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下決心啃下扶貧「硬骨頭」|開陽縣金鐘鎮茅坡村駐...

2021-01-11 天眼新聞

我叫楊紅,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2019年,我被選派到開陽縣金鐘鎮茅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茅坡村是開陽縣偏遠山村之一,山高坡陡、地少人多。村裡共有8個村民組360戶,共143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3戶69人。那裡不僅沒有特色產業,也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村民的日子過得比較艱難。

雖然前期已經了解到不少村裡的情況,可剛到村裡報到的第一天,我還是傻眼了。進村路泥濘不堪,村民房屋破舊,路上垃圾、家畜糞便隨處可見。

看到這些場景,我暗自下定決心,要想盡一切辦法,啃下這塊扶貧「硬骨頭」。

 走訪貧困戶

經過調研,我首先梳理出茅坡村交通不暢、群眾生活水平落後等問題存在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因為村民視土地為生存的根本,修路佔用土地,村民不理解,一度導致茅坡村交通落後。在了解情況後,我迅速召集村民開了「壩壩會」,將「組組通」的施工情況向村民們一一說明,並將公路修完之後的好處一點一點地講給村民聽,村民慢慢開始支持村裡的交通建設。

為了改變村裡破舊的村容村貌,我號召村民們清理生活垃圾、畜禽糞汙等,建立文明村規民約,從源頭改變不良衛生習慣。通過改造和整治,茅坡村一改過去的髒亂差形象,呈現出乾淨清朗的鄉村風貌。

和村民一起打掃衛生

茅坡村村民貧困的原因多種多樣,如何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是關鍵。

為了讓村民「脫真貧、真脫貧」,我針對2019年村裡僅剩的14戶貧困戶實際情況,和村幹部多次討論幫扶計劃,最終決定採取「一戶一法」、因戶施策精準幫扶。對於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為其落實低保、社保、醫保;對於危房困難戶,積極落實維修資金扶持,幫助其重新修繕房屋;對於患重大疾病的特困戶,進行重點幫扶,引導就醫。

李春倫就是其中受惠的村民之一。他是茅坡村河壩組的低保戶,與91歲的母親相依為命,因早年做農活摔斷了腿,無勞動力,無經濟來源,常年只能靠低保生活。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聯繫到鎮裡的一家保潔公司,為李春倫爭取到一份保潔的工作,讓他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

我認為,扶貧要從小處著眼。基礎設施、生活環境、經濟狀況的一點小改變,就會帶來貧困戶精神面貌的大改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馮晨陽

編輯 胡嵐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我叫蓋家春,2015年11月參加工作,2017年9月入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任駐村幹部,2020年2月到桂果鎮工作。期間,我和貧困戶之間有過爭執,有過爭吵,但我們都沒有放棄彼此,那份情更濃,那份愛更深。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貴陽城投集團劉新華:牽線搭橋 籌來鄉村幫扶...
    我叫劉新華,駐村之前,我在貴陽城投集團屬下子公司資產經營公司資產經營管理部擔任經理職務。從 2018 年起,我被市委組織部先後派駐到開陽縣南龍鄉中橋村擔任駐村幹部、開陽縣宅吉鄉官莊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近 3 年的駐村生活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官莊村。當時的官莊村屬於國家級貧困村,全村共 18 個村民組,總人口 3532 人,其中貧困戶 59 戶 208 人。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劉梓越:扶貧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了人情味
    【我的扶貧故事】劉梓越:扶貧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了人情味 2020-11-25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帥梅:小摩託丈量扶貧路
    2017年9月,全縣的脫貧攻堅工作進入了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在縣委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各單位部門盡銳出戰,分赴各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為了解決「三保障」這個硬骨頭,每個村都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中「三改、危改」、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進一步解決困難群眾的住房難題、改善人居環境,當然,我們的村子也不例外。
  • 「我的扶貧故事」在「大路」上跑出扶貧加速度︱德江縣煎茶鎮大路...
    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我與駐村幹部同吃同住,俯下身子與鄉親們談心交友,了解村莊的發展歷史和地理環境,洞悉村裡的產業結構和村民收入來源,收集群眾的意願和發展中的困難。  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數字準,經過研判,最終我們確定以基礎設施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產業發展等為抓手,持續轟出「推背感」。
  • 「扶貧戰士」連偉:一線扶貧如何按下「精準鍵」
    華電雲南公司駐村工作隊長、駐村第一書記 連偉(左二)央視網消息:曾經的連偉是一名戰士,作為軍人保家衛國;轉業後的他仍然奮戰在一線,作為華電雲南公司駐村工作隊長、駐村第一書記,積極投入到國家精準扶貧攻堅這場硬戰中。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雲南,一直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亦餘心之所向兮,雖無榮其猶未悔丨都勻市墨...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黨中央許下的莊嚴承諾。2017年10月,我通過省考為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墨衝鎮人民政府錄取,成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從那時起,我便毅然決然地投入到脫貧攻堅戰中來,同千千萬萬個決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奮鬥者一道,帶著責任帶著感情扶貧,在苦與樂之間一路前行,虔誠而又執著。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村發生了蛻變丨大方縣八堡鄉海龍村駐村幹部...
    我叫汪磊,是畢節市大方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的一名工作員,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了二類貧困村八堡鄉海龍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初到海龍村,我準備首先熟悉村情、了解民意。在海龍村第一書記曾毅的帶領下,我們挨家挨戶走訪。
  • 徵文範文:我的扶貧故事5篇
    這些不光是村民的疑問,我自己也開始矛盾,不斷地在反覆地問自己。可是既然組織決定了,既然我來了,那麼就沒有退路,只有一條陽關大道:必須幹好。唯有以幹克難,才可砥礪前行,我暗下決心,給自己定下二二條例(堅持兩條原則、扮好兩種角色):第一駐村期間不給單位丟人,第二駐村結束不讓村民失望;努力當好單位的聯絡員和村裡的服務員。其次談談工作那點事。
  • 692篇「扶貧日記」背後的故事
    兩年間,他用692篇扶貧日記記錄了小涼山翻天覆地的變化,定格了老百姓擺脫困頓生活後的張張笑臉,字裡行間也標記著大國脫貧路上一個個「駱胤成們」的小奮鬥。在廣闊天地中找尋「出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這是2019年年初駱胤成剛到小涼山時,在第一篇扶貧日記裡寫下的第一句話。當時他滿腔熱血,在滇西北橫斷山脈上的寧蒗彝族自治縣大興鎮黃板坪村,成為一名駐村工作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三年多,和兒子說話還要請「翻譯」丨平塘縣甲...
    我叫劉志偉,原來在貴州平塘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工作工作。2017年3月,被組織派駐平塘縣甲茶鎮甲茶村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在此期間,吃住在村,為「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進行全方位的排查,補齊短板。  2018年6月份,兒子的到來使我從當年4月份剛失去父親的悲痛中走出來。我給兒子取名書賓,知書達理、相敬如賓的意思。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2018年3月,我從銅仁市應急管理局煤礦監管科的一名採礦工程師,成為了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駐村幹部的一員。初到鮓魚村,看到的是很多留守在家的婦孺小孩,通村公路沒有硬化凹凸不平,沒有路燈,沒有連戶路,老舊危房散落在各個角落,環境衛生髒亂......沒有一點生機的村子,心瞬間涼了半截。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我叫唐婭,我與董秧村的戰貧情得從2017年開始說起,27歲的我,石阡人,大學畢業為了愛情選擇背井離鄉,來到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基長鎮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小明書記:新光村很美 得讓她一直美下去!
    開展茶葉管護培訓兩年多的脫貧攻堅工作,我與脫貧攻堅工作隊的戰友們攻克了一項項難啃的硬骨頭,打贏了脫貧攻堅的每一次戰役,強烈激發全村群眾的內生動力,群眾收入全面提高,「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基礎條件全面改善,貧困群眾實現了全部脫貧。
  • 用真心幫扶群眾 用真情聯繫群眾——記皋蘭「85後」扶貧幹部李文靜
    用真心幫扶群眾 用真情聯繫群眾——記「85後」扶貧幹部李文靜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每個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和扶貧幹部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的主力軍。正是由於他們的無私奉獻和辛勤工作,讓一大批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眾多的貧困群眾走向了富裕。
  • 「講扶貧故事」秦家莊:小蜜蜂釀出「甜日子」
    2017年,在鄉村兩級和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協調幫助下,縣蜂業協會為劉勇國捐贈了21箱中蜂。經過3年時間的發展,劉勇國不僅逐漸掌握了養殖技術,也提升了生活的信心和致富的決心。「在床上就躺了四五年,不能動,那幾年也不知道是怎麼過來的,自從養上蜂以後,感覺日子充實了不少,每天看看蜂,到蜂場轉轉,生活過的也感覺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