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家具作為高檔家具的一類,在很多消費者心中都是一種「價格高,利潤高」的存在。「三年不開單,開單吃三年」的傳聞曾一直流傳在紅木界的耳中,直到現在這種聲音還偶爾會聽到。對此,圈內的紅木人只能苦笑著搖搖頭,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為什麼消費者會有這一種想法呢?
一是紅木家具的銷售價格本來就不低,拿刺蝟紫檀這種入門級別的材質來說,一套沙發也要差不多2萬左右,高端的緬甸花梨,大紅酸枝類就更不用說了。
二是紅木家具一直在宣揚著傳承性,一套家具用三代人的宣傳詞也不少見,從而導致紅木家具相比普通的現代家具來說置換率要低很多,對於出貨頻率來說可能也要低很多,而在很多家具商場,紅木家具所在的位置很多也並不是最中心的區域。因此,要有高利潤才能支撐得住的想法也不是沒有道理。
三是選擇紅木家具的客戶群體,在早之前,一般是40歲以上的社會中上層人士。這類群體經濟地位都會比較高,講究的是一種精神享受。尤其是紅木家具的標價動輒就上萬上十萬的,所形成的噓頭也讓普通消費者覺得價高肯定利潤也高。
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件商品的定價一般是由其生產成本與市場導向決定,而作為家具這樣的傳統產品來說,生產成本將佔據大部分的因素。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一件紅木家具的生產成本是怎樣的。
原材料成本
我們都知道,紅木家具的原材料都依賴於進口,早些年,國外的原材料還很充足,紅木家具也剛剛興起,相對來說原材料的價格並沒有太大的波動。近幾年,由於國內對紅木原材料的需求逐漸增多,以及自然環境保護的控制以及一些國際政治因素,原材料價格出現了很大的波動。拿刺蝟紫檀材質來說,現在好的方材已經去到近萬元一噸了。總的來說原材料的成本會受到稀缺性瀕危,通貨膨脹,遊資炒作這三個因素的影響產生不同的波動。
生產損耗成本
這是導致紅木家具價格高的一個很大的因素,紅木家具生產中的損耗比一般白木,板式家具的都要大很多。
首先,我們知道我國對紅木家具的白皮含量標準也有著嚴格的規定:白皮含量在非看面不能超過10%,那麼白皮的剔除又稱為紅木損耗之一,與之相同的還有木材生長中可能會遺留蟲眼、爛心等問題,也需要將其部分面積剔除。隨之而來的就是在製作過程中,還會產生木屑和木粉,也是紅木家具損耗率大的罪魁禍首。
接著就是木材使用的前提——烘乾,紅木木材必須要經過多次烘乾才能夠製作家具,烘乾後木材量會減少,從而影響成本。
再加上木材成為家具必須經歷的工藝製作,打榫眼、出榫頭、木料切割……再好的師傅都會有邊角料的殘餘吧,還有就是雕刻、打磨、成型中所出現的損耗率也極高。
由明清家具專家周魯生先生提出的紅木家具生產損耗比例可做參考:
烘乾後水分的損失是15%,平鋸平均損失8%,劈裂損傷白膘全去掉損失20%,刨光損失8%,雕刻成型損失18%,實際利用率為31%
也就是說一噸的原材料,最後實際用在家具上的只有31%左右,這還不包括若是材料質量不行,蟲眼或是空心太多超出正常範圍的損耗部分。
人工成本
紅木家具在生產過程中,即使是在今天,還是有很多工序是無法完全由機器來代替的,在很大的程度依然依賴於傳統的手工藝人。而現在年輕人已經很少去從事這一類工作,所以導致好的手工藝人越來越少,隨之的就是工價的越來越高。一個好的木工師傅一天的工資至少在500以上,一個好的手工雕花師傅一天至少在800以上。再者因為無法完全機器化,產量與速度肯定也不如白木或是板式家具來的多和快。
時間成本
現代白木與板式家具可能從開料到成品也就在15-20天左右,而一套紅木家具生產周期少則3個月,多則半年以上,光木材烘乾時間就至少在15天以上。所以上面說到人工成本時,可能也有人會說木工師傅一天工資500也不算太高,但如果說與出產率聯繫起來,相對成本來說就不低了。再加上紅木家具單批產量不比現代家可以一批生產上百套,紅木家具由於受原材料與人工成本,生產周期以及銷量的影響,為了減少倉儲與資金壓力,大多是小批量多批次的生產。
早些年,紅木市場受收藏觀念的炒作,以及一些資本市場的加入,確實也曾水漲船高,「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也是在那時候流傳開的。但隨著市場的越來越清晰,家具回歸到使用價值的層面,消費者越來越理性,加上信息的透明化,紅木家具的價格也早就回歸到正常的層面,高利潤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不過當然也不排除有不良商家將原材料以次充好,在工藝上偷工減料的做法來牟取高額利潤。所以大家在選擇紅木家具時,建議選擇大品牌,有自己工廠的商家,最好是要求去看生產工藝,在挑選產品時,要仔細的檢查,以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