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我到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已有5年之期。
猶記得踏入土槽村時,是在寒風瑟瑟的冬天。泥濘的土路上,留下深一個淺一個的腳印。土槽村有一棵遠近聞名的千年馬靈光樹(白薇樹)吸引著我的目光,直徑約1.3米,高約30米,樹皮細膩光溜,據說在這裡已經1500年了。 到土槽村時,這裡絕大部分入戶路都是泥土路,集體經濟基本為零,村民收入來源主要是傳統農業和外出務工。 看著筆直的馬靈光,昂揚站立如松,擎雨雪迎風霜,我想,人若有此意志必定萬事可成。
開群眾會
扶貧先扶志,我開展交心談心活動,了解村民的困難和願望,並組織全村黨員和部分村民代表進行扶貧工作大討論,為脫貧致富創造精神物質條件。 春天到了,馬靈光的樹幹變成淡灰色,「樹挪死,人挪活」,我心中也漸生發展之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如春風帶來希望。 土槽村平均海拔1100米,夏天十分涼爽,緊挨「火爐」重慶,還擁有百面水景區、天生橋溶洞群、茅坪革命烈士陵園等旅遊資源,高達78%的森林覆蓋率……絕妙佳境,天然適合發展旅遊業。
走訪貧困戶
我與村支兩委牽頭進行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幫助村民改造農家、處理汙水,為遊客吃在農家、住在農家創造良好舒適的環境,還協助建成可容納1000多人的茅坪民族鬥牛場,流轉600餘畝土地種植可供觀賞又能藥用的萬壽菊。 盛夏,馬靈光樹下聚集了來自重慶、四川、廣州的避暑遊客。他們住在村裡,可以闢一塊農田種菜體驗農耕樂趣,可以看鬥牛感受苗家文化,可以賞菊花,享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村慢生活。 村民譚永芬就嘗到了旅遊的甜頭,在政府的資助下,她家建了個「香樟樹山莊」,家庭人均年收入近4萬元。 秋天,馬靈光樹幹變成金黃色,似乎鋪滿了村民豐收的喜悅。除了發展旅遊業,我與村支兩委一起,因地制宜多方面發展產業。協助村民養殖蜜蜂,發展苗圃、發展生態香豬養殖……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從0到96萬元的突破。而且,土槽村人均年收入差不多有1.5萬元。 寒冬,馬靈光傲然挺立,活力張揚。回頭一想,有著24年工作經驗的我,出生在農村,進機關又回到農村,能為脫貧攻堅作貢獻是我一生的驕傲,我也將繼續在這平凡又光榮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像村裡的這棵馬靈光樹一樣,默默見證著土槽村的變遷。
【人物小傳】 劉光耀,1971年出生,中共黨員,大專,現任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劉斌 胡曉梅 王丹靈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