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代傳承 科技「薯」光照耀蜀鄉——記薯類學科奠基人楊洪祖

2020-09-10 四川農村日報

從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到解決吃好飯、能致富的問題,農業科學家們前赴後繼,代代相傳,發揮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作為我省農業科研的主力軍和排頭兵,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傳揚學科奠基人學術風骨,一代代科學家默默守護,換來當今的倉廩實且衣食足。

「傳承農業科學精神,打造百年學科精品」

今天開始,讓我們走近這些學科奠基人↓↓↓

楊洪祖

1939年,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位28歲的川籍青年農業科學家楊洪祖,歷經艱險輾轉回國。與他一同結伴而歸的還有另一個「寶貝」——甘薯。

由此,一個高產、質優的美國農家甘薯品種「南瑞苕」遠渡重洋,在四川落地生根,由此開啟了薯類科研領跑全國的新時代。2017年,我省薯類總面積1952.4萬畝,馬鈴薯、甘薯總產和面積均居全國第一。

從「中國薯類作物育種的開拓者」楊洪祖,到接班人劉宇泰、葉鳳淑,再到現代薯類「領軍人」潘海平、黃鋼、王大一、何衛、譚文芳等,四川省農科院用一個世紀的光景,書寫了薯類科研史上的輝煌歷程。

遠渡重洋 優良「紅苕」引種回國

甘薯,又稱紅薯、番薯,是薯類作物之一。在上世紀40年代以前,由於都是農戶自家留種、藤系扦插,很容易繁殖,因此,鮮有人對甘薯育種進行專門研究。除此之外,甘薯的不易開花,也增加了科研育種的難度。

「1937年前,在世界範圍內,只有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菲律賓、印尼有甘薯自然開花結實。在溫帶地區甘薯一般不自然開花。這是甘薯雜交育種的第一道難題。」省農科院薯類專家、今年80歲高齡的葉鳳淑回憶道。

在革命年代,對於百姓來說,能夠吃飽飯便是最大的幸事,誰還潛心科研?但楊洪祖卻擁有一個「讓百姓都能吃飽飯」的科研夢想。

楊洪祖

1936年夏,從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系畢業的他,被推薦到四川省農科院的「前身」——四川省稻麥改進所工作。到任後,他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全省甘薯農家品種143個。從此與甘薯、馬鈴薯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後來跟楊老先生共事的過程中,我發現他特別較真,但凡是跟工作有關的,他都會逐字逐句地認真閱讀,不敢有一絲怠慢。」受其影響,葉鳳淑至今也保留著楊老的記筆記、貼標籤的學習習慣。

育種工作,是實踐的積累。沒有積跬步,何以至千裡?

1938年,憑著在美國刻苦攻讀、練就一身「本事」的楊洪祖,隨身攜帶著高產、質優的美國農家甘薯品種「南瑞苕」和「普利苕」,途經越南等地輾轉回國。從那時起,半個世紀以來,他帶領薯類科技人員在漫長而艱難的科學道路上不斷開拓前進。

攻堅克難 碩果纍纍遍及全國

美國的紅薯能夠高產、優質,引種到中國為何就不能高產呢?是不是經過馴化、雜交就能改變其性能?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楊洪祖帶領著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二十餘名科研人員集中攻關,終於取得了驕人成績:先後通過引種馴化、系統選擇和雜交育種為生產上提供甘薯、馬鈴薯品種共30多個。其中對生產貢獻最大的是引種馴化、鑑定和推廣了甘薯品種「南瑞苕」和馬鈴薯品種「巫峽」。

「這些名字,離現代百姓生活甚遠,大家可能感受不到楊老的科學貢獻。1950年,『南瑞苕』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成為當時四川甘薯生產上栽培面積最廣的主栽品種,年栽培面積達1312萬畝。」葉鳳淑表示。

在此後,「南瑞苕」經長達50餘年的栽培,累計面積達2.5億畝以上,為社會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上世紀 50 年代,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著名的作物育種家H.H.洛夫了解到這個情況後認為,「中國引種『南瑞苕』的成就在世界作物引種史上是罕見的。」

薯類(甘薯和馬鈴薯)是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對我國及世界的糧食安全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南瑞苕」、「巫峽」、「米拉」、「疫不加」、「南湖塔」……這一系列在當時響徹全國的薯類品種與配套技術,極大地緩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時代的口糧緊張問題。

不僅如此,上世紀90年代,我省提倡「一畝紅薯一頭豬」生產模式,即種一畝紅薯,保障一頭豬的養殖飼料。川薯科學家們用其一生的卓越貢獻,在保障溫飽及糧食安全條件下,有力地支撐了川豬產業發展。

馬鈴薯試驗示範基地。

科學嚴謹 精神代代相傳

科學必須嚴謹,容不得半點虛假。

在經歷薯類高速發展之後,進入上世紀70年代,薯類的科研進入了「沉澱冷靜」期。於是,當時的社會上出現了一股「標新立異」的風氣。

「當時,農業科學領域開會,有人提出利用薯拐子代替薯塊做種子,甘薯莖尖越冬育苗等不切實際的說法。」葉鳳淑作為當時省農科院薯類科研人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這些說法都是「站不住腳根」的。

作為楊洪祖的手下「女將」,葉鳳淑也有一股子倔勁。只要她認準了的,即使處在不利的情況下,也要保留自己的觀點而不遷就讓步。因為她堅持「是非之事,要讓實踐來證實。」

終於,在楊老先生「矢志不渝」「奉獻終身」的科學精神感召下,新一代的接班人通過用「南瑞苕」與「美國紅」雜交和以後的培育、鑑定、選擇,於1980年育成了高產、適應性廣的甘薯品種「川薯 27」。該品種獲得1983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每年栽培面積均在 200 萬畝以上,1988年高達463萬畝,10年累計種植2400萬畝左右,增產原糧5.75億公斤。

鑑於楊洪祖先生的成就以及在薯類事業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先後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物學會第二屆理事、全國政協委員;1979年12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昭覺城北鄉馬鈴薯試驗示範基地。

胸懷夢想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育種界有個說法叫「品種論英雄」。在薯類科研的黃金時代,楊洪祖、葉少元、劉宇泰、李本國、葉鳳淑……這些默默耕耘、奉獻一生的「英雄」永遠閃耀著光芒,成為激勵後輩們前行的原動力。

進入2000年,隨著老一輩科學家們的紛紛退場,以何衛、譚文芳為代表的新時期的薯類科學家們,逐漸扛起了科研的大旗。但實際上,在成為「英雄」的路上,「冷板凳」倒是常坐。

「一個新品種從篩選到實驗、檢測、認定,至少要7年時間,成功的機率也只有十萬分之一。」譚文芳說。

幾年前,譚文芳在選育甘薯新品種時,在田間發現了一株高抗旱、紫色的甘薯品種。這讓她很興奮,想著能選育出新一代的紫甘薯品種,就日以繼夜地研究。

「我們白天埋頭地裡栽種、做實驗,一連幹了幾個月。」然而,大量的實驗結果讓譚文芳大失所望,新品種的穩定性不夠,一年的科研數據等於白費。

雖屢經挫折,但譚文芳無疑也是幸運的。她運用科技創新手段選育、研發各類優質高效、特色專用新品種超過10個。其中,川薯294就是高端鮮食和加工用理想品種。

譚文芳介紹:「2017年,川薯294在『全國好吃紅薯大賽』100多個品種盲選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一名,這個品種好吃還高產,目前已實現成果轉化。這個品種畝產可以達到2000斤,鮮食可賣到10元/斤,每畝可收益1萬多元。」

「作為後生晚輩,我跟楊老沒有見過面,但是在大家的口碑聲、實驗室中,我無數次感受過前輩們的求真務實、攻堅克難的科研精神。」在譚文芳看來,做一名現代育種工作者,在享受這些前輩們積累的科研數據的同時,無異於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

時空流轉,萬象更新。如今,現代川薯類「科技領軍人」潘海平、黃鋼、何衛、譚文芳、沈學善等,沿著前輩們的足跡,接力奮進。川薯周年生產供給、優質專用品種選育、良種脫毒種薯快繁、優質綠色高效栽培……一項項令人振奮的成果問世,為川薯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菜用薯葉。

「未來,我們將圍繞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目標,進一步加強四川省薯類創新團隊的培育,著力提升川薯現代綠色產業技術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大力推動川薯產業轉型升級,為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致富貢獻力量。」四川薯類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四川省農科院副院長潘海平說。

文:左杉

圖:四川省農業科學院 供圖

編輯:範莉

校對:聶姚

審核:左杉

「三農」領域專業黨報

相關焦點

  • 各種薯類受歡迎,但這3種有毒萬萬不能吃【科普學堂】
    &nbsp&nbsp&nbsp&nbsp不過有些薯是問題薯,食用要小心。&nbsp&nbsp&nbsp&nbsp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撩撩」這些薯們吧!
  • 「薯」你最美!
    「豬仔薯」不知道你吃過沒?在水步天獅坡、新塘、井崗等村都種植了近千畝的「豬仔薯」!一起去了解一下吧!豬仔薯是一種介於淮山與土豆之間的薯類,是水步特色傳統農產品之一。尤其在這個「豬仔薯」的豐收季節,來上一碗,最是合適了!說起豬仔薯,不少人會覺得這個名字很逗趣。這種臺山特有的食材,由於個小圓潤所以被稱作此名。據當地農民介紹,原來豬仔薯分有「大種」與「小種」,以「小種」為佳,也只有水步新塘這個地方才有種植。
  • 客家人用竹筒種植淮山薯,不知道緣由的人,可能會認為是新型作物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說到薯類,想必很多人都吃過。學校旁邊就有很多賣烤紅薯的,在冬天吃上一個,可以讓人的身體馬上暖和起來。而且,相較於一般的食物,吃薯類就顯得非常的健康。
  • 實拍客家人用竹筒種淮山薯,半年後劈開一個5斤重,這真的能吃?
    客家農民把種植種出新境界,相信有吃過和品嘗過的食客也會愛上,很多人都吃過各種薯類,生活在農村當地的人就知道,薯類美食都是從地裡面挖出來的,但是這種用竹筒種出來的薯類卻很少人看過,其實它的味道跟口感都非常吸取到所有人的追求,營養價值也來得很豐富。
  • 它被農戶稱為「腳板薯」,切開後流出紫色的汁液,城裡人有見過嗎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圖中展示的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了,其實這種野菜說是一種薯類更為貼切吧在南方的農村就常常能見到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認識這種薯類的呢?
  • 潮汕特有的一種薯類,看似生薑,削皮後卻像淮山,煮甜湯最受歡迎
    薯類在人們的生活中是一種很常見的食物,既能作為一種主食,也能作配菜,因為薯類富含澱粉,直接當飯吃也是沒有問題的,而且薯類也分很多種,像紅薯、馬鈴薯、木薯、山藥等等,在市場上很容易就能買到了。而這些薯類除了能煮著吃之外,還可以做成麵粉、粉條等等,吃法特別多。
  • 不同薯類澱粉結構性質與粉條品質的關係
    淮山是全球除馬鈴薯、木薯、紅薯外的第四大薯類作物,也是許多熱帶亞熱帶國家的主糧作物,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2017年全球淮山的總產量為0.73億t。澱粉是淮山中主要營養物質,在淮山中乾物質質量分數高達60%~85%。淮山澱粉中直鏈澱粉含量高,凝膠能力強,具有開發成粉條的潛力。
  • 農村一種「腳板薯」,長得奇怪,煲成湯卻有妙用,遇見不妨挖回家
    可能你認為這是一種草,它卻長得和樹一樣的,當你認為它是一株草,其實它卻是一種小型灌木,諸如此類……所以說這些植物也可以說極為奇葩了,像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一種植物更是奇怪,它算是一種薯類,但長得卻像腳板一樣,因此人們稱農村中這一種植物為「腳板薯」,雖然看起來長得極為奇怪,殊不知將它煲成湯後卻有妙用,遇見了不妨挖回家,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雙薯蒸排骨#金龍魚外婆鄉小榨菜籽油 我要上春碗#
    250g馬鈴薯 1個紅薯 1個鹽焗雞粉 1包蒜葉 適量金龍魚外婆鄉小榨菜籽油 適量生抽 適量做法步驟1、排骨洗淨瀝乾水,加鹽焗雞粉抓勻2、雙薯切滾刀塊熱鍋,加入金龍魚小榨菜籽油,油熱澆在準備好的作料盆裡,激發出蒜香,攪拌均勻,再加一點點溫水4、準備一個盆,倒點生抽,加一點鹽焗雞粉,灑上一把蒜葉5、倒入盤子裡6、把醃製好的肉碼在上面7、入鍋蒸,大火滾開,轉中小火蒸20到30分鐘,用筷子戳一下薯類
  • 關於統計年鑑中部分農業數據的觀察|中國統計年鑑|農產品|薯類|...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所披露的各個農產品產量及播種面積,我們可以計算出各個農產品的畝產數據,詳見下表:僅從上述數據來看,各個農產品的畝產情況基本都在正常範圍內,除薯類以外。眾所周知,薯類以馬鈴薯、紅薯、山藥等為主,畝產兩三千斤並非難事。
  • 食藥監總局公布薯類及膨化食品監督抽檢合格信息
    1號 銀川新華百貨連鎖超市有限公司勝利店寧夏厚生記(牛排餅)膨化食品65g/袋 2014/5/20203寧夏厚生記食品有限公司銀川德勝工業園區新勝西路1號 銀川新華百貨連鎖超市有限公司勝利店寧夏雞味圈(非油炸膨化食品)65g/袋 2014/5/21204伊犁德利發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新疆霍城縣清水開發區上海路西側伊犁德利發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新疆咔咔米果香酥夾心卷(膨化食品)計量稱重2014/8/24205
  • 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慶陽行活動舉行
    中國甘肅網9月21日訊據甘肅日報報導(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9月17日,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和慶陽市委、市政府主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20」慶陽行活動舉行,「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錢學森之子錢永剛等5位科學家後人組成的報告團
  • 武大紀念李國平院士誕辰百年 函數論學科主要奠基人之一
  • 種植的腳板薯要想產量更高,品相更好,掌握這些種植細節是關鍵
    導語:腳板薯俗稱大薯,是目前所有農業種植的薯類當中最大的品種,準確來說是薯蕷科植物,跟淮山同屬一個品系,通常一株的產量都在30斤以上,最大的甚至超過一百多斤。由於腳板薯富含澱粉以及大量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而且在以前比較窮的時候還是大部分農村人的主糧食物,即便是現在富裕的農村人也非常喜歡種植腳板薯。
  • 王漢瀾:我國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學科的奠基人
    此外,他在教育測量學、教育統計學等學科中,也取得了許多優秀成果。受國家教委委託,王漢瀾主編了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教育學》和《教育測量學》,出版專著《教育統計學》,並主編《教育實驗學》和《教育評價學》。其中《教育學》多次再版,發行量達300多萬冊,是我國教育科學類圖書目前發行量最大、得到教育界專家學者一致稱譽的一部教育科學著作。
  • 功勳人物譜科技篇:中國農藥化學的奠基人——楊石先
    楊石先(1897年1月28日—1985年2月19日),出生於浙江杭州,原籍安徽懷寧,化學家、教育家,中國農藥化學的奠基人 1962年,楊石先根據全國第二次科技發展規劃會和全國農業規劃會的精神,於當年10月在中國高等學校中成功地建立起第一個化學專業研究機構——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並親自擔任第一任所長。
  • 2018高考全國II卷理綜(化學)評析:傳承學科文化 重視核心素養
    立德樹人,傳承文化,培養民族精神 第12題以我國研發的「可呼吸」二次電池為背景,考查了電化學原理、氧化還原反應知識以及考生接受、吸收和整合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還向考生展示我國當今科技成果,增強民族自信心,充分發揮考試的愛國情懷導向作用和育人功能。 2.
  • 厲害了,一門八院士——記自強不息的蘭州大學化學學科
    蘭州大學不僅為國內化學學科發展培育了眾多奠基人、開拓者,更向全世界輸出了大批優秀化學人才。蘭大化學學子以過硬的實驗技能、紮實的學科知識和吃苦耐勞的樸實作風廣受讚譽。今天,我們通過2018年刊發在《讀者·蘭大人》的一篇文章來了解這個彰顯「堅守·奮鬥」精神的學科!
  • 鮮香美味的客家腳板薯丸子
    新鮮腳板薯腳板薯的做法有很多,今天與大家分享我家最常做的兩種。>蔥花:少許 辣椒:少許,不吃的可以省去1、腳板薯洗淨去皮,如果是很新鮮的腳板薯用一把不鏽鋼勺子就可以輕鬆的把皮刮去,如果表皮不太新鮮的話用削皮刀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