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消費者在購買紅木家具時,會被一些理所應當的想法和社會上錯誤的認知所影響,在潛意識中形成固有思維:認為紅木家具越重越好,以重量論質量,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紅木家具真的越重質量就越好嗎?
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氣幹密度,簡單的說,氣幹密度是木材在一定的大氣狀態下達到平衡含水率時的重量與體積比。
木材的重量與氣幹密度有關,木纖維越細密,木材的氣幹密度越大,重量就越重。但是越重的木材吸水膨脹率更高,吐水時收縮率越高,也就是說越重的木材變性也越大。
對於普通的木材來說,品質和物理性能直接相關,比如:木材的硬度和重量、大小和曲直,木質的堅韌或細密,纖維的粗細或鬆緊,是否能防腐防蛀,有無香味,等等。
紅木品質的評判標準則更複雜一些,因為紅木大多是名貴木材,其中的一些樹種已經絕跡或即將絕跡,對它們來說,木材的物理性能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還要參考其他因素,紅木的判定有3個標準,分別是木材密度,管孔大小和材色。對於相同的樹種,密度越大,管孔越小,紅木的品質確實越好;對於不同的樹種,則不存在這種關係。
紅木家具的用材整體密度較大,材質密度在0.75-1.2之間最適宜做家具。若太重、密度太大的木材做家具則容易產生自裂、變形、木材性能不穩定,受環境中的溫度、陽光照射影響較大、熱脹冷縮現象較多,家具質量難以保障。
家具的氣幹密度跟家具所選用的木種和加工時的工序有關,並不是氣幹密度越大或者越小越好,而是根據氣幹密度測出家具的含水率跟當地的年平均溼度相差多少,相差的越少家具就越不容易變形。
木材確實存在溼脹幹縮的問題,譬如,紅木家具的生產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木材幹燥工序,如果幹燥到位,將木材本身的應力消除,變形開裂的現象就會減少很多。
其實,木纖維中的油性長期浸染,讓家具的每個細微部位都具有不怕水的天性,從家具使用的穩定性而言,紅木家具的穩定與否和重量的關係極小,一些穩定性好的木材(如大果紫檀),它們的密度並不是紅木裡面最高的。
現行國標中的紅木有5屬8類29種,其中,黃花梨和紫檀都是毫無爭議的極品。黃花梨是明式家具的代表(密度0.82到0.94,管孔平均直徑114微米),來自我國海南;紫檀是清式家具的代表(密度1.05以上,管孔平均直徑92微米),主要產於印度。這兩類木材成長極為緩慢,現在能用來製作家具的材料已經基本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