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村委當家,村裡的群眾當親人丨畢節市百裡杜鵑...

2021-01-10 天眼新聞

我叫陳文春,曾擔任過畢節市百裡杜鵑管理區普底鄉迎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調整至百納鄉鴨院村任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

剛到鴨院村時,村民們質疑我「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怎能搞好村裡的發展工作?」甚至還有「我們村怕是要完咯」的嘆息聲。

初來乍到,我的一腔熱血被澆了個透心涼,但我沒有退縮,選擇迎難而上。通過慢慢地相處下來,我發現了村裡因長期遺留的矛盾致使幹群關係不和諧、領頭羊作用發揮不明顯、內耗嚴重、各項工作滯後、黨支部黨員老齡化等諸多問題。我選擇從村「兩委」班子隊伍入手,發展村裡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致富帶頭人為村級後備幹部,並從思想意識上著手,以開展「周一例會」來幫助我們村幹部深化「開門辦公,服務群眾」理念。

記得在走村入戶時,我發現村裡有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李永英長期寡居在家,以種苞谷等低效作物為主,只能勉強餬口,沒什麼收入。村裡發展魔芋、蔬菜等產業種植時,我就第一時間想到了她,積極幫助她辦理流轉土地手續,現在她家每年光流轉費就是一筆不少的收入。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始終記著「鄉村振興的實施,還得靠發展產業,有了產業作支撐,村民才能真正脫貧」這個道理。針對鴨院村是一類貧困村的實際情況,我組織村組幹部外出學習,開闊眼界,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中心,規劃種植了茶葉304畝、魔芋300畝、蔬菜102畝,成功摘掉了產業「空殼村」的帽子,貧困戶產業覆蓋率達100%,帶動戶均增收3000多元。

在發展產業的同時,我們也積極推進分級建立問題臺帳補短板、人居環境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通過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兩年多的共同努力,我們硬化了全村進寨路3900米、通組路4.3公裡、通村路3.5公裡,完成連戶路2700米、硬化院壩920平方米,為貧困戶實施安全住房33戶,安裝路燈86盞,也給每家每戶裝上了自來水,實現了水、電、路、訊、房等全覆蓋,人居環境也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群眾一步步接受新產業和新事物,讓我既感動又欣慰。

考慮到我們村有悠久的「衙院文化」歷史,我也爭取了上級資金修建村委辦公樓、村衛生室以及鄉愁文化館,希望能更好地把我們這裡的文化傳承下去。

如今的鴨院村,交通路網四通八達,幹群關係和諧,各項工作順利推進,田間地頭處處是群眾忙碌的身影,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來到鴨院村兩年了,我早已把我這裡當成了我的家,村民們也把我當成了親人。現在走在村裡,不管是幹部還是群眾,都說我幹事靠譜,他們已經把我這個外來人當成了自家人,這是我參與扶貧工作最大的收穫。以後的日子,我將繼續奮戰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為群眾做好服務。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 整理

編輯 段嵐茜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村發生了蛻變丨大方縣八堡鄉海龍村駐村幹部...
    我叫汪磊,是畢節市大方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的一名工作員,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了二類貧困村八堡鄉海龍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初到海龍村,我準備首先熟悉村情、了解民意。在海龍村第一書記曾毅的帶領下,我們挨家挨戶走訪。
  • 貴州畢節百裡杜鵑:「旅遊+扶貧」敲開致富門
    近日,記者一行來到畢節市百裡杜鵑管理區鵬程街道,群山環抱中一棟棟青瓦白牆的黔西北民居有序排列,不時可見自駕遊車輛進進出出。雖已入冬,但得天獨厚的生態景觀加上民宿餐飲的煙火氣息,讓這個花都小鎮顯得生機盎然。  傍晚時分,鵬程街道石牛社區,一家名為「食留香苑」的餐館熱鬧起來。
  • 「我的脫貧故事」乘「扶貧專車」赴廣州 走增收致富道路丨百裡杜鵑...
    我叫劉濤,今年20歲,是畢節市百裡杜鵑管理區金坡鄉化窩社區的貧困戶。6年前我和所有的同齡孩子一樣有著嚴父的諄諄教導,慈母的精心呵護,可是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卻被病魔折磨得支離破碎。2014年9月我父親因病去世,2015年5月母親也因病醫治無效離開了我,這讓當時還在上初二的我來陷入了沉痛之中,一蹶不振,以至於初中畢業以後,「無牽無掛」的我就四處漂泊。劉濤在工廠上班雖然我人年輕,但是工作經驗非常「豐富」。在浙江電子廠做過普工、在福建鞋廠做過流水工、在貴陽工地做過臨時工。因為自己學歷低,又沒有技能特長,幹的都是苦活累活,所以工資都不高。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我叫蓋家春,2015年11月參加工作,2017年9月入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任駐村幹部,2020年2月到桂果鎮工作。期間,我和貧困戶之間有過爭執,有過爭吵,但我們都沒有放棄彼此,那份情更濃,那份愛更深。
  • ...故事」把群眾當親人,把群眾的事當家事丨普定縣猴場鄉水落洞村...
    我是猴場鄉紀委幹部聶應平,2015年,成為了猴場鄉水落洞村上巖腳組村民楊金偉的結對幫扶幹部。入村後,沒曾想到在村委辦公室了解情況時就被潑了涼水。楊金偉一家6口人,老人年紀大了,身體不太好幹不了農活,但都享受低保政策,楊金偉退伍後沒有外出,而是與妻子在家務農,收入微薄,女兒還在上學,房子破舊,但他總說自己什麼政策都沒有享受,總是嚷嚷著不公平,完全不支持村委工作……沒有幫扶經驗的我心中充滿了疑惑,按理說楊金偉戶應享受的政策一樣沒落下,楊金偉還是一名退伍老兵,思想覺悟應該高於普通群眾,但楊金偉認為「不公平、不合理」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我叫唐婭,我與董秧村的戰貧情得從2017年開始說起,27歲的我,石阡人,大學畢業為了愛情選擇背井離鄉,來到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基長鎮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群眾,對鮓魚村有了更一步的認識。這個一類貧困村的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務工。待在村裡的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鄰裡關係不和、矛盾糾紛不斷,人送外號叫「爛鮓魚」。意識到「軟體」「硬體」都是硬骨頭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肖旭(左三)和駐村幹部幫村裡缺勞動力的家庭插秧但是既然來了,就只能硬著頭皮幹。
  •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2021-01-06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高山上的外來「女婿 」丨納雍縣昆寨鄉永久村...
    我叫肖榮倫,2016年2月,納雍縣招聘脫貧攻堅「扶貧特崗」,已在蘇州外資企業從事安全工作近十年的我,報名參加這次招考。當時同事們不理解,還勸我:「外面多好,你回那窮鄉僻壤幹嘛?」但正因為看到了大城市的繁華,再想想家鄉的貧窮,我還是選擇投身到家鄉的脫貧攻堅戰中。
  • 貴州百裡杜鵑:五一「不打烊」 建設正當時
    就百裡杜鵑而言,旅遊地產、溼地公園等作為發展旅遊不可或缺的載體,及時建成投入使用對提升旅遊服務品質至關重要。   疫情期間,畢節市百裡杜鵑管理區部分建築業受到較大衝擊,項目建設進度延緩,群眾就業渠道阻斷。五一假期期間,杜鵑地產搶抓時間全力推動地產項目建設,有效幫助當地群眾增加工資性收入,助推百裡杜鵑經濟社會平穩運行。
  • 張海:扶貧路 我走了6萬裡
    張海以新山組為突破口,考慮到白天群眾不在家,他晚上就帶領村委召集群眾開會,別的不說,組幹張青志在會上就極力反對。「我來自農村,我懂老百姓。」張海耐心給群眾講透政策,打消老百姓心中的顧慮。張海心裡清楚,種水果蘿蔔成功與否,關係到老百姓今後的產業發展信心,關係到老百姓對村委的信任。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只為夢成真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六堡村扶貧...
    由於六堡村地處邊遠,老百姓發展觀念相對滯後,我經常深入貧困戶家裡交心談心,給老百姓理清發展思路,宣傳黨的惠民政策,以及精準扶貧的關乎群眾切身利益及相關精神。有一次走訪來到貧困戶柴方玉家,他兒子在外務工,由於種種原因,兒媳郭茜和孫子柴偉宸沒有人口信息,我輾轉鄉政府、派出所及相關部門,為這事來回地跑,直到把信息核實準確並上報有關部門,我那顆懸著的心才落地。此後,我又自掏腰包240元買了20隻雞崽送給柴方玉養,當我看到雞崽一天天長大,柴方玉像對親人一樣待我時,我心裡感到無比的欣慰。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丨威寧自治縣黑石頭...
    到村後,我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摸實情,查找致貧原因,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走遍了432戶農戶,也摸清了村裡的情況,掌握了採基村的致貧原因,理清了工作思路,找準了工作目標和方向。歷經三年多的努力,改變了採基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後面貌,同時帶領貧困戶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方法,致力於成為他們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
  • 「全域旅遊」百裡杜鵑自駕遊攻略
    這一次,讓我們放眼花叢之間、山水之間,去往「地球彩帶、杜鵑王國」——百裡杜鵑。你準備好了嗎?駕上你的愛車,一路無限拉風,朝著杜鵑花都,出發!景點介紹——路線攻略「景點介紹」百裡杜鵑普底景區>百花坪,這裡可以說是百裡杜鵑的精彩地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群眾領頭羊丨鎮遠縣蕉溪鎮郎洞村黨支部書記...
    郎洞大寨距離306省道(青施二級公路)2.5公裡,進寨路損壞嚴重、十分狹窄,無法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群眾一直呼籲把路修好。多來年,村支「兩委」班子一直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爭取項目資金,但修路帶來的矛盾糾紛接踵而來,道路改擴建工程一直得不到實施。作為村裡的「領頭羊」,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 徵文範文:我的扶貧故事5篇
    在加強基層黨建方面,我們積極落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利用「三會一課」集中政治理論學習,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扶貧相關政策等進行專題討論,進一步增強村委班子的戰鬥力、凝聚力、向心力和執行力。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前提,只有把扶貧對象精確找出來,把致貧原因和幫扶措施精準定位,才能確保真扶貧、扶真貧,我們深入基層逐戶調研,通過開院壩會、代表大會紮實做好建檔立卡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南嶺的故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
    根據工作隊工作安排,我作為老駐村幹部,熟悉村情,故擔任南嶺村工作隊精準管理專班組組長,負責全村的精準管理工作。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我嚴格按照「一宣六幫」開展幫扶工作。駐村以來,我充分運用村裡的宣傳欄、採取村民會議、宣講報告、張貼標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廣大群眾宣講黨的十九大和省州縣有關會議精神,宣傳黨和國家在脫貧攻堅時期的各項惠農政策,宣傳社會公德、公民道德、村規民約、文明新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裡的發展,需要一個強大的基層組織來帶動。
  • 「我的扶貧故事」從貧困戶到「村幹部」|長順縣打朝村村主任助理...
    面對生活的壓力,我漸漸失去了信心,2017年10月的一天,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我家,時任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冉崇永和村幹部到我家走訪,了解我家致貧原因,幫我清理發展思路,實施精準之策,不斷交心談心。  在交談過程中,冉部長問我:「小夥下一步你有什麼打算?」  「我想養豬,但是沒有錢。」我說。  冉部長和村幹部回答到:「你可以貸款,我們幫你申請一個養殖黑豬小項目。」
  • 貴州百裡杜鵑:花海天麻綻放致富「花」
    天麻被譽為烏蒙三寶之一,近年來,貴州省畢節市百裡杜鵑管理區依託良好的生態優勢,通過「龍頭企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大力發展天麻等農特產業,吸納當地貧困戶就業增收脫貧。2020年4月26日,在貴州省畢節市百裡杜鵑管理區普底鄉紅豐村一家天麻生產加工企業,工人查看菌絲培養情況。
  • 百裡杜鵑風景區,坐落於貴州!
    貴州畢節百裡杜鵑花開成海,心啟點自駕邀您同行賞百裡杜鵑風景區位於貴州畢節市大方、黔西縣交界處。造訪景區的最佳時間是每年的花期,大約是3月底-4月末。杜鵑的花期很短,每年只有兩三個星期,每年杜鵑花開的時候,當地政府會牽頭舉辦規模盛大的國際杜鵑花節。在長約50公裡,寬1.2至5.3公裡的狹長丘陵上,分布著馬櫻、鵝黃、百合、青蓮、紫玉等4屬,23個品種,佔世界杜鵑花5個亞屬中的4個亞屬,最為難得的是「一樹不同花」,即一棵樹上開出若干不同品種的花朵,最壯觀的可達7種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