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看到群眾脫貧,所有付出都值得丨大方縣星宿鄉雲峰...

2020-12-05 天眼新聞

付出甘之如飴,所得歸於歡喜。人生的價值,在於社會的需要,需要的人越多,價值就越大。

楊清麗開展低保核查工作

我叫楊清麗,1993年3月出生,2014年婚入畢節市大方縣星宿鄉雲峰村,2015年,經過招聘進入雲峰村擔任村副主任,記得剛進村那年,雲峰村很多通組路和入戶路都還沒有硬化,加上雲峰村除了夏天其餘季節都不分明,天氣經常是溼漉漉霧蒙蒙的,出門基本穿水鞋。那時候的雲峰村雖然屬於一般貧困村,但是,貧困基數並不比本鄉其他深度貧困村小,基礎設施也很薄弱,由於我剛剛進入村兩委班子,什麼都還不懂,工作起來很吃力。

楊清麗走訪貧困戶

進村工作的頭兩年,我深刻體會到什麼叫「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裡面所有部門的業務都需要村裡面配合,我當時負責的工作是民政、計生、婦聯、安全和脫貧攻堅工作。上一秒鐘剛剛掛完民政的電話,計生的電話又打進來了,說檢查組已經在來村的路上了,這些工作雖然雜,但都還可以應付,最讓我頭痛還是脫貧攻堅工作,貧困戶的識別、進入和退出程序相當複雜,其中還穿插著各類表格及資料的填報,我經常忙得頭昏眼花,沒按時回家吃飯是常有的事,因為村幹部工資不高,家裡面的經濟也很緊張。

楊清麗走訪貧困戶

2018年,是大方縣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我們村還有35戶117人沒有脫貧。村裡面的每一個人每天心裡時刻都在繃緊脫貧這根弦,我也不例外,不能因為我們村拖全縣脫貧後腿,因此,我更加忙碌了,白天去農戶家中催「三改」和「危改」進度,晚上在村辦公室補資料。由於長時間的勞累和飲食不規律,懷有兩個月身孕的我在7月6日那天去醫院做第一次產檢時被告知已經胎停,我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眼淚順著眼角流了出來,想到這些年在村裡面的沒日沒夜的忙碌,我「狠心」地打算請一個星期的病假,但是在手術後的第三天我還是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很不幸的是,2019年1月,因為同樣的原因,我再次流產,身心俱疲的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這個小村副主任的職務,當時,我的想法也很簡單,我幫扶的貧困戶還沒有脫貧,做事要有頭有尾才行。2019年3月19日,這是我最無法忘記的一天,因為是國家第三方抽中我們村評估的日子。連續幾天我都是早上5點過就醒了,因為抽檢結果是當天6點過才公布,而今天是第三方評估的最後一天,我們村「中獎」了。知道結果後,我火急火燎地來到村公所,聽從鄉領導們的調度和安排,負責嚮導和接受訪談工作,從早上6點到下午6點,直到評估工作結束,我12個小時「水米未進」,但是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疲憊。我想,打戰或許就是這樣的吧!後來,聽到反饋,我們村「零問題」通過國家評估,我差點哭了出來,這幾年的磨礪這幾年的辛酸苦楚只有自己知道。

楊清麗養殖的牛

我的貧困戶餘光輝,2016年養殖黃牛2頭,補助資金10000元,蔬菜種植6畝,直補3000元;2017年養豬6頭,直補4800元;2018年養豬2頭,直補1600元;三改(改廁、改廚、改圈)補助5000元;危房改造一級補助資金35000元,人均年純收入9991.67元。羅永文:2018年危房改造3.5萬;養豬2017年3頭,直補2400元;2018年2頭豬,直補1600元;連戶路、院壩硬化43平方,補助資金2150元;2016養牛1頭,直補2500元;三改(改廚、改廁、改圈)補助5000元,人均年純收入10054.5元。還有楊合友、付蘭華......這些貧困戶都脫貧了,我心裡很高興。

看著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我自己也暗自加把勁,今年3月份我貸款搞了養殖,現餵有母牛7頭,所幸很快下了1頭牛犢,其中4頭母牛也已懷有牛犢,過年前後就要產崽,根據現在的市場價,我家這些牛約值18萬,我相信過不了多久,我將是村幹部兼致富帶頭人。

用沒用心,群眾會感知,真幫假幫,群眾會心知,實沒實幹,老百姓會用眼看。只有用心用情用力、真幫實幹,扶貧才會取得實效。這五年的脫貧攻堅工作,對於我來說,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價值的,都是值得回憶的,也是最珍貴的。

姜嬌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楊儀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村發生了蛻變丨大方縣八堡鄉海龍村駐村幹部...
    我叫汪磊,是畢節市大方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的一名工作員,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了二類貧困村八堡鄉海龍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初到海龍村,我準備首先熟悉村情、了解民意。在海龍村第一書記曾毅的帶領下,我們挨家挨戶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人社扶貧面對面(3) | 許春昭:看到貧困群眾生活改善,我們付出的...
    繼《人社扶貧故事》系列報導之後,河北人社公眾號推出《人社扶貧面對面》專欄,關注大時代下人社扶貧的故事,總結人社扶貧的經驗。今天,讓我們與保定市曲陽縣人社局駐小蓋都村工作隊員許春昭「面對面」聊聊他所經歷的扶貧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沒有水泥路、沒有路燈、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室、沒有規模產業,活動室透風漏雨,這就是我初到時的平下村,一個實實在在的貧困村。當時,我就暗下決心要和村「兩委」一起努力摘掉頭頂上的貧困「帽子」,向全村群眾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楊昌豔(左)入戶走訪村民有人對我說:「閨女,你能幹什麼?」我曾經也懷疑過自己,到底能做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2020-11-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2021-01-06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丨威寧自治縣黑石頭...
    走訪貧困戶每一次的工作開展,每到一戶人家,我都時刻不忘帶上我的民情日記本,因為只有記清楚每一戶的情況才好想辦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2018年,立足於我們採基村的實際情況,在我和村「兩委」幹部商議決策下決定發展合作社領辦實體產業,發展林下種植當歸500餘畝,畝產3000餘斤,按照訂單價格5元1公斤計算,每畝的收益7500元,讓大部分群眾從中受益,為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我和村「兩委」幹部又積極動員廣大農戶發展其它經濟農作物,種植蘋果600畝、烤菸300畝、魔芋100畝、金鐵鎖200畝、半夏50畝,高效經濟農業成為百姓脫貧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脫貧故事」「土專家」的脫貧之戰丨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村民...
    我叫郭英舉,今年56歲,是大方縣興隆鄉果木村人。在當地,人們都說,我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人。成功之處在於我不僅培育出了一堆大學生,還培育出了一大片仿野生天麻。大家這樣說的時候,心裡還真有點美滋滋的,但其實人們不知道,這一切看似成功的背後,也飽含著許多心酸。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解方程」丨平塘縣塘邊鎮新風村...
    2019年8月,剛接到通知時,我就和妻子說要去塘邊鎮駐村開展扶貧工作,今後家裡的事情就全靠你了,媳婦沒有埋怨,但擔心我沒有基層工作經驗,能否完成好這歷史交給的任務。我調侃道:「方程都解來了,還怕它脫貧攻堅工作」。唐祥會(左)入戶走訪我們商量著安排家裡的事情後,我滿懷熱情,進駐到塘邊鎮新風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工作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我叫唐婭,我與董秧村的戰貧情得從2017年開始說起,27歲的我,石阡人,大學畢業為了愛情選擇背井離鄉,來到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基長鎮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收穫最美家庭丨仁懷市火石鎮...
    我叫蔡兵,今年33歲,自2013年從教師轉行,加入到火石鎮脫貧攻堅戰以來,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和節假日,都「扎」在扶貧這場戰役中。我的妻子何永茂,也是一名教師。為支持我扶貧工作,她不僅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還時常陪我下鄉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從育人園丁到第一書記的蛻變丨龍裡縣龍山鎮金星...
    得知汛情後,我立即組織駐村工作隊全體成員抗洪搶險,然而雨勢過大,上遊衝刷下來的浪渣頃刻間就堵住了排水洞口,水位不斷上漲,淹沒了地勢較低的農田,眼看著就要淹到楊進珍老人家中了,駐村工作隊人手不夠,我趕緊挨戶敲響了群眾的家門,組織幾名身強力壯的群眾幫助轉移老人家中的所有糧食及家用物資,搬完後又接著趕往下一家……就這樣,我和駐村工作隊、水落洞群眾一起共同奮戰到天亮,直到雨勢漸小,洪水退去,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保障了
  • 「我的扶貧故事」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丨望謨縣郊納鎮水秧村駐村...
    我叫王強,在3月初時組織派遣我到郊納鎮水秧村開展脫貧攻堅一線工作,短短時間,讓我得到了鍛鍊,收穫了成長。剛來時,各種各樣的文件表格、人民群眾,缺乏工作經驗的我焦頭爛額。有些懊惱,習慣了部隊命令式的工作方式後,看著現今工作有些無從下手,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子的變化,一切都值了丨黎平縣水口鎮控洞村...
    我叫松秉龍,在控洞村駐村幫扶已有4年,控洞村溝深路陡、偏遠封閉、山多地少、資源匱乏,是個貧困村。在2013年底進行的扶貧對象識別中,全村共有貧困戶112戶512人,貧困人口佔村裡總人口的38.26%。由於發展無望,村裡一些有能力的人紛紛外出謀生,留下來的主要是老人和兒童。
  • 「我的扶貧故事」「小周」變「老周」 「空心村」變「明星村」 丨...
    穿過亞茶溝,翻過巖腳坳,一片世外桃源呈現眼前,這便是我的脫貧攻堅戰場——新美村。駐村三年多的時間裡,我見證了新美村從「空心村」變成遠近聞名的「明星村」,而我從「小周」變成村民信任的「老周」。我知道,「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群眾看」。我先是幫村裡成立了合作社,再組織村幹、黨員、群眾到懷化、玉屏、福泉等地去學習考察,群眾的守舊思想開始慢慢轉變。2017年底,180多戶村民自發以土地入股合作社,10多名村民自籌資金15.9萬元加入合作社。在村民積極踴躍的參與下,我們爭取財政扶貧資金154.9萬元,完成了1200餘畝精品水果種植,帶動就近就業200餘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回顧這五年,我們之間有說不完的話,有道不盡的「小故事」,那都是我們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從背上行囊,離開家的那天起,我就踏上扶貧徵程。扶貧道路上我做足了功課,學習了好多關於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希望能精準識別出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要當好「指揮員」和「戰鬥員」丨綏陽縣茅埡鎮...
    黨建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把方向、謀大局、聚人心、促發展的主心骨作用,我堅持把支部建在產業上,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組織保證,使黨建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同頻共振。  領導幹部要當好「指揮員」和「戰鬥員」,廣大領導幹部不論在哪個崗位、擔任什麼職務,都要勇於擔當、攻堅克難。不管白天黑夜,還是晴天雨天,我都帶領全鎮黨員幹部堅持奔走在脫貧攻堅一線,始終把群眾冷暖、群眾疾苦、群眾期盼放在心中,抓在手中,落實在行動中。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幫扶,就會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丨興義市...
    2020年4月2日,根據安排,我到興義市南盤江鎮梅家灣村接任第一書記,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扶貧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除了滿腔熱情,更要有吃苦奉獻的精神。為了全面掌握情況,我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掌握村情民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跑遍9個村寨,走訪群眾230餘人,問人口、問收入、問困難,並將每戶的就業、生產、生活情況記錄在筆記本上。在透風漏雨整改工作中,我和指揮所的同事到二手市場淘門窗送到農戶家,親自動手安裝,還幫助群眾挖廁所、接水管、裝櫥。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當我準備放棄這項工作時,我想起了老前輩們說的,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同時刻苦學習,樹立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人生信條也在給我加油鼓勁。在扶貧工作中,我處處留心,虛心向領導請教,向同事學習,在扶貧路上,我也越來越有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