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紅,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2019年,我被選派到開陽縣金鐘鎮茅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茅坡村是開陽縣偏遠山村之一,山高坡陡、地少人多。村裡共有8個村民組360戶,共143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3戶69人。那裡不僅沒有特色產業,也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村民的日子過得比較艱難。
雖然前期已經了解到不少村裡的情況,可剛到村裡報到的第一天,我還是傻眼了。進村路泥濘不堪,村民房屋破舊,路上垃圾、家畜糞便隨處可見。
看到這些場景,我暗自下定決心,要想盡一切辦法,啃下這塊扶貧「硬骨頭」。
走訪貧困戶
經過調研,我首先梳理出茅坡村交通不暢、群眾生活水平落後等問題存在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因為村民視土地為生存的根本,修路佔用土地,村民不理解,一度導致茅坡村交通落後。在了解情況後,我迅速召集村民開了「壩壩會」,將「組組通」的施工情況向村民們一一說明,並將公路修完之後的好處一點一點地講給村民聽,村民慢慢開始支持村裡的交通建設。
為了改變村裡破舊的村容村貌,我號召村民們清理生活垃圾、畜禽糞汙等,建立文明村規民約,從源頭改變不良衛生習慣。通過改造和整治,茅坡村一改過去的髒亂差形象,呈現出乾淨清朗的鄉村風貌。
和村民一起打掃衛生
茅坡村村民貧困的原因多種多樣,如何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是關鍵。
為了讓村民「脫真貧、真脫貧」,我針對2019年村裡僅剩的14戶貧困戶實際情況,和村幹部多次討論幫扶計劃,最終決定採取「一戶一法」、因戶施策精準幫扶。對於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為其落實低保、社保、醫保;對於危房困難戶,積極落實維修資金扶持,幫助其重新修繕房屋;對於患重大疾病的特困戶,進行重點幫扶,引導就醫。
李春倫就是其中受惠的村民之一。他是茅坡村河壩組的低保戶,與91歲的母親相依為命,因早年做農活摔斷了腿,無勞動力,無經濟來源,常年只能靠低保生活。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聯繫到鎮裡的一家保潔公司,為李春倫爭取到一份保潔的工作,讓他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
我認為,扶貧要從小處著眼。基礎設施、生活環境、經濟狀況的一點小改變,就會帶來貧困戶精神面貌的大改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馮晨陽
編輯 胡嵐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