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當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照亮天際,4輛滿載馬鈴薯的大貨車從西吉縣紅耀鄉小莊村出發,迎著朝霞一路駛向四川。
「每天向四川、雲南等市場發貨100噸以上,連續銷售5個多月。」小莊村黨支部書記熊志忠開心地說。去年,小莊村馬鈴薯喜獲豐收,全村種植的5000畝馬鈴薯總產量1.25萬噸,經過分揀窖藏反季節銷售。
馬鈴薯在西吉縣已有300多年種植歷史。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當地群眾積累了豐富的種植和繁育經驗,在大地上書寫科研論文。尤其近年來,西吉縣委、縣政府以供給側結構調整為主線,聚焦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發展思路,種薯繁育、澱粉加工、鮮薯外銷、主食開發「四薯」並舉,投入產業扶貧資金3億多元,推動產業向集群式、系列化、精深化發展。
2020年,西吉縣種植馬鈴薯80萬畝,總產量160萬噸,總產值17億元。馬鈴薯從昔日的「救命蛋」,發展成研發、種植、加工、營銷、文化、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託起當地群眾的小康夢想,科學化、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延伸到千家萬戶,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
深耕田野
一粒種子收穫無限希望
2020年2月,自治區集中採購550噸援助湖北物資,其中包括西吉縣紅耀鄉小莊村的150噸馬鈴薯。
「一聽說是送往湖北的,我們立刻動員80多名村民連夜分揀、裝車,把村裡最好的馬鈴薯送給湖北。」熊志忠說。
從此,這個在大山深處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在全國出了名。過去的小莊村交通不便,自然環境惡劣,全村常住人口201戶784人,人均純收入不到4000元。這幾年,通過種植馬鈴薯發家致富,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萬元。
「在西吉縣所有農作物中,馬鈴薯因其適應性廣、豐產性好、營養豐富、用途廣泛、產業鏈條長、經濟效益高,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西吉縣馬鈴薯產業服務中心主任蘇林富介紹。
上世紀90年代以前,當地農民戶均種植馬鈴薯2畝左右,畝產400公斤左右,「豐年當菜、荒年當糧」是馬鈴薯在當地群眾生活中重要地位的真實寫照。
2001年之後,隨著馬鈴薯澱粉加工和鮮薯外銷量增加,西吉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突破50萬畝,畝產達到760公斤左右。此後種植面積逐年增加,2012年達到101萬畝,突破百萬畝大關。
2014年以來,西吉縣立足實際調優產業結構,按照「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思路,培育4個馬鈴薯產業帶,集成推廣應用優良品種脫毒種薯、覆膜保墒、綠色防控等高產高效技術,使馬鈴薯單產逐年提高,突破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困境,走上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以小莊村為代表,該村瞄準綠色高質高效農業,引進新優品種,採用新技術,按照馬鈴薯脫毒種薯農戶自繁自用模式,打造優質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全村7000多畝耕地,馬鈴薯種植面積5000畝以上,畝均產量2500公斤以上。」熊志忠說。
小莊村村民權振堂過去種地全靠家裡養的兩頭毛驢,為了購買一輛價值7000元的三輪車,攢錢攢了七八年。2014年,權振堂種了40多畝馬鈴薯,一年收入8萬多元。2017年,他如願摘掉了「窮帽子」,蓋起了新房,購置農用機械,還給兒子在銀川買了車和房。
「小莊村連續3年共獲得免費馬鈴薯原種27萬粒,建立優質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1000畝,帶動周邊村建立一級種薯繁育基地1萬畝。並扶持建檔立卡戶、種植大戶和經營主體建設標準化種薯貯藏窖,成立合作社,形成產、繁、貯、銷為一體的產業格局。」熊志忠介紹。
「按照1:20計算,1萬畝一級種薯可種植商品薯20萬畝。應用脫毒種薯比普通種薯增產30%至50%,馬鈴薯反季節銷售每噸增值300元左右。」西吉縣通過推廣馬鈴薯脫毒種薯及標準化貯藏技術,實現從粗放型種植到精細化生產的轉變,小土豆成就了大產業。
科技創新
優質種子繁育本土化
「西吉馬鈴薯產業發展經歷了自給自足、迅猛擴大、穩步發展3個階段。」蘇林富介紹,上世紀90年代前,當地老百姓依靠種植馬鈴薯解決吃飯問題,馬鈴薯種子農戶自繁自用,品質良莠不齊。
1990年,隨著西吉第一家精澱粉廠建成,澱粉加工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帶動馬鈴薯種植面積增加。隨著馬鈴薯大面積種植,種子退化、產量下降的弊病集中顯現。
「馬鈴薯外銷,消費者對馬鈴薯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解決馬鈴薯種子退化問題迫在眉睫。」蘇林富說。
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是糧食之基。為了研製馬鈴薯產業「晶片」,1998年8月,西吉縣成立馬鈴薯生產研究所,開展馬鈴薯品種的引進選育、脫毒種薯的繁育推廣、貯藏技術研究示範等工作。至此,西吉馬鈴薯走上獨立研發的路子。
「當時人才、設備、技術一窮二白,連營養液配置的基本知識都不懂,一切從零開始。」蘇林富回憶,西吉縣組織農技人員到青海、甘肅等地「取經」,同時邀請馬鈴薯種薯研究員來西吉,開展技術培訓、種薯繁育,推廣優良品種,改進種植技術和儲藏技術。
「開始老百姓不了解脫毒技術,對脫毒生產出的原原種有些牴觸。」蘇林富介紹,通過不斷宣傳推廣,老百姓從種植優質馬鈴薯中嘗到了甜頭,主動爭取種子種植。
產業興旺是脫貧富民的基礎,科技創新是產業興旺的動力。為此,西吉縣投資1200多萬元,建設集無菌生產、設施農業、種薯貯藏、試驗示範為一體的馬鈴薯高新科技示範園區,為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新技術、新成果、新信息支撐,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同時,西吉縣推廣馬鈴薯脫毒種薯「農戶自繁自用,企業繁育供種」模式,集成推廣「選用優良品種 脫毒種薯 覆膜保墒種植 膜上覆土 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畝產量2500公斤至3000公斤。紅耀鄉大堡村村民何跟明種植優質馬鈴薯40畝,除去成本年純收入10萬元。
在當地政府支持和農技人員努力下,一個個技術難關被攻克,科技創新成果喜訊不斷,一個個項目在西吉相繼落地生根。
先後選育馬鈴薯新品種「寧薯9號」「寧薯13號」、專用馬鈴薯脫毒種薯快繁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馬鈴薯貯藏保鮮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馬鈴薯優良品種大面積高產栽培技術等項目和種子。
2006年3月,更名後的西吉縣馬鈴薯產業服務中心組建成立寧夏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脫毒馬鈴薯生產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緊接著,寧夏實施馬鈴薯脫毒種薯三級繁育體系建設項目,西吉縣成為全區乃至全國重要的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
「採用氣霧法生產,節約試管苗90%,每株生產原原種50粒至80粒,單位面積生產原原種1500粒以上,生產能力翻一番,脫毒原原種繁育能力顯著增強。」西吉縣馬鈴薯原原種生產技術研究與繁育二級研究員何建棟介紹,一粒原原種通過繁育,可生產750公斤商品馬鈴薯。
2017年,在西吉縣紅耀鄉小莊村建立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核心攻關示範區,經專家現場實收實測,畝產達6246.98公斤,較2014年6162公斤畝增產84.98公斤,創全區馬鈴薯單產歷史最高紀錄。小莊村憑此成績,成為全區馬鈴薯產業的「種子選手」。
近年來,西吉縣在新營、紅耀等6鄉鎮建設3個馬鈴薯脫毒繁育中心,生產原原種6000萬粒;建設原種繁育基地1.3萬畝,繁育原種1.5萬噸以上;建設馬鈴薯一級種繁育基地10萬畝,繁育一級種薯20萬噸以上。形成了縣有繁育中心、鄉有種薯基地、村有擴繁點、組有良種示範戶的四級良繁體系,全縣馬鈴薯良種覆蓋率達92%以上。
如今,西吉縣已成為全國第一批馬鈴薯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之一,除滿足本縣需求外,還銷往陝西、四川、雲南、廣西、山西等地,形成了馬鈴薯種薯走出西吉、走向全國的良好局面。
廣開銷路
「已向四川、雲南、內蒙古、重慶等地銷售馬鈴薯1萬多噸,預計全年銷售3萬噸以上。」1月2日,在新營鄉紅昌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大型冷藏庫裡,袁紅堂指揮工人們分揀、裝袋、裝車。
45歲的袁紅堂從事馬鈴薯販運生意20多年,親身經歷了西吉馬鈴薯外銷從「冷」到「熱」的歷史。
「以前外地客商不知道西吉馬鈴薯,國內主要蔬菜批發市場看不到西吉馬鈴薯。」袁紅堂背著馬鈴薯跑市場,苦口婆心向經銷商推介。一次到四川推銷時,袁紅堂跟到批發商家裡,親自下廚煮、炒,當商家嘗過後,對西吉馬鈴薯滑膩、香甜的口感讚不絕口,當場籤訂購銷合同。
「這幾年,西吉馬鈴薯已成為優良品質代表,深受各級市場青睞。」今年,政府支持袁紅堂建起一座馬鈴薯通風冷藏庫,解決了冬季馬鈴薯轉運受凍問題,實現四季銷售。
小莊村為了打開馬鈴薯銷路,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馬鈴薯種薯繁育合作社,在村部附近建成千噸馬鈴薯貯藏窖,硬化交易場地,配套設施設備,方便群眾就近銷售、分揀包裝、裝卸運輸。
「藉助馬鈴薯節、招商會、媒體宣傳我們村產的馬鈴薯,組織種植大戶和營銷人員參加展銷會,不斷提升產品知名度。」熊志忠說,現在小莊村的馬鈴薯主銷四川、雲南等地,一年經營性收入1500多萬元。
紅耀鄉耕地面積9.6萬畝,其中馬鈴薯種植面積5.5萬畝,全鄉人均種植10畝。「去年馬鈴薯總產量12萬噸左右,除了自留食用、種子外,外銷馬鈴薯達到80%,經營性收入1.5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收入1.9萬元。」紅耀鄉鄉長王建樹介紹。
近年來,西吉縣不斷做活市場,加快產品流通,構築完整的鮮薯外銷體系,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網際網路平臺,形成了以將臺、新營、田坪3個馬鈴薯專業批發市場為中心,其他鄉鎮建有集散地,18.7萬座貯藏窖遍布村組的貯藏增值、銷售格局。
「年銷售鮮薯近70萬噸,主要銷往廣東、廣西、福建、四川、內蒙古、新疆等地,部分商品銷往東南亞等地。」蘇林富介紹,西吉馬鈴薯15%食用和留作種薯、45%外銷、40%加工,馬鈴薯已從「救命蛋」變為農民增收的「致富豆」。
精深加工
開啟產業現代化模式
「馬鈴薯、澱粉、粉條俗稱西吉『三寶』,從另一個層面也說明了西吉馬鈴薯產業從種植到研發、加工、銷售的產業體系。」蘇林富說。
西吉縣境內生產環境潔淨,無工業汙染,生產的馬鈴薯營養豐富、口感醇香、皮色鮮亮潔淨、薯型規則整齊,商品率高、耐貯藏,成為馬鈴薯澱粉及其製品生產的上好原料。
上世紀80年代,西吉農村為了豐富馬鈴薯食用體系,逐漸發展以「家庭食用加工、土作坊加工」為主的農村澱粉加工業,相繼湧現出興隆鎮單民村、西冶村、代段村、王和村等馬鈴薯加工專業村。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吉縣從國外引進成套設備,建成第一座年產5000噸馬鈴薯精澱粉廠,之後相繼建成了新營、將臺兩座年產1.5萬噸的精澱粉廠,組建成立傻傻(集團)公司。
此後,民營小型澱粉加工廠快速發展,縣內建精澱粉廠20家、粗澱粉廠85家、個體三粉加工戶2100戶,馬鈴薯加工呈現遍地開花局面。
為了提升馬鈴薯精深加工水平,西吉縣對馬鈴薯加工企業進行大刀闊斧改革提升、聯合重組,逐步淘汰生產規模小、加工汁水排放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只保留6家萬噸以上加工企業,年加工馬鈴薯60多萬噸。
「每噸按1000元收購價格計算,總收入達到6億元左右。按全縣農業人口42.5萬人計算,農民人均銷售馬鈴薯收入達到1418元。」蘇林富算了算帳,當澱粉加工廠收購加工時,商品薯外銷價格上漲20%左右。
「企業採取先進的加工技術,使馬鈴薯澱粉質量越來越好,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劉玉國在西吉從事馬鈴薯加工17年,現有3家馬鈴薯澱粉加工廠,年加工馬鈴薯9萬噸,支付收購款1億多元。
如今,馬鈴薯加工是託底農民增收、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的保障工程,延伸了產業鏈條,滿足主糧多樣化需求,呈現出集群式、系列化、精深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馬鈴薯貨通大江南北
馬鈴薯脫毒種薯三級繁育培育的原原種。
原原種儲藏室。
產業興旺,村民喜笑顏開。
外銷渠道四通八達。
秋季收穫馬鈴薯。
培育一粒原原種需要半年時間。
馬鈴薯豐收後,土地進入一年輪休期。
馬鈴薯外銷為群眾提供就業機會。
晾曬馬鈴薯手工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