。像青島某企業生產的異物去除清洗機就有氣泡發生裝置、轉籠、毛輥、過濾四道工序進行馬鈴薯清洗,以實現更好的清洗效果。

馬鈴薯去皮浪費現象嚴重 裝置還需不斷升級

馬鈴薯皮對於大多數深加工食品而言屬於下腳料,無太多食用價值,因此需要進行去除。人工去皮、機械去皮、化學去皮、輻射去皮和蒸汽去皮是我國目前對馬鈴薯較為常見的處理方式。

面對我國日益上漲的人工成本,僱傭工人對馬鈴薯進行去皮顯然在未來將遭遇較大困境;利用去皮機對馬鈴薯進行去皮作業在我國已經相當成熟,主要有摩擦和切削兩種方式,這種去皮設備集合到清洗機設備上就能組成清洗去皮生產線,但面對品相不夠好的馬鈴薯,去皮設備在去除馬鈴薯皮時容易出現浪費或無法清除乾淨的現象;在食品安全理念愈發深入人心的現今,化學、輻射去皮容易造成人們對食品安全性的質疑。

推行馬鈴薯主糧化主要是考慮到現有糧食種類並不能夠滿足我國今後龐大的糧食需求量。在這種情況下,對馬鈴薯最大化利用是今後必將面臨的一個問題。蒸汽去皮設備相較於現如今的去皮方式來說,能夠大大減少馬鈴薯去皮造成的損失。蒸汽去皮設備利用高壓蒸汽均勻包裹馬鈴薯,馬鈴薯表皮下的水分受熱膨脹自行撐開脫落外皮。這種去皮方式不僅去皮厚度薄,而且不受馬鈴薯形狀困擾。

在馬鈴薯主糧化口號愈發響亮的當下,麵食設備、烘焙設備等多種食品機械設備入局馬鈴薯深加工。但無論是哪種深加工企業都逃脫不了為馬鈴薯清洗、去皮這些步驟,在這些領域裡,食品機械設備還需沉下心,找準這些基礎步驟中食品企業面臨的痛點、難點問題,精準研發提升設備實力。

相關焦點

  • 馬鈴薯主糧化,將怎樣改變你的餐桌?|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
    6月27-28日,綠會代表受邀參加在京召開的2019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得知我國正在從種子研發、到種植加工等領域,加大馬鈴薯主糧化進程,讓馬鈴薯作為一種主要的糧食作物,更多進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來。事實上,聯合國比較早注意到馬鈴薯的重要糧食價值,曾將其定為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並且將2008年命名為「國際馬鈴薯年」。2015年起,我國也正式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
  • 土豆將成主糧 專家:只有馬鈴薯可以拯救人類
    中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  據農業部消息,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
  • 科學網—化解馬鈴薯加工企業汙染危機
    主糧化之路上不可忽略的問題 馬鈴薯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兼經濟作物,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2013年我國馬鈴薯總產量超8000萬噸,是位於稻穀、玉米、小麥之後的第四大糧食作物。2015年初,農業部確定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促進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將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 中國拓馬鈴薯產業增值空間 科技研發促主糧化生產
    圖為「中國薯都」甘肅定西馬鈴薯主糧化產品展示。 張婧 攝   中新網甘肅定西9月27日電 (張婧)「科技進步正在將糧食增長推向極限,但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對作物生產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 【解讀】中國新主糧為何是馬鈴薯?
    其實,早在去年年初,中國就提出了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希望馬鈴薯這種不起眼的作物品種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後中國的第四大主糧作物。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馬鈴薯早已是繼小麥、稻穀和玉米之後的第四大糧食作物。起源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馬鈴薯至今已有一萬多年歷史,16世紀經西班牙人帶到歐洲後得到廣泛傳播,目前已有150多個國家種植。
  • 人民日報:馬鈴薯做主食非口糧危機 營養很高
    王小虎介紹,農科院構建了245個馬鈴薯品種的基礎信息資料庫,確定馬鈴薯的篩選體系。共篩選出4個生態區的18個適宜主食開發的品種,加快破解這一難題。 「加工難題亟須破解。」戴小楓認為,全粉加工環節面臨兩大難題。一是企業力量薄弱,產能較低。目前全國只有8萬噸的產能,而且實際開工率不到一半。二是生產成本偏高。
  • 凌志馬鈴薯|讓赤峰的小土豆,帶給你舌尖上的回味無窮!
    先後承擔國家及自治區科技項目20項,已完成16項,取得2項科技成果,認定薯條加工品種1個。在種薯研發繁育領域取得專利6項。西廠區的馬鈴薯全粉加工項目,已建成具備8萬噸鮮薯加工能力的馬鈴薯全粉加工廠和6萬噸現代化的馬鈴薯儲藏庫,生產線於2010年投入生產,可年產馬鈴薯全粉1.2萬噸。
  • 西吉:一顆馬鈴薯的成長之旅
    為了研製馬鈴薯產業「晶片」,1998年8月,西吉縣成立馬鈴薯生產研究所,開展馬鈴薯品種的引進選育、脫毒種薯的繁育推廣、貯藏技術研究示範等工作。至此,西吉馬鈴薯走上獨立研發的路子。「當時人才、設備、技術一窮二白,連營養液配置的基本知識都不懂,一切從零開始。」
  • 2020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據主辦方負責人介紹,本次論壇旨在深入貫徹落實我國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指導意見,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新時期中央定點扶貧工作要求,交流馬鈴薯全產業鏈運營模式,對接馬鈴薯供給與需求,助力嵐縣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提升嵐縣「中國馬鈴薯(美食)之鄉」和嵐縣馬鈴薯地標產品品牌的知名度,進一步鞏固嵐縣脫貧攻堅成果。
  • 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克山:「黑土明珠」放異彩綠色克山譜新篇
    今年圍繞投資30億元的雲鷹馬鈴薯全產業鏈項目,該項目是2020年全省百大項目之一,採取「企業自種、社企合作、訂單種植」三種模式,優先在全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區為雲鷹集團落實高標準馬鈴薯種植基地3萬畝,生產全粉21萬噸,可帶動種植基地50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全粉生產企業。打造大豆產業園。
  • 專家學者把脈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綠色發展
    近日,2019年中國·烏蘭察布馬鈴薯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大會在烏蘭察布市召開。會上,國內馬鈴薯領域專家學者為內蒙古馬鈴薯產業綠色發展把脈支招。 馬鈴薯是內蒙古3大糧食作物之一,是內蒙古的傳統作物、優勢作物,因其塊大整齊、表皮光滑、乾物質含量高、鮮食沙軟爽滑的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
  • 電廠循環水處理設備江蘇廠家設備生產加工
    電廠循環水處理設備江蘇廠家設備生產加工 ,「vpkgv」 電廠循環水處理設備江蘇廠家設備生產加工正常運行時,旁通閥門都不能打開。地埋式體化汙水處理設備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環境保護添加|文章錄入:本站|文章原創地埋式體化汙水處理設備現在被廣泛使用,了解的人也越來越多。
  • 生產加工epe珍珠棉的機器設備
    生產加工epe珍珠棉設備有很多,關鍵看著你是要生產加工成哪些的商品,幹什麼包裝主要用途。在生產加工珍珠棉包裝商品上,最基礎要採用的生產加工機器設備三件套:分塊機,裁斷機,粘合機。青島鴻銘可交鑰匙服務,提供全套的設備及設備規劃圖、場地圖等。
  • 中國馬鈴薯大會下月啟幕 雲南成全國冬作馬鈴薯最大產區
    常年均有鮮薯上市,農戶大多施用農家有機肥種植,化肥、農藥施用少,馬鈴薯澱粉、蛋白質含量高,薯塊品質優,味道濃厚,市場認可度好,市場佔有率高。此外,晚秋、冬作、早春季馬鈴薯還原糖含量低,適合薯條和薯片加工。鮮薯外銷量穩步擴大,特別是冬作馬鈴薯,超過80%外銷到全國27個省市區。2017年,全省馬鈴薯面積879.1萬畝,鮮薯總產量1033.5萬噸。
  • ...加工紅薯澱粉怎樣快速烘乾?來看看小型紅薯澱粉加工設備烘乾機
    在今年「農業強鎮」、「 精準脫貧」的惠農政策帶領下,針對紅薯、馬鈴薯等薯類的種植、收購加工、化工、食品應用扶持力度也很大,越來越多的紅薯種植戶開始依靠自產自銷,幾戶聯合或者專門的紅薯澱粉代加工站點,都開始考慮入手機械化的澱粉加工模式,加工速度快、效率高,生產較優質的澱粉,也能帶給種植戶比較好的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