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太子參,光是聽它的名字就覺得它肯定不簡單,那麼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太子參應該怎麼吃,太子參的食用方法是怎樣的?太子參的顯微鑑別應該怎樣?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
太子參藥性平和、味甘,有補氣生津的效果。現代研討:出自《我國藥用植物志》,本品含太子參多糖及人體必需的多種胺基酸、微量元素。常用於脾胃衰弱,厭倦乏力、食欲不振、乾咳少痰、病後體虛、盜汗、夜間驚哭、小兒夏日熱等。實驗研討證明,太子參能夠進步免疫功用,改進心功用。
1、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胃陰。常配山藥、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黨參。
2、用於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於西洋參。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與人參不同科屬,成效雖似人參,但藥力單薄,須大劑量持續服用,才幹收效。
太子參雖補力平緩,但終為味甘之品,所以凡病有實邪者忌用,故邪實之證慎用。忌諱:高血壓及腎炎、胃炎患者不宜多食。
吃太子參對人體有什麼好處
一、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經。體潤性和。補氣生津。主治脾虛食少、倦怠乏力、心悸自汗、肺虛咳嗽、津虧口渴等症。
二、太子參味甘、微苦而性平,偏微寒,既能益氣,又可養陰生津,且藥力平和,為一味清補之品,適用於脾肺虧虛、氣陰不足、氣津不足諸症。太子參對淋巴細胞有明顯的刺激作用。
太子參做法指導
凡脾胃衰弱。症見疲倦乏力,胃口減退者,可與黃芪、黨參等配伍,以增強補氣之功;若兼胃陰缺乏,再加山藥、玉竹,補脾益胃陰;若氣陰兩傷,症見氣短、自汗、口渴者,宜與五味子、黃芪同用,以增其益氣生津之功;若氣陰缺乏而致心悸失眠者,又當與五味、麥冬、酸棗仁、柏子仁等合用,以益氣養陰安神;若治小兒自汗者,可與浮小麥等配伍。
太子參的食用方法
1、太子參煮鵪鶉:太子參30g,玉竹10g,鵪鶉2隻。將三者洗淨,用水煮熟,加味精、食鹽調味。飲湯吃肉。
本方以太子參、鵪鶉補脾益氣,玉竹益胃養陰。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所致之症。
2、太子沙參粥:太子參、北沙參、枇杷葉各10g,粳米120g。北沙參、枇杷葉煎水取汁,放入太子參、粳米煮成稀粥。以白糖調味吃。
本方以太子參、北沙參養陰潤燥,以枇杷葉清熱化痰、止咳。用於陰虛肺熱,咳嗽咽幹。
3、太子參燜蹄膀
材料: 豬肘750克,太子參30克,冰糖60克,黃酒30克,醬油30克,大蔥15克,姜10克
做法:
1. 將太子參濃煎取汁200毫升;
2. 豬蹄洗淨後在大骨的兩側各劃一刀,使肉攤開;
3. 將蹄膀放入鍋內,加入太子參濃汁及適量清水、黃酒、醬油、冰糖、蔥、姜,用武火燒開;
4. 再用文火燜2小時,燜至蹄膀爛透;
5. 再用武火燒到湯汁如同粘膠即可出鍋裝盤。
功效:
1. 大補元氣,養血填精;
2. 適用於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頭暈目花、產生缺乳,以及病後、產後、年老體弱所致之虛損病症。
太子參的鑑別
塊根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外表黃白色至土黃色,較潤滑,略具不規則的細縱皺紋及橫向窪陷,其間有鬚根痕。質硬脆,易折斷,斷面平整,類白色或黃白色,角質樣;晾乾者類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以條粗、色黃白者為佳。稍曲折,長2-8cm,少數可達12cm,直徑2-6mm,頂端殘留極短的莖基或芽痕,下部漸細呈尾狀。
太子參的顯微鑑別
木質部佔根的絕大部分。射線廣大,導管稀少排列成放射 狀;初生木質部3-4原型。薄壁細胞中充溢澱粉粒,並有少量草酸鈣簇晶,直徑12-60μm,於木質部較易察見。塊根橫切面:木栓層為4-6列方形木栓細胞。多切向延伸。韌皮部窄,射線甚寬。形成層顯著。
粉末特徵:淡黃白色。
① 澱粉粒極多,多為單粒,類圓形,直徑4-24μm,臍點星狀、三叉狀及裂隙狀等,小粒的臍點不明顯復粒由2-3分粒組成。
② 導管主為網紋導管,直徑12-24μm。
③ 草酸鈣簇晶直徑12-60μm。
④ 木柱細胞淡黃色,表面觀長多角形,壁薄,部分略波狀彎曲。
總結:通過上文小編的介紹,相信大家對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吃太子參對人體的好處是非常的多的,能益脾氣,養胃陰。上文中小編還為大家介紹了太子參的食用方法,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