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視野網8月28日電(裴振萍 王超)黑龍江省克山縣位於黑龍江省西部、齊齊哈爾市東北部,幅員面積3320平方公裡,耕地面積302萬畝,轄7鎮、8鄉、122個行政村,總人口50萬,是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中國高蛋白大豆之鄉、國家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全國造林綠化模範縣。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腹地,被譽為「黑土明珠」。
2020年上半年,克山縣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堅持疫情、經濟兩手抓,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5億元,同比增長1.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0.99億元,同比增長35.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1.78億元,同比增長18.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3.3億元,同比增長30%;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實現14142元和8012元,同比分別增長22.8%和38%。在目標考評中,綜合排名全市第一。
——圍繞產業升級,企業項目建設喜結碩果。在項目建設上,作為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克山馬鈴薯發展走過百年曆程,利用得天獨厚的優勢,全縣上下形成共識,打造「一區多園」釋放發展新活力。
打造馬鈴薯產業園。堅持「圍繞項目建基地,建強基地引項目」的發展思路,做強企業原料供應基地。今年圍繞投資30億元的雲鷹馬鈴薯全產業鏈項目,該項目是2020年全省百大項目之一,採取「企業自種、社企合作、訂單種植」三種模式,優先在全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區為雲鷹集團落實高標準馬鈴薯種植基地3萬畝,生產全粉21萬噸,可帶動種植基地50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全粉生產企業。
打造大豆產業園。引進華源農業公司投資10.3億元,建設有機大豆食品產業園,重點生產人造肉、小品種蛋白,打造「中國素食之都」和「世界小品種蛋白生產基地」。
打造鮮食玉米產業園。發揮玉米種植大縣的優勢,把發展鮮食玉米產業作為調整優化種植結構、促農增收的重要手段,立足區位、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2020年,全縣共建設鮮食玉米種植基地12萬畝,年可實現加工產值2.7億元,共發展鮮食玉米加工企業8家,擁有生產線22條,年可加工原料28萬噸,帶動基地種植15萬畝,已成為全省鮮食玉米加工能力最大縣份。
打造溫商輕工產業園。計劃兩年內引進20家溫州包裝印刷龍頭企業,生產食品、醫療、特種工程等塑料包裝,破解省內包裝產業標準低、質量差、運輸成本高的瓶頸問題。
打造智能物流產業園。圍繞公路、鐵路和冷鏈物流,聯合錦州港、上海物通集團共同打造公路、鐵路物流交易集散地、區域「陸港」中心,該項目已正式籤約。此外,依託鄉鎮資源稟賦,高起點規劃漢麻、蘇打礦泉水、A2奶牛、生豬養殖4個特色小鎮,打通鄉村產業發展「最後一公裡」。
目前,全縣累計投入2.8億元,加快園區「七通一平」建設,園區新落戶億元以上項目6個,總投資49.6億元,百億級園區雛形正在顯現。
——圍繞效益提升,現代農業建設全速推進。克山縣依託全國生態示範縣、全國首批食品安全示範縣、國家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創建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全國首批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和中國高蛋白大豆之鄉等國字號招牌,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抓改革,促發展,優生態,強保障,全力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持續推進高標準種植。全縣落實種植面積301.95萬畝,耕地輪作57.7萬畝,水稻休耕7143.42畝。落實農業「三減」示範基地面積40萬畝,農藥、化肥、除草劑均同比減少5%。建設網際網路+高標準示範46處基地6.3萬畝。特色高質高效作物26萬畝佔耕地總面積8.6%以上。
普遍推行農業機械化。玉米、大豆、馬鈴薯等優勢農作物田間生產節本增效機械化技術應用率達到95%,土地「三、三輪耕」、秋季深松整地、玉米大壟雙行、大豆大壟四行、精量播種、側深施肥、玉米大機械籽粒收穫、秸稈還田等新機具新技術廣泛普及。2020年,爭取到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521萬元,已發放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362.89萬元,補貼機具440臺(套)。標準化生產水平有了新提高,2020年共完成機械播種300.89萬畝,佔播種面積99.65%。
規範運營農機合作社。全縣共有規範運營合作社264個(包括聯合社),其中:國家級規範社16個、省級規範社41個(含國家級16個)、市級示範社59家(含國家級16個、省級41個)、縣級規範社102個(含國家級16個、省級41個、市級59個)。全縣有大中型拖拉機17079臺,農業機械總動力71.3萬千瓦,其中,共組建股份制合作社38家。入股農戶611戶,入股資金總額4232.93萬元,經營土地面積6.96萬畝。
——圍繞綠色農業,耕耘黑土建設「金山銀山」。克山縣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增強現代農業持續發展的後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突出重點,持續加力,促進了農業由總量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2020年,預計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5254元,同比增長7%。
夯實綠色發展根基。緊緊圍繞耕地質量提升,多方協同發力,打牢農業綠色發展基礎。針對黑土耕層弱化、地力等級下降、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建設三北防護林27177公頃,退耕還草4196畝,耕地輪作休耕74萬畝,黑土耕層厚度比2015年增厚2公分。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突破口,2020年建設高標準農田10萬畝,全市質量標準最高,撥款和建設進度最快,受到省市業務部門的充分認可。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和綠色種植模式,落實有機食品認證面積1.8萬畝,全市面積最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235萬畝,佔全市1/5;建設農業「三減」高標準示範基地35萬畝,網際網路+高標準綠色有機種植基地54個6.02萬畝,每年化肥、農藥、除草劑減量都在5%以上,實現了減量控害和農業提質增效。
構建綠色發展格局。聚焦農業生態治理,著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探索麵源汙染治理,全縣5個農藥集中配藥服務站,累計精準配置藥液2100噸,收集並無害化處理農藥殘液12噸,建設農藥包裝廢棄物收集倉210個,覆蓋全縣122個行政村,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10.7萬個。省農技部門總結為農藥包裝廢棄物處理「克山模式」,並在全省推廣。投入資金7624萬元,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推廣秸稈大機械翻埋、碎混還田模式,完成秸稈翻埋還田70萬畝,佔玉米和水稻種植面積的60%,秸稈翻埋比例位居全市第一,綜合利用秸稈78.4萬噸,利用率達到80%。狠抓畜禽糞汙治理,推廣「青貯飼料種植--規模養殖--糞肥腐熟還田--綠色有機生產」等農牧循環模式,發展以畜禽糞汙為主要原料的有機肥應用,加強畜禽糞汙的資源化利用。
強化綠色發展保障。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健全服務機制,全力保障農業高質量發展。把農業綠色發展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立足長遠,統籌考慮,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農業綠色發展領導小組,制定出臺克山縣農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精準制定黑土地保育修復、農田土壤汙染防治、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等系列方案意見,全面落實農業綠色發展措施。緊緊抓住國家和省相關政策支持機遇,先後爭取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黑土保護、綠色高產創建、制種大縣、耕地輪作、高標準農田、秸稈綜合利用項目12個。依託全省首家黑土保護院士工作站及其科研團隊,通過科研、技術、資金和市場等要素的植入,形成黑土保護與生態建設的協調統一,促進克山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通過政策資金撬動,使經營主體在播種、中耕、防病、收穫等環節享受全程社會化服務,農業生產的標準和質量全面提升。三年來,累計投入資金3.65億元,完成購買農業服務552萬畝次,促農增收58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