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鈴薯之鄉到中國茶海:地理標誌精準扶貧西部宣講團走進威寧、湄潭

2021-01-11 天眼新聞

威寧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

7月23日,記者跟隨國家知識產權局地理標誌精準扶貧西部宣講團一行在結束貴陽的集中宣講後,乘車5個小時,來到了素有"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美譽的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土豆洋芋馬鈴薯,其實都是洋芋。很多人知道威寧,也是因為"威寧洋芋"這件地理標誌商標。  馬鈴薯是400多年前從秘魯和智利傳入中國的,而威寧的土壤條件、空氣溼度、年降雨、氣溫等特點都與馬鈴薯原產地秘魯安第斯山區極為相似,是最適宜栽種馬鈴薯的地區之一。  2009年,"威寧洋芋"地理標誌商標獲得核准註冊,威寧馬鈴薯產業從此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按照"種植規模化、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品種專用化、加工精細化、營銷品牌化"的思路,威寧把馬鈴薯作為全縣的一項大產業來抓。數據顯示,目前威寧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90多萬畝,農民從馬鈴薯產業中實現人均純收入超過1600元,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2%以上。馬鈴薯產業已成為威寧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2017年1月,威寧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第一批馬鈴薯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11月,威寧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薯城"稱號。

"原來馬鈴薯開出來的花這麼漂亮!"   7月23下午,在威寧的第一站,宣講團成員來到了中墾薯業有限責任公司的馬鈴薯組培中心。走進寬敞明亮的中心,大家忍不住發出驚嘆聲。中心內常年恆溫,一株株馬鈴薯種苗在科研人員的精心培育下在這裡靜靜生長。

"育苗成功後他們就成了馬鈴薯的媽媽。"工作人員的介紹非常生動,中心內響起了歡快的笑聲。

據介紹,中墾薯業有限責任公司系中國農業發展集團旗下的成員企業,總部就在威寧。公司在威寧穩步開展馬鈴薯脫毒種苗組培中心、微型薯生產基地、原種繁育基地、馬鈴薯全粉加工廠等建設。

"把小土豆做成大產業,讓大產業助推大扶貧。"  走出組培中心,對面高處科研中心樓頂的兩句標語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這句話不僅是中墾薯業的口號,也是威寧在精準扶貧道路上的實踐。  據介紹,中墾薯業提出"抓兩頭,帶中間"的發展戰略,建設種源基地確保優質種薯供應,建設馬鈴薯加工廠解決銷售問題,以此帶動100萬畝馬鈴薯商品薯生產。種植馬鈴薯的農民通過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的應用以及優質新品種的引進,迅速提高單產水平和質量,可為當地馬鈴薯種植戶增加收入12億元。公司基地與加工廠的建設,還提供了大量勞務用工崗位,帶動地方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產業升級,讓威寧馬鈴薯從"生活薯"變成"致富薯"。在威寧期間,記者還見到了威寧南方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永軍,他在2008年帶頭創辦了威寧南方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帶領當地農民將馬鈴薯運往廣東、廣西等省外大中城市等地銷售,有效帶動群眾致富。 2016年又註冊了貴州南方薯業科技有限公司,在使用威寧洋芋地理標誌商標的同時,公司的南方薯寶商標知名度也不斷提升。   馬永軍告訴記者,公司年銷售種薯3萬噸,銷售額達7500萬元,直接帶動薯農3000戶、1.2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80戶,年人均增收1300元。

7月24日上午,宣講團一行在威寧縣行政中心召開座談會,與當地相關部門、協會、企業代表面對面交流。機會難得,小小的會議室內座無虛席。  威寧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潘衛東介紹了全縣農業產業發展情況,畢節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了畢節地理標誌工作情況。宣講團成員--山東省淄博市市場監管局(市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王光春,江西省贛州市贛南臍橙協會會長廖明生,福建省福鼎市茶葉協會會長林立慈,圍繞產業發展、塑造品牌、宣傳推廣等內容,分別介紹了地理標誌精準扶貧方面的經驗與做法。他們的現身說法引起了與會人員的強烈興趣,在自由交流環節,威寧蘋果、威寧苦蕎、威寧黨參等地理標誌商標註冊人代表爭相介紹各自的商標註冊使用情況並紛紛提問:  威寧苦蕎作為原材料已經獲得地理標誌商標核准註冊,是否可以使用在苦蕎加工的其他類別商品上?  地理標誌商標到期要續展,如果想更換商標註冊人名義應當如何辦理?應當提供哪些證明材料?  已經註冊的地理標誌商標如威寧蘋果等如何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力,進一步促進威寧全縣的精準扶貧工作?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審查五處處長李崝與幾位宣講團成員一起,耐心解答,座談會取得了良好成效。

交流結束後,宣講團成員福建省福鼎市茶葉協會會長林立慈和江西省贛州市贛南臍橙協會會長廖明生還與威寧洋芋地理標誌商標註冊人威寧縣農業產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及威寧蘋果地理標誌商標註冊人威寧縣果業發展中心籤訂了一對一幫扶協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貴州省市場監管局副巡視員劉勇和國家知識產權局智慧財產權運用促進司巡視員王冬峰做總結髮言,他們都表示,希望威寧以宣講團到來為契機,發揮威寧獨特的氣候地理環境優勢,進一步做好地理標誌工作,助推威寧農業發展和脫貧攻堅。

 湄潭: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  離開威寧路上,記者發朋友圈說要去湄潭。多位好友留言說:湄潭翠芽不錯。我回復道:"我知道呀!這件地理標誌商標非常有名。"  7月24日傍晚,宣講團來到了湄潭。  隸屬遵義市的湄潭縣因茶而知名,車子一進入湄潭,記者注意到路邊的路燈,造型都是茶樹葉子,還有茶壺、蓋碗等體現茶元素的建築,仿佛無聲的廣告。   據了解,湄潭有生態茶園60萬畝,是貴州第一茶縣,湄潭翠芽和遵義紅這兩件地理標誌商標,均已註冊10年。經過多年精心的運用、宣傳、保護,茶葉成為當地茶農脫貧致富的"金葉子",兩件地理標誌也成為湄潭對外宣傳的"金名片"。

來到湄潭,記者手中拿到的活動手冊中載明:湄潭曾經是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點縣,全縣建檔貧困戶12961戶43689人,已脫貧9913戶35777人,經國務院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專項評估檢查,已於2018年9月成功退出貧困縣。看著窗外的美景,記者由衷地為眼前這座安靜秀麗的小城感到高興。   在湄潭的活動集中在7月25日。就在前一天晚上,湄潭下了一場雨,25日清晨,雨過天晴,空氣格外清新。宣講團早早出發了,因為一上午的時間,宣講團要分別參觀七彩部落湄潭翠芽基地,萬畝茶海遵義紅基地,琦福苑茶葉公司和蘭馨茶業公司4個地方,去實地感受地理標誌助力精準扶貧,推動農業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結下的累累碩果。

七彩部落,其實是金花村的一個自然村民組,原名大清溝組,全組共有73戶274人。宣講團參觀的第一個落腳點是在茶山高處的"翠芽27°茶海客廳"。這是一個可以俯視全村的巨大觀景臺,白色的穹頂在藍天白雲下格外醒目。站在觀景臺邊,腳下是一片茶園,點綴著眾多五顏六色的建築,七彩部落因此得名。

"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金花村改革辦主任劉建順,用充滿激情、生動風趣的話語,向宣講團一行介紹了該村以土地承包經營流轉合作社為平臺,統一茶園、山林、土地、房屋等資源,採用統一規劃、統一資源、統一管理的模式,探索建立"人人是股東、戶戶能分紅"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組建貴州愛財部落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的過程。

在七彩部落匆匆走過,仿佛穿越童話世界,很多村民房屋牆壁上有精美的手繪,道路兩旁不僅有綠油油的茶園和一些採茶的茶農,還穿插散落著小吃店、民宿、酒吧、奶茶吧、茶葉品鑑館……路燈燈旗上,是"銀聯雲閃付"的廣告;一把把彩色的太陽傘,在綠色茶園的襯託下分外耀眼。

"難怪剛才茶海客廳旁邊有個牌子上寫著--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離開七彩部落時,記者心裡這麼想著,戀戀不捨。

七彩部落是多姿多彩的,萬畝茶海則是一篇蔥綠。登上觀海樓,可視範圍內的茶園就有1萬多畝,令人仿佛置身綠色的海洋。地理標誌商標帶動茶旅產業融合,堪稱典範。

產業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蘭馨茶業有限公司和琦福苑茶葉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創建於1996年蘭馨茶業有限公司,謹守"君子若蘭德才雙馨"企業之魂,專注茶業23年,從4000餘家貴州茶企中脫穎而出,成長為貴州茶行業科技領軍型企業。   走在公司生產車間內,秩序井然,四周瀰漫著淡淡的茶香。牆壁上貼著企業的宣傳畫,"28項專利技術以集成創新引領黔茶發展"的字樣非常醒目。

領軍企業不僅是開拓市場的先鋒,在助力產業扶貧方面也走在前面。據了解,蘭馨茶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通過產業帶動、建立合作社、利潤分紅等方式帶動農戶脫貧致富。公司發展自有莊園化茶園6800畝,帶動合作社美麗茶園2.8萬畝,產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04戶,戶均增收2150元,是產業扶貧的典型。

琦福苑茶業有限公司也是一家省級重點龍頭企,2012年由"遵義紅"創始人葉文盛先生發起成立,主要經營茶葉的種植、生產、加工、銷售。

"自己種、自己做、乾淨茶、放心茶。"走進琦福苑的生產車間,牆上有12個字的標語,這也是公司堅持的核心經營理念。

據介紹,琦福苑公司廠區佔地面積60畝,廠房面積6000餘平方米。閒置荒山地通過流轉發展產業為百姓帶來一定經濟收入,公司還通過發放生產物資,建立茶青收購保障體系,帶動湄潭縣高臺鎮建設茶園3.5萬畝,涉及農戶2500多戶6000多人。

琦福苑公司計劃在適合茶葉生長的荒山地區、貧困地區打造高品質自有基地3000畝,現已完成724.5畝有機茶基地建設。在公司展廳的大屏幕上,展示的就是茶基地的畫面,實現了"雲直播"。

7月25日下午,宣講團與湄潭縣相關部門一起座談交流並舉辦結對幫扶籤約。  八山一水一分田。貴州雖然山隔水阻,卻也留存下豐厚的生態家底。如今,貴州全省正在按照《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意見》,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全力打好"2019夏秋決戰",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更加有力的產業支撐。地理標誌作為"品牌帶動、標準支撐、品質保障、市場信譽"的重要載體,必將在推動貴州12大特色優勢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培育比較優勢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藍天白雲常做客,綠水青山入畫來。多彩貴州,未來可期。

李春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左春林

編輯 韋依  編審 李劼

相關焦點

  • 「中國十大富硒之鄉」
    9月10日,在第二屆高原富硒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暨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服務精準扶貧交流會上,中國富硒聯盟副主席武家奉和肖志龍為海東市平安區人民政府授予「十大富硒之鄉」榮譽牌。 在近日舉行的全國第四屆富硒生態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十大富硒榜頒獎盛典上,中國富硒聯盟秘書處、中國富硒雜誌社、中國富硒生態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組委會、中國十大富硒榜組委會授予海東市平安區為「中國十大富硒之鄉」榮譽稱號。據悉,這是平安區第二次榮登「中國十大富硒榜」。
  • 茶文化:茶具知識之茶海
    一是盛產茶葉的產地,種有大片的茶樹,可說是茶海,比如"中國茶海--福建";二是飲茶器具,如能盛很多可喝的(衝好了的)茶的容器,也可說是茶海,還比如公道杯;三是品茶的工藝家具,利用竹、木、石等原材料製作而成,其作用基本等同於茶盤,但是比茶盤更具有藝術性。茶海,又稱茶盅或公道杯。形狀似無柄的敞口茶壺。因烏龍茶的衝泡非常講究時間,就是幾秒十幾秒之差,也會使得茶湯質量大大改變。
  • 精準扶貧 「網際網路+」模式助力黔貨出山
    融媒助力 黔貨出山 本報記者 吳秉澤 通訊員 蒙煥琴藏身於大山深處的納雍赤松茸、來自開陽的生態富硒雞蛋、產自黔北正安的野生木瓜……打開「助農團團」貴陽融媒扶貧展示平臺,貴州各地的原生態綠色農產品映入眼帘。
  • 威寧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示範及成果轉化基地勞作忙
    連日來,走進威寧自治縣雪山鎮雪山村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示範及成果轉化基地,遠遠望去,連片的馬鈴薯枝繁葉茂,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為聚合各方資源攻關馬鈴薯生產重點問題,搭建多出品種、快出品種、出好品種平臺,加快優良品種推廣應用,任務單位根據馬鈴薯產業發展需要和國家馬鈴薯良種聯合攻關有關要求,承擔國家馬鈴薯良種聯合攻關品種示範任務。
  • 粉象生活帶貨宣恩縣白柚,公益直播助力精準扶貧
    宣恩縣,位於武夷山區腹地、湖北省西南邊陲、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是中國白柚之鄉,所產的貢水白柚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全縣共擁有14萬畝的白柚,是宣恩縣人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一直以來,粉象生活積極響應國家扶貧號召,堅持精準扶貧方略,創新幫扶方式,以消費扶貧行動為抓手,依託平臺分享屬性和直播的影響力,著力解決對口農產品滯銷的難題。
  • 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克山:「黑土明珠」放異彩綠色克山譜新篇
    經濟視野網8月28日電(裴振萍 王超)黑龍江省克山縣位於黑龍江省西部、齊齊哈爾市東北部,幅員面積3320平方公裡,耕地面積302萬畝,轄7鎮、8鄉、122個行政村,總人口50萬,是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中國高蛋白大豆之鄉、國家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全國造林綠化模範縣。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腹地,被譽為「黑土明珠」。
  • 「承德山水」扶貧產品好在哪兒?
    長城網9月5日訊(記者 張晨光 劉瀾瀾 李夢妍)今天上午,2020年全國消費扶貧月——北京消費扶貧市區聯動暨消費扶貧工會日、「承德山水」扶貧產品進北京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市消費扶貧雙創中心舉行。「承德山水」扶貧產品好在哪兒?承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市政協黨組副書記吳清海在儀式現場「帶貨」推介。
  • 2020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日前,由中國科協定點扶貧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山西省嵐縣人民政府和北京中農服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中國農業科技下鄉專家團和中國老教授協會農業專業委員會等合辦的 「2020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 威寧大數據「友工」小程序 讓65萬人找到工作
    近日,走進威寧自治縣工業園區就業扶貧車間,20多名工人正在通過編織、剪線、燒線等程序進行手工製鞋。來自秀水鎮新坪村的蔣文敏一家8口人,2016年搬遷到縣城興隆佳園安置點,住著3室一廚一衛100平方米的房子。去年5月份通過「友工」微信小程序到扶貧車間工作,成了車間的做工「能手」。
  • 湖南永順縣被授予「古莓茶之鄉」稱號
    11月18日,在第十六屆中國茶業經濟年會上,永順縣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古莓茶之鄉」稱號。永順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縣科技扶貧惠農作戰組組長李延堃代表永順縣接受授牌。莓茶學名為顯齒蛇葡萄,是一種珍貴的多年生藤本植物。
  • 興和縣:扶貧政策宣講「進田地 上炕頭」
    村委會擠滿了村民,宣講團成員與村民面對面座談,為群眾百姓現場答疑解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宣講小分隊在「學習講堂」、貧困戶家裡、田間地頭為貧困戶、村民解讀脫貧攻堅、社會保障政策知識及種植養殖技能知識。他們結合「雙決雙扶」宣講目標任務,圍繞脫貧攻堅政策、環境衛生整治及群眾生活習慣、鄉村振興等方面進行宣講,宣講小分隊拓寬宣傳渠道,堅持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實際,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扶貧政策講清楚、說明白,提高廣大群眾對扶貧政策的知曉度,擴大群眾受惠面、提升群眾幸福感。
  • 庫恩:精準扶貧是消除西方對中國偏見的強有力的故事
    人們意識到,中國約有1億極端貧困人口。無論是由於偏遠山村的地理隔絕,還是由於他們沒有接受足夠的教育或充分的就業,或者是由於他們年老體弱,經濟發展是永遠不夠的:無論中國經濟增長多快,無論人均GDP多大,這些極端貧困人口的狀況也依然沒有改變。中國的第一個國家目標是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強調,如果有哪個中國公民繼續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那麼中國就不可能成為「小康社會」。
  • 【精準扶貧 鄉村振興】祁東黃花菜搭上電商快車 西蘭花在脫貧攻堅...
    紅網時刻記者 楊樺 衡陽報導   作為著名的「中國黃花菜之鄉」,擁有全國最大的黃花菜產區祁東縣是農業大縣,108萬人,特色農產品非常豐富,盛產黃花菜、酥脆棗、紅薯粉絲、草蓆、檳榔芋、生薑、馬蹄等特色農產品;是「中國黃花菜之鄉」,黃花菜、酥脆棗均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性產品」,是全省唯一一家同時獲得2個農產品國家地理標誌榮譽稱號的縣。
  • 中國農民從地理標誌中獲益
    擁有47萬人口、28個民族的桑植縣曾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當地人大多選擇離開農村到大城市務工掙錢。只有少數人留在村子裡靠種玉米或土豆為生。自1995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一直在資助該縣的扶貧項目。扶貧工作的亮點之一就是通過地理標誌運用來增加當地人的收入。地理標誌是鑑別原產於一個地區或一地點的產品的標誌。
  • 理論宣講長沙「就認這個理」
    新華網長沙1月12日電(王婧菲 張仲蘇 王坤)和「院士天團」一起聊自貿區發展、「黨建聲音館」講述紅色故事、老年藝術團自編自演《老兩口學公報》……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街頭巷尾,理論宣講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走進市民生活。2020年,長沙市委宣傳部獲評「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讓我們走進《就認這個理》學習新思想長沙微宣講的現場,解析理論宣講的長沙密碼。
  • 助力石阡騰飛 中國財富傳媒集團攜手企業精準扶貧
    「中國財富傳媒集團始終把定點扶貧作為重任扛在肩上,放在心裡,盡心盡力開展工作。」葛瑋介紹,2016年新華社社長蔡名照考察石阡,提出宣傳扶貧、信息扶貧、搭橋扶貧、人才扶貧等措施,親自安排部署。同年,中國財富傳媒集團組織江蘇省20多家上市公司到石阡開展考察對接,捐款捐物;中國證券報捐款60萬元用於幼兒教育,新華出版社捐贈圖書5萬元。
  • 省屬高校精準扶貧二十大典型項目掃描
    項目實施兩年來,古丈茶葉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獲得了「中國有機茶之鄉」等13塊金字招牌;茶葉產值由2015年的4.0億上升到2017年的7.8億,產值接近翻番;茶葉平均每畝綜合產值由2927元提升到5200元,增長了78%。
  • 以信息化加速精準扶貧 甘肅電信助力打造智慧宣傳大數據平臺
    「信息化既是扶貧手段,更是脫貧內容」。面對新時期新要求,甘肅電信依託豐富的信息化應用和集成能力,實現對貧困村和貧困戶的精準識別、精準匹配、精準幫扶與精準管控,以信息化加速精準扶貧落地生花。    走進尋常百姓家的信息化  信息化之花不僅在智慧宣傳等大數據平臺盛開綻放,也在普通老百姓家生根發芽。
  • 特色宣講走進濱水課堂 扶貧、護河故事動人心弦
    14日,雨花區舉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微宣講活動,濱水課堂裡不僅專家領學全會精神,駐村第一書記、巡河員等也走上講臺,動情的護河故事、扶貧經歷,打動在場者心靈。  微宣講活動亮相圭塘街道,水清岸綠的圭塘河成為最佳「講臺」。濱水課堂裡,專家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基本概況、全會召開的歷史背景及重大意義、全會公報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