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謀劃 全產業發展
——安定區創建馬鈴薯綠色標準化示範基地見聞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侯小寶
四月,在溫暖舒適的安定,一顆顆種薯剛剛栽下,它們將歷經近五個月的生長,最終成為高品質的馬鈴薯。
從過去填飽肚子的「救命薯」,到現在帶動產業發展的「致富薯」,安定區通過種植地塊集中連片、配套設施完善、高產穩產、全程機械化的實踐,為創建馬鈴薯綠色標準化示範基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4月29日召開的全省馬鈴薯綠色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會現場,來自全省各市州農業農村局的代表和專家學者前來安定區「取經」,實地學習好經驗、好做法。
高產高效種植 託低價收購
走進稱鉤驛鎮好麥村、陽坡村萬畝加工型馬鈴薯綠色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黑色的地膜下,種薯正在土壤中蓄積著養分,等待幼苗破土而出。該鎮目前已建成1萬餘畝的莊薯3號馬鈴薯基地1個。
這些地塊採用「脫毒良種+黑膜覆蓋+配方施肥+機械耕作+病蟲防控」的高產高效種植技術,按照種植品種、地膜覆蓋、配方施肥、機械耕作、病蟲害防控的「五統一」種植標準,所產馬鈴薯品質高、加工性能好。
每斤保底收購價0.45元,一畝地純收入1300-1400元……這些馬鈴薯還未收穫,就已經被籤下了訂單,價格也有了保障。
帶來實惠的是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貧困戶跟著種植大戶走、種植大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市場走」的「四跟進」模式,延長了產業鏈條,形成了牢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和風險防控機制,用澱粉訂單倒逼種植,既擴大了種植規模,也能穩定帶動農戶致富。
藍天馬鈴薯產業公司董事長李幸澤說,公司今年已接下6萬多噸的馬鈴薯澱粉訂單,每噸售價9200元,每噸淨收益3000元。生產這些澱粉需要約20噸的鮮薯,每斤最高收購價能達到0.6元。
機械化耕作 菜單式服務
要做到標準化,社會化農機服務必不可少。位於稱鉤驛鎮的定西安泰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土地託管、訂單收購」三種帶動模式,提供「旋耕、種植、覆土、撒藥、割秧、收穫、殘膜回收」七種服務,解決了當前農村「人到哪裡去、地由誰來種、錢從哪裡來」的問題。
「全程託管又可分為收益型全託和服務型全託兩種。」安泰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廷發告訴記者,收益型全託是農民將土地委託給託管合作社全權管理,除去每畝生產經營成本,產生的利潤合作社與農戶按4:6分成。2020年,合作社收益型全託800畝,預計收入14.2萬元。服務型全託產品全部歸農民,合作社收取全程的服務費,並向農戶保證達到定額的產量。
合作社還與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0.45元/斤的價格籤訂訂單回收協議,合作社以0.4元/斤的價格與貧困戶籤訂收購協議,保障了農民的收益。至目前,合作社已與貧困戶籤訂馬鈴薯供銷合同1235份,帶動貧困戶658戶,戶均種植馬鈴薯12畝,貧困戶每年增收3200元。
精準水肥管理 綠色化生產
在魯家溝鎮太平村千畝馬鈴薯水肥一體化技術示範基地,滴灌帶為土壤源源不斷地提供著養分,全程可控,很多操作在手機上就能實現。示範基地分為系統控制區、試驗區、技術展示區三個區域,目前開展了水溶肥肥效試驗、馬鈴薯需肥規律試驗、馬鈴薯肥料配方試驗、保水劑替代地膜試驗等試驗示範8項。
「通過『土壤墒情自動監測+智能決策+精準水肥管理+終端智能控制』模式,有效實現了馬鈴薯的自動化、集約化、高效化管理,達到提質增效、綠色生產的目的。」省耕地質量保護服務總站站長崔增團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