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jadeite)
石質玉級多晶集合體。也稱翡翠玉(jadites)、翠玉、硬玉、緬甸玉,是玉的一種,顏色呈翠綠色(稱之翠)或紫色(稱之翡)。
翡翠的正確定義是:以硬玉礦物為主的輝石類礦物組成的纖維狀集合體,但是翡翠並不等於硬玉。
翡翠是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達到玉級的石質多晶集合體,主要由硬玉或硬玉及鈉質(鈉鉻輝石)和鈉鈣質輝石(綠輝石)組成,可含有角閃石、長石、鉻鐵礦、褐鐵礦等。
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皆可出現材質:硬玉為主的多礦物微晶合體成分:礦物成分作用:配飾、首飾光澤:玻璃光澤至油脂光澤透明度:半透明至不透明,極少透明摩氏硬度:6.5-7.5相對密度:3.30-3.36折射率:1.650-1.670
天然翡翠
只經過雕刻打磨,沒有經過任何化學處理,沒有經過高熱、高壓等人工偽作,是天然色澤,未經染色或電色,人稱「正色」或「真色」。肉眼觀察質地細膩,顏色柔和,石紋明顯;輕微撞擊,聲音清脆悅耳;手掂有沉重感,明顯區別於其它石質。其特徵為密度應在3.32-3.34g/cm3之間,折射率應為1.66,顯玻璃光澤,放大觀察呈纖維交織結構,紫外燈下不起螢光。鑑定證書標明:「翡翠」或「天然翡翠」。
起源
在古代翡翠是一種生活在南方的鳥,毛色十分美麗,通常有藍、綠、紅、棕等顏色。一般這種鳥雄性的為紅色,謂之「翡」,雌性的為綠色,謂之「翠」。寸開泰撰寫的《騰越鄉土志》記載:「 騰為萃數,玉工滿千,制為器皿,發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發往粵東、上海、閩、浙、京都。至清末民初,僅騰衝城內即有翡翠作坊百餘家,玉雕工匠三千餘人,所琢「器皿發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發往粵東、上海、閩、浙、京都《寸開泰《騰越鄉土志》產翡翠的緬甸勐拱、密支那一帶,距我國雲南邊境只有150公裡。在明朝萬曆年間,此地曾屬永昌府(今雲南省保山市)管轄。由於歷史的原因,被稱為"東方瑰寶"的翡翠經雲南騰衝、瑞麗等邊城輸入我國,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
形成
翡翠並不是在高溫情況下形成,是在低溫條件下在極高壓力下變質形成(約在一萬個大氣壓和比較低溫度(200 - 300℃)下形成),高壓是由於地殼運動引起擠壓力所形成的(凡是有翡翠礦床分布的區域,均是地殼運動較強烈地帶)。
產地
珠寶市場上優質翡翠大多來自緬甸霧露河(江)流域第四紀和第三紀礫巖層次生翡翠礦床中。它們主要分布在緬甸北部山地,南北長約240 km,東西寬170 km。1871年,緬甸霧露(又作烏尢,烏龍、烏魯)河流域發現了翡翠原生礦,其中最著名礦床有4個,它們分別是度冒、緬冒、潘冒和南奈冒。原生礦翡翠巖主要是白色和分散有各種綠色色調及褐黃、淺紫色的硬玉巖組成,除硬玉礦物外還有透輝石、角閃石、霓石及鈉長石等礦物,達到寶石級的綠色翡翠很少。
除了緬甸出產翡翠外,世界上翡翠出產的國家還有瓜地馬拉、日本、美國、哈薩克斯坦、墨西哥和哥倫比亞。這些國家翡翠的特點是達到寶石級的很少,大多為一些雕刻級的工藝原料。
市場上商業品級的翡翠玉石95%以上來自緬甸,因而翡翠又稱為緬甸玉。
種地
玻璃地:完全透明,玻璃光澤。翡翠的透明度與寶石不同。好的玻璃地 鐲子看上去透明如水晶,無雜質。冰地:冰地次於玻璃地全物通透如冰,即通明中如有一層薄霧,似淨水封凍、凝滯。水地:透明如水,玻璃光澤。與玻璃地相似,有少量的雜質。蛋青地:質地如同雞蛋青,玻璃光澤。半透明,但比較純正,無雜質。鼻涕地:質地如同青鼻涕,玻璃光澤。半透明,但比較純正,少量雜質。青水地:質地透明,但泛青綠色 是帶青綠色的水地品種,因色幹擾,不如水地品種。灰水地:質地半透明,但泛灰色。因有灰色,質量又比青水地又差。紫水地:質地半透明,但泛紫色調。與紫羅蘭不同的是強調透明,實際上是半透明的紫羅蘭。渾水地:質地半透明,象渾水。透明度差的水地。細白地:半透明,細膩色白。如果光澤好,也是好的玉雕原料。白沙地:半透明,有沙性,白色。不細膩的細白地。灰沙地:半透明,有沙性,灰色。不細膩的灰色白沙地。豆青地:半透明,豆青色地子。實際上是豆青色地半透明品種。紫花地:半透明,有不均勻的紫花。為顏色不均勻的紫羅蘭。青花地:半透明至不透明,有青色石花。質地不均勻,只適合做玉雕。白花地:半透明至不透明,質糙亦有石花。特性參數:
化學成分:矽酸鹽鋁鈉—NaAI〔Si2 O6〕,常含Ca、Cr、Ni、Mn、Mg、Fe等微量元素.CAS:1344-00-9礦物成分:以硬玉為主,次為綠輝石、鈉鉻輝石、霓石、角閃石、鈉長石等。結晶特點:單斜晶系,常呈柱狀、纖維狀、氈狀緻密集合體,原料呈塊狀次生料為礫石狀硬度:6.5—7.5解理:細粒集合體無解理;粗大顆粒在斷面上可見閃閃發亮的「蒼蠅翅」光澤:油脂光澤至玻璃光澤,高檔品皆為玻璃光澤透明度:半透明至不透明相對密度:3.30——3.36,一般為3.33克每立方釐米折射率:1.65——1.67(點測法),在折射儀上1.66附近有一較模糊的陰影邊界顏色:顏色豐富多彩,其中綠色為上品,按顏色可分為三種類型:①皮類顏色:指翡翠最外層表皮的顏色,其形成與後期風化作用有關。這類顏色為各種深淺不同的紅色、黃色和灰色,其特點在靠近原料的外皮部分呈近同心狀。紅色常稱為翡;
②地子色:又稱「底子」顏色,有底色之意,指綠色以外的其他顏色,為深淺不同的白色、油色、藕粉、灰色等;
③綠類顏色:指翡翠的本色,這類顏色的特點為各種深淺不同的綠色。有時綠中包含著黑色。綠色常稱為翠。
發光性:淺色翡翠在長波紫外光中發出暗淡的白光螢光,短波紫外光下無反應。
如何鑑別天然翡翠和人工翡翠?
行業內一般把真翡翠分為A貨、B貨和C貨。所謂A貨是指天然翡翠,B貨和C貨都是人工處理過的翡翠,B貨是指經過漂白處理後再用環氧樹脂填充或浸蠟的翡翠,C貨是指人工著色過的翡翠。這裡要說明的是B貨和C貨也是翡翠,但是其價值沒有A貨價值大。當前,國內翡翠市場正處於穩步發展階段,品質也良莠不齊。
鑑別天然翡翠和人工翡翠的四個方面:
1、從光澤上看,天然翡翠有玻璃般光澤,而人工處理過的翡翠整體或局部呈蠟燭光澤。
2、人工處理過的翡翠經過酸洗在透射光下觀察,其晶體結構鬆散,礦物顆粒由柱狀變成不規則形狀或渾圓狀,有的甚至變成粉末。
3、人工處理過的翡翠在反射光下能看到一條條網紋。
4、用環氧樹脂填充過的翡翠在紫外光下會發出螢光,而天然翡翠在紫外光下無螢光。
這些鑑別天然翡翠和人工翡翠的方法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翡翠,鑑定過程中要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