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陳文春,曾擔任過畢節市百裡杜鵑管理區普底鄉迎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調整至百納鄉鴨院村任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
剛到鴨院村時,村民們質疑我「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怎能搞好村裡的發展工作?」甚至還有「我們村怕是要完咯」的嘆息聲。
初來乍到,我的一腔熱血被澆了個透心涼,但我沒有退縮,選擇迎難而上。通過慢慢地相處下來,我發現了村裡因長期遺留的矛盾致使幹群關係不和諧、領頭羊作用發揮不明顯、內耗嚴重、各項工作滯後、黨支部黨員老齡化等諸多問題。我選擇從村「兩委」班子隊伍入手,發展村裡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致富帶頭人為村級後備幹部,並從思想意識上著手,以開展「周一例會」來幫助我們村幹部深化「開門辦公,服務群眾」理念。
記得在走村入戶時,我發現村裡有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李永英長期寡居在家,以種苞谷等低效作物為主,只能勉強餬口,沒什麼收入。村裡發展魔芋、蔬菜等產業種植時,我就第一時間想到了她,積極幫助她辦理流轉土地手續,現在她家每年光流轉費就是一筆不少的收入。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始終記著「鄉村振興的實施,還得靠發展產業,有了產業作支撐,村民才能真正脫貧」這個道理。針對鴨院村是一類貧困村的實際情況,我組織村組幹部外出學習,開闊眼界,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中心,規劃種植了茶葉304畝、魔芋300畝、蔬菜102畝,成功摘掉了產業「空殼村」的帽子,貧困戶產業覆蓋率達100%,帶動戶均增收3000多元。
在發展產業的同時,我們也積極推進分級建立問題臺帳補短板、人居環境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通過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兩年多的共同努力,我們硬化了全村進寨路3900米、通組路4.3公裡、通村路3.5公裡,完成連戶路2700米、硬化院壩920平方米,為貧困戶實施安全住房33戶,安裝路燈86盞,也給每家每戶裝上了自來水,實現了水、電、路、訊、房等全覆蓋,人居環境也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群眾一步步接受新產業和新事物,讓我既感動又欣慰。
考慮到我們村有悠久的「衙院文化」歷史,我也爭取了上級資金修建村委辦公樓、村衛生室以及鄉愁文化館,希望能更好地把我們這裡的文化傳承下去。
如今的鴨院村,交通路網四通八達,幹群關係和諧,各項工作順利推進,田間地頭處處是群眾忙碌的身影,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來到鴨院村兩年了,我早已把我這裡當成了我的家,村民們也把我當成了親人。現在走在村裡,不管是幹部還是群眾,都說我幹事靠譜,他們已經把我這個外來人當成了自家人,這是我參與扶貧工作最大的收穫。以後的日子,我將繼續奮戰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為群眾做好服務。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 整理
編輯 段嵐茜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