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腳板薯俗稱大薯,是目前所有農業種植的薯類當中最大的品種,準確來說是薯蕷科植物,跟淮山同屬一個品系,通常一株的產量都在30斤以上,最大的甚至超過一百多斤。由於腳板薯富含澱粉以及大量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而且在以前比較窮的時候還是大部分農村人的主糧食物,即便是現在富裕的農村人也非常喜歡種植腳板薯。
主要的原因除了口感好、經濟價值高以外,關鍵是在種植過程中它的薯塊病蟲害特別少,而且在常溫下它還可以長期保存不易發生變質,這是紅薯馬鈴薯和芋頭都無法相比的。
不管腳板薯的優點有多麼好,如果不能種植出高產優質的腳板薯,一切都是無從談起的。而在現實的生產種植過程中,不少種植戶的產量都是非常低的,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採取規範化的種植操作。那我們怎麼才能種植出高產優質的腳板薯呢?接下來我們會對所有的種植要點進行詳細的講解。
一·確定腳板薯的詳細種植時間
什麼時候種植腳板薯比較好呢?原因我國種植腳板薯的地區比較多,每一個地方種植的時間都有一些差異。一般來說,每年的三月份和四月份都是種植腳板薯的最佳時間。如果還不夠明白的話,我們可以根據腳板薯是否發芽來確定種植時間,其實這就是腳板薯在告訴你現在可以開始種植了。
注意事項:雖然說腳板薯發芽是最適合的種植階段,但是還有很多人忽略了一些重點,那就是種植的時候不要等芽太長了才種。因為芽太長容易被折斷,關鍵是這些芽的生長都是要消耗種薯內部積累的養分,芽越長消耗的養分越多,一旦被折斷還要重新生長,由於第一次消耗大量的養分,第二次發芽肯定不如第一次粗壯,這樣一來就影響後期的生長速度。
二·種植腳板薯的準備工作不可少
1.種薯選擇
在種植腳板薯之前,種薯的選擇是關鍵的一步,一般來說,通常都是採用藤蔓上面結的小薯來做種苗。當然,地下的塊莖也可以用來作種薯,只不過大部分人都只把塊莖比較硬的芽部作種,剩下的都是用來食用的。
注意事項:目前市場上常見的腳板薯有兩個品種,分別是白肉品種和紫肉品種,白肉的肉質鬆軟,紫肉的肉質相對更加緊密,具體種植哪一個品種根據自己需求決定。腳板薯的種薯一般在50~100克之間,太大的儘量切開成小塊。
2.整地起壟
種植腳板薯的土壤要疏鬆透氣才能更好地促進塊莖的膨大生長,所以最好的操作方式就是採取深翻土壤再起壟種植。起壟的規格有兩種,一種是單行種植,另一種是雙行種植。單行的壟寬60公分,雙行的壟寬1.2米,壟高和壟距都是30公分,壟的長度根據田地的長度決定,一般不超過10米為宜。
主要事項:為了提高土地使用率和增加種植量,建議採用雙行種植,因為單行種植每畝才種720株,雙行每畝可種840株,由此可見雙行種植比單行種植每畝增加120株。
3.底肥用量
充足的底肥是確保腳板薯苗期茁壯成長的關鍵,由於化肥和農家肥都各有優點和缺點,因此,底肥要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的方案最好。一般每畝需要農家肥4000斤,按照每畝800株計算,平均每株腳板薯才5斤農家肥,化肥每畝需要三元複合肥160斤,平均每株100克。如果沒有幹的農家肥,可用液體農家肥代替淋施,而且要種植完成以後再淋施。
附:為什麼說使用農家肥搭配化肥更好呢?雖然化肥雖然養分含量高,速效性快,但是養分持效期短;而農家肥雖然養分含量低,但是養分比較均衡,而且持效期長,這都是化肥無法相比的。所以使用農家肥搭配化肥才是最佳組合。
注意事項:農家肥在使用前要經過發酵腐熟才能使用,主要的好處有兩個,一個是為了殺滅裡面的病菌和寄生蟲,另一個是為了避免施用到地裡以後的自然發酵產生高溫燒壞種薯。
4.準備插杆
由於腳板薯是藤蔓生長方式,所以在種植腳板薯的過程中,都是要搭籬笆架子讓其往上攀爬生長的。那麼要用多少插杆才可以呢?
按照每畝種植800株計算,而且還是雙行種植的,這樣一來每兩株可以共用一個架子生長,每一個架子至少4根插杆,算下來也僅需要1600根插杆,相比單行種植大大節約了插杆的用量。
注意事項:插杆的長度和粗度都是有嚴格要求的,長度2.3米,粗度直徑3.5公分,同時插入地下的頭部要修尖,總的來說就是保證插入地下30公分深,地面留2米就可以。
三·腳板薯種植過程中的操作要點
1.種植密度
由於腳板薯的塊頭比較大,通常幾十斤一個,這就使得種植的密度不可能太密,根據我們這裡的種植經驗來看,株距60公分,如果是雙行種植的話,行距也要至少60公分,具體的種植規格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2.開穴種植
在確定種植密度以後,接下來就是根據株距和行距的具體位置開挖種植穴。為了讓後期生長的腳板薯塊頭更大,種植穴的土壤一定要疏鬆透氣,所以這時候要加入農家肥跟種植穴的土壤拌勻以改良土質。建議把種植穴50公分直徑範圍內,以及深度20公分的土壤都跟農家肥拌勻,然後再放入腳板薯,芽口要側著擺放或者朝上擺放,種植的深度在15公分左右,最後再把拌有農家肥的土壤填回去,覆蓋的土壤厚度10公分。
注意事項:腳板薯種植完成以後,在填土之前,要在距離腳板薯周圍20公分的地方撒入一圈複合肥,每株100克,記住不要太靠近腳板薯,以免化肥燒死種薯。
3.防草措施
種植工作完成以後,收尾工作就是要對土壤進行防草,這時候可以噴一些除草劑抑制雜草生長,或者使用稻草秸稈覆蓋在土壤上面,一旦土壤表面被隔絕光線,雜草就很難生長。
關鍵是覆蓋的稻草在後期還會自然腐化,這樣一來就是非常好的有機肥,可以說是既防草又能作為有機肥,一舉兩得。
四·腳板薯苗期生長過程中的管理要點
1.小苗期
在距離腳板薯種植大概10天的時候,腳板薯的嫩芽生長有差不多30公分高,這時候就要進行插杆搭生長架,操作時要小心謹慎,避免折斷薯苗。
注意事項:每兩株行距的腳板薯共用一個架子生長,用4根插向內杆相靠形成一個四腳架,然後在上方往下50公分處形成的相交點用繩子綁緊。可能有些人會採用籬笆牆方式,由於是雙行種植,這樣一來夾在兩行之間的葉子就很難被陽光照射到,光合作用就減少,那麼就不利於腳板薯膨大。
2.中苗期
5月份到7月份是腳板薯生長的中期階段,這時候的管理重點就是追肥為主,同時兼顧除草。追肥以液體農家肥加磷鉀肥最好,每株需要磷鉀肥150克,距離腳板薯20公分的地方撒施一圈。
注意事項:要先撒施磷鉀肥再淋施液體農家肥,至於除草嘛,前期如果覆蓋有稻草,一般不會有雜草生長,即便是有個別雜草,人工處理一下即可,不可長期使用除草劑,以免影響腳板薯生長。
3.大苗期
腳板薯大苗期也是它的膨大期階段,一般是在8月份以後,這時候的田間管理重點就是對膨大露出地面的腳板薯進行培土覆蓋工作。同時在9月份的時候再追肥一次,除了農家肥以外,化肥要以鉀肥為主,每株撒施100克鉀肥,同時培土要使用疏鬆透氣的土壤。
農家肥
五·做好腳板薯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1.病害防治
腳板薯的病害主要是炭疽病和葉斑病以及銹病為主。炭疽病在主要症狀是葉子的末端或者邊緣大量乾枯;葉斑病的症狀是葉子的中間分布大小不一的灰白色斑點,直到乾枯穿孔。
炭疽病可用65%的代森鋅可溼性粉劑500~700倍液噴霧,噴藥次數根據發病情況而定,一般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開始噴第1次藥,以後每隔7~10天噴1次,速噴2~3次。
在葉斑病和銹病的發病初期用70%代森聯幹懸浮劑1000倍均勻噴霧防治,每7~14天1次,中間交替噴灑其他農藥。
2.蟲害防治
腳板薯的蟲害主要是葉子類的害蟲為主,常見的就是全身黑色的黑飛碟幼蟲,主要是在8~10月份危害,平均每一張葉子的幼蟲數量都在10條以上,啃食完這片葉子又轉移到其它的葉子上面為害,不吃個精光不罷休,嚴重時一片葉子都不剩下,甚至連藤蔓都不放過,這樣一來就影響腳板薯的光合作用造成減產。這時候可採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均勻噴霧,或者使用5%蝨蟎脲乳油1000~2000倍液均勻噴霧。
注意事項:由於腳板薯的地下害蟲不多,幾乎沒有,所以不需要使用過多的農藥防治地下害蟲,擔心的話可以使用一些有防蟲作用的茶麩餅作為底肥。
結語:綜上所述,腳板薯很多人都會種植,但是在種植過程中,為什麼很多人的產量很低,而有些人的產量非常高?原因就是沒有把握好種植的操作要點以及管理要點。
種植的腳板薯畸形嚴重品質差,賣相不好又食用不方便,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