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唐祥會,是平塘縣教育局派駐到塘邊鎮新風村的網格員。2019年8月到塘邊鎮新風村翁同組擔任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通過不懈的努力,翁同組17戶74人全部脫貧。 2019年8月,剛接到通知時,我就和妻子說要去塘邊鎮駐村開展扶貧工作,今後家裡的事情就全靠你了,媳婦沒有埋怨,但擔心我沒有基層工作經驗,能否完成好這歷史交給的任務。我調侃道:「方程都解來了,還怕它脫貧攻堅工作」。
唐祥會(左)入戶走訪
我們商量著安排家裡的事情後,我滿懷熱情,進駐到塘邊鎮新風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工作之路。通過入戶走訪、調查研究,深感脫貧攻堅工作的繁瑣和高難度,危房改造、易地搬遷舊房拆除、復墾復綠、建新住舊、人居環境整治、低保動態管理、醫療保險、養老保險、資料收集整理 ……,心想,脫貧攻堅的方程難解啊!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2019年9月,易地扶貧搬遷舊房拆除、復墾復墾綠是當前面臨的大難題,全組10戶搬遷,只有3戶完成舊房拆除,1戶完成復墾復綠。7戶未完成的舊房拆除中,6戶為磚混平房,1戶為木結構連體房,這些工作都沒有完成,達不到通過「挪窮窩」「換窮業」,實現「拔窮根」的目標。為達到這一目標,我多次入戶與群眾真心交流,解釋易地搬遷的好處,宣傳黨的惠民政策,解放他們故土難離、窮家難捨的思想。獲得搬遷群眾的大力支持,全組10戶舊房全部拆除並完了復墾復綠,推動該項工作走在全鎮前列。 2019年10月,搬遷戶鄒昌海老人經常回老家從事傳統農作物種植,收入微簿,雖然為其在縣聯繫環衛工人崗位,但他死活不願去。28日下午,鄒昌海老人在老家耕田,我再次到田間與他交流,鄒老啊,到縣城有新房子,住著比較敞亮,還有著一份工作,等有了孫子孫女又能在縣城接受更好的教育,想想我都羨慕.... 鄒昌海沉默了許久終於說:「唐老師,你還是這麼耐心,我知道你是為了我們好,但是我念舊習慣了,就衝你這份勁,我搬去縣城住,感謝你一直以來的幫助,我一直都記在心裡......」 我欣喜,這個「方程」解了。第二天,我幫鄒老爺子買好車票,親自把他送上開往縣城的汽車上。這一去,他老人實現了「換窮業」的願望。 翁同組的人居環境整治,因歷史原因,一直沒有實施完成。特別是連戶路,你我不相讓,非常「裹攪」,群眾意見大。得知這一情況後,我認真調查走訪,深入了解癥結根源,通過單個突破、集中商討,大家都同意實施。在村支兩委的大力支持下,群眾積極投工投勞,完成600平方米的連戶道路硬化。解了這多年未解的「方程」。
唐祥會(右)了解群眾生活生產情況
脫貧攻堅工作既繁瑣又艱巨,網格一年多來,組裡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我們的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硬化600平方米連戶道路、安裝杆式路燈6盞、流轉土地162.17畝,戶均增收1390元…… 一道道的脫貧攻堅「方程」解了,體現了群眾安居與樂業,印證了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扶貧幹部的努力。切實從百姓中來,再到百姓中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解好脫貧攻堅的「方程」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慶
通訊員 石華鋼
編輯 李劼
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