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辛勤園丁 助力脫貧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民族小學...

2021-01-16 天眼新聞

  按縣「園丁助力脫貧攻堅」的安排,我和我校20多名教師於2019年8月1日一起來到了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開展助力脫貧攻堅服務工作。  久吉村位於久仰鎮西南部,距縣城50多公裡,較偏僻,全寨均為苗族,是劍河縣第二大寨,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原始的自然生態和傳統的苗族文化。  過去的久吉村由於受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村民在思想、經濟、文化、衛生等方面較為落後,這給我們的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幫扶歸來的園丁隊伍

久吉一共30個網格,我被分到23網格,當初入村後,我們對自己網格的區域、戶數和人口等情況進行摸底排查,做到不漏一戶一人。  接下來的工作是入戶去對農戶室內外的衛生進行幫扶,親自動手教他們將家務收拾整齊,將衣物、床被的堆放有序等。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操作,各家農戶的室內外衛生有了較大的改觀,以前那種髒、亂、雜物亂堆的現象不見了。

久吉園丁戰隊合影

而在和農戶打交道的這半個月裡,他們慢慢地對我們有了一定的信任並開始積極地配合了我們的工作,這時我們就得細緻地去排查和掌握各家農戶適齡生(包括高中、大學)的就讀情況以及應助、受助、漏助等情況進行排查登記,做到不漏一人。  在掌握自己網格各家農戶信息數據以後要及時與網格員核對上報,做到大家信息數據要統一,不能做到漏,數據偏差等現象發生。  有時因農戶早出晚歸,清晨我們要從凌晨5點多鐘挨家挨戶進行調查核實信息、收集數據,白天整理還要上機登記、匯總,晚上農戶回來了再次去調查核實,再整理,平均每天都要在晚上12點過後才能入睡。  在脫貧攻堅扶貧的道路上,我們遇到的困難重重,我們不因困難而退縮,因為我們有一個團結奮進的集體——「園丁助力」脫貧攻堅的久吉戰隊。

老師們正清理村中衛生

兩年多來這個先前在思想、經濟、文化、衛生等方面較為落後的貧困村有了較大的改觀,貧困戶先後脫了貧,教育資助有了保障,適齡生全部入學,無一輟學的學生。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我們助力脫貧攻堅的久吉村已經脫貧,生活條件也在不斷的改善。  【人物小傳】  李國澤,劍河縣久仰鎮久仰民族小學的教師。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群眾解決了89件煩心事丨劍河縣久仰鎮東鳳村...
    我叫李榮華,是劍河縣久仰鎮人民政府黨委組織委員,2019年3月,受組織選派,我有幸到劍河縣久仰鎮東鳳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隊長。東鳳村是由原來的東庫村和奉黨村合併而成。全村共有329戶1396人,其中貧困戶119戶505人。
  • 「我的脫貧故事」告別過去 迎接美好未來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
    我叫姜進楠,男,今年17歲,是黔東南州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畢下小村)村民,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是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的一名學生。  我的家庭條件很不好,八年前爸爸不幸去世,媽媽的身體也很弱,繁重的家庭負擔壓得她更是身心俱疲。幾年的操勞,讓媽媽大病不起,不久也去世了。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肩 共創美好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第一書記...
    我叫龍登斌,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太擁森林派出所副所長,2016年4月被選派到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擔任第一書記。  該村受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影響,經濟極端落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首先就要解決村鎮交通和群眾思想。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故事」「有困難就和我說」丨劍河縣南加鎮城西社區脫貧...
    「有困難就和我說。」這是我每次和貧困戶李阿姨交談時的結束語。我叫劉守來,是劍河縣南加鎮城西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網格員。李阿姨是村裡的貧困戶,家庭情況特殊。幾年前,因家庭原因,龍炳金的愛人和他離了婚,留下正在小學讀書的女兒。劉守來幫助村民搶收稻穀第一次到李阿姨家走訪前,我就聽說這戶工作不好做,不配合村裡工作,是村裡的意見戶。因此,這次的走訪可以說是不出所料地以不歡而散作結。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劉常茂到楊保土家入戶走訪和核對信息工作入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我的熱情積極投入,加上會說苗話語言相通,很快取得村民的信任,許多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都喜歡和我「訴苦」,我對他們每提出的問題都記在心裡,想盡辦法為他們解決。萬政明戶是典型的缺少勞力造成的貧困戶,家庭有3人,六十多歲的萬政明夫婦和三十多歲的兒子萬通祥。萬通祥一出生便是智力有阻礙,是重度智力殘疾人,無法正常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不肯脫貧」到「我要脫貧」|劍河縣南加鎮雷打...
    「龍隊長,你怎麼把我搞成脫貧了,我不肯脫貧!」當時我非常生氣對村脫貧攻堅隊長龍顧文兇狠道。  我叫龍家良,黔東南劍河縣南加鎮方家村一組村民,家庭人口5人,家庭勞動力4人,2014年因學被評為貧困戶。  「你說說,我家怎麼達到脫貧條件的?」當時我拉著龍隊長必須給個解釋。  他說,我目前在劍河縣柳川高速路務工,月工資5000元,妻子在家種田,長子外出廣西務工,月工資3000元,長女剛大專畢業,正在實習,三女讀初三。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2020-11-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解方程」丨平塘縣塘邊鎮新風村...
    我叫唐祥會,是平塘縣教育局派駐到塘邊鎮新風村的網格員。2019年8月到塘邊鎮新風村翁同組擔任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通過不懈的努力,翁同組17戶74人全部脫貧。  2019年8月,剛接到通知時,我就和妻子說要去塘邊鎮駐村開展扶貧工作,今後家裡的事情就全靠你了,媳婦沒有埋怨,但擔心我沒有基層工作經驗,能否完成好這歷史交給的任務。我調侃道:「方程都解來了,還怕它脫貧攻堅工作」。唐祥會(左)入戶走訪我們商量著安排家裡的事情後,我滿懷熱情,進駐到塘邊鎮新風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工作之路。
  • 「扶貧故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而歡欣鼓舞
    編者按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收穫最美家庭丨仁懷市火石鎮...
    我叫蔡兵,今年33歲,自2013年從教師轉行,加入到火石鎮脫貧攻堅戰以來,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和節假日,都「扎」在扶貧這場戰役中。我的妻子何永茂,也是一名教師。為支持我扶貧工作,她不僅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還時常陪我下鄉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馬成龍:精準醫療幫扶 助力脫貧攻堅 構築健康安順
    【我的扶貧故事】馬成龍:精準醫療幫扶 助力脫貧攻堅 構築健康安順 2020-11-30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紅色土地上的中行紅」中銀基金會:為扶貧而來
    截至2020年8月31日,中銀基金會累計投入超過4670萬元,為助力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貢獻了積極力量。教育幫扶助扶智2018年11月7日,立冬,鹹陽永壽縣迎來初雪。下午放學鈴響後,上邑中心小學的一些孩子來不及收拾書包便衝到院子裡去玩雪,但一年級的小萌卻對屋外的雪毫無興致。
  • 「我的扶貧故事」從育人園丁到第一書記的蛻變丨龍裡縣龍山鎮金星...
    我叫陳仕國,2017年3月,我受縣教育局選派到龍山鎮金星村任第一書記,乍然的身份轉變讓我有些無所適從。然而面對金星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農民增收條件差,致富門路少,脫貧難度大的現狀,我第一時間轉變身份,投入到工作當中。
  • 「我的扶貧故事」要當好「指揮員」和「戰鬥員」丨綏陽縣茅埡鎮...
    黨建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把方向、謀大局、聚人心、促發展的主心骨作用,我堅持把支部建在產業上,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組織保證,使黨建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同頻共振。不管白天黑夜,還是晴天雨天,我都帶領全鎮黨員幹部堅持奔走在脫貧攻堅一線,始終把群眾冷暖、群眾疾苦、群眾期盼放在心中,抓在手中,落實在行動中。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三年多,和兒子說話還要請「翻譯」丨平塘縣甲...
    好久不回家,一回家就聽到兒子的聲音 ,我既興奮又傷心。傷心的是這個小傢伙天天囔囔要跟爸爸打電話,幾月不見,來家竟然受到如此「待遇」,竟然用一口的廣西話跟我說,有時候還得要媽媽翻譯;興奮的是,幾月不見,兒子竟然會說話了!不僅聽懂本地話,還會一口的外地方言,真是厲害了。有時候想起兒子、回顧從事的脫貧攻堅工作,總讓我幸福滿滿。
  • ...從貧困戶子女到幫扶幹部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駐村幹部吳永健
    我叫吳永健,是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的駐村幹部。  我出生於農村,是貧困農民的兒子,因母親不幸患有重病,家裡所有積蓄都用於四處求醫,加上當時本人亦在上學,這使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變得窮困潦倒。  但幸運的是,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後得到了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大力幫扶,在幫扶單位、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順利畢業並進入檢察院工作成為一名檢察幹警。  我深知脫貧攻堅、扶貧工作任務的遠大意義,所以當聽到縣組織部派幹部下沉農村的消息後,我第一個主動報名,申請前往基層一線開展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