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
7月23日,記者跟隨國家知識產權局地理標誌精準扶貧西部宣講團一行在結束貴陽的集中宣講後,乘車5個小時,來到了素有"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美譽的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土豆洋芋馬鈴薯,其實都是洋芋。很多人知道威寧,也是因為"威寧洋芋"這件地理標誌商標。 馬鈴薯是400多年前從秘魯和智利傳入中國的,而威寧的土壤條件、空氣溼度、年降雨、氣溫等特點都與馬鈴薯原產地秘魯安第斯山區極為相似,是最適宜栽種馬鈴薯的地區之一。 2009年,"威寧洋芋"地理標誌商標獲得核准註冊,威寧馬鈴薯產業從此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按照"種植規模化、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品種專用化、加工精細化、營銷品牌化"的思路,威寧把馬鈴薯作為全縣的一項大產業來抓。數據顯示,目前威寧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90多萬畝,農民從馬鈴薯產業中實現人均純收入超過1600元,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2%以上。馬鈴薯產業已成為威寧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2017年1月,威寧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第一批馬鈴薯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11月,威寧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薯城"稱號。
"原來馬鈴薯開出來的花這麼漂亮!" 7月23下午,在威寧的第一站,宣講團成員來到了中墾薯業有限責任公司的馬鈴薯組培中心。走進寬敞明亮的中心,大家忍不住發出驚嘆聲。中心內常年恆溫,一株株馬鈴薯種苗在科研人員的精心培育下在這裡靜靜生長。
"育苗成功後他們就成了馬鈴薯的媽媽。"工作人員的介紹非常生動,中心內響起了歡快的笑聲。
據介紹,中墾薯業有限責任公司系中國農業發展集團旗下的成員企業,總部就在威寧。公司在威寧穩步開展馬鈴薯脫毒種苗組培中心、微型薯生產基地、原種繁育基地、馬鈴薯全粉加工廠等建設。
"把小土豆做成大產業,讓大產業助推大扶貧。" 走出組培中心,對面高處科研中心樓頂的兩句標語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這句話不僅是中墾薯業的口號,也是威寧在精準扶貧道路上的實踐。 據介紹,中墾薯業提出"抓兩頭,帶中間"的發展戰略,建設種源基地確保優質種薯供應,建設馬鈴薯加工廠解決銷售問題,以此帶動100萬畝馬鈴薯商品薯生產。種植馬鈴薯的農民通過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的應用以及優質新品種的引進,迅速提高單產水平和質量,可為當地馬鈴薯種植戶增加收入12億元。公司基地與加工廠的建設,還提供了大量勞務用工崗位,帶動地方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產業升級,讓威寧馬鈴薯從"生活薯"變成"致富薯"。在威寧期間,記者還見到了威寧南方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永軍,他在2008年帶頭創辦了威寧南方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帶領當地農民將馬鈴薯運往廣東、廣西等省外大中城市等地銷售,有效帶動群眾致富。 2016年又註冊了貴州南方薯業科技有限公司,在使用威寧洋芋地理標誌商標的同時,公司的南方薯寶商標知名度也不斷提升。 馬永軍告訴記者,公司年銷售種薯3萬噸,銷售額達7500萬元,直接帶動薯農3000戶、1.2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80戶,年人均增收1300元。
7月24日上午,宣講團一行在威寧縣行政中心召開座談會,與當地相關部門、協會、企業代表面對面交流。機會難得,小小的會議室內座無虛席。 威寧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潘衛東介紹了全縣農業產業發展情況,畢節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了畢節地理標誌工作情況。宣講團成員--山東省淄博市市場監管局(市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王光春,江西省贛州市贛南臍橙協會會長廖明生,福建省福鼎市茶葉協會會長林立慈,圍繞產業發展、塑造品牌、宣傳推廣等內容,分別介紹了地理標誌精準扶貧方面的經驗與做法。他們的現身說法引起了與會人員的強烈興趣,在自由交流環節,威寧蘋果、威寧苦蕎、威寧黨參等地理標誌商標註冊人代表爭相介紹各自的商標註冊使用情況並紛紛提問: 威寧苦蕎作為原材料已經獲得地理標誌商標核准註冊,是否可以使用在苦蕎加工的其他類別商品上? 地理標誌商標到期要續展,如果想更換商標註冊人名義應當如何辦理?應當提供哪些證明材料? 已經註冊的地理標誌商標如威寧蘋果等如何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力,進一步促進威寧全縣的精準扶貧工作?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審查五處處長李崝與幾位宣講團成員一起,耐心解答,座談會取得了良好成效。
交流結束後,宣講團成員福建省福鼎市茶葉協會會長林立慈和江西省贛州市贛南臍橙協會會長廖明生還與威寧洋芋地理標誌商標註冊人威寧縣農業產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及威寧蘋果地理標誌商標註冊人威寧縣果業發展中心籤訂了一對一幫扶協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貴州省市場監管局副巡視員劉勇和國家知識產權局智慧財產權運用促進司巡視員王冬峰做總結髮言,他們都表示,希望威寧以宣講團到來為契機,發揮威寧獨特的氣候地理環境優勢,進一步做好地理標誌工作,助推威寧農業發展和脫貧攻堅。
湄潭: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 離開威寧路上,記者發朋友圈說要去湄潭。多位好友留言說:湄潭翠芽不錯。我回復道:"我知道呀!這件地理標誌商標非常有名。" 7月24日傍晚,宣講團來到了湄潭。 隸屬遵義市的湄潭縣因茶而知名,車子一進入湄潭,記者注意到路邊的路燈,造型都是茶樹葉子,還有茶壺、蓋碗等體現茶元素的建築,仿佛無聲的廣告。 據了解,湄潭有生態茶園60萬畝,是貴州第一茶縣,湄潭翠芽和遵義紅這兩件地理標誌商標,均已註冊10年。經過多年精心的運用、宣傳、保護,茶葉成為當地茶農脫貧致富的"金葉子",兩件地理標誌也成為湄潭對外宣傳的"金名片"。
來到湄潭,記者手中拿到的活動手冊中載明:湄潭曾經是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點縣,全縣建檔貧困戶12961戶43689人,已脫貧9913戶35777人,經國務院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專項評估檢查,已於2018年9月成功退出貧困縣。看著窗外的美景,記者由衷地為眼前這座安靜秀麗的小城感到高興。 在湄潭的活動集中在7月25日。就在前一天晚上,湄潭下了一場雨,25日清晨,雨過天晴,空氣格外清新。宣講團早早出發了,因為一上午的時間,宣講團要分別參觀七彩部落湄潭翠芽基地,萬畝茶海遵義紅基地,琦福苑茶葉公司和蘭馨茶業公司4個地方,去實地感受地理標誌助力精準扶貧,推動農業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結下的累累碩果。
七彩部落,其實是金花村的一個自然村民組,原名大清溝組,全組共有73戶274人。宣講團參觀的第一個落腳點是在茶山高處的"翠芽27°茶海客廳"。這是一個可以俯視全村的巨大觀景臺,白色的穹頂在藍天白雲下格外醒目。站在觀景臺邊,腳下是一片茶園,點綴著眾多五顏六色的建築,七彩部落因此得名。
"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金花村改革辦主任劉建順,用充滿激情、生動風趣的話語,向宣講團一行介紹了該村以土地承包經營流轉合作社為平臺,統一茶園、山林、土地、房屋等資源,採用統一規劃、統一資源、統一管理的模式,探索建立"人人是股東、戶戶能分紅"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組建貴州愛財部落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的過程。
在七彩部落匆匆走過,仿佛穿越童話世界,很多村民房屋牆壁上有精美的手繪,道路兩旁不僅有綠油油的茶園和一些採茶的茶農,還穿插散落著小吃店、民宿、酒吧、奶茶吧、茶葉品鑑館……路燈燈旗上,是"銀聯雲閃付"的廣告;一把把彩色的太陽傘,在綠色茶園的襯託下分外耀眼。
"難怪剛才茶海客廳旁邊有個牌子上寫著--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離開七彩部落時,記者心裡這麼想著,戀戀不捨。
七彩部落是多姿多彩的,萬畝茶海則是一篇蔥綠。登上觀海樓,可視範圍內的茶園就有1萬多畝,令人仿佛置身綠色的海洋。地理標誌商標帶動茶旅產業融合,堪稱典範。
產業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蘭馨茶業有限公司和琦福苑茶葉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創建於1996年蘭馨茶業有限公司,謹守"君子若蘭德才雙馨"企業之魂,專注茶業23年,從4000餘家貴州茶企中脫穎而出,成長為貴州茶行業科技領軍型企業。 走在公司生產車間內,秩序井然,四周瀰漫著淡淡的茶香。牆壁上貼著企業的宣傳畫,"28項專利技術以集成創新引領黔茶發展"的字樣非常醒目。
領軍企業不僅是開拓市場的先鋒,在助力產業扶貧方面也走在前面。據了解,蘭馨茶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通過產業帶動、建立合作社、利潤分紅等方式帶動農戶脫貧致富。公司發展自有莊園化茶園6800畝,帶動合作社美麗茶園2.8萬畝,產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04戶,戶均增收2150元,是產業扶貧的典型。
琦福苑茶業有限公司也是一家省級重點龍頭企,2012年由"遵義紅"創始人葉文盛先生發起成立,主要經營茶葉的種植、生產、加工、銷售。
"自己種、自己做、乾淨茶、放心茶。"走進琦福苑的生產車間,牆上有12個字的標語,這也是公司堅持的核心經營理念。
據介紹,琦福苑公司廠區佔地面積60畝,廠房面積6000餘平方米。閒置荒山地通過流轉發展產業為百姓帶來一定經濟收入,公司還通過發放生產物資,建立茶青收購保障體系,帶動湄潭縣高臺鎮建設茶園3.5萬畝,涉及農戶2500多戶6000多人。
琦福苑公司計劃在適合茶葉生長的荒山地區、貧困地區打造高品質自有基地3000畝,現已完成724.5畝有機茶基地建設。在公司展廳的大屏幕上,展示的就是茶基地的畫面,實現了"雲直播"。
7月25日下午,宣講團與湄潭縣相關部門一起座談交流並舉辦結對幫扶籤約。 八山一水一分田。貴州雖然山隔水阻,卻也留存下豐厚的生態家底。如今,貴州全省正在按照《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意見》,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全力打好"2019夏秋決戰",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更加有力的產業支撐。地理標誌作為"品牌帶動、標準支撐、品質保障、市場信譽"的重要載體,必將在推動貴州12大特色優勢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培育比較優勢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藍天白雲常做客,綠水青山入畫來。多彩貴州,未來可期。
李春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左春林
編輯 韋依 編審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