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何樹全
舉世矚目的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11月5日如期拉開帷幕。這是一個「不一樣」的博覽會,是迄今為止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在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一大創舉,在當今世界貿易促進領域也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一,主場外交——國家戰略意義。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2018年我國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之後的又一場主場外交活動,是繼「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之後,國際合作的又一個重要支撐,是世界各國展示國家發展成就、開展國際貿易的開放型合作平臺,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公共產品,是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標誌性工程。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首次將國家發展成就展示、企業商業交易和國際經貿論壇納入同一個平臺,「三合一」的架構模式有別於其他展會,也是進口博覽會的獨特之處和特色。進博會中國館以八個展示單元,展現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國發展的世界意義。中國館取名為「共羽華平」,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主線,詮釋了進博會「新時代,共享未來」的主題,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體現了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各國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第二,高質量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戰略意義。
當前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涵,就是從總量擴張向結構優化轉變,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當前,居民消費需求和產業升級轉型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需要擴大進口。
主動擴大進口,是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有助於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高品質消費需求。擴大進口的重點領域是我國處於相對弱勢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優質居民消費品、國內短缺的油氣能源及戰略礦產資源、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同時,引入國際競爭,在一定程度能夠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主動擴大進口,也是逆全球化和美國加快推行貿易保護政策的背景下,我國的主動選擇。2018年以來,我國對外開放加速推進,擴大進口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進博會作為我國擴大進口的重要平臺,與2018年年初以來進口關稅調降等措施一脈相承,是主動擴大進口政策的重要內容。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表明中國主動開放市場的真情實意,彰顯了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全球貿易、合作發展的決心與信念。「6+365」創新模式和線上線下交易模式將使得進博會成為永不落幕的博覽會。
第三,合作互利共贏——國際合作發展戰略意義。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開放型的合作平臺,是國際公共產品,充分反映出世界貿易各參與方的利益訴求,將助推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進博會不僅提供貨物和服務交易,也承載國家形象的展示、全球性重大問題探討等多重功能,是一個國際合作的綜合性載體平臺。進博會的國家展、企業展、論壇三大支柱,相互補充,相互呼應,互相促進。
同時,進博會也是我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的具體體現。一方面,中國通過擴大進口,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實實在在的出口市場、發展機會和就業機會,增強經濟發展的外溢效應。另一方面,進博會將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參與並融入全球化進程,幫助他們參與全球價值鏈,加強利益融合,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重要貢獻。
此外,此次進博會共吸引了來自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共有3600多家企業參展和超過40萬名境內外採購商對接洽談,這有利於維護世界貿易多邊體制,增強國際合作多元發展。在個別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國際貿易中心、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參與,中國堅持推動貿易自由化的舉措,對於國際貿易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總的來說,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是我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有利於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有利於改善供給結構、引導國內企業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有利於幫助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致辭中說的,「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各國都應該拿出更大勇氣,積極推動開放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是這樣一個推動開放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的國際平臺。
[ 責編:鄭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