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2021-01-13 天眼新聞

2017年的我,24歲,那時大學剛畢業沒多久,就被分到蒼龍街道扶貧站工作。剛進去時,老前輩們就告訴我,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而不是完成任務,你還小,如果承受不住壓力,可以馬上寫申請調其他部門。我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從此,原本柔弱的我也慢慢練就了男子氣,時常被同事們稱為「女漢子」。

張曉梅(右)走訪貧困戶

到了扶貧站,我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全街建檔立卡409戶1534人 ,在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中的家庭人口、證件號碼、務工、健康、幫扶情況等,如此浩大的工程要做到底數清、數據準,當時被壓的我一個頭兩個大。硬著頭皮,連續加班加點一戶一戶核對、篩查、填表、校正,心裡的苦與日俱增。

當我準備放棄這項工作時,我想起了老前輩們說的,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同時刻苦學習,樹立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人生信條也在給我加油鼓勁。在扶貧工作中,我處處留心,虛心向領導請教,向同事學習,在扶貧路上,我也越來越有勁了。

每當同事們問到我,某某貧困戶的具體情況或者脫貧攻堅中的任何政策問題,我都是信手拈來,身邊的同事也給我起了一些外號,「百事通」、「萬精油」,這些外號是我用心用情換來的,也是脫貧攻堅工作給予我的自豪。 2018年,我變成了一個「大熊貓」,每天的胎動讓我很高興又擔心,高興自己初為人母,擔心正值脫貧攻堅大戰影響到工作開展。進入扶貧狀態的我,無周末無假期,早出晚歸,每天都在為困難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的政策落實上奔跑,早已忘卻自己也是一個需要受保護的人。

2019年11月,我被任命為街道扶貧站負責人。從此,所有的事不再是安排你做什麼,而是需要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做到精準,既要完善細節問題,又要統籌各項工作的推進,寫材料、匯總表格,又要走村入戶督促進度、驗收項目。 為此,我開啟「瘋狂工作模式」,沒有工作時間,一心撲在工作崗位上,白天一直堅持走村竄戶了解民情,晚上加班加點與扶貧站工作人員核查每一戶貧困戶數據,並指導各村完善「一戶一檔」。常常忘記自己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我去照顧。

記得有一次,正在村裡驗收三改項目,突然接到父母電話,「孩子感冒了,快回來帶去看醫生,我只是答應好好,我一會回來。」忙於工作的我一直到晚上9點多才下班回家,看到熟睡中的孩子,才想起她生病了。 今年8月在走訪貧困戶的路上,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忍著疼痛,繼續走訪貧困戶和排查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工作,排查完以後到醫院檢查出髕骨移位,需要手術。

手術過後一個月,放心不下脫貧攻堅的我,又拖著疲憊的身體一瘸一拐的回到了扶貧一線。很多人看到都問我:「你不要命了,還沒恢復就來上班。「我只是笑笑說,」全街貧困戶的命更重要,我這點算不了啥」。

其中使我最放心不下的有下壩村65歲的鬍子銀。他是一個五保戶,因為性格比較暴躁,幾乎所有幫扶幹部都無法接近他,有的幹部甚至被他打罵過,剛幫扶到他的時候我也不能倖免。按照規定,他必須要實行集中供養,但考慮到他長期習慣個人生活,且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均已達標,根據他本人的意願,經過多次協調,完善相關供養協議後,滿足了他個人居住的要求。逐漸的,鬍子銀開始接受了我的「噓寒問暖」。現在他還經常打電話給我,問我腳受傷好點沒。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難。2020年這一年看似勝利在望,但感覺得出幹部們有些鬆勁了。在中央、省、遵義市、仁懷市和街道黨工委召開「越是緊要關頭,越不能鬆勁」的咬牙大會後,我們好像又被打了雞血,又開始不停的奔跑。 今年11月17日,在去社區指導脫貧攻堅工作途中,我不慎跌倒在地,我們一起奮戰的「戰友」將我背回辦公室,我本以為沒什麼大礙,咬著牙將受傷的腳放在凳子上靠著,打開電腦開始辦公。單位領導進辦公室看到後立即將我送到遵義醫科大學檢查,結果發現原本舊傷還未痊癒,小腿又摔骨折,需要立即手術。

腿受傷後,張曉梅將受傷的腿靠在凳子上,堅持辦公

也許,我需要在脫貧攻堅奔跑的路上小酣一會兒了。不管是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四看法,還是2017年春季攻勢、夏季大比武,2018年春風行動、專項治理,2019年夏秋攻勢,甚至今年的兩場戰役,每一次行動都猶如一場硬仗,我從不敢懈怠,只有不停的奔跑,才能不被戰場淘汰。同時,自己也很榮幸,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從此初心與使命使我更加奮進。如今的蒼龍街道欣欣向榮,水塘村千畝葡萄、桃子,下壩村千畝林下經濟種植石斛、50多畝泥鰍養殖,做到了村村有產業,寨寨有精品,處處是美境。全面開展水、電、路、訊、房、寨、連戶路、村莊亮化、村組文化廣場陣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衛生廁所、廚房、圈舍的升級改造,補齊到戶短板,通過各項措施的落實,全面提高了群眾的生活水平。 回想起與戰友共同奮鬥的日子,有苦有甜,但作為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我始終無悔參與「脫貧攻堅戰」,因為在脫貧攻堅戰中奔跑,最好發揮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是我這個母親愛家愛國的最好詮釋。

整理 通訊員 梁雲葉

編輯 徐春燕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心之所依 情之所系丨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書記曹偉
    我的扶貧戰場,是一個又一個溫婉的鄉村。 這裡有一群敢打硬戰、親密無間的戰友,有一群心地淳樸、齊心致富的鄉民。一張笑臉一份情去年三月,我調到蒼龍街道任黨工委書記。從那時起,我便一心戰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與蒼龍的黨員幹部、父老鄉親結下了不解之緣。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收穫最美家庭丨仁懷市火石鎮...
    我叫蔡兵,今年33歲,自2013年從教師轉行,加入到火石鎮脫貧攻堅戰以來,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和節假日,都「扎」在扶貧這場戰役中。我的妻子何永茂,也是一名教師。為支持我扶貧工作,她不僅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還時常陪我下鄉扶貧。
  • 巾幗力量·扶貧"她"故事 | 陳蕾:行進在扶貧路上的真情女漢子
    奔康路上,有我巾幗力量!即日起,廣安市婦聯將陸續刊發「巾幗力量·扶貧『她』故事」,帶領大家領略廣安扶貧戰一線的巾幗風採。今天讓我們走近武勝縣街子鎮扶貧專幹 陳蕾來看看她的扶貧故事吧~01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基層幹部的初心都說,扶貧專幹是多面手,是最基層的致富「領頭雁」,是服務群眾的「貼心人」,只有當好這個「多面手」,才能在脫貧攻堅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織金縣記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
    我叫李莉,遵義市赤水人,2015年到織金縣工作,現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負責人。扶貧工作站作為開展扶貧工作的專門機構,承擔著指導街道、居(社區)扶貧工作業務的職責,同時協助黨工委、辦事處對全街道扶貧工作進行綜合指導和協調服務。自擔任扶貧工作站負責人以來,我始終堅持「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工作態度,堅持強標準,嚴要求、對待扶貧業務精益求精。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南嶺的故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
    我叫羅中山,是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駐村工作隊隊員。2018年3月,我來到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開展駐村工作,2019年3月,與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共同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把汗水揮灑在「長幹山」上丨貴州省農科院現代所...
    我叫萬煒,是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的一名科技人員。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我在仁懷市長崗鎮人民政府掛職科技副鎮長。  長崗鎮位於仁懷市最南端,地處高寒山區,土壤貧瘠、破碎,山多田少,歷有「長幹山」之稱,轄仁懷市僅有的兩個省級深度貧困村,是仁懷市貧困程度最深的鄉鎮。
  • 仁懷市蒼龍街道:「雙培養」工程 奏響鄉村振興「三部曲」
    近年來,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按照遵義市「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要求,根據「基層黨建聚力年、脫貧攻堅決勝年、重點項目突破年,幹部作風提升年」四個年景定位,持續抓基礎、強基礎、實基礎,抓實「雙培養」工程,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奏響鄉村振興「三部曲」。建強一個戰鬥堡壘,吹響鄉村振興「銜接曲」。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安置點的孩子成為了好朋友|平壩區鼓樓街道...
    我是一名「90後」小女孩,也是一個平凡的基層大學生志願者。2019年6月我從貴州財經大學商務學院畢業後,9月便參加了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目前在平壩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同心小區服務。    同心小區是平壩區最大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共有8個鄉鎮111戶49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此安居落戶,其中團員青年41人、14歲以下未成年人有90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回顧這五年,我們之間有說不完的話,有道不盡的「小故事」,那都是我們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從背上行囊,離開家的那天起,我就踏上扶貧徵程。扶貧道路上我做足了功課,學習了好多關於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希望能精準識別出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董叔之間的「親情」丨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
    沒有你這樣認真負責的幫扶人,我很多事都不知道怎麼辦。」一次,去興義市灑金街道走訪董叔,出門時他對我說道。我叫許嫻,24歲,中共預備黨員,2018年11月到興義市魯布格鎮黨政辦工作,不到一個月,我被安排幫扶貧困戶董國才戶,就這樣開始了我的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同前行丨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幫扶幹部...
    海星村位於安龍縣灑雨鎮政府駐地西面,距鎮中心4公裡,是全縣扶貧攻堅特困片區。我叫陳清祿,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8年9月到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進行扶貧幫扶工作。陳清祿(右二)與幹部們交流進村後我第一時間來到村委會,詳細了解我的包保戶的基本情況。
  • 仁懷市蒼龍街道:「五著力」引導離退休黨員發揮「餘熱」
    近年來,仁懷市蒼龍街道堅持把黨組織建設作為離退休幹部工作的核心和關鍵,以「五著力」為抓手,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引導離退休黨員幹部發揮餘熱。著力組織體系建設,強基礎。為加強對離退休支部黨建工作的領導,街道黨工委將離退休黨建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到工作有計劃、有部署、有落實、有成效。加強組織體系建設,建立離退休幹部黨支部,建強基層戰鬥堡壘。選派一名黨性強、威信高、有責任心的老同志擔任黨支部書記,通過組織培訓、會議交流等方式,提升支部書記黨務工作水平,明確黨建辦主任擔任黨建聯絡員,協助離退休支部開展組織活動。
  • 「徵文啟事」我的脫貧鄉親——一線扶貧幹部手記
    我的脫貧鄉親——一線扶貧幹部手記精準扶貧,書寫著人類反貧困鬥爭史上的偉大故事,創造著減貧奇蹟。這些故事和奇蹟的背後,站立著成千上萬的湖南扶貧幹部。大家傾注滿腔心血和汗水,是扶貧事業的親歷者、推動者、見證者。
  • 【我的扶貧故事】劉梓越:扶貧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了人情味
    【我的扶貧故事】劉梓越:扶貧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了人情味 2020-11-25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南充閬中市白堡村第一書記時德才講述他的扶貧故事
    點擊圖片觀看扶貧故事Vlog四川新聞網消息(李婷婷 曹鑫 記者 郭建坤)白堡村地處南充閬中市河溪街道東北部,構溪河國家溼地公園穿全境而過,緊鄰雙廟場和五馬鎮,白堡村共12個社,383戶1098「在這700多個日日夜夜裡,我踏遍了我們村的每個角落,走訪了所有的農戶,把鄉親們當做家人,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2018年4月,時德才受南充市委宣傳部派駐到閬中市河溪街道白堡村任該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時德才駐村兩年來,不斷入戶走訪,傾聽鄰裡鄉親們的心聲,為他們解決生活中的難事。
  • 「我的扶貧故事」與貧困戶手拉手,心連心丨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龔永慧,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基層幹部。2016年10月,因為工作需要,我成為了天印村包組團隊的一名包組幹部。天印風景宜人,茶香飄散在空氣中,沁人心脾。袁光珍老人一家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家中有一兒兩女,兩個女兒遠嫁了,很少能照顧家裡。而兒子務工傷到了頭部,造成智力和身體的多重殘疾,生活無法自理,只能靠母親照顧。其實這戶並不是我的幫扶戶,可是作為兩個組的包組幹部,頻頻接觸了幾個月,早就有了感情。
  • 來自兩位市人大代表的扶貧故事丨平安鄉的暖冬
    問題少了感謝多了一聲聲「謝謝」感動著扶貧幹部2019年4月18日深夜,鄒遠珍從主城回到平安鄉。一路上,她接到了不少村民打來的電話。「鄒書記什麼時候來我們村裡?」這是村民們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現在,平安鄉有不少村民都能講出彭詠梧在平安鄉犧牲的革命故事。「我們會讓當地百姓,特別是貧困戶來這裡做導遊,給遊客講平安鄉的革命故事。」鄒遠珍說,讓貧困戶當導遊是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可以提升他們的思想和精神。鄒遠珍還給我們說了一個好消息。平安鄉已經與企業籤訂了協議,平安鄉1萬畝脆李產業在2021年掛果後,將全部由企業負責銷售,不愁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