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發現市場上有一種叫做永楚料的翡翠製品,一直沒有發現其究竟是什麼敞口的料子,是好奇,我就詳細的查了一些關於永楚料(瓜地馬拉翡翠)的資料,發現其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名 字:永楚料、瓜地馬拉翡翠等
發現時間:網傳1998年發現了永楚料
發現地點:網傳在中美洲附近(也說緬甸)
發現人:「米奇」颶風
特點:薄、透、藍綠、很脆、背後挖空、有黑點
產地之謎:
1998年發現了永楚料:1998年在10月29日到11月3日期件肆虐中美洲沿岸,一周多來暴雨和山體滑坡等災難在該地區不斷發生,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和物質損失。 先後經過了「洪都拉坎佩切灣、佛羅裡達、尼加拉瓜、中美洲等地"。颶風過後當地人在大山裡發現了露出地面的硬玉巖層(具體是哪裡?)。他們把巖石帶到安地卡島,這一發現令那裡的翡翠經銷商們都迷惑不已。哈佛碧波地博物館【Harvard Peabody Museum】的實地研究人員、科學家塞茨、來自加州大學河濱校區的陶布和館長哈羅據此推斷,那就是長久失傳的翡翠礦源:一座擁有上萬噸【藍綠色硬玉】的巨型礦藏。
永楚料多為偏色,藍綠色的薄料, 屬於真硬玉但多數質量低於緬甸翡翠,裸石有些密度不夠,料子一般不能太厚,挖成薄皮顯水色,又叫「雞蛋殼」,然後再圍鑲,託金底,一般後面都有挖空,看起來就會有點象藍水了,但很薄的,一壓就碎,鑲後檢測測不出裸石密度,按折射率等檢測又是A貨翡翠的。(以上為網上介紹永楚料出處的文章!裡面沒有詳細寫明具體是哪裡,比較模糊!這篇文章也沒有註明沒有出自哪裡!呵呵)
命名之謎:
有一種說法永楚料:「永楚也有人叫勇楚,這詞基本都是揭陽地區的叫法。永楚料最開始是緬甸來的,這料的礦脈位於緬甸與印尼交匯地帶,也說產於緬甸,以地區命名的,永楚場口。類似我們說的大馬坎,莫西沙,會卡等等。」
不知道為什麼被叫做永楚料,是什麼時候開始叫的,也可能最開始加工銷售這種料子的人叫勇楚哦!
叫做永楚的原石,有些遠看跟墨翠比較接近!
1975年發現了美洲瓜地馬拉翡翠:產地,中美洲瓜地馬拉人民使用翡翠的歷史那是很早很早地。約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第16世紀西班牙徵服中美洲期間,中美洲曾經有過高度的文明複雜社會。包括奧爾梅克時代、瑪雅時代和阿茲特克時代。瓜地馬拉的翡翠據說在瑪雅文明時代中就已非常有名,後來隨著Maya文明的神秘消失而失傳,直到1975年一對美國夫婦Jay和Lou Ridinger在該國重新發現和開發出這一瑰寶。目前瓜地馬拉的翡翠主要由他們的公司控制開採。市場上只銷售成品而不賣原料,使該地翡翠更添神秘色彩。
感覺跟市場的永楚料子還是有些區別的!不一定產於瓜地馬拉!
永楚料的特徵:
A.基本都是高綠帶滿黑點的,屬於不入流的東西,沒人注意,可現在市面上這樣勻色的東西量不小,鑲嵌的還挺多。據說鑲嵌後,可以給A貨證書,但密度項裡會寫「因鑲未測",從而規避此類料子密度不足的缺點。
簡單地說就是高綠種水貨顏色發黑,裡面發黑的成分就是綠輝石,也就是墨翠的主要質地成分,這些黑色成分以前都是類似木那點棉樣的存在,現在不是了,都化開了,不過從上面的圖中依然還可以看到黑色點的存在,這就是現在比較出名的............永楚料。
B.此類料子都超級薄,後面都挖空了來提升綠色(厚了就發黑)。我不知道跟薄水是否為同一個東西,但感覺差不多。所以,必須鑲嵌。即便是鑲嵌了,也容易指頭碰斷/壓斷了吧。(強度不夠!)
C.瓜地馬拉料,多為偏色,藍綠色的薄料, 屬於真硬玉但多數質量低於緬甸翡翠,裸石有些密度不夠,料子一般不能太厚,挖成薄皮顯水色,又叫「雞蛋殼」,然後再圍鑲,託金底,一般後面都有挖空,看起來就會有點象藍水了,但很薄的,一壓就碎,鑲後檢測測不出裸石密度,按折射率等檢測又是A貨翡翠的。也被叫做永楚料。(這點我還是有點異議的,感覺兩者有些差異!)
永楚原礦石:
目測有點老油青或者墨翠的意思!
再看看瓜地馬拉翡翠:
檢查正式上註明密度是3.32,翡翠是3.33。凡低於3.33的就應該引起注意!
上點永楚成品,大家加深下印象!
比較了市場上的永楚料、瓜地馬拉翡翠、緬甸翡翠。所謂的永楚料,這種料子薄、透、藍綠、底子灰、很脆、背後挖空、有些黑點等特徵,這種原石種好,底灰,做厚莊牌子不出貨,只有挖空打薄後才有價值,給人一種滿綠冰種的錯覺!這類的原石應該最近才被挖掘出商業價值,以前一直不被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