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劉常茂到楊保土家入戶走訪和核對信息工作
入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我的熱情積極投入,加上會說苗話語言相通,很快取得村民的信任,許多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都喜歡和我「訴苦」,我對他們每提出的問題都記在心裡,想盡辦法為他們解決。萬政明戶是典型的缺少勞力造成的貧困戶,家庭有3人,六十多歲的萬政明夫婦和三十多歲的兒子萬通祥。萬通祥一出生便是智力有阻礙,是重度智力殘疾人,無法正常生活。
劉常茂在楊光元家與其夫婦核實兩個孫子女的信息
今年除了疫情給人們生活帶來困難之外,農業生活的風也不調雨也不順,春季時節沒雨水春耕播種,秋季時候天天下雨,沒法秋收,很多穀子在田間發芽腐爛。一天我去走訪萬政明家,萬政明夫婦已經上坡農活,只有殘疾的萬通祥在家,我無法和他溝通交流。等天黑得看不見路了,夫妻倆才打起手電筒從坡上回到家,沒等他倆開口我便知道他們是為了搶季節栽種農作物。回來我立即跟幾位同事說了這情況,第二天,我們幾個便拿起生產工具和萬政明到他家田間一起搶收去了。
劉常茂與同事們幫萬政明戶搶季節春耕種農作物
我們覺得自己充當勞動力幫助缺少勞力的村民做點農活的事是最為平常不過的事情,但用萬政明的原話「小劉哥哥,你們是幹部,放下筆桿子來幫我們做農民的農活,這太難得、太難得啊!」為了紮實做好精準扶貧工作,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我和同事們利用村民空閒時間召開院壩會,及時宣傳黨的各種惠民方針政策,鼓勵在家的農民自力更生,充分利用資源,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宣傳政府給予先建後補的優惠政策。
劉常茂給村民們宣傳種植養殖業政策、先建後補政策的院壩會議
通過就業幫扶、透風漏雨改造、危房改造、廁所革命、鄉村道路硬化等一系列措施,加之產業發展帶動,現在川洞村舊貌已換新顏。我和同事們駐村當網格員、幫扶幹部,把村民的事當成是自家的事情用心、用情做好,換來村民的滿意,村民們都很高興,每每遇到我,都熱情地邀請我「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人物小傳】 劉常茂,1976年12月出生,44歲,畢業於黔東南州民族行政管理學校。1996年9月至2019年6月,先後供職於劍河縣南加鎮黨政辦、計生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團委;柳川鎮黨政辦;革東鎮人武部、計生辦;現任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四級主任科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歐陽章傑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