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新場村:太子參豐收,村民致富有奔頭

2020-12-06 貴陽新聞網

  圖為新場村街上組村民在採收太子參。

  本報訊 7月31日,記者來到開陽縣龍水鄉新場村街上組的太子參種植基地,這裡種植的240餘畝太子參喜獲豐收,預計產量可達15萬斤。

  在種植基地裡,30多名當地村民正在忙碌,有的挖參、有的清理。「最近大家每天都在基地挖參,每斤能得2塊錢勞務費,一天就有80元到100元。」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喻小華說。

  在縱深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新場村積極宣傳動員,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發展經果林(蜂糖李)和中藥材(太子參)產業,轉變產業發展方式,促進群眾增收,助推脫貧攻堅。「以前在外面務工時,就知道太子參能賣好幾十塊錢一斤。藉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東風,我去年返鄉後在村裡流轉240多畝土地試種了太子參。」基地負責人黃進才說,經過悉心管護,太子參試種成功,今年預計畝產可達650斤,基地總產量可達15萬斤。太子參曬乾後每斤的單價為60元,保守估計純收入能達50萬元。

  太子參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新場村黨支部書記陳志均介紹,從開始種植太子參起,就有30多名村民長期在基地務工,包括5名貧困戶和3名低保戶,在參苗栽種到挖參的整個生產周期裡,他們的務工費平均每人有7000元。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李春明 文/圖)

(《開陽縣新場村:太子參豐收,村民致富有奔頭》由貴陽日報為您提供,轉載請註明來源,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

相關焦點

  • 貴陽市民有口福了
    朵朵食用菌,鋪就了種植戶的致富路,也豐富了貴陽市民的餐桌。連日來,都市新聞記者在貴陽市郊區的各個食用菌種植基地看到,大量的食用菌開始投產上市,貴陽市民有口福了。據了解,這家食用菌企業的入駐,將帶動附近村民就近就業,每年能帶動50多名村民固定就業和臨時性務工。 在清鎮市新店鎮中壩村,種植大戶宋光平試種的4畝多赤松茸食用菌豐收了,連日來,採菌、稱量、收購……基地一派繁忙的景象。 據了解,赤松茸能在空閒土地種植,也能在林下套種,市場潛力很大。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創造幸福生活丨開陽縣馮三鎮新華村村民袁中貴
    我叫袁中貴,是開陽縣馮三鎮新華村舊寨組村民,家裡有4口人,2013年因患四級殘疾被評為新華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原來我和家人很勤快,在家經營一個小加工坊,加工餈粑、米皮和粉面,日子都還過得不錯。2015年,當時的駐村第一書記楊光建來走訪了解情況,經過村民組討論、開會研究,決定把我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他鼓勵我說:「娃兒你好好搞,哪會有一下就跨下去的,做不到重活就做輕的,只要你勤快,哪有發展不起來的。」  後來楊書記就幫我申請了2頭生豬和1頭繁殖母豬,還帶來了一些飼料,他反覆叮囑我要好好努力。  村裡還給當時讀大學的大女兒申請了助學貸款,娃兒上大學的事情也解決了。
  • 「我的脫貧故事」竹鼠「啃」出致富路丨岑鞏縣羊橋鄉坪地村村民張...
    我叫張維成,今年46歲,中共黨員,是黔東南州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坪地村村民,家中有4口人,兒子在都勻師範學院讀大二,女兒職校畢業在家幫助我發展產業。為能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2016年,在一次與村兩委的聊天過程中,我了解到了竹鼠養殖,市場前景廣闊,養殖過程簡單、見效益快,而且竹鼠肉質細膩精瘦,屬於低脂肪、高蛋白肉類,是具有保健美容功能的高級食品。
  • ...勇當「戰疫」先鋒——記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新場村第一書記張黎
    (本刊記者靳豔 通訊員吳壽靜)走田間,進羊圈,鑽樹林,入農家是張黎每天在新場村的必修課。自張黎任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水尾鎮新場村第一書記後,只要是村民的事,他有求必應。現如今,流行病學調查、病毒採樣、核酸篩查,是他的日常工作。從脫貧攻堅轉戰疫情防控一線,他用「疾控人」的一絲不苟和黨員的擔當作為「逆行」而上,衝鋒在最前沿,為群眾生命安全築起一道防線。
  • 確山三裡街道:蝸牛養殖成為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技術人員正在細心教授村民臧春傑、王峰鴿夫婦養殖蝸牛的技術。為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和村民致富奔小康,由山東大學駐確山三裡街道老臧莊駐村第一書記於德寧和確山三裡街道扶貧辦探索的蝸牛養殖項目正在老臧莊社區逐步推廣開來。近日,在該社區村民王峰鴿蝸牛養殖房裡,記者看到一排排整齊的繁殖架上,三三兩兩伸著潔白的觸角,慢慢試探著新環境,技術人員正在手把手的傳授他們蝸牛養殖技術。
  • 壽光市:大棚櫻桃成村民致富「金果子」
    大棚裡的櫻桃熟了,山東濰坊壽光市田柳鎮北嶺村的農戶們臉上掛著豐收的喜悅。走進農戶李培文的櫻桃大棚,一顆顆成熟的大櫻桃,晶瑩剔透,煞是喜人。幾個農戶正在採摘成熟的櫻桃,在他們眼裡,這些櫻桃如同「金疙瘩」。
  • 防城區茅嶺鎮崬軍村海水稻再獲豐收
    11月23日,防城區茅嶺鎮崬軍村今年第二期海水稻開始收割,記者來到現場,看到一片忙碌豐收的景象。 海水稻喜獲豐收。一大早,兩臺大型聯合收割機便在稻田旁整裝待發。2019年,在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和村黨支部的帶領下,茅嶺鎮崬軍村開始在閒置丟荒多年的草坡鹽鹼地試種海水稻,今年是該村第二年種植收穫。崬軍村黨支部書記陳偉臣一直守在收割現場,看著一包包稻穀越堆越高,他非常高興和自豪:「今年我們村種植海水稻150畝,完成集體經濟5萬元目標的同時,還增收了6萬元集體經濟!
  • ...脫貧故事」傳遞力量,讓更多村民能一起致富丨開陽縣馮三鎮新華...
    我是開陽縣馮三鎮新華村舊寨組的村民袁中貴,只讀到小學二年級,為了賺錢養家,只能幹苦力活:幫人和水泥修房子、開加工坊做粉面、養花、養雞、挖煤,直至不幸患病。2012年,我左腿使不上勁,只能回家治病,花光了積蓄也不見好。後來,我癱瘓在床,家裡還欠了三萬多元的外債。
  • 廣東:「花木之村」大畔寮 花木種植產業助村民致富
    中國園林網5月4日消息:花木種植產業已經成為饒平縣黃岡鎮大畔寮村的主導產業。目前,大畔寮村將近80%的村民從事花木種植或經營,辦有花木種養場50多個,佔地約100多畝。
  • 「我的扶貧故事」下決心啃下扶貧「硬骨頭」|開陽縣金鐘鎮茅坡村駐...
    我叫楊紅,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2019年,我被選派到開陽縣金鐘鎮茅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茅坡村是開陽縣偏遠山村之一,山高坡陡、地少人多。村裡共有8個村民組360戶,共143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3戶69人。
  • 涉縣林峰村:發家致富有奔頭
    ,群眾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去年,為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林峰村集體投資20餘萬元建成一座200頭規模的養豬場,現存欄180餘頭,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增加5萬元以上。下一步,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再建個養豬場,在我們村豬圈對面有塊閒散地,適合建養豬場,下一步咱們就準備去辦這個項目,辦成了對咱村集體收入有很大保障,以後群眾生活會一天比一天好,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
  • 冷水坑開發出村民致富的熱水坑
    熟溪街道冷水坑村地處縣城東南郊區,有農戶228戶,人口604人,外來人口2000多人。可以說,冷水坑村開發出了村民致富的熱水坑。      村兩委為工業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已投資5000多萬元完成職工公寓、冷水坑大橋、村莊整治和生態村建設。一二期開發後,將有8000多員工在該村工業園區內工作生活,所以村集體還將籌集資金建設標準廠房和職工公寓,配套完善文化娛樂等基礎設施建設,讓冷水坑村成為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和諧生活的樂園。
  • 山東王家坊前村:從互助合作到村社共建走出共同致富路
    幾十年來,王家坊前村的村民們發揚自力更生、合作共贏、敢為人先的光榮傳統,從原來的互助合作,到現在的村社共建,老典型走出新的共同致富路。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導,村民王奉民曾經是位種田的老把式,幾年前,老王放下鋤頭,到村裡的石材廠當起了技術工人。
  • 紫玉參薯帶動村民致富
    日前,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關於首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和第二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的公示》通告。  經過專家評選,1323個專業村和100個專業鎮脫穎而出。好吃又營養的紫玉參薯蒸排骨來啦~↓↓↓(趕緊Mark好,學起來~)  張耀輝是羅坑村最大的紫玉參薯種植戶,為了打開銷路,他和村裡6名紫玉參薯種植戶成立了廣州增城區耀輝農業專業合作社,希望可以抱團發展,並帶動其他村民共同致富
  • 從「落後村」到「幸福村」:一個東北農村的致富新經
    從髒亂差的貧困村,到產業興旺、村民增收、環境整潔的「幸福村」,黎明村迎來幸福的曙光。髒亂差曾是這個「落後村」的代名詞。全村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柴草垛滿街亂堆,村民閒暇之餘吃喝聊侃,這樣的日子沒人覺得不對勁。這幾年,黎明村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兩頭抓,增收致富和鄉風文明齊頭並進,變化悄然發生。在黎明村,沒人要的秸稈成了「香餑餑」。
  •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 吃太子參有什麼好處
    什麼是太子參,光是聽它的名字就覺得它肯定不簡單,那麼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太子參應該怎麼吃,太子參的食用方法是怎樣的?太子參的顯微鑑別應該怎樣?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吧。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太子參藥性平和、味甘,有補氣生津的效果。現代研討:出自《我國藥用植物志》,本品含太子參多糖及人體必需的多種胺基酸、微量元素。
  • ...平度市店子鎮大王家村幾十年來有了第一筆村集體收入
    8000斤「扶貧地瓜」被包圓 負債村幾十年來有了第一筆村集體收入半島記者 徐傑「幾十年了,俺們村終於盼來了第一筆集體收入,真讓人高興!」12月23日,在平度市店子鎮大王家村,當村民們從愛心企業採購人員手中接過厚厚一沓現金時,大伙兒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笑容。
  • 種植中草藥開致富「良方」
    你看這龍膽草藥根長得多好,今年又豐收啦!我在這裡做鋤草、施肥、刨根這些活兒,每年大約有4000多元的收入。」村民辛昌臉上掛著笑容。辛昌是西豐縣涼泉鎮勤廉村貧困戶,2009年患腦瘤,為了治病欠下10萬多元的債務,是典型的因病致貧建檔立卡戶。自從村裡辦起了中草藥合作社,他便在這裡務工,增加了增收渠道。目前,辛昌不僅還清了債務,還自建了三間磚瓦房,日子越來越好了。
  • 綏中縣小莊子鎮 :生薑喜豐收 姜農笑開顏
    金秋十月是姜農最忙碌的時節,在綏中縣小莊子鎮,隨處可見農民們在姜田裡收穫鮮姜,並將鮮姜打包、裝箱,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早上5點多鐘,姜農劉洪軍就和村民們來到地裡開始起姜、削姜、裝箱、裝車。他家今年種了25畝生薑,按照今年收購生薑的價格,效益可達2萬元以上。每到收穫時節,劉洪軍都會僱用一批本村和周邊村的村民,幫助起姜、打包。綏中縣小莊子鎮海泉村村民郭麗靜種植生薑已經有十六個年頭了,由最初五畝地的小規模種植,到現在的幾十畝地,郭麗靜嘗到了種姜帶來的甜頭。
  • 溫暖的迴響③丨在這個村,不出門就能約上「專家號」!
    在延安市延川縣黃家圪塔村的村衛生室裡空軍第986醫院老年病專家正在通過遠程醫療系統對村民馮福生進行遠程視頻會診並給出針對性治療方案專家與村民遠程視頻會診中↓↓↓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約上「專家號」幾年前黃家圪塔村沒有衛生室馮福生患上強直性脊柱炎後一直沒有得到系統治療其他村民生了病也是能忍就忍、能扛就扛不少人把小病拖成了大病村裡55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中因病致貧的就有24戶黃家圪塔村村民以前居住的房屋(資料圖)黃家圪塔村村民現在居住的房屋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