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亞茶溝,翻過巖腳坳,一片世外桃源呈現眼前,這便是我的脫貧攻堅戰場——新美村。駐村三年多的時間裡,我見證了新美村從「空心村」變成遠近聞名的「明星村」,而我從「小周」變成村民信任的「老周」。
新美村美景圖
我叫周承武,是貴州黔東南三穗縣八弓鎮新美村黨支部書記、黨建指導員,兼新美村脫貧攻堅指揮所信息員、網格員。2017年我從縣八弓鎮交通安全管理站派駐到該村,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戰鬥」。 今年10月,是我駐村以來最開心的日子。我們村召開了2020年扶貧項目分紅大會,為全村147戶貧困戶發放分紅資金73500元,這一天,也是我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幾年來工作成果展示的一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喜悅感。回顧這幾年村上的發展,我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出來的幸福感。 新美村很美,但前幾年的名聲卻有點「臭」。全村有村民407戶128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7戶50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9%,是國家深度貧困村。2016年因「班子不和,工作難以正常開展」等原因,被評定為軟弱渙散黨組織。 駐村之前,雖然我做足了思想準備,但一到村裡開展工作就碰了「一鼻子灰」。因為駐村工作隊與村幹之間溝通不暢,一直以來關係不融洽,導致工作推進十分被動,多次被縣、鎮指揮部點名批評。 「一木不成林,百花方為春」。搞好團隊關係、凝聚攻堅合力成為了駐村後的首要工作。為了緩和關係,我主動當起了「和事佬」,趁著周末把大家聚到一起吃個飯,晚上組織大家聚到一起喝喝茶、談談心,交換彼此對村裡發展的看法,拉近駐村隊員與村幹之間的距離。一來二去,我終於解開了駐村工作隊和村幹的心結,大家也打成了一片。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得到了駐村工作隊和村幹們的理解支持,我就想著為村裡做一些實事。 新美村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村內只有老人小孩,田土普遍撂荒,村內沒有一個像樣的產業,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
周承武幫助合作社搬運黃桃 歐陽可林 攝
脫貧快不快,全靠產業帶。沒有產業支撐,脫貧摘帽只能是「天方夜譚」。看著牆上的日曆一天天翻過,我的心變得焦躁起來,一有時間就和村幹擺產業、談發展、講種植、說養殖,然而大家卻依然無動於衷。我知道,「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群眾看」。我先是幫村裡成立了合作社,再組織村幹、黨員、群眾到懷化、玉屏、福泉等地去學習考察,群眾的守舊思想開始慢慢轉變。2017年底,180多戶村民自發以土地入股合作社,10多名村民自籌資金15.9萬元加入合作社。在村民積極踴躍的參與下,我們爭取財政扶貧資金154.9萬元,完成了1200餘畝精品水果種植,帶動就近就業200餘人。 一花引來百花放。除了種植黃桃外,我們又按照「種養殖一體化」的發展思路,爭取到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資金350萬元,修建了年出欄5000頭的生豬養殖場。產業一步一步做大,村裡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大家的笑臉越來越燦爛。 村子富起來了,但是村裡基礎設施卻一直是我的「心頭病」。
周承武幫助村民修補房屋 歐陽可林 攝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白天不見車,晚上黑漆漆。」這是剛到新美村的感受。為了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我按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要求,積極爭取飲水、教育、住房、醫療等各項政策,補齊群眾脫貧短板。駐村期間,我通過爭取政策共實施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4戶、「三改一化」85戶、透風漏雨30戶,新建公共廁所1所,建成通組公路2000米、聯戶路9539米,安裝太陽能路燈269盞。 如今,從遠處俯瞰新美村,仿佛走進一幅風景畫,村寨乾淨整潔、文化牆上色彩鮮豔、休閒廣場上歡聲笑語不斷....... 2020年新美村黨支部被評為「全州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村級合作社也被評為「黔東南州脫貧攻堅優秀合作社」,新美村一下子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周承武帶動村民一起種植桃樹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有回報的,遠望著新美村,我和村民們一起期待著來年的春暖花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蔣鴻琪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