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密度越大,含單一礦物成分越多,結構越緊密,所以質量越好,但這種說法必須滿足一定前提條件才能成立,即必須在同一礦物成分下才能作比較。因為翡翠的密度除了受到結構、純度等因素的影響外,還和所含的金屬離子的種類有關,以鈉鉻輝石為主要成分的「幹清」、「鐵龍生」等翡翠品種的密度就比較大,能達到3.5克/立方釐米,但它們並不是公認的好質量翡翠。對於同為鏈狀結構的兩種礦石,鈉鉻輝石的比重比鈉鋁輝石大的原因是因為鈉鉻輝石的含鉻量高,鉻原子比鋁原子重,而密度稍輕的、鈉鋁輝石含量高的翡翠才是好翡翠。因此,這種說法必須在一定條件才能成立,礦物成分相差比較大的翡翠品種之間,並不遵循這一規律。
那麼,天然翡翠密度範圍是多少呢?
根據2017年10年14日發布的《珠寶玉石 鑑定 GB/T 16553-2017》,翡翠密度:每立方釐米3.34(+0.11,-0.09)克,即翡翠密度的區間為3.25至3.45。
文保會姚政會長在《換個思路來看老翡翠應如何鑑定》文章中指出,新國標在「優化」部分裡明確告知:漂白、充填過的翡翠「密度、折射率較天然樣品偏低」。換言之,如果翡翠密度是3.25-3.45,該翠肯定沒被充填。如果被漂白、充填了翡翠密度一定發生變化----「偏低」。這是邏輯推理。這條國標是支持清代翡翠是天然翡翠的國家理論。
姚政會長強調,把簡單的事情變成一句話。牢牢把握翡翠密度這一要素,這叫抓主要矛盾。港臺人在掃貨,你以為他們帶了什麼先進儀器?錯,他們只要用手把翡翠掂一掂,便知真假。掂什麼,掂的是密度。密度不夠,不是石英巖玉就是充填過的處理貨。相信大部分翡翠藏家都懂得這訣竅。
天然翡翠的關鍵按鈕:密度、密度、密度。
本文部分節選譚貴平、孫瑕《清代翡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