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歡迎來到觀鳳說事。給大家介紹馬鈴薯,馬鈴薯的特徵和特性以及馬鈴薯的栽培方式。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馬鈴薯。馬鈴薯別名土豆、洋芋、山藥蛋,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塊莖富含澱粉和蛋白質,耐貯運,作糧用,在我國主要作為蔬菜栽培。馬鈴薯根系包括初生根和匍匐根,初生根為主要吸收根系,隨著芽的伸長,在芽的葉節上,還可產生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長,莖分為主莖、匍匐莖和塊莖。
馬鈴薯主莖包括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主莖直立或半直立,各節葉腋抽生分枝。塊莖上有芽眼,頂端密集,有頂端優勢,切塊播種時要縱切。初生葉為單葉,心臟形或倒心臟形,全緣,色濃綠,以後發生的葉為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聚傘花序,少數能開花結籽。開花期正值塊莖膨大盛期,應摘除花序。漿果,球形或橢圓形,種子小,腎形,千粒重0.3~0.6克。馬鈴薯休眠期長短因品種、成熟度及貯藏溫度等而不同。
馬鈴薯喜冷涼氣候,不耐霜凍。發芽期適溫為12~18℃,低於4℃或超過36℃幼芽不萌發。莖葉生長適溫為16~18℃,低於7℃或高於30℃莖葉停止生長。塊莖膨大適溫為15~20℃,超過21℃塊莖生長緩慢,高於29℃停止生長。馬鈴薯喜光,短日照有利於塊莖的形成。馬鈴薯有一定耐旱能力,不耐澇。結薯期需水量最大,必須有充足而均衡的水分供應。喜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結構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
馬鈴薯對氮、磷、鉀需求量以發棵到結薯期最大,前期以氮肥為主,整個生育期吸收鉀肥最多,其次是氮,磷最少,還需適量施用硼、銅等微肥。依成熟期分為早熟種、中熟種和晚熟種。早熟種從出苗到收穫需60~80天。植株較矮,塊莖形成早,膨大速度快,休眠期短,適宜303、克新4號、魯引1思一。山度二季作裁培。主要品種有東農費烏瑞它、安薯56等7、豫馬鈴薯1號、中薯4號、早大白、費烏瑞它、安薯56號等。
馬鈴薯中熟種從出苗到收穫需85~100天,植株較高,主要用於一季作栽培,部分品種可用於二季作區早春栽培。品種有克新1號、克新3號、晉薯5號等。晚熟種從出苗到收穫需105天以上。植株高大,生長期長,單株產量較高,一般僅適於一季作栽培。品種有高原8號、晉薯7號、晉薯8號、克新11號等。東農303極早熟。株形直立矮小,長勢中等。薯塊扁卵形,黃皮黃肉,結薯早而集中,休眠期短。中感晚疫病,高抗花葉病毒病。
馬鈴薯每667平方米(畝)產量2000千克左右。魯引1號早熟品種,直立型,薯塊長橢圓形,大而整齊,芽眼淺,黃皮黃肉,品質好,一般每667平方米(畝)產量2000千克左右。鄭薯7號早熟品種。株型直立,分枝2~3個。薯塊橢形,黃皮黃肉。抗病毒病、早疫病、晚疫病。一般春季每667平方米(畝)產量2250千克,秋季1500千克左右。北方一作區因無霜期短,只能進行一熟栽培;中原二作區因夏輛溫多雨,不適合馬鈴薯生長。
馬鈴薯可分為春、秋兩茬裁培。春茬裁培適宜播種期為當地地溫穩定在5~7℃以上,或以當地斷霜期前30~40天為宜;秋茬栽培播期應適當延後,以初霜前60天出苗為宜。中原地區春播一般在2月中下旬至3月初,秋播一般在8月上中旬。馬鈴薯忌連作,應與非茄科蔬菜實行輪作。適宜前茬為蔥蒜類、瓜類、豆類等。整地施肥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田塊。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清潔田園,冬閒地冬前深翻凍垡。
馬鈴薯播種前10天左右,精細整地,施足基肥。每667平方米(畝)施充分腐熟的優質有機肥4000~50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硫酸鉀30千克、尿素10千克、硫酸鋅1千克、硼砂0.5千克。肥料的2/3普施深翻,1/3播種時開溝集中施入。切塊催芽把選定的種薯在太陽下曬2天,曬種期間要經常翻動種薯,以保證發芽均勻及殺滅病菌和蟲卵,然後切塊。切刀、裝種薯的器具都要進行消毒,切塊要求大小均勻,呈立體三角形。
馬鈴薯一般每千克種薯能切40~50塊,每塊20~25克,每塊帶1~2個芽眼,中小形薯採用縱切法,大薯按芽眼切。切刀要乾淨、無鏽,刀刃要快而薄。切到病薯要隨即淘汰,並馬上換刀。一般每個人用2把刀,備用刀泡在5%高錳酸鉀溶液或75%酒精中消毒。為避免過早播種遭受凍害,可利用火炕或陽畦等先進行催芽。方法是先鋪5~6釐米細沙土,以半溼半乾為宜,芽眼朝上擺一層薯塊,上面覆5釐米溼細土,然後再擺放薯塊,再覆土。
馬鈴薯依次擺3~5層,採取扣薄膜、蓋地膜等措施保溫。白天15~25℃,夜間10~15℃。溫度過低發芽緩慢,過高易引起種薯退化衰老。溼度不宜過大,待幼芽粗壯,呈青綠色或青紫色、芽長1~2釐米時停止催芽,把薯塊放於陽光下綠化2~3天後播種。春季乾旱地區,應做到足墒播種,確保全苗。若墒情不好,可順播種溝或穴點水播種,或播種後順壟溝澆一次透水。種薯芽向上放於溝或穴中,播後適當鎮壓,使種薯和土壤緊密結合。
馬鈴薯田間管理髮芽期始終保持土壤疏鬆透氣,出苗前一般不澆水。需要灌溉時,小水淺澆,澆後立即鬆土提高地溫。出苗後應及時破膜放苗,一般應分2~3次進行,以免高溫烤苗。齊苗後儘早追肥、澆水,每667平方米(畝)追尿素10~15千克,配合深中耕,促根壯秧。發棵期以中耕保摘為主,澆水和中耕緊密結合,土壤不旱則不澆,視苗情少量追肥或不追肥,避免植株生長過旺而延遲結薯,澆水後結合中耕淺培土。
馬鈴薯封壟前結合長勢,每667平方米(畝)追施硫酸鉀複合肥10~15千克,並進行中耕培土,培成寬而高的大壟。地膜覆蓋栽培可揭膜進行培土,種植深時可不培上,培土時注意不要埋住功能葉。顯蕾時應摘除花蕾,並灌一次大水,進行7~10天蹲苗,促使生長中心向塊莖轉移。蹲苗結束後進入開花期,即塊莖膨大盛期,肥水需要量最大,根據摘情應小水勤澆,經常保持土壤溼潤和疏鬆,可於始花、盛長、終花及謝花期連續澆水3~4次。
馬鈴薯結合澆水追肥1~2次,以磷鉀肥為主,每667平方米可追氮磷鉀複合肥5~20千克。盛花期後,可噴施磷酸二氫鉀、綠豐寶等葉面肥,每10天1次,防止早衰,促進薯塊膨大。結薯後期控制澆水,注意排澇,防止爛薯。收穫枝葉枯萎,匍匐莖幹縮,塊莖表面木栓化為成熟標誌。應根據市場行情,掌握在高溫和雨季到來前適時收穫,應選晴天、土壤乾爽時進行,採收時避免薯塊損傷和日光曝曬,以免感病,影響貯運。
本文由觀鳳說事原創,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