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小周」變「老周」 「空心村」變「明星村」 丨...

2020-12-03 天眼新聞

穿過亞茶溝,翻過巖腳坳,一片世外桃源呈現眼前,這便是我的脫貧攻堅戰場——新美村。駐村三年多的時間裡,我見證了新美村從「空心村」變成遠近聞名的「明星村」,而我從「小周」變成村民信任的「老周」。

新美村美景圖

我叫周承武,是貴州黔東南三穗縣八弓鎮新美村黨支部書記、黨建指導員,兼新美村脫貧攻堅指揮所信息員、網格員。2017年我從縣八弓鎮交通安全管理站派駐到該村,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戰鬥」。  今年10月,是我駐村以來最開心的日子。我們村召開了2020年扶貧項目分紅大會,為全村147戶貧困戶發放分紅資金73500元,這一天,也是我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幾年來工作成果展示的一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喜悅感。回顧這幾年村上的發展,我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出來的幸福感。  新美村很美,但前幾年的名聲卻有點「臭」。全村有村民407戶128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7戶50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9%,是國家深度貧困村。2016年因「班子不和,工作難以正常開展」等原因,被評定為軟弱渙散黨組織。  駐村之前,雖然我做足了思想準備,但一到村裡開展工作就碰了「一鼻子灰」。因為駐村工作隊與村幹之間溝通不暢,一直以來關係不融洽,導致工作推進十分被動,多次被縣、鎮指揮部點名批評。  「一木不成林,百花方為春」。搞好團隊關係、凝聚攻堅合力成為了駐村後的首要工作。為了緩和關係,我主動當起了「和事佬」,趁著周末把大家聚到一起吃個飯,晚上組織大家聚到一起喝喝茶、談談心,交換彼此對村裡發展的看法,拉近駐村隊員與村幹之間的距離。一來二去,我終於解開了駐村工作隊和村幹的心結,大家也打成了一片。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得到了駐村工作隊和村幹們的理解支持,我就想著為村裡做一些實事。  新美村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村內只有老人小孩,田土普遍撂荒,村內沒有一個像樣的產業,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

周承武幫助合作社搬運黃桃 歐陽可林 攝

脫貧快不快,全靠產業帶。沒有產業支撐,脫貧摘帽只能是「天方夜譚」。看著牆上的日曆一天天翻過,我的心變得焦躁起來,一有時間就和村幹擺產業、談發展、講種植、說養殖,然而大家卻依然無動於衷。我知道,「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群眾看」。我先是幫村裡成立了合作社,再組織村幹、黨員、群眾到懷化、玉屏、福泉等地去學習考察,群眾的守舊思想開始慢慢轉變。2017年底,180多戶村民自發以土地入股合作社,10多名村民自籌資金15.9萬元加入合作社。在村民積極踴躍的參與下,我們爭取財政扶貧資金154.9萬元,完成了1200餘畝精品水果種植,帶動就近就業200餘人。  一花引來百花放。除了種植黃桃外,我們又按照「種養殖一體化」的發展思路,爭取到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資金350萬元,修建了年出欄5000頭的生豬養殖場。產業一步一步做大,村裡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大家的笑臉越來越燦爛。  村子富起來了,但是村裡基礎設施卻一直是我的「心頭病」。

周承武幫助村民修補房屋 歐陽可林 攝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白天不見車,晚上黑漆漆。」這是剛到新美村的感受。為了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我按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要求,積極爭取飲水、教育、住房、醫療等各項政策,補齊群眾脫貧短板。駐村期間,我通過爭取政策共實施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4戶、「三改一化」85戶、透風漏雨30戶,新建公共廁所1所,建成通組公路2000米、聯戶路9539米,安裝太陽能路燈269盞。  如今,從遠處俯瞰新美村,仿佛走進一幅風景畫,村寨乾淨整潔、文化牆上色彩鮮豔、休閒廣場上歡聲笑語不斷.......  2020年新美村黨支部被評為「全州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村級合作社也被評為「黔東南州脫貧攻堅優秀合作社」,新美村一下子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周承武帶動村民一起種植桃樹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有回報的,遠望著新美村,我和村民們一起期待著來年的春暖花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蔣鴻琪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致富路上飄酒香丨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臺上村新...
    我叫黃正林,是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臺上村新房子組村民。 我所在的新房子組,是臺上村地理位置最為偏遠的村組,交通條件落後……作為一個普通村民,最大的感受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是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我的村組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組路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戶戶門口。此外,新農合、新農保政策的實施,讓我們貧窮老百姓也能夠「病有所醫、老有所依」。在教育扶貧政策的落實中,我們也減少了很多生活壓力,孩子都上起了學。這些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實施脫貧攻堅帶來的最深體會,我們從心裡感恩黨、感恩黨的好政策。
  • 「兩會策劃·邁好步 接力跑」張公偉:趙老屯從空心村變網紅村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上,有你,有我,有他,有每一個為之奮鬥的人。小康,只是開始;2021年,新開局,新作為,讓我們繼續砥礪前行,一起感受奔跑的故事。大河網記者 賀志泉「美麗鄉村變化大,屯裡不比城裡差。」身系圍裙、頭戴高帽,趙勝利在廚房裡忙得不可開交。宜陽縣趙老屯村的趙勝利早些年在洛陽市內經營著一家飯店,掙了錢,也買了房。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第一次到最基層工作的我,一開始並不知道怎麼去和群眾交流,溝通,這使我著實苦悶了一段時間。在一次參加群眾會後,我恍然大悟,群眾愛聽的是國家的政策、方針,而不是大道理、誇誇其談。於是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我惡補了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等一系列政策,不斷向村裡的幹部請教,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光提升業務水平還不夠,群眾對駐村幹部不買帳工作也難開展。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只為夢成真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六堡村扶貧...
    我是劉幫虎,苗族,2013年11月來到六枝特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工作。2015年3月,被派駐月亮河鄉六堡村扶貧。由於六堡村地處邊遠,老百姓發展觀念相對滯後,我經常深入貧困戶家裡交心談心,給老百姓理清發展思路,宣傳黨的惠民政策,以及精準扶貧的關乎群眾切身利益及相關精神。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我叫唐婭,我與董秧村的戰貧情得從2017年開始說起,27歲的我,石阡人,大學畢業為了愛情選擇背井離鄉,來到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基長鎮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回顧這五年,我們之間有說不完的話,有道不盡的「小故事」,那都是我們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從背上行囊,離開家的那天起,我就踏上扶貧徵程。扶貧道路上我做足了功課,學習了好多關於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希望能精準識別出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百姓的家庭醫生 力阻病根變窮根丨息烽縣石硐...
    我叫吳元明,是貴陽市息烽縣石硐鎮衛生院黨支部書記。2018年6月,我接待了一名貧困戶大病患者,我的「家庭醫生」故事也就此拉開帷幕。該患者名叫陳根福,家住石硐鎮難衝橋大土組,於2018年6月在息烽縣人民醫院診斷為「終末期腎病」,是納入健康扶貧工作中「30種大病」的管理對象。
  • 「我的扶貧故事」是駐村工作成就了我丨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村駐村...
    我叫李明洲,是一個剛參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新人,當領導告知我被抽調到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時,我的心裡是很恐慌的,對於眼前的工作不得而知。剛到村裡面的時候,對於村情實際一無所知,我被安排到四組擔任網格員。
  • 馬欄山結對沙洲村「雲」扶貧 「半條被子」的故事將變引流增收景點
    馬欄山結對沙洲村「雲」扶貧 VR技術助力,「半條被子」的故事將變引流增收景點 環形直播燈下,「網紅」小姐姐一番活色生香的帶貨,引發沙洲村的土產水果熱賣。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卓 攝 長沙晚報9月27日訊(全媒體記者 李卓 通訊員 尹增明)「半條被子」的故事將藉助VR技術變身實景旅遊點,而沙洲村的原生態土產也將由馬欄山網紅「村播」變「爆款」。27日,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與郴州市汝城縣沙洲村黨建結對,園區直播團隊進沙洲村田間地頭「村播」,開展消費「雲」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子的變化,一切都值了丨黎平縣水口鎮控洞村...
    我叫松秉龍,在控洞村駐村幫扶已有4年,控洞村溝深路陡、偏遠封閉、山多地少、資源匱乏,是個貧困村。在2013年底進行的扶貧對象識別中,全村共有貧困戶112戶512人,貧困人口佔村裡總人口的38.26%。由於發展無望,村裡一些有能力的人紛紛外出謀生,留下來的主要是老人和兒童。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2020-11-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帥梅:小摩託丈量扶貧路
    拿出手機,看著相冊裡的一張「小摩託」,一幕幕回憶浮現在了腦海裡。我叫帥梅,是甕安縣玉山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也曾是江界河鎮櫻桃村的村委會主任。曾經的櫻桃村基礎設施薄弱,道路坑坑窪窪,5年的脫貧攻堅生涯,讓我換了6個輪胎,騎壞了3輛摩託。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董叔之間的「親情」丨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
    沒有你這樣認真負責的幫扶人,我很多事都不知道怎麼辦。」一次,去興義市灑金街道走訪董叔,出門時他對我說道。我叫許嫻,24歲,中共預備黨員,2018年11月到興義市魯布格鎮黨政辦工作,不到一個月,我被安排幫扶貧困戶董國才戶,就這樣開始了我的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丨威寧自治縣黑石頭...
    我叫李繼文,是威寧自治縣第九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2017年9月有幸被組織選派到黑石頭鎮採基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到村後,我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摸實情,查找致貧原因,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走遍了432戶農戶,也摸清了村裡的情況,掌握了採基村的致貧原因,理清了工作思路,找準了工作目標和方向。歷經三年多的努力,改變了採基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後面貌,同時帶領貧困戶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方法,致力於成為他們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
  • 「我的扶貧故事」我願是那棵「馬靈光」樹丨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駐...
    我到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已有5年之期。猶記得踏入土槽村時,是在寒風瑟瑟的冬天。泥濘的土路上,留下深一個淺一個的腳印。土槽村有一棵遠近聞名的千年馬靈光樹(白薇樹)吸引著我的目光,直徑約1.3米,高約30米,樹皮細膩光溜,據說在這裡已經1500年了。  到土槽村時,這裡絕大部分入戶路都是泥土路,集體經濟基本為零,村民收入來源主要是傳統農業和外出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