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羅坑村!紫玉參薯帶動村民致富

2021-01-15 增城區融媒體中心



  日前,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關於首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和第二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的公示》通告。


  經過專家評選,1323個專業村和100個專業鎮脫穎而出。



羅坑村位於小樓鎮西北部

主導產業是紫玉參薯

目前種植面積約有450畝



走進紫玉參薯種植場

工人們正在進行採收

↓↓↓


採收紫玉參薯必須選擇晴天進行

先割掉藤蔓,拔掉支架

用鋤頭在離薯塊5-10釐米處掏土

直至整叢薯塊露出

用手小心將薯塊取出,再去除泥土和毛根



據介紹

紫玉參薯分為早熟品種和晚熟品種

早熟品種生長期為210天

遲熟品種生長期則需270天

每畝產量為2000公斤至3000公斤

產值8000元至10000元



紫玉參薯口感極佳、營養豐富

藥用價值高,富含鐵質

同時還富含青花素

具有抗氧化、延緩衰老等作用

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

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作為一名及格的吃貨

烹飪方法都給你們找好啦!

好吃又營養的紫玉參薯蒸排骨來啦~

↓↓↓

(趕緊Mark好,學起來~)




  張耀輝是羅坑村最大的紫玉參薯種植戶,為了打開銷路,他和村裡6名紫玉參薯種植戶成立了廣州增城區耀輝農業專業合作社,希望可以抱團發展,並帶動其他村民共同致富。



  張耀輝回憶說,剛開始他只是種了幾畝紫玉參薯,後來由於市場需求量大,也看到了經濟前景,所以逐漸擴大了種植面積。


  目前,他已經種有近百畝紫玉參薯,僱請了一批或長期或短期的當地村民,為他們帶來了就業,增加了他們的收入。



  種植場工人張桂香是羅坑村村民,她負責採收、裝箱、發快遞等工作。「在這裡做工好,離家近,又不用騎車,一天能賺100元。」張桂香說道。




去年6月

該合作社和廣州匠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

專門銷售紫玉參薯

只要公司接到訂單

合作社就會第一時間讓工人進行採收

然後打包寄送



基地負責人表示

除了直接銷售產品外

還計劃將紫玉參薯加工成紫玉參薯粉、

紫玉參薯粉絲和紫玉參薯片等產品

進行網絡銷售和批發銷售

評上「一村一品」

是對羅坑村紫玉參薯產業的一個認可

也讓村民們看到了

致富的希望和前景

希望有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

把紫玉參薯這個產業做大做強

實現共同富裕!

來源: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梁文薏/文、凌雲/圖,視頻:學習強國「廣州平臺」

編輯:廖嘉敏

編審:陳婕妮

審核:曹劍萍

增城區融媒體中心出品

合作、報料聯繫小編微信號 :zcrb-qmt

相關焦點

  • 一村一品:小樓鎮羅坑村(紫玉參薯)
    羅坑村位於小樓鎮西北部主導產業是紫玉參薯目前種植面積約有450畝好吃又營養的紫玉參薯蒸排骨來啦~↓↓↓(趕緊Mark好,學起來~)  張耀輝是羅坑村最大的紫玉參薯種植戶,為了打開銷路,他和村裡6名紫玉參薯種植戶成立了廣州增城區耀輝農業專業合作社,希望可以抱團發展,並帶動其他村民共同致富。
  • 寧德柘榮舉辦首屆糯米薯開採節 電商直播帶動產品銷售
    富溪的糯米薯軟糯香甜,古鎮古香古色,美食品種豐富,看我還買了20斤糯米薯回家給朋友嘗嘗。」在寧德柘榮縣富溪鎮前宅村,遊客遊先生提著糯米薯笑著說道。 柘榮縣首屆糯米薯開採節現場。主辦方供圖 柘榮縣富溪鎮出產的糯米薯,口感香糯軟滑,含糖量僅2%,是天然的健康養生食品。
  • 莒縣招賢鎮:鮮花智能化溫室大棚帶動村民致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蕾 實習記者 孫銘良 通訊員 宋年升 日照報導走進日照市莒縣招賢鎮大羅莊村玫瑰產業園,沿著花香小路向裡探尋,道旁花團錦簇,陣陣芳香縈繞,一體化連跨智能溫室結構、自動化氣候控制、自動化水肥控制、標準化採後處理……這個集諸多高科技元素於一身的現代化溫室大棚,充滿詩情畫意,藏著大羅莊村芳香四溢的「致富經
  • 開陽縣新場村:太子參豐收,村民致富有奔頭
    圖為新場村街上組村民在採收太子參。  在種植基地裡,30多名當地村民正在忙碌,有的挖參、有的清理。「最近大家每天都在基地挖參,每斤能得2塊錢勞務費,一天就有80元到100元。」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喻小華說。  在縱深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新場村積極宣傳動員,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發展經果林(蜂糖李)和中藥材(太子參)產業,轉變產業發展方式,促進群眾增收,助推脫貧攻堅。
  • 10年堅守荒山變青山 上慄「當代愚公」紮根深山帶動村民致富
    「新店村是我長大的地方,很有感情,所以我就想把荒山承包下來,植樹造林、造福鄉親,讓荒山變成綠水青山,為家鄉做點貢獻,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易洪元向記者道出了自己內心的初衷,「我父親在村裡當了24年的村主任,爺爺是一名老紅軍,自己當過兵,也是一名共產黨員,想繼承父輩的艱苦樸素、踏實肯幹的優良傳統,在家鄉幹出一番事業,體現自己的一份價值。」
  • 吳海風:規範化養殖桑蠶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
    家住義龍新區德臥鎮團山堡村的吳海風是一名農村黨員,通過發展種桑養蠶產業,帶動鄉鄰共同致富。走進德臥鎮團山堡村坡桑古寨,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綠油油的桑樹,幾個村民正在地裡採摘桑葉。「我家土地流轉給他種桑樹,500塊錢一畝。這幾天都在採桑葉,每天最少摘300多斤,最多的600多斤,三毛錢一斤,一天可得一兩百元。」德臥鎮團山堡村貧困戶王時芬說。「我們來幫他做,一個月2400元。
  • 貴州苗族大學生返鄉養胡蜂 年入百萬並帶動村民致富
    韋國良和村民查看胡蜂的長勢。王炳真 攝此外,韋國良還積極探索冬季養蜂,建設溫室大棚,對100隻蜂王進行反季培育,2015年獲得初步成功,突破了並王、嫁王、多王同室築巢、高密度養殖、人工圈內養殖等胡蜂養殖領域的技術難點。目前,胡蜂越冬、築巢、放養率均穩定在95%以上。
  • 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
    點擊播放 GIF 0.0M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隨著政府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2016年她萌發了創辦一家縫紉合作社的想法,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老闆夢」,還可以帶動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但是,創辦合作社需要幾十臺縫紉機、場地、前期資金投入和員工僱用等諸多現實問題使她愁眉不展,好在通過幫扶幹部的溝通、協調,村委會為她免費提供創辦場地,村民們也紛紛為她出點子。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合作社順利成立,並投入生產。
  • 「重讀 重解 重用」西疇精神丨致富帶頭人:領頭雁強帶動
    萬選芳加入黨總支是2016年的事,「原來我們村的種植主要以糧食作物為主,那時,村黨總支找到我,希望我以致富帶頭人的身份加入黨組織,帶領村民們增加收入。」回憶起來,那時的村子還沒有成規模種植的經濟作物,黨組織也相對軟弱、渙散。
  • 穿龍參薯,故鄉來的土山藥
    穿龍參薯,故鄉來的土山藥君從故鄉來,家鄉浠水的山藥,小時候我們叫它土山藥、佛手山藥(形似手掌,又相傳是禪宗四祖道信精心培育而成),現在才知道,它還有一個很高大上的名字,叫穿龍參薯。仔細想來,倒也非常貼切。味道的確與薯類幾分相似,既有紅薯、紫薯的香糯綿軟,又與芋頭一樣溫潤細膩;其營養與藥用價值倒真如人參了,從東漢《神農本草經》到唐朝孫思邈的《千金方》,再到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早有相關記載。而何謂「穿龍」?不得其解。
  • 養殖「白腹美」敲開致富門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小龍蝦水產養殖帶動...
    養殖「白腹美」敲開致富門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小龍蝦水產養殖帶動農民增收2020-08-05 14: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河南日報農村版        瀏覽量: 2543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記者代珍珍&nbsp&nbsp&nbsp&nbsp7
  • 確山三裡街道:蝸牛養殖成為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技術人員正在細心教授村民臧春傑、王峰鴿夫婦養殖蝸牛的技術。為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和村民致富奔小康,由山東大學駐確山三裡街道老臧莊駐村第一書記於德寧和確山三裡街道扶貧辦探索的蝸牛養殖項目正在老臧莊社區逐步推廣開來。近日,在該社區村民王峰鴿蝸牛養殖房裡,記者看到一排排整齊的繁殖架上,三三兩兩伸著潔白的觸角,慢慢試探著新環境,技術人員正在手把手的傳授他們蝸牛養殖技術。
  • 河南桐柏:「薯業興農」工程鞏固脫貧成果
    2015年年底,他種植的紅薯獲得大豐收,當年還養豬出欄300餘頭,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鄉親們打趣道:「外出打工,還真不如在家種紅薯!」在他的影響帶動下,去年,柳扒村紅薯種植面積達到200餘畝,今年將達到360畝。「全鎮今年安排種植紅薯面積5000餘畝,其中,貧困戶種植面積近4000畝。發展薯業投資小,見效快,管理粗放,銷售不愁,市場行情好,群眾種植積極性高。」固縣鎮黨委書記安桐生說。
  • 這段時間,容縣這個村的村民紛紛上山給樹剝皮,怎麼回事?
    70多歲的村民楊厚祥正在給一棵碗口粗的肉桂樹剝皮,他說這是他在45歲種下的肉桂樹,至今有25年了。同在一起剝桂皮的還有他的堂弟60歲的楊偉祥,他介紹,雅秀組村民種植的肉桂樹,一般是5至6年就可以剝皮了,但是要保證好的質量,最好是長到15年以上的肉桂樹才剝皮。
  • 老莊涼水泉村:產業帶動 勞動致富
    老莊涼水泉村:產業帶動 勞動致富 2021-01-12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歸返鄉創業養殖羊駝 帶動貧困戶致富
    【脫貧故事】海歸返鄉創業養殖羊駝 帶動貧困戶致富【解說】山西省陽曲縣坪裡村屬貧困村,全村經濟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種植業、養殖業和勞務輸出。2014年,山西「90後」女孩鄧昕在澳洲完成學業回到中國後,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山西農業大學有一個科研團隊,研究羊駝已十幾年。於是,一心想要創業的鄧昕與該校合作,從澳洲引進羊駝,在坪裡村創辦羊駝養殖基地。
  • 甘肅:農民土專家發明捕鼠「神器」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
    村民們在忙著加工組裝捕鼠器。今年54歲的趙恆4年前發明了一種捕鼠器,由於結構簡單、攜帶方便、操作容易、捕獲率高、生態環保,獲得了國家專利。因此被政府部門評為「農民土專家」,產品已經得到國內很多地方政府和農技部門的認可,集中採購推廣使用。
  • 壽光市:大棚櫻桃成村民致富「金果子」
    路邊賣櫻桃在緊挨北嶺村的羊臨路上,幾位村民正在銷售自家的櫻桃,精心挑選的櫻桃擺放得整整齊齊。談起今年的好收成和好價格,大家都高興的合不攏嘴。「我們村自1993年開始種植櫻桃,從起初的零星幾戶到現在家家戶戶種櫻桃,目前全村共有大棚櫻桃130畝,露天櫻桃150畝。為了帶動櫻桃產業發展,村裡還創辦了櫻桃果蔬專業合作社。」
  • 轉讓工廠回鄉養蜂欲帶村民同致富
    脫貧「蜂王」     轉讓工廠回鄉養蜂     欲帶村民同致富     一處山腳下,打開新的木門,裡面是一個地窖。     對陳本旺的歸來,村民們都感到意外,更沒料到的是,他竟然要在山上養蜂。「我們本地的蜜蜂能採蜜,他這個蜂聽說蜜都不能採。」起初,村民們對他的項目並不看好,甚至對超過蜜蜂個體好幾倍、且與馬蜂相似的胡蜂產生恐懼。
  • 一個來自六盤山下土豆的自述:「薯」光無限 照亮西吉
    雖說這裡貧窮落後,高寒乾旱,但是惡劣的條件和貧瘠的土地難不倒我,我向難而生,奮力紮根,幫助這裡的農民增收致富。為順應脫貧攻堅需要,西吉縣把發展馬鈴薯產業作為優化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壯大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來抓。近年來,西吉堅持走「種薯開發、鮮薯外銷、澱粉加工和主食開發」四業並舉的發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