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亦餘心之所向兮,雖無榮其猶未悔丨都勻市墨...

2021-01-08 天眼新聞

「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這是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黃文秀在手記裡寫下的一句話,更是許多扶貧一線工作者內心的真實寫照。我在扶貧,我自豪!

我叫潘洪巨,出生在農村,父母是農民,讀書在農業學校。我一直相信,這是我與「三農」剪不斷的深深緣分。我的大學在陝西鹹陽,地處關中平原腹地,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和家鄉差別不大。開學時候,校長站在臺上對著我們說道,「一所好的大學,不僅要有大師、大樓、大治,更要有大愛之心。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讓每個學子成為能夠擔當國家民族使命、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優秀人才,這就是大學的大愛。傳承大愛精神,弘揚大愛文化,讓每一位學子感受大愛的力量,便是這所大學的道德價值觀。」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黨中央許下的莊嚴承諾。2017年10月,我通過省考為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墨衝鎮人民政府錄取,成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從那時起,我便毅然決然地投入到脫貧攻堅戰中來,同千千萬萬個決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奮鬥者一道,帶著責任帶著感情扶貧,在苦與樂之間一路前行,虔誠而又執著。

第一次走訪貧困戶

還記得2017年10月26日第一次走訪貧困戶時候的情景,在單位前輩老汪同志的帶領下,去給新蒙村上院組的群眾核算年均收入。深秋的整個村莊融入到了一種慵懶休閒的氛圍中,就連村頭的狗兒都懶洋洋地趴在路邊,從旁邊走過,它甚至都懶得抬頭看看。雖然如此,卻止不住一個初入扶貧戰線菜鳥的激動心情。臨出發時候,老汪看著稚嫩的我們,叮囑我一些面對不積極配合工作農戶的入戶詢問交流技巧。那時候,懵懂的心中多出了幾分怯意和不自信。怯意是因為不知道前方會遇到什麼情況,不自信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擔好扶貧這一份責任。畢竟,扶貧並不只是說說。

夜間走訪

2018年6月,因工作調整,單位安排我結對幫扶羅馬村陸德才、陸德位等8戶貧困戶。經過了解,我才知道陸德才戶家中僅有陸德才1人。他生於1958年1月,當時已經是60歲的年紀,日子過得很窘迫,加上身體虛弱,無法修護家中房子,只能常年借住在市外的女兒女婿家。時間一久,雨水衝刷,家中房子坍壞倒塌,我見到的時候已經是荒草叢生。陸德才本人雖然有心回家養老,但是面對現實只能是長嘆一聲,無能為力。知道這些情況後,我立即通過村支兩委和政府部門積極上報,為陸德才老人申請得到危房改造項目。可是造化弄人,新建的房子才剛竣工,門窗還未安裝,老人便因病去世了,都還沒看到新建的房子長什麼樣子。直到今日,我時常都還會回憶起和老人打交道的一些瞬間。當初在電話裡跟老人說政府要給他新建房子的時候,老人興奮極了,那是能夠透過話筒傳過來的溢於言表的欣喜。陸德才老人的遺憾,自此之後成了我心中長久以來都無法消散的愧疚,我深切懂得了扶貧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扶貧工作刻不容緩,容不得怠惰因循,務必要雷厲風行。

貧困戶陸德位老房子舊址

在陸德才老人的影響下,我深感自己幫扶工作存在太多不足。對此,我廣泛走訪個人結對幫扶貧困戶的周邊鄰居,深入挖掘了解實際情況。在走訪中,我才知道原來陸德位戶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這戶現在居住的並不是自己的房子,而是其兄長陸德修的房子。早年時候兄弟分家,家中的父母由兩兄弟分開贍養,父親陸景然和陸德位共同居住。誰知道,後來陸德位的房子不幸因火災被燒毀,只能暫時將父親陸景然安住在兄長陸德修處,然後自己一家和兄長一道,外出務工掙錢重新修建房子。真是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平日裡走訪時候,家中只有兩位老人。詢問情況,老人不知兒女安排,只知道自己住的地方便是自己的家。而陸德位由於長期在外務工,對扶貧政策不是很熟悉,電話聯繫到他的時候也僅僅是我問什麼他答什麼。要不是我走訪得知,他也不會主動提起。知道他家真實情況後,我立即和政府相關部門取得聯繫,在聯繫中得知該戶屬於無房戶,滿足易地搬遷的政策條件。於是,我即刻聯繫陸德位返回家中,積極幫助申報。經過努力,陸德位戶順利搬遷到了墨衝鎮區的移民安置點,住上了安全敞亮的房子。

△走訪貧困戶

此事過後,陸德位只要遇到我,都會很親切和我打招呼,並表示感謝。2019年7月,經組織選派,我全脫產到羅馬村擔任駐村幹部,全身心投入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一線戰鬥中。年底時候,陸德位的母親因病去世。我作為駐村幹部來到其家中開展殯葬改革工作,要求按照政策生態安葬。剛提起來意,還未來得及詳細解釋政策。陸德位便開口說道:「是不是要籤字?有了國家的好政策,我的大困難才得到解決。現在是政策需要這樣做,我絕對全力支持政府的工作!」說完便接走我手上攥著的協議書爽快籤了字,這份誠摯和感恩的心讓我感動。只要真心實意地為群眾做了點事,哪怕是小事,群眾也都會銘記於心。

△洪水期間接送小學生

在羅馬村駐村期間,我一直擔任四組的網格管理員。說是管理員,實質上就是村民的大管家,不管事情大小,都需要你來協調處理。網格管理員五個字的背後,隱藏的是一方群眾的民生福祉,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給貧困戶發放馬匹

為了儘快熟悉網格情況,我連續幾天和工作隊的同事爬山下坎、挨家挨戶全部走訪了網格的55戶農戶。常常是跟著日頭來到網格,隨著月光摸黑回村委會,雨天打溼了頭,晴時曬紅了臉,渴時捧著飲水池口的泉水喝兩口,餓時摸出工作包裡的餅乾吃兩片。走訪中,有人向我訴苦,因為窮,還沒有娶老婆;有人向我抱怨,房子漏雨了,怎麼沒有人來修;有人向我哭訴,自己也老了,兒子又身患殘疾,等自己不在了該怎麼辦;有人向我反映,政策不公平,貧困戶有幫扶人管,非貧戶什麼好處都沒有;有人向我質疑,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夥子,肯定是來做做樣子,過幾天就走了吧?凡此種種,舉不勝舉。我沒辦法做過多的解釋和回答,只能默默地在筆記本上把他們的困難記了下來,告訴他們我還會再來的,我會盡我努力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通過走訪,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老百姓們對生存現狀的無奈、對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對黨和政府發自內心的依賴依靠。如果政府不管,他們又能怎麼辦呢?  我暗下決心,至少我在這裡的時候,要幫他們做點事情。

孟彩坤的老房子

網格裡64歲的孟彩坤一直是村裡的「老大難」。孟彩坤視力一級殘疾,還有個智力三級殘疾的妻子,二人無兒無女,無依無靠。在走訪中,我看到兩人單獨居住在離寨子較遠的山上,出行極其不便,再加上年久失修,房子已經傾斜超過15度,隨時都有倒塌的風險,屬於真正的危房。對此,我積極將有關情況上報,尋求黨和政府的幫助。通過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的共同努力,2019年底,孟彩坤戶的危改房在寨子口的平地上修建完畢。  此時已經是臨近春節,才剛接通生活用電,都還未來得及接上生活用水,二人便開心地開始往新房子搬東西,準備入住,這讓我深切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義所在。春節時候,孟彩坤戶的幫扶人送來了一對春聯。喜慶的春聯裝扮下,新修的房子多了幾分生活的氣息,但還沒接通生活用水的事實,卻讓我感覺到心裡好像有塊石頭一樣,一直難以落地。這感覺隨著新冠疫情的到來,愈發強烈起來。因為疫情管控,外面的工人進不來,接通用水的日子遙遙無期。不能再這樣下去,政府統一安排的施工隊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來,我在心底默默思考著解決的辦法。工作隊的隊長看到我在那沉思,過來詢問並一起商量解決的辦法。既然等不到,那就我們自己幹!3月25日,趁著各項工作暫時告一段落,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的同事一道來到孟彩坤的房子外面,擼起袖子,揮動鋤頭,一起手忙腳亂地將七拼八湊得來的水管接通了。還沒到中午,看著清澈的泉水從房子的水龍頭譁譁流出來,我積壓已久的心情也終於通暢開來。

孟彩坤在老房子

當天下午,市融媒體中心的記者聽說了我們的做法,過來採訪,經他們一宣傳,多彩貴州網、新華網等媒體也紛紛轉發報導。當晚做飯的時候,儘管滿身疲憊,工作隊的同事提議到,我們來一起動手做點好吃的吧,獎勵一下我們自己!話聲未落,便得到了其他同事的支持。駐村便是這樣,儘管來自不同的單位,年齡和級別也不同,進了同一個工作隊,便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自然會攜手齊心一起克服面臨的困難,也會為了工作隊獲得的一點小進步共同喝彩!

孟彩坤老婆籤字脫貧

幾天後,我再次來到四組。還未進到寨子,便看到孟彩坤夫婦相互扶持在新房子裡接水淘米做飯。儘管是智力三級殘疾,孟彩坤的老婆看到我,很激動地在那裡口齒不清地比劃著,我知道她的意思,她想邀請我進家裡去。群眾就是這樣,你把他們當親人,他們也把你當親人。  回來後,想到他們夫婦二人住在路邊,臥室的窗外人來人往,極為不便,我又買了一對兒窗簾給他們送了過去。

給孟彩坤戶埋水管

現如今,每當我走在村裡,我都感覺到自己沒有能夠成長成為當初校長說的那個擔當國家民族使命、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優秀人才。當下放眼所及,全都是東家的垃圾又堆到門口了,西家的瓦片好像又滑下來了等等這一類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每當看到鄉親們親切的眼神和熱情的問候,我那一顆躁動的心便能夠瞬間安寧下來。「小潘,你來嘛,你過來我跟你講件事嘛」,聽到這話,我便知道這是又有什麼不方便讓旁人知道的事情要找我幫忙了。

為孟彩坤戶接水龍頭

說實在的,駐村並不輕鬆,扶貧並不容易,但就是這些鄉親們發自真心的信任和認可,讓你願意無怨無悔堅持下去,直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或許正如周總理曾說的,「年輕的時候吃一點苦,有一段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的經歷,一輩子受益。」  扶貧,亦餘心之所向兮,雖無榮其猶未悔!

作者 潘洪巨

來源 都勻發布

編輯  楊羽

編審 周文君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幫扶故事」心誠身沉,雖苦猶甜
    心誠身沉,雖苦猶甜——記全省「最美扶貧人物」、瀏陽市扶貧事務中心主任羅永志編者按經多年奮戰,湖南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打贏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離不開廣大扶貧幹部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志願者傾情投入的奉獻。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我的扶貧故事」心之所依 情之所系丨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書記曹偉
    我的扶貧戰場,是一個又一個溫婉的鄉村。 這裡有一群敢打硬戰、親密無間的戰友,有一群心地淳樸、齊心致富的鄉民。一張笑臉一份情去年三月,我調到蒼龍街道任黨工委書記。從那時起,我便一心戰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與蒼龍的黨員幹部、父老鄉親結下了不解之緣。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為此,我暗下決心,要把這裡當故鄉一樣來熱愛和付出。我把村莊圖作為電腦桌面,貼在辦公室和床頭,並一戶戶走訪,生怕漏掉一戶一人。我分類建立了村情民意臺帳,和村「兩委」一起找鎮政府、找幫扶單位,一層層上報,一件件落實。在這條扶貧路上,有著很多的故事,在此拾一以作分享。2016年,萬文海戶通過村裡開展貧困戶「再回頭」,被納進貧困戶,我成為了他家的結對幫扶人。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2018年3月,我從銅仁市應急管理局煤礦監管科的一名採礦工程師,成為了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駐村幹部的一員。初到鮓魚村,看到的是很多留守在家的婦孺小孩,通村公路沒有硬化凹凸不平,沒有路燈,沒有連戶路,老舊危房散落在各個角落,環境衛生髒亂......沒有一點生機的村子,心瞬間涼了半截。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回顧這五年,我們之間有說不完的話,有道不盡的「小故事」,那都是我們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從背上行囊,離開家的那天起,我就踏上扶貧徵程。扶貧道路上我做足了功課,學習了好多關於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希望能精準識別出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在「大路」上跑出扶貧加速度︱德江縣煎茶鎮大路...
    這一年,我和攻堅隊全體人員認真完成全村基礎設施,修建組組通公路6條20餘公裡,修建連戶路11.4公裡,修建排汙溝8公裡,完成大路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設,解決全村12個村民組319戶村民飲水問題;完成了全村79棟老舊危房拆除工作,全力提升了大路村村莊人居環境,實現了從以前的「髒亂差」到現在的「村莊美」的跨越式轉變。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織金縣記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
    我叫李莉,遵義市赤水人,2015年到織金縣工作,現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負責人。扶貧工作站作為開展扶貧工作的專門機構,承擔著指導街道、居(社區)扶貧工作業務的職責,同時協助黨工委、辦事處對全街道扶貧工作進行綜合指導和協調服務。自擔任扶貧工作站負責人以來,我始終堅持「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工作態度,堅持強標準,嚴要求、對待扶貧業務精益求精。
  • 「我的扶貧故事」與貧困戶手拉手,心連心丨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龔永慧,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基層幹部。2016年10月,因為工作需要,我成為了天印村包組團隊的一名包組幹部。天印風景宜人,茶香飄散在空氣中,沁人心脾。我們的心,和面前的火一樣,很暖,很暖……洪加鳳老人一家兩口,妻子是聾啞人,身體多病,不能幹重活,家庭收入全靠洪加鳳一個人餵養家畜。房屋老化,年久失修很不安全,建房對洪加鳳來說,就像天方夜譚。2017年,我告知洪加鳳易地搬遷政策,問其是否有搬遷意願,他剛開始有點猶豫,擔心要他們付錢,又怕回來老家又沒地方住,土地會被收回……一系列顧慮,我都一一悉心給他解釋。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收穫最美家庭丨仁懷市火石鎮...
    我叫蔡兵,今年33歲,自2013年從教師轉行,加入到火石鎮脫貧攻堅戰以來,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和節假日,都「扎」在扶貧這場戰役中。我的妻子何永茂,也是一名教師。為支持我扶貧工作,她不僅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還時常陪我下鄉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小周」變「老周」 「空心村」變「明星村」 丨...
    我們村召開了2020年扶貧項目分紅大會,為全村147戶貧困戶發放分紅資金73500元,這一天,也是我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幾年來工作成果展示的一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喜悅感。回顧這幾年村上的發展,我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出來的幸福感。  新美村很美,但前幾年的名聲卻有點「臭」。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三年多,和兒子說話還要請「翻譯」丨平塘縣甲...
    可扶貧工作正處攻堅的關鍵時刻,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內心無比掙扎,腦門一熱,準備向組織匯報家庭情況,回縣城上班方便照顧家。  但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繼續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並向妻子說出我的想法。妻子說:「你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了?怎麼在這件事上猶豫?家裡需要你,可下面的群眾們更需要你。你就安安心心在村裡面工作,不要辜負組織對你的信任,照顧兒子的事,我會想辦法的。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只為夢成真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六堡村扶貧...
    我是劉幫虎,苗族,2013年11月來到六枝特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工作。2015年3月,被派駐月亮河鄉六堡村扶貧。由於六堡村地處邊遠,老百姓發展觀念相對滯後,我經常深入貧困戶家裡交心談心,給老百姓理清發展思路,宣傳黨的惠民政策,以及精準扶貧的關乎群眾切身利益及相關精神。
  • 「我的扶貧故事」我願是那棵「馬靈光」樹丨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駐...
    我到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已有5年之期。猶記得踏入土槽村時,是在寒風瑟瑟的冬天。泥濘的土路上,留下深一個淺一個的腳印。土槽村有一棵遠近聞名的千年馬靈光樹(白薇樹)吸引著我的目光,直徑約1.3米,高約30米,樹皮細膩光溜,據說在這裡已經1500年了。  到土槽村時,這裡絕大部分入戶路都是泥土路,集體經濟基本為零,村民收入來源主要是傳統農業和外出務工。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2017年的我,24歲,那時大學剛畢業沒多久,就被分到蒼龍街道扶貧站工作。剛進去時,老前輩們就告訴我,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而不是完成任務,你還小,如果承受不住壓力,可以馬上寫申請調其他部門。我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
  • 慈善認捐超2000萬,濟困幫扶,精準扶貧,黃埔超給力!
    來自貴州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的少數民族兄弟姐妹們用他們特有的方式向愛心企業家們表達了誠摯的感謝和衷心的祝福。▉百企幫百村,愛心從這裡出發「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是國家十大扶貧行動的排頭兵。
  • 「我的扶貧故事」把汗水揮灑在「長幹山」上丨貴州省農科院現代所...
    我叫萬煒,是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的一名科技人員。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我在仁懷市長崗鎮人民政府掛職科技副鎮長。  長崗鎮位於仁懷市最南端,地處高寒山區,土壤貧瘠、破碎,山多田少,歷有「長幹山」之稱,轄仁懷市僅有的兩個省級深度貧困村,是仁懷市貧困程度最深的鄉鎮。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2020-11-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