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謝決明
自然愛好者
最初認植物的時候經常會被某些名稱搞迷糊,譬如「鵝不食草」是不是真的不被鵝喜歡?斷腸草吃了真的會讓腸子斷裂嗎?這樣的問題其實不難解決:揪一把石胡荽放在鵝面前,一分鐘就有答案;鉤吻確有毒,不用煮著嘗,文獻明確記載其毒性不至於給腸子動切割手術……生物的學名誕生一般都有科學研究的背景,然而命名者有時候的觀點很獨特,依然會給人們造成一點困惑,Ipomoea triloba就是其中的一例。
Ipomoea triloba的中文名是三裂葉薯,屬名Ipomoea是虎掌藤屬,屬裡最有名的是番薯(Ipomoea batatas),因此該屬也被習慣性地稱為「番薯屬」, 有趣的是種加詞triloba,拉丁文的原意是(葉片的)三個淺裂,合起來理解是(葉片)具有三個淺裂的番薯屬植物。
三裂葉薯的很多葉片是不裂的
這就很有意思了,Ipomoea屬植物不乏具有裂葉的成員,譬如大家熟悉的牽牛花和番薯,而被強調具有三裂葉的物種恰恰是葉裂很不明顯的,有些葉片甚至呈現全緣的形態,以至於當初在拿著實物對照標本圖片的時候,就會有一種是不是認錯了的感覺。粗略搜了一下,種加詞為triloba的還有榆葉梅(Amygdalus triloba)和巴婆樹(Asimina triloba),前者葉片鮮有裂葉,後者葉片常深裂,真弄不懂這個詞所表達的意思了。國內的學者在給Ipomoea triloba起中文名的時候直接按照學名的意思翻譯成「三裂葉薯」,依我看來,還不如這種植物的另外兩個別名,小花假番薯和紅花野牽牛來得貼切。
番薯是從美洲引進的,相信這種作物養活了不少中國人,記得小時候社會上流行吃大鍋飯,糧食產量上不去,很多人吃不飽,於是就有腦子活絡的人偷偷地在山上種山芋(番薯的別名)作為口糧,這才勉強填飽肚子。番薯在江南很容易種,在挖出高壟的土裡埋入發芽的塊莖,不怎麼需要管理,綠色的藤很快就能長成一片,嫩葉可以用來餵豬羊兔,根部結出的山芋則留著人自己吃,可以慢慢吃到開春。不知啥時候也蕃薯藤被當做野菜上了人的餐桌,因為有小時候餵動物吃的印象,我一直拒吃蕃薯藤。
難得開花卻結出肥大塊莖的番薯
葉子有明顯的三裂
番薯是不耐寒的作物,在華東地區入冬前一定要及時收穫,不然就會凍爛在地裡,人們種番薯都是天氣回暖後利用根莖上的不定芽進行扦插,基本上不用播種,實際上番薯在華東的生長期內極少見到開花,開出的花朵像極了大號的三裂葉薯花朵,所以三裂葉薯也會被稱為「小花假番薯」,最傳神的就是那個「假」字,三裂葉薯沒有膨大的根莖,根部結不出可用來充飢的糧食,所以這種名字中帶有「薯」的植物,跟我們熟悉的「薯」根本不是一碼事。
三裂葉薯沒有番薯那樣的塊狀根莖
牽牛花俗稱喇叭花,夏秋的早上常開在房前屋後,花色有藍、紫、白等,三裂葉薯的習性和花期與之相近,有些地方可見兩者混生,互相纏繞攀援,最不同的是,三裂葉薯是單一的偏紫色粉紅,花朵小得多,但更密集,花朵大小更整齊,幾乎沒有其它植物那樣花朵大小不等的感覺,更更可貴的是,它們的花朵開放時間更長,在下午的陽光下依然開得好好的。三裂葉薯很可能是隨著其它作物的引入而從美洲傳入的,沒有經濟價值而淪為雜草,不指望人們特意的栽培,習性上也不太耐寒,華東地區冬季地上部分會凍死,靠大量的種子越冬,這一點的生存策略跟牽牛花完全一樣,宜乎稱之為紅花野牽牛。
開花繁茂的紅花野牽牛
和牽牛花混生的三裂葉薯
混生的三裂葉薯和下方的變種牽牛花在俯視角度下形成奇妙的效果
三裂葉薯飽滿的種子也像牽牛花
放平心態看,三裂葉薯也算是一種頗有顏值的野生植物,它們的花朵密集,種子結實率也很高,比較適合喜歡睡懶覺的小朋友在院子裡種,星期天愛睡懶覺的小朋友會錯過欣賞見陽光就收的牽牛花,但一定不會錯過隨時等著你來看的粉紅色小喇叭。
陽光下長瘋的三裂葉薯
我幾乎看不到一片有裂的葉子
-END-
編輯 || 刀刀
重 拾 自 然
— 讓科普更加科學 讓科學更接地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