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介紹馬鈴薯 馬鈴薯的特徵和特性以及馬鈴薯的栽培方式

2020-12-03 百家號

導語:歡迎來到觀鳳說事。給大家介紹馬鈴薯,馬鈴薯的特徵和特性以及馬鈴薯的栽培方式。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馬鈴薯。馬鈴薯別名土豆、洋芋、山藥蛋,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塊莖富含澱粉和蛋白質,耐貯運,作糧用,在我國主要作為蔬菜栽培。馬鈴薯根系包括初生根和匍匐根,初生根為主要吸收根系,隨著芽的伸長,在芽的葉節上,還可產生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長,莖分為主莖、匍匐莖和塊莖。

馬鈴薯主莖包括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主莖直立或半直立,各節葉腋抽生分枝。塊莖上有芽眼,頂端密集,有頂端優勢,切塊播種時要縱切。初生葉為單葉,心臟形或倒心臟形,全緣,色濃綠,以後發生的葉為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聚傘花序,少數能開花結籽。開花期正值塊莖膨大盛期,應摘除花序。漿果,球形或橢圓形,種子小,腎形,千粒重0.3~0.6克。馬鈴薯休眠期長短因品種、成熟度及貯藏溫度等而不同。

馬鈴薯喜冷涼氣候,不耐霜凍。發芽期適溫為12~18℃,低於4℃或超過36℃幼芽不萌發。莖葉生長適溫為16~18℃,低於7℃或高於30℃莖葉停止生長。塊莖膨大適溫為15~20℃,超過21℃塊莖生長緩慢,高於29℃停止生長。馬鈴薯喜光,短日照有利於塊莖的形成。馬鈴薯有一定耐旱能力,不耐澇。結薯期需水量最大,必須有充足而均衡的水分供應。喜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結構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

馬鈴薯對氮、磷、鉀需求量以發棵到結薯期最大,前期以氮肥為主,整個生育期吸收鉀肥最多,其次是氮,磷最少,還需適量施用硼、銅等微肥。依成熟期分為早熟種、中熟種和晚熟種。早熟種從出苗到收穫需60~80天。植株較矮,塊莖形成早,膨大速度快,休眠期短,適宜303、克新4號、魯引1思一。山度二季作裁培。主要品種有東農費烏瑞它、安薯56等7、豫馬鈴薯1號、中薯4號、早大白、費烏瑞它、安薯56號等。

馬鈴薯中熟種從出苗到收穫需85~100天,植株較高,主要用於一季作栽培,部分品種可用於二季作區早春栽培。品種有克新1號、克新3號、晉薯5號等。晚熟種從出苗到收穫需105天以上。植株高大,生長期長,單株產量較高,一般僅適於一季作栽培。品種有高原8號、晉薯7號、晉薯8號、克新11號等。東農303極早熟。株形直立矮小,長勢中等。薯塊扁卵形,黃皮黃肉,結薯早而集中,休眠期短。中感晚疫病,高抗花葉病毒病。

馬鈴薯每667平方米(畝)產量2000千克左右。魯引1號早熟品種,直立型,薯塊長橢圓形,大而整齊,芽眼淺,黃皮黃肉,品質好,一般每667平方米(畝)產量2000千克左右。鄭薯7號早熟品種。株型直立,分枝2~3個。薯塊橢形,黃皮黃肉。抗病毒病、早疫病、晚疫病。一般春季每667平方米(畝)產量2250千克,秋季1500千克左右。北方一作區因無霜期短,只能進行一熟栽培;中原二作區因夏輛溫多雨,不適合馬鈴薯生長。

馬鈴薯可分為春、秋兩茬裁培。春茬裁培適宜播種期為當地地溫穩定在5~7℃以上,或以當地斷霜期前30~40天為宜;秋茬栽培播期應適當延後,以初霜前60天出苗為宜。中原地區春播一般在2月中下旬至3月初,秋播一般在8月上中旬。馬鈴薯忌連作,應與非茄科蔬菜實行輪作。適宜前茬為蔥蒜類、瓜類、豆類等。整地施肥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田塊。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清潔田園,冬閒地冬前深翻凍垡。

馬鈴薯播種前10天左右,精細整地,施足基肥。每667平方米(畝)施充分腐熟的優質有機肥4000~50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硫酸鉀30千克、尿素10千克、硫酸鋅1千克、硼砂0.5千克。肥料的2/3普施深翻,1/3播種時開溝集中施入。切塊催芽把選定的種薯在太陽下曬2天,曬種期間要經常翻動種薯,以保證發芽均勻及殺滅病菌和蟲卵,然後切塊。切刀、裝種薯的器具都要進行消毒,切塊要求大小均勻,呈立體三角形。

馬鈴薯一般每千克種薯能切40~50塊,每塊20~25克,每塊帶1~2個芽眼,中小形薯採用縱切法,大薯按芽眼切。切刀要乾淨、無鏽,刀刃要快而薄。切到病薯要隨即淘汰,並馬上換刀。一般每個人用2把刀,備用刀泡在5%高錳酸鉀溶液或75%酒精中消毒。為避免過早播種遭受凍害,可利用火炕或陽畦等先進行催芽。方法是先鋪5~6釐米細沙土,以半溼半乾為宜,芽眼朝上擺一層薯塊,上面覆5釐米溼細土,然後再擺放薯塊,再覆土。

馬鈴薯依次擺3~5層,採取扣薄膜、蓋地膜等措施保溫。白天15~25℃,夜間10~15℃。溫度過低發芽緩慢,過高易引起種薯退化衰老。溼度不宜過大,待幼芽粗壯,呈青綠色或青紫色、芽長1~2釐米時停止催芽,把薯塊放於陽光下綠化2~3天後播種。春季乾旱地區,應做到足墒播種,確保全苗。若墒情不好,可順播種溝或穴點水播種,或播種後順壟溝澆一次透水。種薯芽向上放於溝或穴中,播後適當鎮壓,使種薯和土壤緊密結合。

馬鈴薯田間管理髮芽期始終保持土壤疏鬆透氣,出苗前一般不澆水。需要灌溉時,小水淺澆,澆後立即鬆土提高地溫。出苗後應及時破膜放苗,一般應分2~3次進行,以免高溫烤苗。齊苗後儘早追肥、澆水,每667平方米(畝)追尿素10~15千克,配合深中耕,促根壯秧。發棵期以中耕保摘為主,澆水和中耕緊密結合,土壤不旱則不澆,視苗情少量追肥或不追肥,避免植株生長過旺而延遲結薯,澆水後結合中耕淺培土。

馬鈴薯封壟前結合長勢,每667平方米(畝)追施硫酸鉀複合肥10~15千克,並進行中耕培土,培成寬而高的大壟。地膜覆蓋栽培可揭膜進行培土,種植深時可不培上,培土時注意不要埋住功能葉。顯蕾時應摘除花蕾,並灌一次大水,進行7~10天蹲苗,促使生長中心向塊莖轉移。蹲苗結束後進入開花期,即塊莖膨大盛期,肥水需要量最大,根據摘情應小水勤澆,經常保持土壤溼潤和疏鬆,可於始花、盛長、終花及謝花期連續澆水3~4次。

馬鈴薯結合澆水追肥1~2次,以磷鉀肥為主,每667平方米可追氮磷鉀複合肥5~20千克。盛花期後,可噴施磷酸二氫鉀、綠豐寶等葉面肥,每10天1次,防止早衰,促進薯塊膨大。結薯後期控制澆水,注意排澇,防止爛薯。收穫枝葉枯萎,匍匐莖幹縮,塊莖表面木栓化為成熟標誌。應根據市場行情,掌握在高溫和雨季到來前適時收穫,應選晴天、土壤乾爽時進行,採收時避免薯塊損傷和日光曝曬,以免感病,影響貯運。

本文由觀鳳說事原創,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中國馬鈴薯大會下月啟幕 雲南成全國冬作馬鈴薯最大產區
    6月21日,在2018年中國馬鈴薯大會新聞發布會上,省委農辦副主任、省農業廳副廳長王平華介紹,雲南冬作馬鈴薯面積大幅上升,達到300多萬畝,雲南成為全國冬作馬鈴薯最大產區。王平華說,雲南是馬鈴薯的最適宜種植區域之一,具有與馬鈴薯原產地相似的氣候優勢條件。全省16個州市均有馬鈴薯分布,一年四季均可種植馬鈴薯。
  • 安康市旬陽縣推廣馬鈴薯綠色高產栽培和科學管理技術
    摘要:日前,安康市旬陽縣開展了冬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培訓,講解了馬鈴薯的測土配肥、科學管理防治、起壟、覆膜等要領,提高冬季馬鈴薯產值。
  • 馬鈴薯綠色高效生產技術
    重慶是全國馬鈴薯主產區之一,常年種植面積550萬畝。結合重慶地區氣候特性,在種植過程中採取「脫毒種薯+起壟栽培+覆膜+晚疫病預警與綜防+適時採收」綠色高效種植技術,可有效提高馬鈴薯單產,在脫貧攻堅、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栽培要點 1、種薯選擇:選用脫毒種薯。
  • 西吉:一顆馬鈴薯的成長之旅
    「在西吉縣所有農作物中,馬鈴薯因其適應性廣、豐產性好、營養豐富、用途廣泛、產業鏈條長、經濟效益高,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西吉縣馬鈴薯產業服務中心主任蘇林富介紹。上世紀90年代以前,當地農民戶均種植馬鈴薯2畝左右,畝產400公斤左右,「豐年當菜、荒年當糧」是馬鈴薯在當地群眾生活中重要地位的真實寫照。
  • 旱作馬鈴薯綠色增產技術模式效果明顯
    原標題:旱作馬鈴薯綠色增產技術模式效果明顯    近日,由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甘肅農業大學相關專家組成的測產小組,在定西市魯家溝鎮太平村、小岔口村馬鈴薯示範基地,對甘肅省農科院旱地農業研究所課題組研發的馬鈴薯立式深旋耕作和養分高效管理綜合技術模式示範田進行現場測產。
  • 技術創新將帶來馬鈴薯的綠色革命
    日前,國際著名農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高度讚賞了「優薯計劃」取得的進展並專門為「優薯計劃」題詞:「馬鈴薯雜交種子繁殖技術是顛覆性創新,將帶來馬鈴薯的綠色革命」。 袁隆平一邊聽取「優薯計劃」團隊黃三文研究員關於「優薯計劃」研究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情況介紹,一邊仔細查看利用第一代基因組設計育種獲得、比芝麻粒還小的二倍體馬鈴薯雜交種子,對馬鈴薯雜交種子繁殖技術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用雜交種子替代薯塊繁殖,可有效解決馬鈴薯重大產業難題。
  • 馬鈴薯發生病蟲害的原因是什麼?防治方式很重要,種植戶要掌握
    其實不論在種植任何的農作物時,種植戶們都不願意遇到病蟲害,因為它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以傷害到整個田裡的種植戶,所以必須要弄清楚自己所種農作物為什麼會發生病蟲害,同時也要學習些專業的防治方式。在種植馬鈴薯時,要是遇到了病蟲害,有可能擴散的非常快,導致種植戶沒有任何收益,所以下面給大家說說在馬鈴薯發生病蟲害的原因,以及預防的一些方法。
  • 基因組編輯技術解決馬鈴薯自交不親和難題
    馬鈴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塊莖類糧食作物。長期以來,馬鈴薯的研究和生產以四倍體為主要對象,使馬鈴薯產業面臨兩個結構性障礙。一是四倍體的遺傳非常複雜,導致馬鈴薯育種周期長,品種更新慢。二是馬鈴薯以薯塊進行繁殖,存在繁殖係數低、儲運成本高、易攜帶病蟲害等缺陷。
  • 馬鈴薯病毒病的幾種類別,以及如何防範治療
    表現為普通花葉、條斑花葉和皺縮花葉。普通花葉是一種輕型花葉病,植株生長正常,葉片大小與無病株的沒有區別,只是病葉輕微花葉;條斑花葉表現為葉片變小,病株葉脈、葉柄、莖上都有黑褐色的壞死條斑,初期呈斑駁花葉,後期下部葉片乾枯但不脫落,垂葉壞死;皺縮花葉病表現為病株葉片嚴重皺縮,花葉,葉片變小,葉尖端向下彎曲。全株矮化,葉片、葉脈、葉柄和莖都有黑色的壞死條斑。
  • 馬鈴薯的故事(上)從安第斯山到歐洲
    馬鈴薯!這馬鈴薯是現今人類社會的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僅次於水稻、玉米和小麥,它可是咱們餐桌上的常客,但要說起這馬鈴薯的身世,還有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呢。在咱們中國,大多數老百姓都管馬鈴薯叫土豆,但實際上,它可是地地道道的洋貨,是從國外傳來的。那麼,馬鈴薯最早起源於哪裡?是什麼人最先吃到了它?它又是怎麼被種出來的呢?
  • 【解讀】中國新主糧為何是馬鈴薯?
    201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顯示,解決好「三農」問題以及夯實農業基礎、深化農村改革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三大任務核心的目的仍是保障中國糧食安全。2015年年底,國務院專門出臺文件,把確保糧食安全列入省長責任制考核範圍。根據文件要求,今後各位地方大員必須在保護種糧積極性、增強地方糧食儲備能力等方面盡職盡責。
  • 甘肅推進馬鈴薯標準化綠色種植技術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記者近日從甘肅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近年來,甘肅省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指導下,持續強化現代科技、現代裝備和現代旱作農業技術在馬鈴薯產業中的集成應用,切實提高馬鈴薯標準化綠色化種植水平。
  • 馬鈴薯皮中水溶性多糖的結構、功能和抗氧化性質
    馬鈴薯皮廢料(PPW)的管理問題引起了歐洲馬鈴薯工業的極大關注,因此意味著需要確定一個綜合的、環境友好的解決方案。雖然土豆的消費量有所下降,但薯條、薯片和土豆泥等加工食品卻越來越受歡迎。土豆皮是薯片、速食土豆和類似產品的一部分。馬鈴薯皮是馬鈴薯加工廠的一種零價值廢物。馬鈴薯剝皮造成的損失範圍約15%到40%。事實上,這些果皮富含高附加值的物質(澱粉、蛋白質、酚類化合物、多糖)。
  • 甘肅省推進馬鈴薯標準化綠色種植技術
    我省推進馬鈴薯標準化綠色種植技術每日甘肅網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記者近日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我省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指導下,持續強化現代科技、現代裝備和現代旱作農業技術在馬鈴薯產業中的集成應用,切實提高馬鈴薯標準化綠色化種植水平。
  • 甘薯和馬鈴薯為什麼有那麼多名字
    為什麼甘薯和馬鈴薯的名字如此之豐富呢?和漢語的諸多親屬語言比較可發現,古代緬語對老虎的稱呼為kla,成書於唐朝的《蠻書》則記錄當時的古白語稱呼「虎」為「羅」,對應la音。對應一個詞根。但是甘薯和馬鈴薯的情況則截然不同,這兩種作物洋洋灑灑幾十種叫法,並不是由於一個詞的方言分化而成,而是選擇了不同的語素和命名方式。這兩種作物之所以名字如此豐富,實在是因為出現得太晚,作物傳播路徑太多樣,以至於名字無法統一了。
  • 愛爾蘭馬鈴薯饑荒——還會再次發生嗎?
    McLain, University of Arizona愛爾蘭並不總是依靠馬鈴薯,但在饑荒爆發前的幾十年裡,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種植馬鈴薯。作為一種農作物,土豆價格便宜且高產。作為食物,它們富含卡路裡和營養。愛爾蘭馬鈴薯饑荒發生於19世紀中葉,是一種真菌病的結果。讓我們來看看導致真菌病傳播的科學因素,以及將來如何預防此類悲劇。
  • 馬鈴薯根系爛用什麼好?馬鈴薯莖腐病用什麼藥?黃葉死苗怎麼預防
    馬鈴薯是五大主食之一,具有營養價值高、適應力強、產量大的特徵。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容易爛根死苗怎麼辦?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大棚馬鈴薯現出現爛根死苗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一、馬鈴薯爛根死苗的原因馬鈴薯出現爛根死苗大多是因為根腐病所造成。
  • 馬鈴薯白線蟲病
    扒開病根 , 可見金黃色的馬鈴薯胞囊線蟲雌線蟲死後形成的胞囊。  發病規律: 以胞囊在病薯塊、病根及病土中越冬。翌春在寄主分泌物的刺激 下 , 從土壤中休眠胞囊裡的卵孵化出 2 齡幼蟲侵入馬鈴薯根內 , 在根的組織裡發育成 3~4 齡幼蟲。發育成成蟲以後鑽出根表面 , 雄蟲回到土壤中 , 雌蟲受精後仍然附著在根的表面上 , 並長成新的胞囊。雌蟲脹破胞囊外露 , 內含卵數十至數百粒。
  • 直播預告|馬鈴薯新品種及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是什麼?這場直播...
    廣大網友們:為引導支持廣大婦女姐妹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遼寧省婦聯、省農科院聯合舉辦「鄉村振興巾幗行動」服務直通車直播課堂,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採取線上線下一體化綜合服務方式,將農業科技知識送到農業生產第一線,
  • 巴東縣馬鈴薯綠色產業化項目簡介
    (一)、項目建設背景 :巴東縣是馬鈴薯的主產區,具有品種優勢和商品薯生產優勢,常年種植面積在23萬畝左右,總產量達22多萬噸,當地農民人均佔有鮮薯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但加工業仍為空白,絕大多數直接作為蔬菜和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