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河流韻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就是為了擴大我國從包括美國在內的其它各國的進口。
儲著勝
經過緊張籌備,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於11月5日到10日在上海舉行。此次博覽會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5月14日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正式宣布舉辦的。屆時,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工商界人士及有關國際組織負責人將應邀與會,確認參加的企業已經超過3000家。
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向世界宣告了我國繼續擴大開放的堅定態度。我國經過40年的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然而,中國的崛起卻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牴觸情緒,它們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指責中國市場開放程度不高。對於這些指責,我國一方面據理力爭,另一方面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就是一個極具針對性的舉措。
國際進口博覽會不僅為國外商品和服務出口到中國提供了便利,還為希望與中國保持並發展良好商貿合作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創造了新的機會。據報導,此次國際進口博覽會,英國將派出包括王室成員、政府官員和企業領袖組成的高級別代表團出席。英國對此次博覽會寄予了厚望,英國官員更認為它將為中英關係「黃金時代」帶來新機遇。可以肯定的是,抱有這種想法的不僅僅是英國,其它參會國家與地區也都非常渴望在中國這個超級市場上一展身手,儘量多地拿到一些市場份額。畢竟,建立在公平、開放基礎上的商貿關係是一種雙贏的關係。對於參加此次博覽會的國家和地區來說,11月上旬派人來上海,不僅是給中國捧場,更是為自己贏得增加出口的機會。
有這麼多國家與地區願意與中國開展商貿活動,在「反全球化」暗潮湧動的當下,對中國來說也是非常難得的借力自強之良機。當全球各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與服務競相湧入中國、給國內相關行業和企業帶來巨大壓力與挑戰的同時,也會激發它們不斷地改變自己、提升自己,通過轉型升級,使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長遠來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有利於我國供給側質量的提高和結構的改善。
近年來,國人出國旅遊的數量不斷增長,相伴隨的是海外購物大軍日漸擴大。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中國居民,已經不滿足於本國產品與服務的消費,他們對其它國家的優質品牌產品和服務也有了強烈的消費欲望。出國旅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他們這方面的需求。但僅此是遠遠不夠的。一來出國的人數雖然每年都在增長,但在總人口中的佔比還是很有限的;二來出國購物即便物品本身價格比國內低很多,但如果加上交通、住宿等費用,實際支付的成本仍然高昂;三是從國外買東西帶回國內畢竟還是有諸多不便之處。
而國際進口博覽會可以將大量國人需要的外國優質產品和服務直接輸送到國內,讓國人不出國就可以自由購買與享有。這對國內消費者來說,不僅過程方便而且經濟上也非常合算。
美國今年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給出的一大理由就是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過大。意思就是,我們賣給他們的東西太多了,而買他們的東西又太少了。要減少這種過大的順差,一種方法是他們減少從我國的進口,基本手段是提高關稅,不過這是一種消極的做法;另一種方法是我們敞開大門,增加從美國的進口,這是一種積極的做法。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就是為了擴大我國從包括美國在內的其它各國的進口。其目的非常明確。此舉不僅表明中國政府積極尋求國家與國家之間在貿易失衡時的正確解決方案,也是對美國提高關稅這種貿易保護主義做法的最好回擊。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只是一個開始,而博覽會本身也只是一個窗口,緊隨其後的將是源源不斷的跨國商業活動。隨著大量國外商品與服務湧入中國,不僅會給國人在生活消費上帶來更多、更好的選擇,而且也會讓眾多願意與中國發展商貿合作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從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中受益良多。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責任編輯:趙豔萍 HF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