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炸、炒、燉……
條、塊、泥、片……
馬鈴薯作為日常餐桌上活躍的一份子,
不僅隨著地域氣候、文化習俗,
甚至是個人喜好翻弄出諸多花樣,
更是作為歷史的一份子,
與人類一起在時間的顛沛流離中
畫出一條條精彩的文明軌跡。
- 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 -有一個族群從遙遠的亞洲穿越白令海峽,來到美洲大陸,迢迢千裡,古老神秘,在殖民者到來之前,一直在美洲大陸生活得逍遙自在。他們就是精於農業,腦袋炒雞靈光的古印第安人。
一次偶然的機會,最早發現並食用了野生的馬鈴薯。從此,馬鈴薯成為古印第安人最主要的食物之一。在海拔超過3000米以上的安第斯高原,古印第安人開始種植馬鈴薯。雖然那裡氣候嚴寒,呵出的氣能變成冰渣渣,但那裡的馬鈴薯就是長得好。從此,馬鈴薯的種植一發不可收拾,聰慧的古印第安人一度開發出了200多個品種。
1756-1763年,歐洲爆發了七年戰爭,到處鬧饑荒。一位名叫安東尼·奧古斯丁·巴蒙泰爾的藥劑師想到個推廣吃土豆的方法。他在巴黎郊區承包了塊地,種上土豆,白天請國王派重兵把守,到晚上卻讓士兵撤崗。一傳十,十傳百,於是自家菜園裡種植的土豆就被人們偷個精光。他們偷回去後就當成寶貝來種,於是都度過了戰亂和饑荒時期。
就這樣,馬鈴薯,啊不,也叫土豆,翻身把歌唱了。
- 土豆與中國 -土豆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上應該是在明萬曆年間到清康熙時期。但最初時的土豆只當成皇家貢品,並沒有在民間得到普遍的種植。而隨著土豆種植的普及,到清乾隆31年(1766年),中國人口由明朝的1億增長到了2.09億人。再過了83年,即道光29年,翻一翻,達到4.7億。可以說,要沒有土豆,咱中國人不可能增長這麼快哇!
到了2013年,全球土豆總產量為3.67億噸。中國貢獻了8892.5萬噸,是世界第一生產國。2015年,中國將啟動土豆主糧化戰略,土豆將成為稻米、小麥和玉米以外第四大主糧。
現在土豆風靡全球,人見人愛,幾乎天天都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
- 黑松露汁配土豆泥,你的最愛 -——你見過不愛吃土豆的人嗎?
——好像沒有。
土豆越來越普及,人們對它的喜愛也越來越深。於是,它出現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也出現在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它既可以作為主食,也可以變成配菜;既可以做成家常菜,也能成為小吃。
不同地區的人們,對烹飪土豆的方式有著不同的理解。不過,憑藉土豆本身的優點,無論怎麼做,都能搖身一變成為人們的心頭好。
例如這道:黑松露汁配土豆泥
在薩斑卡大廚的手下,黑松露和土豆泥被完美結合在了一起。黑松露是餐桌上的「黑鑽石」它與肥鵝肝、魚子醬合稱為「法國三大美食珍品」。而秋季,正是食黑松露的最佳時節。
先把土豆帶皮烤熟,然後用勺子手工挖出土豆泥,加入奶油、黑松露調勻,這樣烹飪後的土豆泥中奶味和黑松露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口味極佳。
想吃這道菜嗎?來薩斑卡花園餐廳吧,只需 28元 哦!
最後的最後,卡卡想說土豆是屬於生命力特別頑強的作物,隨便丟在那裡,都能生根發芽。所以,做人要像土豆兄一樣頑強,再貧瘠的逆境,也不會氣餒!經歷風雨之後,終現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