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2021-01-09 天眼新聞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劉常茂到楊保土家入戶走訪和核對信息工作

入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我的熱情積極投入,加上會說苗話語言相通,很快取得村民的信任,許多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都喜歡和我「訴苦」,我對他們每提出的問題都記在心裡,想盡辦法為他們解決。萬政明戶是典型的缺少勞力造成的貧困戶,家庭有3人,六十多歲的萬政明夫婦和三十多歲的兒子萬通祥。萬通祥一出生便是智力有阻礙,是重度智力殘疾人,無法正常生活。

劉常茂在楊光元家與其夫婦核實兩個孫子女的信息

今年除了疫情給人們生活帶來困難之外,農業生活的風也不調雨也不順,春季時節沒雨水春耕播種,秋季時候天天下雨,沒法秋收,很多穀子在田間發芽腐爛。一天我去走訪萬政明家,萬政明夫婦已經上坡農活,只有殘疾的萬通祥在家,我無法和他溝通交流。等天黑得看不見路了,夫妻倆才打起手電筒從坡上回到家,沒等他倆開口我便知道他們是為了搶季節栽種農作物。回來我立即跟幾位同事說了這情況,第二天,我們幾個便拿起生產工具和萬政明到他家田間一起搶收去了。

劉常茂與同事們幫萬政明戶搶季節春耕種農作物

我們覺得自己充當勞動力幫助缺少勞力的村民做點農活的事是最為平常不過的事情,但用萬政明的原話「小劉哥哥,你們是幹部,放下筆桿子來幫我們做農民的農活,這太難得、太難得啊!」為了紮實做好精準扶貧工作,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我和同事們利用村民空閒時間召開院壩會,及時宣傳黨的各種惠民方針政策,鼓勵在家的農民自力更生,充分利用資源,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宣傳政府給予先建後補的優惠政策。

劉常茂給村民們宣傳種植養殖業政策、先建後補政策的院壩會議

通過就業幫扶、透風漏雨改造、危房改造、廁所革命、鄉村道路硬化等一系列措施,加之產業發展帶動,現在川洞村舊貌已換新顏。我和同事們駐村當網格員、幫扶幹部,把村民的事當成是自家的事情用心、用情做好,換來村民的滿意,村民們都很高興,每每遇到我,都熱情地邀請我「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人物小傳】 劉常茂,1976年12月出生,44歲,畢業於黔東南州民族行政管理學校。1996年9月至2019年6月,先後供職於劍河縣南加鎮黨政辦、計生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團委;柳川鎮黨政辦;革東鎮人武部、計生辦;現任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四級主任科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歐陽章傑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肩 共創美好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第一書記...
    我叫龍登斌,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太擁森林派出所副所長,2016年4月被選派到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擔任第一書記。  該村受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影響,經濟極端落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首先就要解決村鎮交通和群眾思想。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2017年的我,24歲,那時大學剛畢業沒多久,就被分到蒼龍街道扶貧站工作。剛進去時,老前輩們就告訴我,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而不是完成任務,你還小,如果承受不住壓力,可以馬上寫申請調其他部門。我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
  • 貧困縣被指巨資建女神雕像 官方:未用國家扶貧資金
    據悉,劍河縣曾為國家級貧困縣,於2020年3月3日退出貧困縣序列,有網友質疑該雕塑系當地政府斥巨資打造的「形象工程」,不如將資金用於扶貧。對此,貴州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10月21日通報稱,近期關注到網上有關於仰阿莎雕像的信息,在此感謝社會各界對劍河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關心。2018年1月份,網上也曾經有關於仰阿莎雕像類似信息,我們及時進行回應,得到了網民的理解。
  • 「我的扶貧故事」辛勤園丁 助力脫貧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民族小學...
    按縣「園丁助力脫貧攻堅」的安排,我和我校20多名教師於2019年8月1日一起來到了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開展助力脫貧攻堅服務工作。  久吉村位於久仰鎮西南部,距縣城50多公裡,較偏僻,全寨均為苗族,是劍河縣第二大寨,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原始的自然生態和傳統的苗族文化。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織金縣記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
    我叫李莉,遵義市赤水人,2015年到織金縣工作,現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負責人。扶貧工作站作為開展扶貧工作的專門機構,承擔著指導街道、居(社區)扶貧工作業務的職責,同時協助黨工委、辦事處對全街道扶貧工作進行綜合指導和協調服務。自擔任扶貧工作站負責人以來,我始終堅持「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工作態度,堅持強標準,嚴要求、對待扶貧業務精益求精。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群眾解決了89件煩心事丨劍河縣久仰鎮東鳳村...
    我叫李榮華,是劍河縣久仰鎮人民政府黨委組織委員,2019年3月,受組織選派,我有幸到劍河縣久仰鎮東鳳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隊長。東鳳村是由原來的東庫村和奉黨村合併而成。全村共有329戶1396人,其中貧困戶119戶505人。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幫扶,就會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丨興義市...
    2020年4月2日,根據安排,我到興義市南盤江鎮梅家灣村接任第一書記,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扶貧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除了滿腔熱情,更要有吃苦奉獻的精神。為了全面掌握情況,我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掌握村情民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跑遍9個村寨,走訪群眾230餘人,問人口、問收入、問困難,並將每戶的就業、生產、生活情況記錄在筆記本上。在透風漏雨整改工作中,我和指揮所的同事到二手市場淘門窗送到農戶家,親自動手安裝,還幫助群眾挖廁所、接水管、裝櫥。
  • 「我的扶貧故事」心之所依 情之所系丨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書記曹偉
    我的扶貧戰場,是一個又一個溫婉的鄉村。 這裡有一群敢打硬戰、親密無間的戰友,有一群心地淳樸、齊心致富的鄉民。一張笑臉一份情去年三月,我調到蒼龍街道任黨工委書記。從那時起,我便一心戰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與蒼龍的黨員幹部、父老鄉親結下了不解之緣。
  • 周廉高:用心用情扶貧 貧困戶眼中的「高隊長」
    扶貧隊長周廉高走訪肖嗣周。紅網時刻4月24日訊(通訊員 陳勇 謝新陽 視頻剪輯/湯思柔)「高隊長,你來啦,真的太感謝你了」看見扶貧隊長周廉高登門走訪,郴州市桂陽縣舂陵江鎮十字村貧困戶肖嗣周熱情地迎了上去。
  • 盡職盡責駐村 用心用情扶貧——記南方電網廣西南寧賓陽供電局駐村...
    為深入學習中央領導同志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入推進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更好地弘揚、反映奮戰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第一線的中國南方電網各級選派駐村工作隊員、扶貧工作隊員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講述他們熱心溫暖的故事,日前,筆者來到了賓陽縣古辣鎮六窯村委,用鏡頭記錄了中國南方電網廣西南寧賓陽供電局選派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宋志業在脫貧攻堅路上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了他盡職盡責駐村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第一次到最基層工作的我,一開始並不知道怎麼去和群眾交流,溝通,這使我著實苦悶了一段時間。在一次參加群眾會後,我恍然大悟,群眾愛聽的是國家的政策、方針,而不是大道理、誇誇其談。於是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我惡補了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等一系列政策,不斷向村裡的幹部請教,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光提升業務水平還不夠,群眾對駐村幹部不買帳工作也難開展。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南嶺的故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
    我叫羅中山,是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駐村工作隊隊員。2018年3月,我來到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開展駐村工作,2019年3月,與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共同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擦亮青春底色丨鳳岡縣蜂巖鎮...
    我不會在手機上操作,我把錢給你,你給我交一下吧。」「要得,孃,交了我把支付截圖給你。」今年是我的結對幫扶對象連續第三年把錢給我,由我來給她家繳納合作醫療,這份信任讓我心裡暖暖的。我叫雷智超,2018年10月,我成為了鳳岡縣蜂巖鎮巡檢村的一名脫貧攻堅戰士,在這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我逐漸成長、成熟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服務青年創業就業 丨 團省委青少年發展...
    我叫餘躍,現任團省委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青發中心」)主任。一直以來,引導青年樹立創業創新精神,抓牢「服務青年創業就業」生命線就是我的職責使命。得到德江縣第一筆共計100萬元的「青扶貸」貸款後,他告訴我:「疫情讓企業面臨融資困難、流動資金短缺等問題,『青扶貸』很及時,能幫助我優化德江4000畝核桃樹種,提升核桃基地產量。」  這是「青扶貸」幫助貧困地區中小企業紓困解難的一次生動實踐。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駐村的阿外》獲大獎,用心用情最動人
    《駐村的阿外》獲大獎,用心用情最動人 2020-11-21 13: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不肯脫貧」到「我要脫貧」|劍河縣南加鎮雷打...
    「龍隊長,你怎麼把我搞成脫貧了,我不肯脫貧!」當時我非常生氣對村脫貧攻堅隊長龍顧文兇狠道。  我叫龍家良,黔東南劍河縣南加鎮方家村一組村民,家庭人口5人,家庭勞動力4人,2014年因學被評為貧困戶。當時我拉著龍隊長必須給個解釋。  他說,我目前在劍河縣柳川高速路務工,月工資5000元,妻子在家種田,長子外出廣西務工,月工資3000元,長女剛大專畢業,正在實習,三女讀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