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異地任職天地寬,願做群眾貼心人丨湄潭縣抄樂鎮...

2021-01-10 天眼新聞

2019年3月,抄樂鎮黨委為建設「好書記、好支部、好班子、好機制」的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創新推行村黨組織書記異地交流任職,我就是在那個時候從河坪村來到群星村的。

在全鎮村(居)中,群星村屬於佔地面積廣,人口眾多、組別也最多的村,在我來之前,也存在村「兩委」較為軟弱渙散、村民人心不齊的問題。

我到村後最先想到的就是抓黨建,我多次把老黨員和村幹部召集起來研究、探討如何改變現狀。

「這個支書還是很接地氣,也很願意聽我們的意見,雖然他不一定會完全採取我們提的建議,但是至少他的態度還是很誠懇的。對於早先遺留的問題,他也是一次兩次來找我們了解情況,態度很謙和。」居住在鎮敬老院,曾經也擔任過群星村總支書記的官其章老人這樣評價我。

目前,群星村10個村民組,分別由縣、鎮、村三級人員共同包保,分別建立黨員微信群、群眾微信群,大事小情、政策宣傳真正到達了最後一公裡。這既增加了全村幹部群眾的凝聚力,也暢通了群眾辦事渠道。與此同時,群星村還修訂村規民約,讓村、組幹部入門入戶宣傳,將村規民約入腦入心,促進鄉村文明建設。

2020年,我帶領村「兩委」積極發展地方產業發展,全村發展烤菸種植基地3個,面積650畝;蔬菜種植70畝;辣椒種植基地2個,面積510畝;高粱種植120畝。增加群眾土地流轉收益的同時也增加了村民就近務工的機會,增加村民收入。交流到群星村任職的一年多,我感受最深的是,只要公正無私,一心一意為群眾謀福利,他們就會擁護你。

「本村人擔任『一把手』,弊端太多。人情關係那些反而會束縛他放不開手腳。我不是本村人,幹工作沒有那些人情因素,不會瞻前顧後,可以放開手腳帶領村民致富。」抄樂鎮組織委員李科平說,從我這一年多的工作成績來看,當時鎮裡決定我到群星村異地交流任職已初見成效。

 【人物小傳】

姚正前,男,漢族,初中文化,中共黨員,出生於1969年6月11日,現任湄潭縣抄樂鎮群星村總支部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丹靈 整理

通訊員 申有梅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願是那棵「馬靈光」樹丨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駐...
    我到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已有5年之期。猶記得踏入土槽村時,是在寒風瑟瑟的冬天。泥濘的土路上,留下深一個淺一個的腳印。土槽村有一棵遠近聞名的千年馬靈光樹(白薇樹)吸引著我的目光,直徑約1.3米,高約30米,樹皮細膩光溜,據說在這裡已經1500年了。  到土槽村時,這裡絕大部分入戶路都是泥土路,集體經濟基本為零,村民收入來源主要是傳統農業和外出務工。
  • 【最美老幹部】夏慧星:真情換真心,願做群眾貼心人
    【最美老幹部】夏慧星:真情換真心,願做群眾貼心人 2020-11-26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丨威寧自治縣黑石頭...
    2018年,立足於我們採基村的實際情況,在我和村「兩委」幹部商議決策下決定發展合作社領辦實體產業,發展林下種植當歸500餘畝,畝產3000餘斤,按照訂單價格5元1公斤計算,每畝的收益7500元,讓大部分群眾從中受益,為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我和村「兩委」幹部又積極動員廣大農戶發展其它經濟農作物,種植蘋果600畝、烤菸300畝、魔芋100畝、金鐵鎖200畝、半夏50畝,高效經濟農業成為百姓脫貧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我願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一塊磚|貴州省銅仁市沿河...
    ……這個整天被呼來喚去的,就是我。感受到大家需要我,我幸福快樂著,毫無怨言。能為困難群眾、戰友們做點實事,能為麻竹溪人民做點好事,是我一生的榮幸!為了沿河的脫貧攻堅,我甘願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一塊磚。我叫崔東,黑水完小教師,現為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黑水鎮麻竹溪村指揮部一名脫貧攻堅戰士。自從到麻竹溪村搞精準扶貧以來,我就在村委會辦公室做資料。今年脫貧攻堅這一口資料特別多,修改、更換頻繁,又花樣翻新,常常催得急,為了保質保量完成,並按時上交或準備好以便迎檢,我和戰友們往往半夜三更、起早貪黑地加班,犧牲了很多很多。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回顧這五年,我們之間有說不完的話,有道不盡的「小故事」,那都是我們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從背上行囊,離開家的那天起,我就踏上扶貧徵程。扶貧道路上我做足了功課,學習了好多關於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希望能精準識別出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願為群眾好生活盡一份力丨望謨縣平洞街道納朝村...
    我叫楊應剛,是望謨縣平洞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在街道黨工委、街道辦事處的安排下,我來到納朝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成為納朝村納朝組的網格員。 剛到納朝村,我對納朝村工作一點不熟悉,只能挨家挨戶走訪入戶了解情況。
  • 群眾身邊最暖的「貼心人」——記囊謙縣白扎鄉查秀村村主任老桑曲增
    在脫貧路上,老桑曲增的腳步從未停歇,他用辛勤的汗水和無私的奉獻書寫出了動人的脫貧故事。  老桑曲增1973年4出生於白扎鄉查秀村,中共黨員,2000年參加工作。曾擔任囊謙縣白扎鄉查秀村村主任,因長期在脫貧路上任勞任怨,成為了群眾身邊最暖的「貼心人」。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與貧困戶手拉手,心連心丨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龔永慧,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基層幹部。2016年10月,因為工作需要,我成為了天印村包組團隊的一名包組幹部。天印風景宜人,茶香飄散在空氣中,沁人心脾。「伯媽,過兩天合作社要來喊你去幫忙做活路,按天給工錢,就在家門口做農活。還有,我們已經聯繫好了,開春天氣好點就找師傅來給你兒子安殘疾人便道,輪椅可以直接通行,還有蹲式馬桶,以後您出去幹活,就不用擔心他了。」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第一次到最基層工作的我,一開始並不知道怎麼去和群眾交流,溝通,這使我著實苦悶了一段時間。在一次參加群眾會後,我恍然大悟,群眾愛聽的是國家的政策、方針,而不是大道理、誇誇其談。於是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我惡補了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等一系列政策,不斷向村裡的幹部請教,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光提升業務水平還不夠,群眾對駐村幹部不買帳工作也難開展。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幫扶,就會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丨興義市...
    2020年4月2日,根據安排,我到興義市南盤江鎮梅家灣村接任第一書記,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扶貧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除了滿腔熱情,更要有吃苦奉獻的精神。為了全面掌握情況,我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掌握村情民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跑遍9個村寨,走訪群眾230餘人,問人口、問收入、問困難,並將每戶的就業、生產、生活情況記錄在筆記本上。在透風漏雨整改工作中,我和指揮所的同事到二手市場淘門窗送到農戶家,親自動手安裝,還幫助群眾挖廁所、接水管、裝櫥。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我叫唐婭,我與董秧村的戰貧情得從2017年開始說起,27歲的我,石阡人,大學畢業為了愛情選擇背井離鄉,來到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基長鎮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群眾領頭羊丨鎮遠縣蕉溪鎮郎洞村黨支部書記...
    這是我在上黨課時常講的一句話。我也時常提醒著自己,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不能辜負組織和群眾的信任,帶好頭、辦好事、服好務。發展村級產業,拓展群眾致富門路成了我最大的願望。  「搞個合作社吧,這兩年其它村都在做這個。」  「搞水產養殖吧,坐在大河邊還怕養不活嗎?」  「學鋪田種植玫瑰花吧,我們這田土比較集中,好管理。」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村委當家,村裡的群眾當親人丨畢節市百裡杜鵑...
    初來乍到,我的一腔熱血被澆了個透心涼,但我沒有退縮,選擇迎難而上。通過慢慢地相處下來,我發現了村裡因長期遺留的矛盾致使幹群關係不和諧、領頭羊作用發揮不明顯、內耗嚴重、各項工作滯後、黨支部黨員老齡化等諸多問題。我選擇從村「兩委」班子隊伍入手,發展村裡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致富帶頭人為村級後備幹部,並從思想意識上著手,以開展「周一例會」來幫助我們村幹部深化「開門辦公,服務群眾」理念。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辦事一刻也不能停|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黨委...
    我叫吳鵬,2020年8月開始擔任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黨委書記。  在此之前我曾是松林鎮鎮長,在松林鎮工作的五年奉獻了自己的一腔熱血,與松林鎮的群眾們一起戰貧困,同時也為自己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   剛到毛石鎮,我對自己的提的要求就是「為群眾辦事一刻也不能停」。
  • 「我的扶貧故事」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丨望謨縣郊納鎮水秧村駐村...
    我叫王強,在3月初時組織派遣我到郊納鎮水秧村開展脫貧攻堅一線工作,短短時間,讓我得到了鍛鍊,收穫了成長。剛來時,各種各樣的文件表格、人民群眾,缺乏工作經驗的我焦頭爛額。有些懊惱,習慣了部隊命令式的工作方式後,看著現今工作有些無從下手,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有個「約定」|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南坪...
    雜草叢生的小路、破舊開裂的土牆、昏暗斑駁的光線、衣衫襤褸的穿著、深深下陷的眼窩、飽經風霜的面容......這是我初次來到南坪村沙崗組「精準扶貧」走訪中所見到的一幕,這一幕直擊內心,忍不住心酸了。我叫劉修武,作為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林業站工作人員,2019年4月,我開始了南坪村和平組蔡長偉等三戶的幫扶工作。我們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記得那天,烈日當頭,和眾多同事一起,手提連心袋,開始了我的走訪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沒有水泥路、沒有路燈、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室、沒有規模產業,活動室透風漏雨,這就是我初到時的平下村,一個實實在在的貧困村。當時,我就暗下決心要和村「兩委」一起努力摘掉頭頂上的貧困「帽子」,向全村群眾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楊昌豔(左)入戶走訪村民有人對我說:「閨女,你能幹什麼?」我曾經也懷疑過自己,到底能做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同前行丨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幫扶幹部...
    海星村位於安龍縣灑雨鎮政府駐地西面,距鎮中心4公裡,是全縣扶貧攻堅特困片區。我叫陳清祿,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8年9月到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進行扶貧幫扶工作。陳清祿(右二)與幹部們交流進村後我第一時間來到村委會,詳細了解我的包保戶的基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