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瑞辰的鄉村生活。最近有很多農民朋友都跟我反映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家在種植花生的時候,往往掌握不好花生的種植密度,有的時候種植的太過於密集了,有的時候做種植的太過於疏鬆,如果種得太密的話花生的長勢又不太好。但是如果種得太稀疏的話,那感覺都是在浪費資源,總感覺零零散散的地方,非常的不好看而且收穫的時候還影響產量。他們總是掌握不好一個合理的種植密度,那麼關於這一點有沒有什麼方法呢?在今天的文章裡,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花生種植密度的掌握方法,以及經驗和技巧。
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花生這種作物有著非常大的作用,不僅僅可以吃,而且它的種子還可以用來榨油。所以說在我們很多地區花生都可以種植,但是很多人在種植的時候往往是為了貪圖產量的提升,所以說往往在一片區域內大面積的播種,但最終長出來的花生,在產量上或者是在品質上,都讓人不是那麼的滿意。如果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那就說明我們在種植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很多的細節和要點。
首先我要強調的是,如果想要把花生進行合理的密植,他的出發點自然是因為想要提高產量。但是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地利用光能。所以說在這種前提之下,我們才應該進行合理的密植。一定要注意這裡有個關鍵詞就是合理的,一旦超出了一定範圍那麼自然就不合理了。
因為一般情況下,如果種植密度比較稀的時候,那麼這片地上的所有葉面積,其實這個總量還是相對比較少的。所以說呢這時候從總體來說,它的光合作用的總量其實比較低,在這個原理之下所以我們認為它的產量往往會比較低。如果適當地提高種植密度呢,也正是因為它的密度不斷的擴大之後,可能會導致綜合作用的生產效率略微有所降低。
這種效率的降低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畢竟整個群體的面積已經不斷擴大了,所以說從很多方面來考慮的話,它的光合作用也會有所降低。但是這也無傷大雅,因為種植密度的提高,所以說其實他葉總面積相比較來說還是大大提升了,這樣說這一增一減之間,總體還是呈上升的趨勢。也正是因為總體的這個趨勢,所以說相對的產量自然也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最終也就實現了我們想要增產,從而進一步達到增收的目的。
其實在我們考慮如何增加密度的時候,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一定要考慮到,那就是土地的肥力了。因為我們都知道花生這種作物,其實非常看重土地的肥力。所以說如果這塊土地的肥力不是很給力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還去不考慮後果的大範圍增加密度,那麼本身花生也就只能勉強的生長,有了更多的生存競爭之後,那可想而知產量自然是相當的慘澹。
我們都知道,畢竟如果土地肥力比較好的情況下,生長出來的花生都非常的旺盛,而且它的根也生長得比較發達,地上的部分往往說的都比較高。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再增加種植密度的話,同樣也會導致群體光合作用的競爭作用,生存競爭壓力也會越來越大,這就是非常不合適的行為。
相比之下,如果土地相對比較肥沃的時候,那麼這時候應該適當的減少種植密度,這樣做也可以避免很多相互競爭的情況產生。其實從這也可以看出,並不是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加大種植密度,如果適時的減少種植密度的話,那麼或許對於花生的生長來說也有著意想不到的幫助。
在肥力比較好的時候,可以選擇適當減小種植密度。那麼如果在土地肥力比較差的時候,尤其是那些土層相對比較淺的情況下,這時候花生的生長往往會受到限制。請把我們都知道花生其實不是很吃土地以及土壤,但是條件不好的土壤,無論如何也長不出碩大飽滿的花生,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的花生往往長得十分矮小。
針對於它的這個特點,我們就應該適當地增加一些種植密度,一定要注意是適當的增加。我們要講究一個原則,那就是如果比較肥沃的土地就應該種植的稍微稀疏一些,如果在相對貧瘠的土地上,那麼種植的密度則應該相應地有所提升。
其實在考慮種植密度的時候,我們也要顧慮到另一個特點,那就是不同花生之間,由於它們的品種不同的原因,所以說它生長出來之後它的植株往往有著不一樣大小。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可以考慮來調整它的種植密度,但是一定要注意考慮到它的形態差異。
有很多花生它的地上部分相對來說比較的濃密,但是生長得比較低,這樣的品種我一般都會種植的稍微稀疏一些。但是如果不同的花生,他長得可能會比較高大或者說是比較直的情況下,這樣的品種就比較適合適當增加密度。
這道理也非常的簡單,一般情況下如果生長得比較濃密的話,如果再強行增加種植密度,那麼原本花生受到的光照條件就比較苛刻了,密度的增加也會使它的光照條件變得越來越差。反過來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它在地上部分生長得比較直比較高,所以說在這個時候適當的增加密度,也可以有效的利用空間。
總的來說就是通過上面的幾個方面,來逐漸的進行考慮,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決定現在密度合不合理,如果現在種植的密度不合理的話,那麼應該增加還是應該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