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到解決吃好飯、能致富的問題,農業科學家們前赴後繼,代代相傳,發揮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作為我省農業科研的主力軍和排頭兵,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傳揚學科奠基人學術風骨,一代代科學家默默守護,換來當今的倉廩實且衣食足。
「傳承農業科學精神,打造百年學科精品」
今天開始,讓我們走近這些學科奠基人↓↓↓
楊洪祖
1939年,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位28歲的川籍青年農業科學家楊洪祖,歷經艱險輾轉回國。與他一同結伴而歸的還有另一個「寶貝」——甘薯。
由此,一個高產、質優的美國農家甘薯品種「南瑞苕」遠渡重洋,在四川落地生根,由此開啟了薯類科研領跑全國的新時代。2017年,我省薯類總面積1952.4萬畝,馬鈴薯、甘薯總產和面積均居全國第一。
從「中國薯類作物育種的開拓者」楊洪祖,到接班人劉宇泰、葉鳳淑,再到現代薯類「領軍人」潘海平、黃鋼、王大一、何衛、譚文芳等,四川省農科院用一個世紀的光景,書寫了薯類科研史上的輝煌歷程。
遠渡重洋 優良「紅苕」引種回國
甘薯,又稱紅薯、番薯,是薯類作物之一。在上世紀40年代以前,由於都是農戶自家留種、藤系扦插,很容易繁殖,因此,鮮有人對甘薯育種進行專門研究。除此之外,甘薯的不易開花,也增加了科研育種的難度。
「1937年前,在世界範圍內,只有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菲律賓、印尼有甘薯自然開花結實。在溫帶地區甘薯一般不自然開花。這是甘薯雜交育種的第一道難題。」省農科院薯類專家、今年80歲高齡的葉鳳淑回憶道。
在革命年代,對於百姓來說,能夠吃飽飯便是最大的幸事,誰還潛心科研?但楊洪祖卻擁有一個「讓百姓都能吃飽飯」的科研夢想。
楊洪祖
1936年夏,從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系畢業的他,被推薦到四川省農科院的「前身」——四川省稻麥改進所工作。到任後,他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全省甘薯農家品種143個。從此與甘薯、馬鈴薯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後來跟楊老先生共事的過程中,我發現他特別較真,但凡是跟工作有關的,他都會逐字逐句地認真閱讀,不敢有一絲怠慢。」受其影響,葉鳳淑至今也保留著楊老的記筆記、貼標籤的學習習慣。
育種工作,是實踐的積累。沒有積跬步,何以至千裡?
1938年,憑著在美國刻苦攻讀、練就一身「本事」的楊洪祖,隨身攜帶著高產、質優的美國農家甘薯品種「南瑞苕」和「普利苕」,途經越南等地輾轉回國。從那時起,半個世紀以來,他帶領薯類科技人員在漫長而艱難的科學道路上不斷開拓前進。
攻堅克難 碩果纍纍遍及全國
美國的紅薯能夠高產、優質,引種到中國為何就不能高產呢?是不是經過馴化、雜交就能改變其性能?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楊洪祖帶領著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二十餘名科研人員集中攻關,終於取得了驕人成績:先後通過引種馴化、系統選擇和雜交育種為生產上提供甘薯、馬鈴薯品種共30多個。其中對生產貢獻最大的是引種馴化、鑑定和推廣了甘薯品種「南瑞苕」和馬鈴薯品種「巫峽」。
「這些名字,離現代百姓生活甚遠,大家可能感受不到楊老的科學貢獻。1950年,『南瑞苕』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成為當時四川甘薯生產上栽培面積最廣的主栽品種,年栽培面積達1312萬畝。」葉鳳淑表示。
在此後,「南瑞苕」經長達50餘年的栽培,累計面積達2.5億畝以上,為社會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上世紀 50 年代,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著名的作物育種家H.H.洛夫了解到這個情況後認為,「中國引種『南瑞苕』的成就在世界作物引種史上是罕見的。」
薯類(甘薯和馬鈴薯)是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對我國及世界的糧食安全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南瑞苕」、「巫峽」、「米拉」、「疫不加」、「南湖塔」……這一系列在當時響徹全國的薯類品種與配套技術,極大地緩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時代的口糧緊張問題。
不僅如此,上世紀90年代,我省提倡「一畝紅薯一頭豬」生產模式,即種一畝紅薯,保障一頭豬的養殖飼料。川薯科學家們用其一生的卓越貢獻,在保障溫飽及糧食安全條件下,有力地支撐了川豬產業發展。
馬鈴薯試驗示範基地。
科學嚴謹 精神代代相傳
科學必須嚴謹,容不得半點虛假。
在經歷薯類高速發展之後,進入上世紀70年代,薯類的科研進入了「沉澱冷靜」期。於是,當時的社會上出現了一股「標新立異」的風氣。
「當時,農業科學領域開會,有人提出利用薯拐子代替薯塊做種子,甘薯莖尖越冬育苗等不切實際的說法。」葉鳳淑作為當時省農科院薯類科研人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這些說法都是「站不住腳根」的。
作為楊洪祖的手下「女將」,葉鳳淑也有一股子倔勁。只要她認準了的,即使處在不利的情況下,也要保留自己的觀點而不遷就讓步。因為她堅持「是非之事,要讓實踐來證實。」
終於,在楊老先生「矢志不渝」「奉獻終身」的科學精神感召下,新一代的接班人通過用「南瑞苕」與「美國紅」雜交和以後的培育、鑑定、選擇,於1980年育成了高產、適應性廣的甘薯品種「川薯 27」。該品種獲得1983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每年栽培面積均在 200 萬畝以上,1988年高達463萬畝,10年累計種植2400萬畝左右,增產原糧5.75億公斤。
鑑於楊洪祖先生的成就以及在薯類事業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先後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物學會第二屆理事、全國政協委員;1979年12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昭覺城北鄉馬鈴薯試驗示範基地。
胸懷夢想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育種界有個說法叫「品種論英雄」。在薯類科研的黃金時代,楊洪祖、葉少元、劉宇泰、李本國、葉鳳淑……這些默默耕耘、奉獻一生的「英雄」永遠閃耀著光芒,成為激勵後輩們前行的原動力。
進入2000年,隨著老一輩科學家們的紛紛退場,以何衛、譚文芳為代表的新時期的薯類科學家們,逐漸扛起了科研的大旗。但實際上,在成為「英雄」的路上,「冷板凳」倒是常坐。
「一個新品種從篩選到實驗、檢測、認定,至少要7年時間,成功的機率也只有十萬分之一。」譚文芳說。
幾年前,譚文芳在選育甘薯新品種時,在田間發現了一株高抗旱、紫色的甘薯品種。這讓她很興奮,想著能選育出新一代的紫甘薯品種,就日以繼夜地研究。
「我們白天埋頭地裡栽種、做實驗,一連幹了幾個月。」然而,大量的實驗結果讓譚文芳大失所望,新品種的穩定性不夠,一年的科研數據等於白費。
雖屢經挫折,但譚文芳無疑也是幸運的。她運用科技創新手段選育、研發各類優質高效、特色專用新品種超過10個。其中,川薯294就是高端鮮食和加工用理想品種。
譚文芳介紹:「2017年,川薯294在『全國好吃紅薯大賽』100多個品種盲選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一名,這個品種好吃還高產,目前已實現成果轉化。這個品種畝產可以達到2000斤,鮮食可賣到10元/斤,每畝可收益1萬多元。」
「作為後生晚輩,我跟楊老沒有見過面,但是在大家的口碑聲、實驗室中,我無數次感受過前輩們的求真務實、攻堅克難的科研精神。」在譚文芳看來,做一名現代育種工作者,在享受這些前輩們積累的科研數據的同時,無異於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
時空流轉,萬象更新。如今,現代川薯類「科技領軍人」潘海平、黃鋼、何衛、譚文芳、沈學善等,沿著前輩們的足跡,接力奮進。川薯周年生產供給、優質專用品種選育、良種脫毒種薯快繁、優質綠色高效栽培……一項項令人振奮的成果問世,為川薯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菜用薯葉。
「未來,我們將圍繞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目標,進一步加強四川省薯類創新團隊的培育,著力提升川薯現代綠色產業技術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大力推動川薯產業轉型升級,為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致富貢獻力量。」四川薯類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四川省農科院副院長潘海平說。
文:左杉
圖:四川省農業科學院 供圖
編輯:範莉
校對:聶姚
審核:左杉
「三農」領域專業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