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5年我國農業部提出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後,我國各地馬鈴薯種植熱情高漲:重慶通過推廣脫毒種薯等試圖實現脫貧攻堅;溫州成功在高山旱糧基地裡種植馬鈴薯;旋耕機、播種機、撒肥機、無人機等耕種機械讓蘭州永登的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而馬鈴薯各類創新深加工產品也層出不窮,饅頭、餅乾、麵包、麵條、糕點等百餘種馬鈴薯食品被研發出來。
在推動馬鈴薯主食化後,一個個分析馬鈴薯主食所使用的機械設備顯然不夠現實。但各類馬鈴薯深加工企業前期對馬鈴薯的處理有共通之處,下面筆者就將從清洗、削皮兩個部分入手,看看馬鈴薯主食化的背後,有哪些被大量應用的初加工機械設備。
馬鈴薯售賣淤泥多 清洗設備要給力
馬鈴薯屬於莖類食品,埋在土裡生長,在售賣給食品企業的時候通常帶有許多淤泥、灰塵等各類異物,需要使用清洗設備進行清洗才能進行下一步生產。我國清洗設備按照不同清洗方式有超聲波清洗機、臭氧清洗機、高壓噴淋清洗機、毛刷清洗等多種分類。
其中超聲波清洗機與臭氧清洗機都是通過翻騰的水泡遇到馬鈴薯破裂後的衝擊力對馬鈴薯進行清洗;高壓噴淋清洗機利用噴淋產生的強大衝擊力並配合毛刷對馬鈴薯進行清洗;毛刷清洗設備主要依賴毛刷對馬鈴薯附著的汙物進行清掃。
但單一設備的清潔力度總讓人不夠放心,對於一些大型食品企業來說,他們的清洗生產線會配備三四套設備對食品進行清洗。相關清洗設備生產企業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通過對清洗設備添加更多工序提高清洗潔淨率。像青島某企業生產的異物去除清洗機就有氣泡發生裝置、轉籠、毛輥、過濾四道工序進行馬鈴薯清洗,以實現更好的清洗效果。
馬鈴薯去皮浪費現象嚴重 裝置還需不斷升級
馬鈴薯皮對於大多數深加工食品而言屬於下腳料,無太多食用價值,因此需要進行去除。人工去皮、機械去皮、化學去皮、輻射去皮和蒸汽去皮是我國目前對馬鈴薯較為常見的處理方式。
面對我國日益上漲的人工成本,僱傭工人對馬鈴薯進行去皮顯然在未來將遭遇較大困境;利用去皮機對馬鈴薯進行去皮作業在我國已經相當成熟,主要有摩擦和切削兩種方式,這種去皮設備集合到清洗機設備上就能組成清洗去皮生產線,但面對品相不夠好的馬鈴薯,去皮設備在去除馬鈴薯皮時容易出現浪費或無法清除乾淨的現象;在食品安全理念愈發深入人心的現今,化學、輻射去皮容易造成人們對食品安全性的質疑。
推行馬鈴薯主糧化主要是考慮到現有糧食種類並不能夠滿足我國今後龐大的糧食需求量。在這種情況下,對馬鈴薯最大化利用是今後必將面臨的一個問題。蒸汽去皮設備相較於現如今的去皮方式來說,能夠大大減少馬鈴薯去皮造成的損失。蒸汽去皮設備利用高壓蒸汽均勻包裹馬鈴薯,馬鈴薯表皮下的水分受熱膨脹自行撐開脫落外皮。這種去皮方式不僅去皮厚度薄,而且不受馬鈴薯形狀困擾。
在馬鈴薯主糧化口號愈發響亮的當下,麵食設備、烘焙設備等多種食品機械設備入局馬鈴薯深加工。但無論是哪種深加工企業都逃脫不了為馬鈴薯清洗、去皮這些步驟,在這些領域裡,食品機械設備還需沉下心,找準這些基礎步驟中食品企業面臨的痛點、難點問題,精準研發提升設備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